《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4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教案标题:《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生将能够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有关家乡的信息。
3. 学生将能够展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如何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
2. 学习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家乡的特点。
3. 学习如何使用正确的句型表达有关家乡的信息。
教学准备:1. 地图或图片展示家乡的位置。
2. 描述家乡特点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练习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学生家乡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
讲解:1. 教师呈现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描述家乡的特点,如美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描述家乡特点的形容词和副词。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特点,并用形容词和副词进行描述。
2. 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指导和纠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巩固:1. 学生个别展示自己家乡的特点,并用适当的句型进行表达。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展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拓展:1.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或小组活动,进一步了解其他同学家乡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和交流。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描述能力的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使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副词进行描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别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家乡描述能力的掌握情况。
2. 教师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家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运用的正确性。
教学扩展:1. 可以邀请一位来自其他地方的学生或老师,分享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和感受,拓宽学生对不同地区的了解。
我的家在这里教案(必备4篇)我的家在这里教案(1)《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
2、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满欢乐,培养学生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有趣的地方。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及生活的地方的。
教学难点: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满欢乐,培养学生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1、观察你生活的地方(家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2、绘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
(出示课件)一组人们快乐生活的图片:农民伯伯在果园采摘果实、老爷爷公园锻炼身体、人们跳广场舞、小朋友在游乐场玩、清洁工打扫卫生等。
教师:请你们说一说自己看见以上图片的感受。
2.教师:是啊,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不管是劳动还是娱乐,大家都感到很舒心、快乐。
活动一:我的家乡快乐多教师:今天来了两位学生想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1)出示小明的老家图片——田园风光、袅袅炊烟我的家,在乡下。
荷塘里,养鱼虾。
前庭白鹅叫嘎嘎。
后院搭棚种丝瓜。
(2)出示小东的新家图片——高楼耸立、灯火辉煌小区里,高楼多;高楼旁,绿树多;绿树上,鸟儿多;鸟儿乐,歌声多;歌声里,幸福多。
教师:说一说你们更喜欢哪个学生的家,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有的同学更喜欢小明的家,有些同学更愿意去小东家做客,他们的家乡虽然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虽然地方不同,但他们生活得都非常快乐。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二:请到我家来做客(出示课件:小明和小东的家)教师:看呀,小明和小东他们来欢迎你们了。
你们要仔细听,不然找不到他们的家哦。
小明:我的家住在湖南省永兴县洋塘乡羊乌村,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小东:我家住在幸福小区,请到我家来玩吧。
教师:你们能找到他们的家吗?学生交流:能找到小明的家,但找不到小东的家。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描述自己的家乡所在的位置和特点。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听取他人的描述,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和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2.教师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讲解环节1.教师讲解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位置。
2.教师讲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总结环节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答以下问题:–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和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位置,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通过讲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教师在讲解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分散。
下一次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的安排和控制。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搜集家乡的名胜、特产资料,继而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老师通过给同学们补充,以及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前准备】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让大家欣赏图片“河北”。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学生:(略)老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老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讲授新课】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还有保定的白洋淀。
(让学生欣赏视频“河北风光”、“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一)”、“赵州桥(二)”、“石家庄旅游”,加深对这些名胜的了解。
)老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略)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学生:(略)(让大家欣赏图片“白云古洞”、“保定直隶总督署”、“沧州铁狮子”、“定州清真寺”、“定州文庙”、“山海关”、“西柏坡”、“清东陵”等。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虎林市第一小学王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看中国地图,识别方向、图例、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方法,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及家乡虎林各方面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国地图上获得了解家乡的有关信息,激发学生想了解家乡的兴趣,进而增强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
教具:中国政区图、黑龙江地图、虎林地图。
一、导入新课(1分)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样的亲切。
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让我们在地图上找一找。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探究性学习)(12分)1.多媒体:出示中国行政区图、黑龙江省地图、虎林地图。
生:想我们黑龙江省在地图的位置,黑龙江省的省会在哪?我们家乡的虎林具体在什么位置?2.看书,认识图例、比例尺,会计算哈尔滨到首都的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此环节看地图找家乡(探究式学习)。
从中国地图上获得了家乡的有关信息,借助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想了解家乡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家乡,画家乡(自主学习)(15分)1.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根据课前调查)。
2.课件展示:虎林概况。
3.出示课件:虎林轮廓图。
(1)学生按课件的轮廓画家乡虎林图。
(2)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展示作品。
(4)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了解家乡,画家乡(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性学习,把课前学生调查收集家乡的相关信息与课内虎林概况的课件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拓展,找朋友的家乡。
(7分)1.出示课件:不同的5个省、自治区轮廓图。
2.小组讨论:(1)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轮廓,在教材第3页中国政区图中找出省或自治区的位置;(2)分别标出它们的位置和名称。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教案题目:探索我的家乡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家乡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地理意识和写作能力。
教学关键:1.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学会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阅读资料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说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导入:与学生一起回忆家乡的一些特点,如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了解是否全面,是否还有其他不了解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介绍及实践(15分钟)1.研究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实地调查、阅读资料等研究方法,并解释其重要性和适用场景。
2.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践。
比如,一组进行实地调查家乡的风景名胜,另一组阅读相关的家乡地理介绍资料。
三、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20分钟)1.实地调查:学生按照分组情况,前往不同的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要求学生尽量多的观察和记录,如风景特点、人文景观等。
2.资料分析:学生利用阅读的资料,对家乡的地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较实地调查和资料的差异和共同点。
四、观察与描述能力培养(20分钟)1.观察能力培养: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其中的特点和细节。
2.描述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观察的图片和对家乡的实地调查,进行描述和总结。
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条理和逻辑。
五、写作能力培养(30分钟)1.写作要求:要求学生将观察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文章要体现对家乡地理特点的理解和观点。
2.写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使用叙述、议论和说明等不同的写作手法。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准确性。
六、展示与反思(15分钟)1.学生展示:每位学生依次将自己的文章进行朗读或展示。
2.反思:学生在展示后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2.学习用汉语谈论个人经历和感受;3.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等方式,增强语言交流及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家乡的基本情况:位置、面积、人口等;2.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3.自然资源:山水名胜、森林草原、农业资源等;4.个人经历和感受:对家乡的认识、感情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任务型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源自主获取信息,进行团队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任务;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问答,提高语言交流能力;3.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自己的家乡,了解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二、任务型学习(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任务为观察家乡的地理形态、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和自己对家乡的认知、感情和思考。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资源,成员之间可互相协作和讨论,制定调查方案和收集信息。
三、分享讨论(20分钟)学生小组之间拓展信息、分享经验,对各自的家乡进行介绍和评论,并讨论家乡的发展和未来。
四、情感教育(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
五、总结(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其他小组的家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教师进一步概括和总结课堂内容,提醒学生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维护。
五、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体现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我的家乡”主题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采用了任务型学习法、互动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信息分享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了解。
同时,课堂讨论和问答等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2.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3.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要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图片“山西”。
)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这幅图片展无示的是我们山西省的地图,山西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
【讲授新课】
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
(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
1.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
2.学生说说。
3.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大同的云冈石窟、忻州的雁门关、五台山、太原的晋祠、临汾的壶口瀑布。
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4.学生说说。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夸一下,自己的村、镇、县(小家乡)等的风景名胜,好吗?(过渡)
(二)夸夸自己家乡的美丽风光(板书)
1.我们打开课本第三十一页,大家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2.学生说说。
师:我们的家乡可能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受当地人喜爱的景色就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让大家展示自己收集的自己家乡的照片或图片,并做简单的介绍。
)
3.大家这回知道了我们家乡的一些名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物产资源。
(过渡)
二、家乡的物产(板书)
1.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二页,看一看图上画的都是什么?
2.学生说说。
师:这些都是我省著名的特产,有大同煤炭、沁州黄米、清徐葡萄、柳林红枣。
大家都吃过这些吗?
3.下面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其它的我省的著名特产,介绍给大家听。
4.下面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自己家乡的物产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并作简要的介绍。
师: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丽、富饶,我们是不是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呢?
5.带领同学们一齐读儿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介绍、交流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大家知道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板书设计:
7.可爱的家乡
一、家乡的风景名胜
二、家乡的物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
通过展示图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及热爱。
通过读儿歌,更能感受到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