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5.31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地名学史中国地名学是研究中国地名的起源、演变、分类、命名原则和研究方法的学科,是中国文化史和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框架。
中国地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就有了对地名的记录和研究。
《尚书》、《礼记》等经典中都有关于地名的记载,如《尚书·虞书》中记载了虞舜治理天下时对各地的命名,这些记录为后世地名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在古代,地名主要以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为命名依据,如河南、江苏、长江等地名。
随着历史的演进,地名的命名原则逐渐丰富,开始涉及到地貌、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阶段,地名学主要以地方志、历史文献和地图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地名的考证和解释来揭示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到了近代,中国地名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地名的标准化工作,编制了一系列地名辞典和地名规范,建立了地名管理和地名研究的机构。
同时,地名学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为地名的调查、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途径。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物和遗址的发掘,揭示古代地名的起源和演变。
语言学可以通过对地名的语源和词义的研究,探索地名的本义和深层含义。
历史学可以通过对地名的历史变迁和地名背后的历史事件的研究,还原地名的历史脉络。
地理学可以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的研究,解读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这些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支持,为地名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为中国文化和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地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还原古代社会和人文地理的面貌。
历史学专业中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无价宝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学专业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专业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的作用和努力。
首先,历史学专业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历史学家运用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遗址、文物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为后人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其次,历史学专业通过学科交叉合作,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与传承。
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考古学、艺术史、人类学等学科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历史学家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通过不同角度和方法对文化遗产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保护,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实现了协同发展。
此外,历史学专业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人才支持。
历史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历史学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
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在文物保护机构、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
他们可以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然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求不正当的利益,盗掘文化遗产并进行非法交易。
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投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金和人才匮乏,很多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挑战。
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中国古代城池建筑一直是历史学、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城池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部族的重要标志,是保护国家、城市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城市、部族的安全和发展,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起源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5000年前。
当时中国出现了大量城镇和部落,人们开始建筑城池进行防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城池建筑逐渐进化和完善,成为了古代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设计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和城楼三个部分。
1. 城墙城墙是城池建筑的主体,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中国古代城墙多采用土夯筑造,也有砖石夯筑和木质结构等形式。
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防御需要,有的城墙高达20多米,足以抵挡敌人攻击。
城墙上还设有马头墙、雉堞、箭楼等防御设施,用于守城和攻城。
2. 城门城门是城池建筑的入口,也是城市防御的要塞。
中国传统城门多为靠山设城,有山门、峰门、隘门等,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原因,城门的形状各异。
城门前设有护城河、桥梁等防御措施,城门上还设有门楼、瓮城、守城台等防御设施。
3. 城楼城楼是城池建筑的高处防御设施,也是指挥作战和观察敌情的重要地点。
城楼通常建在城门、城墙的结合处或城墙间。
城楼的形式有多种,如角楼、转角楼、凸字楼、半月楼等。
城楼的构造多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内部有楼阁和观景台等设施。
城楼还与城池的其他部分相连通,形成连通性的城防体系。
三、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国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时期和清代时期。
1. 战国秦汉时期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城池建筑迎来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池建筑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上的改变和技术上的创新。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将城墙建在山顶上的山城,并开发了深坑陷阱、箭楼等防御措施,使城池的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已经有了七八千年之久,在这七八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是随着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在改变,在这期间我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日月轮换、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事件的变幻,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便这样,我国古代的建筑依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步发展。
本文内容就是对我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方法的解读。
标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之称,而我国的人民则被称为“炎黄子孙”。
虽然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什么称谓,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也延续了七八千年自己的特色直到现在。
我国古代建筑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特色得以延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悠久、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而且这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有现代建筑体系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我国古代城市是根据当下时代的政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来进行规划的,所以它是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缩影的。
我国早期的古代城市是受到井田制农耕制度的影响而进行规划的,所谓的“井田”就是指古代当权者用道路和渠道把土地整体分隔成方块状,分隔出的整体形状就像是“井”字,所以就被称为“井田”[1]。
而当时的城市也是采用井田土地的这种形式规划的,而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大都风格统一、整齐一致,其建筑以中间为主,四周为辅,主次分明,街道脉络清晰可见。
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也是被一直沿用的,哪怕是朝代更替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古代在建造城市时,对地址的选择是很重视的。
古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的。
其城市在建造时,要考虑建造的地址是否具有防御敵人的地形,也会建造一些能够御敌的设施,如护城河、吊桥之类的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中世纪城市革命0论说的提出和意义)))基于/唐宋变革论0的考察宁欣陈涛=提要>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0学说。
到70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又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0学说。
他对中国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在层次性和多元性,城市体系不仅是经济体系,还受到社会和政府职能的影响。
该理论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领域,也推动了/唐宋变革论0在城市研究方面的扩展和深入,加大了对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城市空间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梳理了在上述两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著作,并做出了评论。
=关键词> 中世纪城市革命唐宋变革论城市史研究一、/中世纪城市革命0论说的提出中国古代经历的城市变化,有学者冠以/城市革命0之说,作为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实可追溯到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中世纪城市革命0(the m ed i e val urban revolution)概念。
在这场讨论中,对/革命0的诠释,发轫于伊懋可等学者提出的/经济革命0,并且成为讨论的基点。
1973年,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 ar k E lvin)在5中国往古的模式6中提出中国中古时期发生重大的变化,他称之为/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0¹,其着眼点主要在唐宋(特别是宋)时期出现的/经济革命0。
作为这一观点的基石,他指出宋代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巨大进步,即/宋代经济革命0。
他将/宋代经济革命0的表现,归纳为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
º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他的5北宋N社会経済6一书中也提出/宋代经济革命0的论说,他将之归纳为农业革命、交通革命、商业革¹ºM ark E lvi n1T heP a tte rn o f the Ch i neseP ast,S tanford,CA:S tanford U n i versit y Press,19731 M ark E lvi n1T heP a tte rn o f the Ch i neseP ast,pp1113-1991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化。
2025届湛江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史学作为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来研究历史,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准确化和信息化。
然而,任何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争议,数字史学也不例外。
这些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学术界对数字技术的矛盾心态。
笔者以为,数字史学面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数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
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术不能也不会完全替代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与其只在理论层面讨论其利弊,不如选择合适的领域通过具体研究来加以验证与深化。
以数字技术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学界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新领域。
数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推动数字史学发展不会让数字和技术取代传统研究,取代理论分析,反而会让传统史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相比历史学其他分支,中国城市史更加具备与数字史学融合发展的条件。
中国古代保存了大量历史典籍,其中有不少记载与城市发展相关,特别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关于城市选址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布、街道、经济、文化等。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有关城市的资料更是大增。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统计制度、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报刊、图书、音频、视频、图像制作出版等,海量的城市数据得以保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分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当时官员和专门的筑城工匠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形成的。
它们都有着相似的形式,是有意识而又合理的设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进行分析。
一、城市的形状和结构1.形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与周围地形和环境相协调。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易于防御和管理,同时也能够在城市内部划分出相对平坦的区域。
2.结构城市内部的结构按照用途划分,一般由宫、城、市三个区域组成。
其中宫区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城区是由官员和平民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市区则是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的地方。
二、街道和街区1.街道街道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分为街、道和巷。
街道的宽度和长短都一样,主街道宽四十步,一般街道比主街道宽度小一半,巷子则小于街道。
古代中国的城市街道的色彩也是非常多样的,有“青石板路”、“青石崖上桥”、“九曲桥”等类型。
2.街区街区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此布局和设计都非常重要。
古代的城市街区主要分为“小坊”、“巷”的形式,小坊是各家的住宅,巷是小坊之间的道路。
城市的街区会按照住房、道路、市场等分为不同的区域,把城市尽可能地合理划分,以方便管理、居住和交通。
三、城墙和城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城墙和城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城墙是城市的第一道防线,为国家和百姓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城门则是城市的出入口。
城门用建筑、画乐队和象征性的图案来装饰,表现出城门的等级和地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城市文化的水平。
四、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城市建筑主要分为官府、寺庙、商铺和民居等建筑。
寺庙和官府是城市里非常重要的文化景点,商铺则是城市的商业中心,是城市活力和经济发展的源泉,民居则是城市居民的住房。
结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直是历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学家和城市管理者研究的对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水平。
中国古代城市史参考书目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毛 曦【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城市史学在我国的兴起、中国城市史研究传统的奠基以及多种学科发展的促进,中国的城市史研究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城市史学是专门研究城市历史的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对于城市史的研究不同,城市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加强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应在五个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重视综合的、系统的宏观研究;多学科参与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古学成果在研究中的应用;探索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性和规律;构建中国的城市史学理论。
【关键词】 城市史学 城市史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中国城,进而有学者提出城市史的研究是中国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①我国城市史研究在新的时期的发展,既有国外学术发展和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也有中国史学传统的奠基。
城市史学在我国的提出促进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学术界已开始对城市史的学科问题予以关注,这里仅就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相关问题和城市史学在我国的发展陈述陋见,并就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推进提出粗浅看法。
一、城市史研究的现代中国背景城市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的新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这既是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也是学科发展分化的结果;既是国外学术发展的影响的产物,也是国内学术自身发展的反映;既是史学现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诸多学科共同推进的结果。
1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迈入了工业文明。
而工业文明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城市的飞速发展与繁荣,由此城市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城市化的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因素之一。
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使人们深感保存①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
城市历史的必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不抓紧时机对城市史进行研究,将来的城市也许会失去自己在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换句话说,历史上的城市将不复存在。
”①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存留底蕴和保持活力的必然之举。
现代城市的发展还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古城保护、城市建设、文化继承等方面暴露出不少城市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问题会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这些不断涌现的城市问题,为了避免新的城市问题的出现,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寻求借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历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其借鉴功能,城市史的研究可为解决现代城市问题、避免新的城市问题的出现提供各种各样的借鉴。
城市发展的需要,促成了城市史研究的新的发展。
探寻城市发展的规律,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对于城市的不断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城市史的研究可提供这方面的答案。
“为了给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并预测城市的未来,就需要研究城市史。
城市史通过研究城市的起源、历史发展和必然趋势,揭示城市的本质和规律。
”②可以说,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种现实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广而言之,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促成了学科的发展和新的学术研究的兴起与繁荣。
我国城市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的发展,是与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城市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城市发展的客观的现实需求,促成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的发展。
正如所言:“当今我国城市史研究的勃兴,其深厚的物质基础还在于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性城市化趋向。
”③现代中国城市是古代中国城市、近代中国城市的继承、发展和变革,通过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当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化道路提供历史借鉴和历史依据”。
④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及对所出现的城市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推动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繁荣。
21“城市史学”的形成“城市史学”⑤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城市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我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学术背景,是我国史学界对国外城市史研究兴起和发展的一种回应。
关于城市史学形成的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一说认为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一说主27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①②③④⑤皮明庥在《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一文开篇提到城市史学简称城市史,如果从城市史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城市史学与城市史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市史研究在前且有非历史学科的城市史研究,城市史学提出在后,属历史学之分支。
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皮明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陈绍棣:《加强城市学和城市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张产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公认的意见则认为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①“城市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它是以埃里克・E.兰帕德的《美国历史学家和城市化研究》一文的发表作为新城市史学与旧的方志式的城市史相区别的标志。
”兰帕德提出“应该把城市社会诸多关联的方面作为一个生态复合体来研究”。
②然而,城市史的研究在城市史学产生以前早已存在,可以认为,城市史学是在城市史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需求的刺激下、在诸多学科和理论方法的带动下产生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战后城市的重建,城市史研究在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城市史国际委员会就常设在巴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罗马召开了第十次国际历史学会,提出了促进城市史研究的问题;到了20世纪60年代,德、法等国进入了城市史理论的更新和确立时期;1975年是“欧洲城市建筑保护年”,在这一年,英国牛津大学举办了欧洲城市史研讨会;8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的城市史研究日益组织化、系统化,并且积极扩大了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
③在美国,早在城市史学产生以前,城市史研究就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33年,历史学家施莱辛格所著《城市的兴起》一书出版,在美国开启了史学家研究城市史的先河。
1959年,理查德・韦德出版了《城市的边疆》一书,将美国的城市史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史研究开始了快速发展,研究领域也从本国扩大到了包括中国城市史在内的世界范围。
加拿大的城市史研究受到了美国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加拿大的城市史研究与城市研究一道形成了热潮。
⑤在亚洲,日本的城市史研究较早得到新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城市史研究跨入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史研究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开拓自己城市史研究的同时,也引用了西方城市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成果。
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学术界在内的城市史研究正逐步开始同外国的城市史研究接轨。
”⑥我国城市史研究的新的发展是对世界范围内城市史研究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回应。
中国的城市史学的提出,⑦作为中国史学对世界史学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史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隗瀛涛指出:“中国国内研究近代城市,起步于80年代中期,具体讲来起步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
‘七五’规划将上海、天津、重庆、武汉等四个近代城市的近代化研究列为国家课题。
”“以‘七五’规划的近代城市研究为契机,近代城市史研究勃然而兴。
”⑧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城市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以来,目前已出版20余辑。
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将37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皮明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王瑞成:《中国城市史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
李巍:《加拿大城市史研究概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黄柯可:《美国城市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
姜 :《美国城市史学中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黄柯可:《美国城市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城市史研究视作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城市史学,“城市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城市史研究和城市史学的影响。
正如学者所认为:“城市史学,这个概念主要来自西方。
它把城市视为一个有机实体,是对以城市文明发展为主轴的专史的研究。
在纵向上,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脉络的阶段性,横向上注意研究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人口、城市阶级和阶层等。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史学,其发展颇有西方城市史学影响的痕迹。
”①但不管怎样,城市史学在中国的提出,是中国的城市史研究理论方法更新的一个信号,可以视作中国的城市史研究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
31中国的城市史研究的传统中国的城市史研究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渊源远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对于都城、城市的记录和考察,形成了诸如《洛阳伽蓝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历代帝王宅京记》等一批与城市史相关的著述。
而我国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却是源于近代,傅崇兰提出:“直到近代,梁启超先生写了一篇《中国都市》的短文,内容属于萌芽状态的城市史。
”②近代以来,在沿革地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对中国的城市史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之一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不仅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关注,③而且城市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被提出并加以探讨,主张城市历史地理学“着眼于城市兴起、发展、演变的地理空间”,研究对象为“城市兴起、变迁的地理条件”,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地理条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性”。
④可以说,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城市历史地理学对于中国城市的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构成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城市历史地理学的明确提出,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