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一名词解释1、吉尔伽美什史诗在古代苏美尔,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史诗。
苏美尔时期有三大英雄,即继而伽美什、恩美尔卡和卢加尔班达,他们都是有史可查的真实人物,是乌鲁克国王。
有关这三位英雄的史诗共达九部之多,篇幅从100行到600行不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部名扬天下的《家而伽美什》史诗。
该史诗分别记载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
其基本内容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已具雏形,在古巴比伦时期编成定本,而最完备的编辑定本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时代。
史诗从情节上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继而伽美什在乌鲁克的残暴统治,以及他与恩奇都的友谊;第二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斗的英雄业绩:战胜林中妖怪洪巴巴和杀死残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第三部分写吉尔加美什为探索人生奥秘而进行的努力;第四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都幽灵的谈话。
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604--前60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向西扩张,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诸小国纷纷纳贡称臣。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度与埃及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已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犹大王国成及脱离新巴比伦。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巴勒斯坦,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大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拆毁城墙,大肆掠夺,放火焚烧王宫、神庙、民宅,犹大王被挖眼,用铜链锁住系到巴比伦,居民大半被强迫迁徙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此后,新巴比伦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统治日益巩固,埃及人不敢再问津。
3、腓尼基字母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迅速的发展,腓尼基人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文字,作为记录和交往的工具。
在公元2000年前,两河流域居民和古埃及人已创造了一部分音节符号。
在埃及,出现了24个子音符号,但是,它实际上还不是字母,而是单音节符号,埃及的文字也还不是拼音文字。
到公元前2000年代,喜克索斯人在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26个字母,称作“西奈文字”。
它的产生对腓尼基人有很大影响。
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腓尼基北部的乌伽里特出现了楔形的29个字母符号,南部格巴尔欻功能早了线形的22个字母符号。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美尼斯(Menes)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
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
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
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
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荷鲁斯(Horus)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
他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神祇。
法老(Pharaoh)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
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
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
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
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世界上古史期末考试完整提纲一、名词解释1、晚期智人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
生活距今十万年到一万年,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2、吉尔伽美什史诗古苏美尔—巴比伦时期的文学作品。
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巴比伦时代编定成书。
史诗描述乌鲁克成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
在历经艰辛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耻的谨饬之君。
史诗生动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等自然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
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3、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
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四个种姓的地位以及种姓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第一种姓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种姓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种姓是吠舍,是平民,与婆罗门,刹帝利同属于再生族;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
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世袭,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能通婚。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4、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
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债务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5、列国时代印度历史上一个列国林立的时代。
又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个时代,故史学上亦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
(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
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
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采邑制采邑制是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制度,创始于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
采邑意为恩惠、恩赏,由封君赏赐一块土地给封臣使用,这种恩惠便于土地联系起来,逐渐转化为采邑的称呼。
采邑的封,服役和时限缺一不可。
受封者不肯服役,不履行其封臣职责,采邑就要收回。
封君和封臣任何一方死亡,主从关系立即终止,采邑由领主收回。
新的领主或受封者继承人如果愿意继续从前的关系,必须重新履行分封仪式,结成新的领主与附庸关系。
采邑的分封加强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领主保护附庸,附庸效忠领主,随时应招作战。
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
它是指公元前20世纪~前12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
在希腊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前后相继。
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并称自己为埃赫那吞。
大流士出身于波斯贵族,在粉碎了高墨达暴动之后成为了波斯皇帝。
在他的统治期间,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和他的个人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波斯帝国的强盛达到顶点。
大流士积极的推行海外扩张政策,侵占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地方,并且远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但是均已失败告终。
梭伦改革出身于没落贵族,是希腊七贤之一,他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主张在城邦中实行公正立场,以城邦利益为重。
一名词解释1、吉尔伽美什史诗在古代苏美尔,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史诗。
苏美尔时期有三大英雄,即继而伽美什、恩美尔卡和卢加尔班达,他们都是有史可查的真实人物,是乌鲁克国王。
有关这三位英雄的史诗共达九部之多,篇幅从100行到600行不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部名扬天下的《家而伽美什》史诗。
该史诗分别记载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
其基本内容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已具雏形,在古巴比伦时期编成定本,而最完备的编辑定本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时代。
史诗从情节上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继而伽美什在乌鲁克的残暴统治,以及他与恩奇都的友谊;第二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斗的英雄业绩:战胜林中妖怪洪巴巴和杀死残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第三部分写吉尔加美什为探索人生奥秘而进行的努力;第四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都幽灵的谈话。
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604--前60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向西扩张,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诸小国纷纷纳贡称臣。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度与埃及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已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犹大王国成及脱离新巴比伦。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巴勒斯坦,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大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拆毁城墙,大肆掠夺,放火焚烧王宫、神庙、民宅,犹大王被挖眼,用铜链锁住系到巴比伦,居民大半被强迫迁徙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此后,新巴比伦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统治日益巩固,埃及人不敢再问津。
3、腓尼基字母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迅速的发展,腓尼基人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文字,作为记录和交往的工具。
在公元2000年前,两河流域居民和古埃及人已创造了一部分音节符号。
在埃及,出现了24个子音符号,但是,它实际上还不是字母,而是单音节符号,埃及的文字也还不是拼音文字。
到公元前2000年代,喜克索斯人在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26个字母,称作“西奈文字”。
它的产生对腓尼基人有很大影响。
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腓尼基北部的乌伽里特出现了楔形的29个字母符号,南部格巴尔欻功能早了线形的22个字母符号。
一名词解释1、吉尔伽美什史诗在古代苏美尔,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史诗。
苏美尔时期有三大英雄,即继而伽美什、恩美尔卡和卢加尔班达,他们都是有史可查的真实人物,是乌鲁克国王。
有关这三位英雄的史诗共达九部之多,篇幅从100行到600行不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部名扬天下的《家而伽美什》史诗。
该史诗分别记载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
其基本内容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已具雏形,在古巴比伦时期编成定本,而最完备的编辑定本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时代。
史诗从情节上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继而伽美什在乌鲁克的残暴统治,以及他与恩奇都的友谊;第二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斗的英雄业绩:战胜林中妖怪洪巴巴和杀死残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第三部分写吉尔加美什为探索人生奥秘而进行的努力;第四部分叙述了他与恩奇都幽灵的谈话。
2、巴比伦之囚公元前604--前60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向西扩张,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诸小国纷纷纳贡称臣。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度与埃及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已臣服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犹大王国成及脱离新巴比伦。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巴勒斯坦,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大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拆毁城墙,大肆掠夺,放火焚烧王宫、神庙、民宅,犹大王被挖眼,用铜链锁住系到巴比伦,居民大半被强迫迁徙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此后,新巴比伦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统治日益巩固,埃及人不敢再问津。
3、腓尼基字母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迅速的发展,腓尼基人需要一套简便实用的文字,作为记录和交往的工具。
在公元2000年前,两河流域居民和古埃及人已创造了一部分音节符号。
在埃及,出现了24个子音符号,但是,它实际上还不是字母,而是单音节符号,埃及的文字也还不是拼音文字。
到公元前2000年代,喜克索斯人在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26个字母,称作“西奈文字”。
它的产生对腓尼基人有很大影响。
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腓尼基北部的乌伽里特出现了楔形的29个字母符号,南部格巴尔欻功能早了线形的22个字母符号。
后来乌伽里特的字母符号被淘汰,格巴尔的22个字母发展为腓尼基字母通行的字母文字。
腓尼基字母是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希罗多德论述了希腊字母与腓尼基字母之间的关系。
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之后,在辅音字母之外,又增加元音字母,使之更加完善。
在东方,阿拉美亚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希伯来字母、古波斯字母、安息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都渊源于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因此,它的创造发明成为腓尼基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金字塔随着国王权力的加强,在尼罗西岸建起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这些庞大的建筑是古王国时期的陵墓。
因为金字塔底座呈正方形,四壁以三角形的形状倾斜向上,止于顶端,很像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之为“金字塔”。
5、哈拉帕文明1922年,约翰·马歇尔主持了在哈拉帕文明和摩享佐·达罗的发掘,出版了五本考古报告。
两遗址分布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区和下游的信德地区,总面积150万平方千米。
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
到目前为止,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古代城镇和村落遗址达二百五十余处,其中哈拉帕和摩享佐·佐罗是两个城市文明中心。
由于这些古代城市文明分布在印度河两岸,故也称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初发现于哈拉帕,所以统称哈拉帕文明。
6、“四谛”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
所谓四谛,即深悟无常之苦以求解脱之道的四个真理。
它们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苦谛是中心,是释迦牟尼说教的出发点。
苦谛,说明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
集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原因。
灭谛,是讲苦因。
道谛,是讲修道的途径和方法。
7、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20--前12世纪)是爱琴海地区青铜文化的总称,先后以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岸的迈锡尼为中心,因而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文化上也有辉煌的成就。
古希腊文明始于爱琴文明时代,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
8、荷马史诗由于此时的主要史料源于史诗,故名。
口传诗公元前8世纪成形,文字公元前6世纪定本。
《伊利亚特》共15693行,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与大奖阿基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第十年结束前51天发生的事;《奥德赛》12105行,写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破特洛伊后,归国途中漂泊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
9、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亚斯的引导下,先攻占爱勒特里亚,然后于9月在阿提卡东面距雅典40千米的马拉松登陆。
登陆的波斯军队约2万余人。
雅典紧急动员,调集约1万名重甲步兵,加上近邻普拉提亚1000名重甲兵的协助,赶赴马拉松迎敌。
头号陆军强国斯巴达因恪守“非月圆时不发兵”的旧习,未能及时派兵前往援助。
雅典军队在米太亚德的指挥下,首先抢占了有利地形。
针对波斯军惯用中央大的战术,雅典军布成方阵,正面宽约1千米,集中主力于两翼。
9月12日晨,乘波斯骑兵主力尚未赶到之时,雅典军主动出击。
米太亚德指挥雅典中军且战且退,诱使波斯军拉长战线,两翼随即猛烈夹击。
双方肉搏了很长时间,波斯军溃败,乘船撤退。
马拉松以少胜多的战例,极大的鼓舞了希腊各邦的抗战信心,许多以降波斯的希腊小邦也重返抗战行列。
10、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大军50万,战舰1000多艘,发动了第三次入侵。
31个不甘臣服的希腊城邦,在斯巴达的统一领导下,征集约11万步兵,400艘战舰,奋起迎敌。
首战发生在中希腊的德摩比利(意译“温泉关”)。
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联军7200人,首先血战两日,阻击了敌人。
后由于奸细引路,波斯人迂回温泉关侧后,多数希腊人撤离,据守的300名斯巴达战士及1100名志愿兵几乎全部战死。
从此波斯军长驱直入中希腊,火焚雅典。
雅典将军泰米斯托克利领导雅典人撤出城市。
3万男子上舰迎战,家属撤往邻邦。
11、陶片放逐法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用民众的无记名投票选举法排斥民主的敌人。
办法是,每年由第六届五十人主席团讨论一次是否有必要实行此法,如必要,则在同年由第八届五十人主席团召集一次特别投票大会。
公民可将民政制的“公敌”名字写在陶片或贝壳之上投票,得票数超过6000者即被放逐国外十年。
放逐时保留财产,不株连家属,十年期满后归还其公民权及财产。
12、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初期初期尚无成文法。
习惯法的规范很含糊,而习惯法的解释权和司法权都由贵族控制,贵族依靠这些权力为自己谋利益,任意欺压平民。
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
由于平民坚持不懈的斗争,共和国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委员会,并于公元前451年——前450年公布了十二表法律,因为因为全部条文刻在12块铜牌上,因此得名《十二铜表法》。
这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原文没有保存下来,其内容散见于古典作家的著作。
总体看来,这部法典是习惯法的汇编,从法律条文中关于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残酷虐待债务人等方面的内容来看,这部法典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的,并没有多少对平民有利的条文。
13、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角斗士们密谋起义事泄,七十多人逃上维苏威火山,推斯巴达克为首领。
公元前72年秋后义军发展到7万人,在北越阿尔卑斯山还是转战意大利的问题上斯巴达克和克里克苏分裂,后者率3万人脱离主力,不久被罗马军消灭。
公元前71年春,义军在阿里普亚败于克拉苏、庞培和卢库鲁斯的前后夹击,被俘六千多人全部钉死在家谱亚大道的十字架上。
是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二简答题1、关于文明起源有那些理论,如何评价?有六种关于这种说法的理论,它们分别是唯物史观、传播论、绿洲文明论、大河文明论、逆境论和环境变迁论。
而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有六种,它们是:1.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学说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人类起源学说的主流派之一。
2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曾流传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3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神创论在某些地方至今仍有相当影响。
4朴素唯物主义的进化论思想,中外皆有。
5人猿同组论、人类进化的谱系树是19世纪中后期由达尔文提出、海克尔完成的。
6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人”理论不仅最终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出来,而且明确了人类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环境的新的进化意义。
2、简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哈谟拉比法典是传世较早的法典中较完整的一部。
产生于公元前18世纪上半叶,由前言、正文(282条)和结语组成。
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结语声称次法典是最具公平与正义,诅咒所有敢于破坏之人。
正文涉及政治、司法、经济管理各个个方面。
一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有土地并存,各占约50%。
王室土地分为三类:其一,王室直接用地。
其二,分配给为王室服务的各类人员的“服役田”,所有权归王室,使用权归服役人,使用与服役期限相适应;其中部分土地可有条件的转让。
其三,王室出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此为王室主要收入来源,通常收租按50%--30%计。
公民(公社成员)私有土地现象普遍,可转让、抵押、买卖。
二社会等级制度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其一,阿维鲁,全权公民,其上层为贵族,官僚,祭司和大商人。
其二,穆什钦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无私有地,靠勤劳王室获得份地,内部贫富差别大。
其三,奴隶,可买卖、租借、赠送。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青铜工具广泛使用。
有灌溉网,能精耕细作,编订农人历书。
手工作坊达几十种,内外贸易繁荣。
影响: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巩固,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3、简述埃赫纳吞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背景是王权不能容忍神庙势力的膨胀与威胁。
曾有底比斯的阿蒙神、希拉奥波里的拉伸和孟斐斯的普塔神三种崇拜并存。
内容:1、初,阿蒙霍特普四世在底比斯恢复拉神崇拜,想弱化阿蒙神的势力,遭到反对。
2、然后宣布对阿吞神的独尊崇拜,他神皆废。
3、没收阿蒙神庙财产,驱逐祭司,在全国铲除所有关于阿蒙神的文字图像。
4、国王改名“埃赫纳吞”、迁都。
5、发动现实主义倾向的文艺革命——阿马尔那文艺。
6、女婿图坦哈吞继位后,恢复旧崇拜,改革失败。
影响:因为阿蒙势力太大且根深蒂固,新势力势单力薄,王室内部分裂,改革未改善下层群众的生活,故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但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打击了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所以埃赫纳吞改革实质上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以法老为代表的新兴进步势力与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地方世袭贵族保守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
应充分肯定它的进步意义。
4、简述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种姓制度的出现:初名瓦尔那,原意为“颜色”、“品质”,后引申为等级,汉译为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