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寻猎德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综合实践《走近猎德祠堂,探寻历史文化》教学设计活动主题:走近猎德祠堂,探寻历史文化活动课型:中期反馈课实施年级:天河区猎德小学六年级活动指导:教师:苏映铮活动时间:1课时活动目标:认知:(1)与人分享劳动成果,品味劳动的滋味,交流活动中的乐趣和酸甜。
(2)通过汇报交流,进一步了解猎德祠堂的文化。
能力:(1)通过汇报展示,培养学生掌握多渠道收集和资料的方法。
(2)培养如何与他人交流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1)培养学生爱护猎德祠堂和保护猎德祠堂的意识、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2)学生通过合作,对自己的实践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3)增强学生遇到困难勇于面对的自信心。
活动过程:一、播放前段的课题活动花絮,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同学们前段时间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猎德祠堂,探寻历史文化》的活动花絮。
(投影活动的图片:采访、调查、发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这个活动从主题确定,主题分解到活动策划、实践体验,我们一共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和体会,请各小组把你们中期的成果以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下面有请我们的小主持人来主持这一环节。
二、各小组展示中段课题成果,交流困难体会(以答辩的形式出现)(一)主持人主持此环节每小组都以小组的形式展示交流中期课题成果,学生现场互动交流(可以交流前段时间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解决的办法、收获体会。
)1、宗祠之源A小组以手抄报以电影形式展示,并汇报宗祠之源B互动2、宗祠之美A小组以PPT、模型、电脑绘画形式展示成果B师生互动交流困惑,现场询问形式3、宗祠之用A小组以录像形式展示B互动交流4、宗祠怀古A小组以复述故事、摘取家长作品片段展示、展示并讲解在祠堂内发生事件的图片等B师生互动交流困惑,现场采访形式(二)教师小结三、小组讨论、汇报后段的活动计划四、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掌握不少本领,有的同学学会了怎样搜集资料,学会了怎样与人打交道,遇到困难怎样坚持下来,最后取得成功。
猎德村李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建于1799年,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充当“学堂”的功能。
1974年“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拆除。
1978年,李氏大宗祠在原址重建。
2008年1月作为广州市“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在猎德大桥东侧祠堂区复建。
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里,一条宽广的大道正伸向建好不久的跨江大桥——猎德大桥,大道的另一侧便是广州“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建的猎德村民安置区和复建的祠堂群所在地。
高耸的贝壳状索塔造型简洁新颖,一字排开的现代化大型机械吊杆下却是一座座敦实传统的建筑群,这儿正上演着现代化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与800多年古村落的时空交错。
透过巍然矗立的牌坊,在建的十多栋住宅楼和异地重建的猎德祠堂群纳入眼底,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融合在一起。
祠堂群包括李氏大宗祠和李氏、梁氏、林氏、麦氏祠堂共5座,还有龙母庙、华光庙、大社(社稷坛)等建筑。
李氏宗祠占地1300平方米,规模最大,其他祠堂占地约450平方米。
龙母庙占地250平方米。
祠堂是本土村民的根,包含了整个家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历史。
无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本土居民(无论是传统人还是现代的)对于祠堂的认同感未曾改变,甚至有些远居海外的子孙后代,每年的清明和重阳都要回来到祠堂拜祭,喜庆丧事也在祠堂举行。
而平时,则作为村民们聚集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
猎德村地处珠江新城,周边大大小小的星级酒店很多,但村民还是喜欢在祠堂里摆酒,不是没钱去酒店,而是多年来的传统风俗。
这对西装配旗袍的新人,站在祠堂前让亲朋好友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他们的幸福时光。
传统与现代相交着,确也让人感到温馨融合。
祠堂不仅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它起到了凝聚村民的作用。
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在祠堂举行,里里外外摆上酒席,热热闹闹。
来帮忙的村民在祠堂后面的空地摆开战场准备宴席,背后就是几个月后即将迁入的新居(原计划是2009年年底建好,村民2010年春节前入住,因雨季等原因,施工工期有所推延,预计2010年五六月能够回迁)。
猎德村有多富
很富有。
借珠江新城兴建的东风,2007年拆迁兴建37栋复建房,一举晋身CBD地段新贵。
为了延续岭南古村落特有的文化气质,猎德村整体改造并不是简单的
推倒重来,而是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传承,为猎德村传统民俗
文化的延续留足了空间。
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并以龙母庙为中心,将村内
重要的祠堂、庙宇和代表性的民居沿猎德涌两岸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2008年1月15日,作为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城中村改
造工程正式动工。
历时三年后,在经历了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摇珠分房后,6000多猎德村民迁入新居。
猎德村,曾经是广州天河最穷的城中村,借珠江新城兴建的东风,2007年拆迁兴建37栋复建房,一举晋身CBD地
段新贵。
扩展资料
为了延续岭南古村落特有的文化气质,猎德村整体改造并不是简单的
推倒重来,而是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传承,为猎德村传统民俗
文化的延续留足了空间。
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并以龙母庙为中心,将村内重要的祠堂、庙宇和
代表性的民居沿猎德涌两岸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异地复建保存,打造岭南
古建筑博物馆,让猎德的建筑文明、纯朴民俗、龙舟文化重放异彩。
同时,猎德村还建设了村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的都是猎德改造前的物品。
最令人瞩目的是上世纪80年代使用过的旧龙舟龙头,此外,还有沾
着黄泥的犁耙、木桶、水排等,这些旧物都在静静诉说着猎德的文化,展现了猎德村的历史变迁。
猎德小学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内涵阐述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进一步传承学校传统精神、塑造崭新的学校形象,我们出台猎德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共同构建“小而精”的魅力校园。
校训(学校的灵魂、指导全校的行为准则)——感恩、善学、和谐、健体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善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谐:教学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和谐发展健体:强健体魄、身心健康、生动活泼、发展特长校风(学校个性特征、道德风貌的体现)——尊师守纪、好学向上,文明礼貌、活泼健美尊师守纪:尊敬老师、待人有礼、团结同学、和谐共进好学向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锲而不舍永不却步文明礼貌:举止文明谦逊礼让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活泼健美:生机勃勃百花齐放发展特长身心健康教风(教师的教学、科研的作风)——严谨、爱生、开拓、奉献严谨:严于律己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爱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开拓:团结协作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奉献:忠于职守因材施教施教科学无私奉献学风(学生学习的态度、精神与行为准则)——勤奋、认真、创新、进取勤奋: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思考、奋发向上认真:专心致志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创新:团结协作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取: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锲而不舍永不却步办学理念: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猎德村的来历之一:“耕道而得德,猎德而得德”,意思是要追求完美的道德,猎德小学原校址在猎德村,更要充分利用猎德的文化资源,传承猎德的光荣的、传统的文化。
我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同时,我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因此,我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鼓励学生学有所长,设立学校“吉尼斯”记录,促进学生学有特色。
广州市“三旧”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发展研究——猎德村猎德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是广州市“三旧”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个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的老村庄,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如今正处于城市更新的进程之中。
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的地方,其发展和转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猎德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是一个以种植蔬菜和养殖牲畜为主的农村聚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猎德村逐渐被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本的农田逐渐被拆迁,村庄被新的市区所取代。
然而,猎德村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悠久,猎德村内存在很多老旧的建筑和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老化和脱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其次,由于位置优越,猎德村成为了一些非法活动的聚集地,破坏了社会治安。
最重要的是,猎德村周围的城市发展迅速,导致这个老村庄逐渐被边缘化,无法适应城市化的节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州市政府决定对猎德村进行城市更新。
这个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保留猎德村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广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对猎德村的老旧建筑和设施进行了拆除和修复,以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
其次,他们对猎德村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广州市政府还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在猎德村建立商业和创新中心,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的氛围。
在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猎德村的城市更新开始显现出一些成果。
首先,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有了更好的住房和生活设施。
其次,猎德村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清晰的空气和绿化的景观为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更新还吸引了一些技术和创新企业入驻猎德村,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而,猎德村的城市更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猎德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城市更新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价值,避免简单的拆除和重建。
充分挖掘猎德文化内涵,建设特色、品牌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潘国洪我校地处历史底蕴丰厚的猎德地区,猎德村于2007年10月开始搬迁改造,成为广州市138条城中村第一条改造的村。
猎德村历史资源丰富,猎德文化内涵丰富。
我校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配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建设特色、品牌学校,促进我校发展。
一、充分挖掘猎德文化内涵(一)猎德村历史悠久猎德先辈从粤北珠玑巷南迁,最后落籍猎德村,从宋朝开村,是宋代八大镇之一,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二)猎德文物古迹源远流长猎德村建有祠堂、庙宇32间,宗祠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
猎德村拆迁前祠堂约10座,如珍珠般散落在村内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度之高,在广州非常罕见。
龙母庙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供奉岭南母系文化至高无上的代表龙母。
村里还保存了一批古物,包括清同治十年状元、翰林院修撰梁耀枢所送的“状元及第”匾。
此外,还有被冠以绿色文物和活化石之称的古树名木5株。
猎德炮台在1841年鸦片战争中成为广州东面城防的重要炮台。
猎德码头、猎德桥、一涌两岸、青石板、以及家塾、民居、古商业街等古建筑,都是广州城市形成……(三)猎德文化底蕴丰厚猎德崇尚礼仪文化,人杰地灵:宋、元、明、清年间,猎德曾产生2位进士、11名举人、86名秀才,军功显赫而进士者12人,任各品官职者22人;(四)猎德文体活动声名在外龙舟文化,光彩夺目:龙舟是猎德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每年的端午节,猎德村的一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声、炮竹声震耳欲聋。
河面上群龙竞渡,百舸争流。
从1994起猎德村参加广州国际龙舟赛,屡获殊荣,多次折桂,1996年后,只要参赛,必夺冠军。
这些骄人的战绩足以让海内外游客把它奉为广州龙舟文化的代表;醒狮文化,名声在外:猎德村基本保留着醒狮的传统,醒狮队往往在春节和喜庆的日子当众表演助兴,或参加比赛。
从1996年起,猎德醒狮队参加各项狮艺大赛,屡获佳绩;猎德曲艺社后来居上、精品迭出,丰富了猎德民俗文化。
关于猎德李氏大宗祠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猎德村有一座李氏大宗祠,它是猎德第一大姓氏——李氏宗族的祠堂,也是猎德面积最大的祠堂。
它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已经非常残旧,现在猎德面临改造,李氏大宗祠将成记忆,而李氏大宗祠是否重建也遭受社会的评议,学生问多了这方面的问题,连我也怀疑:猎德的祠堂有什么用处?该不该重建?为了解答学生,我对李氏大宗祠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猎德村志》,阅读猎德网站、了解李氏大宗祠的地点、面积、外观、始建年代和用处。
2、走访猎德村委,了解更多李氏大宗祠的图片、知识。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氏大宗祠的相关资料。
1、李氏大宗祠已经拆迁,猎德子弟对它非常留恋与不舍,纷纷呼吁社会要进行重建。
在猎德子弟高昂的呼吁声中,李氏大宗祠作为猎德宗祠的代表,政府已决定三年后重建。
2、猎德祠堂是先辈留下的遗产,不应毁在猎德子弟的手中,即使现在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代化大都市越来越没有文化底蕴了,一栋栋高楼大厦使得大都市的历史无以依托,在一代再一代人的心中慢慢褪去,一切都是新的,新得那么耀眼,但又新得那么空洞。
但是,猎德子弟不能忘本,要对自己的家乡猎德村心存感恩,牢记自己的“根”,继续发扬村的淳朴、敦厚的优良传统,将习俗一代一代传下去。
3、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观看猎德祠堂,如同观看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
而猎德祠堂文化作为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因此,作为猎德子弟,我们更应该牢牢记住它们的模样以及作用,把家乡猎德的文化传承下去。
4、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猎德村姓氏最多的,我们要教育猎德的学生,继承和发扬李氏大宗祠中记载中的伟人们的精神,从小打好本领,成为社会的栋梁,长大后报效家乡——猎德。
撰写人:苏映铮。
江苏猎德村简介江苏猎德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南部,属于秦淮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
猎德村地处丘陵地带,四周被青山环绕,风景迷人。
这个古老的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是南京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猎德村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村子是按照明代时期的格局建造的,依山傍水而建,布局紧凑有序。
村中有着许多明代古建筑,如庙宇、祠堂、宅院等,这些古老的建筑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展示了明代传统建筑的风貌。
猎德村是中国古代名将关索的故乡,关索是明代著名军事家关羽的后代,他纵横河山,曾在村外的野战中狩猎活动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村庄得名“猎德村”。
关索是农耕文明与军事文明的结合体,他的形象成为当地人崇拜的对象,也使猎德村成为名列江苏的重要景点之一。
猎德村的风貌独特,村内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
村中的传统宅院保存完好,以黑瓦白墙、木雕砖雕为主要特色,无一不透露着古老的气息。
在这里漫步,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时光里,感受古人的生活之美。
散步在猎德村的石板小路上,可以欣赏到村庄美丽的山水景色。
村庄周围有着茂密的林木,四季的景色变化丰富多样。
春天,百花争艳,村庄被花朵装点得如诗如画。
夏天,葱郁的绿树成荫,清凉宜人。
秋天,村庄被红叶覆盖,如同一幅霞光万丈的美丽画卷。
冬天,村庄披上白雪,宛如银装素裹,宁静祥和。
除了自然美景,猎德村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
村内有着多座庙宇,如岱山庙、消息庙等,这些庙宇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还是村民们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此外,村内还有传统的市场和街头小吃摊,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苏特色美食,如肉夹馍、炒年糕等,在猎德村的街头巷尾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
猎德村尤为有名的是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狮和龙舟比赛。
每逢春节,村里的舞狮队伍会在村庄大街小巷展示自己的技艺,震撼人心。
而龙舟比赛是每年端午节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观看。
记寻猎德文化、
猎德小学吕烽
猎德可以算的上是一个水乡,但岭南文化中竟没有它的踪迹。
只是在进行改造中才成为大家的焦点,才忽地记起,还有它!
广州珠江新城的中心地带,有个古村猎德。
它无意张扬,只悠然地以几株老榕和最普通不过的小桥连接着村里村外。
在高楼崛起的地方静静的等待在城市发展的方向。
和珠三角的几个水乡相比,猎德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它们大。
其实,无论历史、人文、风情、习俗,还是景观、特色,猎德都毫不逊色于珠三角的部份水乡。
在船运为主的年代,猎德曾是广州航运线上的主要水果商埠。
不大不小的河道,绵延数里的古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曲折幽深的小楼,独一的石桥,这一切构筑了猎德典型水乡古村的景致。
去猎德“寻古”,最好在阳光灿烂的早晨,顺着街河走进老街,踏在被阳光照得清晰光洁的石板路上,脚下踩着厚重的青石板会发出松动的声响。
在沿河路边斑驳的廊棚下,曾何几时猎德人家在屋前一溜摆起柜台,售卖几样时令蔬果,坐在河边大榕数下,看着来往的水果船只,这不就是当年的猎德古村吗。
穿过桥面,粼粼河水看上去有点脏———古村的人们还像祖先们一样生活在这里。
这里的端午龙舟可是一景,每年的端午他们通常多会在这里热热闹闹的大搞赛龙,使得人们享受节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