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
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这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1、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
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
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
2、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
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
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
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万事开头难。
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面对各种文本时,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主旨、作者观点、文本结构等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这可以通过选择富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材料来实现。
此外,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锻炼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大量信息中捕捉关键信息,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有价值的信息。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增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分析、判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学校和家长应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阅读。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运用提问、讨论、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引言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丰富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课文等,获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能力。
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和把握各种学科的知识,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出扎实的学科知识,提高整体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需要能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索答案,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语感和审美情感,提高综合素养。
他们需要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情节,培养出情感思考和审美情感,提高综合素养。
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例教学。
我们可以选择一篇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文章或课文,比如一篇介绍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既能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又能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然后,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充满情感和情节的文章或课文,比如一篇关于友情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友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思考和审美情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结语在信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作者:古枚香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4期摘要:我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但又要让他们拥有联糸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理解思考的火花独立思考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作为根本宗旨。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我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但又要让他们拥有联糸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偶有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法,在阅读教法中根据不同需要,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学生通过原文语言跟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对原文语言进行赏析和评价的活动,其中这种阅读可以分为两类:1.1句子的对比要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优美语句的绝妙之处,还需要老师的巧妙拨引,在抽取原句的基础上,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法再加置一个语意不变,但文采、修辞、表意皆逊色于原句的句子,其优劣便不言而喻了。
例如在教学《石榴》这篇课文时,我便设置了如下两组句子:秋天来了,它对自己的戏法好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皓齿。
秋天来了,石榴裂开了,露出像皓齿一样的子实。
浅议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摘要】古诗群文阅读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探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方法、重要性以及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策略,如启发式问答、小组讨论等,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古诗文。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关键,可以通过测验、作业等方式进行。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认知能力。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结合古诗文与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深化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成长。
【关键词】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法探讨,重要性,案例分析,策略探讨,效果评估,实际意义,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的背景正是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趋于单一,缺乏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如何通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成为目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古诗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古诗群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通过深入研读古诗群文,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感悟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古诗群文多以抽象、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要求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通过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在进行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与措施近年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因为对于从事知识型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在大量信息的汇聚和复杂化的背景下,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知识,拓展视野,更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1. 学校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学生图书馆或者阅览室,供学生在闲暇时间自由地阅读。
2.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如《青春之歌》、《文明之光》等。
3.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购买好书,并鼓励他们进行阅读。
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因此,教师应该尝试采用以下的方式: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纯粹地灌输知识。
2.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体验,如通过参观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3.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因此,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 学校可以安排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2.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锻炼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思维模式。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1.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看法。
2.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小型的项目,让学生参加其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高中语文阅读要求建立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在实际的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学生阅读;阅读教学;创造思维;抽象思维【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55-01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相对应的对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要求也随之加深,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更要求建立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深入和定位要有高度,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章能作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无法表达。
思维又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二者缺一不可。
一、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必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
尤其是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的把握,要运用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来实施。
阅读需要指向理解意义所具备的抽象思维。
正确和深刻地理解所读文章意义是读者面对的第一要求。
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结构这些都要有理解分析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理解能力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思维能力。
读“厚”教“薄”阅读教学自精彩【摘要】阅读教学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厚”教“薄”阅读教学的理念。
厚阅读教学注重深度阅读和思维的培养,而薄阅读教学则注重速度和延伸性。
实施厚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深度阅读、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而薄阅读教学则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扫描阅读、精读等方式进行。
厚教薄读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未来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社会。
【关键词】阅读教学、厚教薄读、传统教学、教学现状、理念、特点、实施方式、好处、发展方向1. 引言1.1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和观点,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阅读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不同的资料和文献,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假,如何辨别观点的正确与否,从而培养出扎实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加强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量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但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却并不相应增长。
很多学生对阅读产生了畏惧和厌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而忽视了阅读对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基础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
所以大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
”二者缺一便不成为其阅读教学。
因此,阅读教学自始自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我认为一、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自能理解。
此话不无道理。
大声诵读以至语言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帮助理解。
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可以集中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又训练了语感,这样天长日久,在不知不觉中,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读”相结合。
朱熹说:“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他同时指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感情上共鸣。
也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当然我们也反对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多读。
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想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完一遍之后,只能说出:我读懂了:课文是讲周总理一夜是怎样工作的这个问题。
然后我又出示下列问题(1)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你是怎么知道的?(2)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语句看出(3)我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由于学生是一边读一边想,这样他们不但能将课文读熟,而且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比以前加深了。
尤其是对最后一道思考题的分析,使读者﹑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与激动的感情。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句话的意思是:(1)读的训练除了朗读还有默读(2)在阅读教学中与其他训练相比,读的训练最多,不是偶尔为之(3)读的训练最重要,其他训练不能与之等量齐观。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张敏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24期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者是马上要举手的学生回答。
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老师惧怕“冷场”,担心自己的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上更侧重于“环环相扣”、“生生互动”。
笔者认为,这种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讨论和回答,课堂看似很活跃,却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也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积累、运用的层面上。
独立思考表现为凝神静思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对学生获取知识,寻求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一、优化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教师若顺着作者叙述的顺序一路问到底或者“明知故问”,当然不妥当,因为这样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1.摈弃“假问题”所谓“假问题”,我的理解就是答案浅显,不需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比如有的老师习惯问:“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写事情的经过的?起因(结果)是什么?”在低年级,学生或许会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倒懒得举手了。
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感到不屑,也就懒得举手了。
浅显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不到思维的快乐。
课堂气氛再活跃,如果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发展,都是低效的。
2.优化问题有些课文的关键句段,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好的提问可以浅化难点,突破重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课文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理解的难点。
老师可以这样设问: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明明那么悲惨不幸,为什么这句话却用两个“幸福”呢?学生经过研读感悟,明白了第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妙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是指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还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突破了理解的难点。
二、善于“留白”
有的老师惧怕课堂上的“安静”,似乎“安静”就是尴尬,就是沉闷,就是启而不发。
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在出示自学提示或者提出一个问题后,很快就开始让学生讨论或回答,但是这没有经过安静思考的回答似乎不是老师要的答案,老师再指名一个学生回答,第二个学生的回答仍不能令老师满意,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正确答案”。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想说,老师,请把安静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老师的自我解答再完美,终究替代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难度的问题提出后,不宜急于让学生讨论或解答。
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直面文本,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的氛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语言文字,组织内在语言,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留白”,或叫“静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也这样说:“不能在课堂上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扰乱正致力于解决学习——认识任务的儿童们的思维进程。
要维护每一个儿童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的权利。
”“留白”处正是学生思维拓展、想象驰骋的天地,只要教者引导得法,学生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出许多奇思妙想。
一堂课中,既有冷静深刻的思考,又有热烈愉快的讨论,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安全、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宽容的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和勇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行有效的沟通,需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
爱因斯坦说:“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种宽容意识,给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首先,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出错。
对学习中的学生而言,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反而不正常,可以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漠视,更不能歧视挖苦。
教师要通过纠错,增强学生信心,使之大胆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形成开放的心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
当学生提出别具一格的看法时,教师千万不要贸然采取否定性的轻蔑态度,而是应当对此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鼓励,然后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跟着教师的思维走。
要让学生摆脱客体的地位和心态,以发现者、探索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允许讨论、争辩,甚至反驳。
总之,阅读教学要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备课时,教师应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及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能启迪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避免假问题、无效的讨论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足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营造安全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