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爱。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家庭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大部分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对于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有强烈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重,增强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在分享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感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小组讨论工具,如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关于家庭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课文《我和我的家》,让学生了解主人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材围绕“家”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的指导,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家庭有着天然的依赖和感情。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对家庭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家庭责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是人们的避风港。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4.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家庭责任感。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图片、视频等。
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物品。
3.提前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对自己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感受,激发学生对家庭话题的兴趣。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这个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亲情的感受很直接,容易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感受亲情,懂得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亲情。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更好地投入。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家庭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经历,感受家庭的温暖。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体会亲情。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进一步理解家庭关系。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关爱家人,如何在家庭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杭州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我和我的家》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的关系,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懂得尊重和理解家人,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家庭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家中是家庭的一员,对于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一定的感知,但需要通过教学进一步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家人的意识,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懂得关爱家人。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2.学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尊重和理解家人。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和实际的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3.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实际操作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庭的温暖和幸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美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的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家庭责任感和与家人和谐相处,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家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家庭的意义和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第9节课——我和我的家。
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同时,本课还将学生们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活动,促进与家庭的亲密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2.学生了解家庭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发掘家庭文化,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益营养;2.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活动,增进家庭的亲密关系。
3.情感目标1.热爱家庭,关心家人;2.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爱家的故事阅读在课堂上,老师将会为学生们讲述爱家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将会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2. 家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老师从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介绍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精美绘本,学生们会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到部分中国家庭传统文化,比如说过年、端午节等。
3. 家庭传统文化的分享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和家人一起探讨自己家庭中的传统文化,并分享给同学。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家庭的传统文化,受到启发,了解和理解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和谐,这也可以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
4. 自制家庭公告牌在此环节,老师为学生们分别分配一个主题(比如说校历、生日、家庭成员等),学生们需要和家人一起,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家庭公告牌,用来记录一些家庭的重要庆祝活动,展现家庭的美好风貌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会通过爱家的故事引入本课程的主题,并让学生们自由思考自己对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认识和看法。
第二步:家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老师为学生们展示一本家庭传统文化的绘本,让学生们自由阅读,感受书中所讲述的家庭故事。
第三步:家庭传统文化分享学生将会回家和自己家人一起探讨家中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进行班级分享。
第四步:自制家庭公告牌学生将会按照自己和家人的主题,设计并制作家庭的宣传海报和个人的小贴纸。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9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课《我和我的家》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以及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
对于家庭,他们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以及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和结构2.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3.如何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2.互动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3.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2.准备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亲情。
3.准备游戏和活动,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的家庭结构和亲情,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个家庭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家庭的亲情和责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9《我和我的家》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能正确称呼家人。
2.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能正确称呼家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刚才的歌好听吗?老师这里不仅有好听的歌,还有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师:同学们,听!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走进了我们的家庭。
家人欣喜的迎接他的到来。
看,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孩子在慢慢的长大。
长了第一颗牙齿,叫了第一声妈妈。
在家人的关爱下,孩子幸福的成长着,从一个小婴儿变成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师:同学们看的可真认真呀!那么,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呀?生:师——板书(二)新授过程活动一:七嘴八舌话出生师:就像刚才故事中说的,在家人的期待中,我们来到我们可爱的家。
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你们回家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你出生时的故事,你们了解了吗?伴乐,小组介绍指名生介绍师:我们从一出生就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家,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在这个家的户口本中,就有了我们的位置。
同学们看,这就是---户口本。
户主,户主是什么意思呢?那这里的子是什么意思呢?是的,子就是户主的儿子。
那如果是女儿,这里会写什么呢?活动二:枝繁叶茂家庭树1.师:在我们的家里不仅有可爱的我们,亲爱的妈妈,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员,你的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呢?生:我家里有爸爸、爷爷、姥姥、姑姑。
师贴在黑板上2.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家庭关系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帮这些成员找到相应的位置吗?小组合作师小结:祖辈。
父辈。
孙辈。
3.同学们表现的太棒了,奖励给你们一首好听的家庭称谓歌吧!我们一起唱。
活动三、动手动脑找“影子”1、师:睁大你的小眼睛来看一看,你能从照片中找到他们相像的地方吗?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一张祖孙三代的照片。
照片中小宝贝儿,除了和爸爸妈妈长得相像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像谁呀?2、师:你听别人说过你和家人长相很像吗?3、师:看来呀,通过长相,可以判断出是一家人。
(3)感受家庭的幸福,体验家的自豪,逐步理解和传承家风。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找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认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
难点:
讲述家人的故事,感受家庭温暖,学着关心家人。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和大家看一个视
频,一边看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播放视频:
《基因太强大,一看就知道亲生的十对
明星父子》
提问:你从他们的长相中发现了什么?
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明星父子相貌相似的疑问。
环节二:找“影子”
【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
(1)展示图片:你的眼睛真像你妈妈。
提问:你有听过类似的话吗?
(2)相貌相似:
①请你展示一下你和家人的合照,让小组成员帮忙找一找,你和爸爸妈妈哪里长得相似呢?
①请在小组里挑选一位与家人最相似的同学,并分享合照给大家看看。
①小小展示台:展示合照。
(3)性格
①展示课本图片:我的脾气有点急和我做事很认真。
①提问:他们是在哪些方面和家人相似呢?
①回答:性格相似。
(4)小阅读:我和弟弟。
①这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①“我”像谁呢?有哪些方面相似?
①小讨论:请你根据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经回忆、思考。
展示合照,相互交换,讨论。
思考。
讨论我们与家人的其他相似之处。
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天津市三毛艺术学校张静一、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
本课将带领学生走进家庭,感受家人的关爱,学会接纳长辈的爱。
家是学生最亲切、最自由的生活环境,在家中他们有着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应该让学生知道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湾,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是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了长辈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本课为后面三课学习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家长很注重礼貌教育,孩子们对于家里人的称呼都知道,但是到底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却不太明白。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一家人的关心、关注,但是有很多学生却把家人对自己的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懂得珍惜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所以本课就要引导孩子们珍惜家人的爱,深入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到来给家庭带来的温暖。
2.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能正确的称呼家人。
3.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及长辈。
四、教学重点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血脉相连。
五、教学难点感受家庭温暖,爱自己的家人。
六、课前准备1.了解自己出生时给家里人带来了哪些故事。
2.了解家人的故事(家人的工作、爱好……)。
3.准备全家福照片。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我来到我家(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孩子们介绍自己出生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及家人的爱与期待,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被欢迎和被接纳的。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都向家长询问了你们出生时的故事。
现在,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生:我出生后,爸爸很高兴,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儿说我长得像他。
然后爸爸开始兴奋地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出生的消息。
奶奶乐呵呵地说我很机灵,长大以后一定跟妈妈一样聪明。
《我和我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2、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谊,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3、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
好、习惯。
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那一天,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我家。
爸爸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地说我长得像他。
奶奶乐呵呵的直夸我,说我长大了会像妈妈一样聪明和美丽,全家都很高兴。
后来,在妈妈的关爱下,我慢慢长大,慢慢地长出了第一颗牙齿;慢慢地学会了第一次叫妈妈;慢慢地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感谢妈妈!是妈妈让我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我和我的家
(板书课题)
二、新授
孩子们,这就是我家的全家福,你们认识她吗? 生:老师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师:这是我妈妈,她是一名医生。
这是我爸爸,他是一名教师,你们觉得我和谁长得像?什么地方像?
生说
师:你们发现了我和妈妈(爸爸)长得很像。
活动一:介绍全家福
1、小组讨论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家的全家福,在小组内,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请根据老师的要求来介绍,小组成员轮流说,别人说时我倾听,同学说完我再说,说完请坐好!好,开始吧。
(师放音乐)
生:互相介绍 (5分钟)
师:介绍完的同学请坐好!(停音乐)
师:让我们找几个代表上讲台上来介绍
(2--3人)
(请代表举起照片介绍,夸夸他们的妈妈漂亮,爸爸长的帅,让生详细的介绍自己的家人,同时让生说一说:你和谁长得像?哪个地方像?) 生说
2 寻找家人的影子
师:同学们,介绍完我们自己的家人,一起来看一看这几张全家福。
请仔细观察,找他们长得相似的地方。
生答
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吧!
3 游戏:找一找家人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学习袋,为这三位同学找一找他们的家人。
生小组活动
师:小军的家人是几号?
生:答
师:你根据什么找到的?
生:她们的眼睛长的很像
师:小红的家人是几号?
生:答
师:你又是依据什么找到的?
生:答
师:小刚的家人是几号?我们一起说
生一起答
师:说说小刚和他的家人哪里像?
生:嘴巴,脸型······
师:你知道为什么孩子长得像爸妈或爷爷奶奶吗?
生答(生答不出来)
师引导:
孩子长得像爸妈,因为他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有的孩子长得像爷爷、奶奶,因为爸爸是爷爷奶奶的孩子,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所以长得像。
师:谁来说一说,除了和爸爸,妈妈长得像,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做事认真,爱好、脾气······
师:孩子们,你们太厉害了!
老师奖励你们听一首歌吧!愿意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孩子们拍起你漂亮的小手。
活动二:自己的一家(10分钟)
1、听《家族歌》,师生一起拍唱。
生听完了。
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生答:爷爷
师:妈妈的姐妹叫什么?
生:阿姨
师:儿歌里的小朋友有那么多家人,你呢?
2、说一说你有哪些家人?
生说
师:有这么多的家庭成员,真是个大家庭!师:老师呀!今天也来说一说,我都有哪些家人。
3、在老师的家里有:我、哥哥、伯伯、爸爸、姑姑、爷爷、奶奶、舅舅、妈妈、阿姨、外公和外婆。
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 (板书亲情树) 在我家里,大家都说我是家里爱的结晶,你知道我是哪里来的吗?
生:你妈妈生的你
师:不仅是我,所有人都是爸爸和妈妈生育的,爸爸妈妈除了生育了你,还生育了谁?
生: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师:你们真能干,把我们这辈人理清楚了!孩子们想想,爸爸是哪来的?
生:奶奶生的。
师:你太有心了,爷爷和奶奶只生育了爸爸吗? 生:还有伯伯、叔叔、姑姑。
师:你们太厉害了!分的这么清楚。
爸爸的这边亲人理清楚了,谁来说一说妈妈那边的亲人?
生:舅舅、阿姨(妈妈的哥哥、弟弟是舅舅,妈妈的姐姐、妹妹是阿姨)
师:孩子们真棒!理清了这棵大大的“亲情树”,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棵亲情树。
这一排是我们的祖辈,爸爸妈妈是他们的孩子,是我们的父辈,我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的孙辈。
我们这个家就是这样祖辈、父辈、孙辈一代代延续到今天。
4 师:孩子们,你们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就考考你!谁能让亲人回家。
让生上讲台来指一指。
师: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
活动三:分享我和家人的故事
师:家人团圆啦!他们发生了很多精彩、动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有:(师讲述四幅图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们家动人的故事?生说
师:孩子们说的真动听!
爸爸妈妈这么爱我们,那你想给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生说(3--4人)
师:我们不能光说,还要去做!
三、家庭作业
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在这个家里,住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
妈妈……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个家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爱,我们要爱我们的家! 下面就让我们用你喜欢的方式,一起来听一听《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