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煤矿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1
青海煤矿情况分析总结汇报青海地处中国西部,煤炭资源丰富。
煤矿是青海的重要产业之一,对青海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青海煤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汇报,重点包括青海煤矿的资源储量、产量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青海煤矿资源储量青海煤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海东、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区。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青海的煤炭资源储量在全国居中上等水平。
其中,煤层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为冠天煤田、新能源煤田等,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二、青海煤矿产量青海的煤矿产量在过去几年有所增长。
据统计,2019年,青海的煤炭产量达到了约6000万吨。
其中,冠天煤田、三阳煤田以及新能源煤田等煤矿对青海煤炭产量的贡献较大。
三、青海煤矿面临的挑战1.环境保护压力: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煤尘以及废气排放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加了环保治理的压力。
2.安全事故频发:煤矿安全事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安全管理需要加强,确保矿工的安全。
四、对策建议1.加强环保治理: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装备,控制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强化煤矿安全培训,加大设备维护力度,加强安全检查,确保矿工的安全。
3.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并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推动青海煤炭产业向煤电综合利用和煤化工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总结:青海煤矿资源丰富,煤炭产量逐年递增,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面临的环保和安全挑战依然存在,需要加强环保治理和安全管理。
同时,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青海煤矿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以煤炭资源为主导,而煤矿作为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着各类地质灾害,如煤与瓦斯突出、煤与岩爆炸、煤层瓦斯泄漏、煤矸石滑坡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给煤矿生产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会威胁到矿区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生态的稳定。
为此,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矿生产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一、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其特征是煤与瓦斯在煤层中积聚,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由于矿井压力、煤与瓦斯的力学特性等影响,突然爆发、冲击出煤与瓦斯的事故。
预防与治理这种灾害的关键是进行提前预测和科学合理地采取措施。
防治对策:1.加强瓦斯抽采设施。
2.进行科学、合理的措施深采。
3.落实煤矿安全管理责任制。
4.提高瓦斯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水平。
二、煤与岩爆炸防治对策:1.强化岩层控制和支护。
2.严格执行煤矿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和规定。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煤层岩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采用新型支护材料和支护技术。
三、煤层瓦斯泄漏煤层瓦斯泄漏是煤矿开采中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
其特征是煤层内部的瓦斯随着煤层开采而外溢到空气中,形成瓦斯爆炸的危险。
预防和治理这种灾害的关键是加强瓦斯预测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管理煤层瓦斯。
防治对策:1.加强瓦斯抽采和利用,减少瓦斯泄漏。
2.加强瓦斯防爆设备的应用和监控,确保安全生产。
3.加大对瓦斯预警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瓦斯预报的准确率。
4.加强对瓦斯危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煤矿工人对瓦斯安全的认识。
四、煤矸石滑坡煤矸石滑坡是煤炭开采后遗留的一种地质灾害,其特征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煤矸石累积、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滑坡或崩塌。
预防和治理这种灾害的关键是进行煤矸石的分类处理和管理,建立科学的煤矸石回填方案。
防治对策:1.建立科学的煤矸石回填方案,提高堆场建设的科学和合理性。
第18卷第3期2009年9月青海草业Q IN GHA I PR A TACUL T UREVol. 18. No. 3Sep. 2009文章编号: 1008 - 1445 (2009) 03 - 0019 - 09青海祁连山地生态现状及恶化原因分析孙饶斌,逯庆章,马绍华(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近几十年来,青海祁连山地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体现在草地退化、沙化、草地盖度和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沼泽湿地萎缩,森林功能弱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扩大、雪线上升、冰川减少等诸多方面。
分析其原因是全球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无序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者的影响是渐进式的,但却是明显的,后者的影响是直接的,且起着加速逆行演替的作用。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恶化原因中图分类号: X171. 4 文献标识码: A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八大雪山之一,它不仅有冰川和永久积雪,而且还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青海湖等几大内陆河水系和湟水、大通河外流水系的发源地。
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约600 万人口的生态安全。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无序干扰,青海祁连山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正在日趋退化。
为了探讨退化生态系统的逆转和恢复,本文采用调查资料,对青海祁连山地区生态现状及恶化原因作一粗略分析。
1 生态恶化现状1. 1 草地严重退化,生产能力急剧下降青海祁连山地区草地退化和沙化趋势十分明显,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降低,产草量急剧减少。
据统计,青海祁连山地退化草地面积达431. 87 ×104 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84. 46% ,其中,重度退化草地130. 71 ×104 hm2 ,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0. 27% ,中度退化草地146. 52 ×104 hm2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3. 93% , 轻度退化草地面积154. 64 ×104 hm2 ,占退化草地面积的35. 80%。
jiao liu yuandi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实践,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希望分析能够提高认识,并进一步促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从而提高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质量。
1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化的长期性流程,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数量的改变、自然系统的损坏、社会产业发展不和谐等。
祁连山生态环境显示:涵养水源植被减少,生态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荒漠化明显,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出山径流量祁连山东段减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趋势;气候变暧,生物多样性受损;冰川明显萎缩,雪线逐年上升;水土流失严重,林草地质量下降。
一是自然因素加剧生态环境变化。
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越发干燥,从而加剧了祁连山地区中冰川结构的融化速度。
二是历史开发活动与现行政策冲突。
上世纪70年代后批建的产业发展,其理念与我国目前现行的相关环境保护方法有较大的出入,其往往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破坏。
引起坍塌和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恢复周期长,投入巨大。
三是区域民生与生态承载力矛盾突出。
打破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甚至有些地方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超载将加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四是综合生态监测系统不完备。
目前对基本现状数据的全面监测与掌握缺失。
此外,祁连山当地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没有做好应有的共享工作,尽管通过监测等方法采集了一定的数据,但是无法较好地进行联动,从而制约了祁连山区域有序的环境工作开展。
2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上进行改善,才能改善祁连山的生态环境。
祁连山沿线各地政府采取封堵探洞、回填矿坑、拆除建筑物以及种草、植树等综合措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移民搬迁。
2.1生态环境治理建立综合监测系统与网络,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提升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煤矿地质灾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煤矿地质灾害包括煤层赋存条件不佳引起的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爆炸、煤矿水害、煤与瓦斯突泥涌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一、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瓦斯突出量与覆岩厚度成反比例关系,瓦斯含量高的煤层容易发生瓦斯突出,并伴随煤层破裂、煤块飞掷及爆炸等危险。
对于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一般采取以下策略:加强瓦斯抽采,采用先开采后抽采的方式;提高顶板完整性,增强顶板支撑能力;控制煤割进度,防止在煤层内形成过大瓦斯孔洞等。
煤与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其特征是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致死性。
煤与瓦斯爆炸的发生与煤、瓦斯、空气三者的混合比例有关,煤矿工人应该严格遵守制定的安全规程,保持通风系统正常运行,防止瓦斯积聚,及时排出瓦斯,有效防止煤与瓦斯爆炸的发生。
三、煤矿水害煤矿水害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岩层间或煤、岩层与地下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水灾害。
其特征是灾害范围广、危害性大,能够形成水涌、涌水或水灾等灾害形式。
对于煤矿水害的防治,一般采取以下策略:加强煤层水文地质勘查,了解煤层水文地质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害防治措施,有效避免煤矿水害的发生。
煤与瓦斯突泥涌是指煤层瓦斯积聚、水质改变、煤层膨胀、突出与爆炸、地压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煤体变形产生的灾害。
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时间紧迫。
对于煤与瓦斯突泥涌的防治,一般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合理安排开采工艺;夯实岩层,加强岩层支护;加强瓦斯排放,控制瓦斯含量;合理调整人员和机械设备布置,保证煤矿生产安全。
总之,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各种措施的综合应用。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程和标准,尽可能减少或消除隐患,提高生产安全水平,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促进煤矿生产的稳步发展。
煤矿环境风险源识别及应急处置措施分析一、煤矿环境风险源识别煤矿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工作场所,由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源。
对于煤矿环境风险源的识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煤矿环境风险,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下面我们将分析煤矿环境风险源及其应急处置措施。
1.地质构造和瓦斯煤矿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皱、脆弱带等,这些地质构造会导致矿井倾斜、塌陷,从而引发地面沉陷、崩塌等事故。
地下煤层中会存在大量的瓦斯,一旦瓦斯爆炸则会给煤矿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勘查系统,及时监测地质构造变化,保障矿井的稳定性。
对于瓦斯的处理,采取灭火、通风、浓度检测等措施,有效控制瓦斯爆炸的发生。
2.煤与煤尘不同的煤种在采掘、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都会释放出煤尘,而煤矿中的煤尘一旦遇到火源,则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煤尘还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和肺部疾病。
应急处置措施:建立煤尘治理系统,实施湿法除尘、均化作业等措施,减少煤尘的产生。
对于煤尘事故,采取灭火、疏散员工、加强通风等措施,确保火灾和爆炸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3.机械设备煤矿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包括采煤机、运输设备、通风设备等,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故障、损坏的风险,一旦发生故障则会影响煤矿的生产。
应急处置措施: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对于设备故障,采取及时维修、更换备件等措施,保障煤矿的正常生产。
4.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煤矿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操作不当、违章操作、工作疲劳等都会增加煤矿事故的风险。
应急处置措施: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违章操作,严厉进行处罚,以警示他人。
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监测,确保员工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煤矿环境风险应急处置措施除了对煤矿环境风险源进行识别外,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也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针对不同风险源的应急处置措施:1.地质构造和瓦斯针对地质构造和瓦斯可能导致的灾害,煤矿应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地质构造变化和瓦斯超标情况。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与对策xx年xx月xx日•引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对策和建议•结论目录01引言1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3祁连山作为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祁连山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祁连山还承担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对于维护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现状01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02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现象,如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源减少等。
祁连山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主要原因之一,如过度放牧、采矿、旅游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其次,气候变化也是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源减少、冰川后退等现象。
最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监管机制也是阻碍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02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为8.3万平方公里。
保护区面积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其中森林覆盖率超过50%。
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建立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监管等。
管理措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祁连山周边存在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污染治理现状点源污染山区农民生产生活产生的面源污染也给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面源污染通过实施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部分地区的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污染治理情况生态修复现状退化草原修复祁连山周边地区存在一些退化草原,实施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恢复通过实施植被恢复等工程,部分地区的植被得到了恢复。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与对策作者:辛秀琴邱雪梅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5年第20期【摘要】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
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
祁连山生态区位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区。
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1自然概况(1)祁连山是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
祁连山高高耸立在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连接着甘、青、蒙、新、宁,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阻挡了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从外形到内涵都是名副其实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脊梁。
(2)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
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
在甘肃境内山区总面积就达963.4万公顷,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88(292)种,维管植物1311种,其中森林115.4万公顷、湿地141.6万公顷、现代冰川16.6万公顷和大片的草原,年出山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养育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上千个工矿企业。
深居干旱内陆的祁连山湿岛功能,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2保护治理现状祁连山生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先后成立祁连山、连城和盐池湾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颁布实施《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组织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及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12月,由甘、青两省共同组织编制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2013年启动实施,为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加大保护区执法力度,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保护和治理初见成效,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有了恢复性增长,初步遏制了祁连山生态加速恶化的势头。
祁连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甘肃境内祁连山区域很大,规划区主要以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各条河流的源头区、集流区为主要保护治理区域,南以甘青两省界为界,最南端为天祝县东坪乡;北以河西走廊区南界为界,最北端为肃北县与瓜州县交界;西以当金山口为界;东止于古浪县与景泰县交界处。
其范围包括: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源头区和集流区,疏勒河水系的7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黑河水系的32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石羊河水系的19条河流源头区和集流区以及的黄河流域大通河、庄浪河集流区。
1、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1 冰川退缩、储量减少,雪线上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为开发活动的影响,冰川退缩加剧。
祁连山中段、西段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16.21km2,冰储量减少了50亿m3,分别占1956年该区域冰川面积和储量的10.2%和8.9%,其中以疏勒河流域讨赖河水系的冰川变化幅度最大。
与此同时,局部地区的雪线也正以年均2m至6.5m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m至22.5m。
根据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分析,2007年1月29日与2006年1月31日相比,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减少了6.5%,中段减少了8.7%,西段减少了18.6%。
1.2 森林健康状况不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森林具有良好的持蓄水能力,林地由于林冠、枯枝落叶层的截留和增大土壤渗蓄能力而起到拦洪作用。
一般在森林区,通常约有20%左右的降水量为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的截流量一般在10mm,最大持水量不超过20~30mm。
据调查,祁连山森林分布下限由1950年代的1900m上升到目前的2300m;乔木林年平均生长率仅为 2.87%,低于全国林木平均生长率3.98%的水平。
现状林分结构大部分为同龄单层林,天然云杉林主林层郁闭度大多在0.6~0.9,相当一部分超过0.9,林下灌木层不明显,盖度在5%以下,仅见矮化小灌木。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历史战乱和垦荒、滥伐、滥牧等人为干扰,较之历史上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的祁连山来看,如今的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面积减少了很多,现存林分处于林片破碎、林分稳定性差,生长缓慢的状态,森林面积变化处于长期剧减短期增加的状态。
煤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问题描述煤矿工作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首先,在煤矿生产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部分煤矿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如废水排放和废弃物处置不当。
此外,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与对策建议1. 原因分析:(1)管理层对安全意识不够重视: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监管,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2)违规操作和人为失误:个别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或者忽视相关规定。
(3)技术设备落后:一些企业长期使用老旧设备,容易出现故障或隐患。
2. 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2)加强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更新技术设备:增加对先进设备的投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为失误的风险。
三、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建议1. 原因分析:(1)废水排放问题: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严重的水体污染。
(2)废弃物处置不当:一些煤矿缺乏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措施,造成大量固体废弃物沉积和随意堆放。
2. 对策建议:(1)加强环保监管:明确责任主体,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2)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回收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引导企业进行有效治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合理处理废水和废弃物。
四、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建议1. 原因分析:(1)技术设备落后:部分煤矿仍未进行技术更新升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2)管理不善: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的生产组织和计划安排。
2. 对策建议:(1)促进技术创新:加大对煤矿生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支持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加强管理与监督: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优化生产组织和工作流程。
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1. 祁连山概述祁连山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和新疆四个省区。
该地区地势复杂,山峰高耸,气候多样。
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2.1 气候变化气候是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祁连山地区也受到了显著影响。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加剧、雪线上升、降雨量增加等现象频繁发生。
这些变化对于该地区农牧业产量、水资源供应和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2.2 植被覆盖减少植被覆盖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要素,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祁连山地区的植被覆盖逐渐减少。
过度放牧、非法砍伐和草地退化等问题导致了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这对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2.3 水资源短缺祁连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了冰川消融水源减少,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也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紧张局势。
这对于该地区农田灌溉、牲畜饮水和人类生活用水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3.1 地震灾害祁连山位于中国西北地震带上,是中国西北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
地震灾害对于该地区的人口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对于该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至关重要。
3.2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祁连山地势陡峭,多年来受到强烈的风蚀、水蚀等自然力量的侵蚀作用,导致了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这些灾害对于该地区交通、农田、居民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对于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煤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煤矿存在的问题1. 安全事故频发: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复杂,通风不良、控尘不力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这些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 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传统的采矿方法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并且在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和尾矿堆积,对土地、水资源和空气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工作条件恶劣:由于长时间工作在高温、高湿和闭合空间内,劳动者容易受到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心血管系统健康问题的威胁。
装备滞后以及管理滞后也使得劳动效率低下。
二、改进建议措施1.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对于煤炭行业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在保障安全生产方面明确责任,并将其落实至每一个岗位。
同时还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煤矿的日常监管。
2. 提高设备水平与维护:加大对现有装备的更新力度,推动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落实设备保养制度,并加强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
3. 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安全意识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在岗位人员进行上岗前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并颁发相应证书。
要求煤矿企业配备足够数量和质量可靠、能进行有效应急处理的救援队伍。
4. 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在开采过程中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废弃物和尾矿的产生,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排放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鼓励再利用、回收废旧材料及有价值副产品等方式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5. 科学规划与社会共治:加大对于煤田区域能源规划与布局工作的科学指导力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煤矿开采的合理性和环境可持续。
6. 增加技术投入与人才培养: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并鼓励煤矿企业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
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素质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
7. 推进行业整合与转型升级:促进规模化经营,推动行业内部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实施产能置换,并引导企业向资源优化配置、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转型。
,●专曩策划抉撵黼i0∞3年.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窟大18在青海高睬上悄悄拉*r●l暮。
从造一年*蝓厦至其后的矗年问.第一立乳伍H j发了,第二支H伍m发T.第i点n伍出发他们时仆目维.奔向祁崖山Ⅸ、j缸弹头、青湃鞠辟、柯蛊各地…开始了一辅岳特瘴的盛斗——治理恢复矿m地质环境.●朴Ⅲ史遗留在大地母亲身t的村伤.冉遗一十风景旁羹的●睛簿。
这一年虽热授有什宣特辟音兑,但避项密大T嚣却是^t I在有T探封的历史教_q之后作帆的抉择.它的童里注定耍t t^史册.耍蕞后人评说。
有人■经说过.r产膏■是经济杜台发牌的重要曲髓糊,r产责曩的开采点燃了^类i明的烛光。
但当乱采溢挖扈为人们日“为常的斌}}取。
当古老的地簟文明在乱采啦挖中奠着草术的鞠零m衰艘.奠着*癀的枯*日●&.■里还台有人类文明W=?青■车来是十贫■的地方.但m是一十膏有的地方。
它的t不仅仅日为它拥有孕青Ⅱ千年华蔓文明的i江之谭,更拥有丰膏的r产责■.浩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中■黼、健、石棉、硅蕨6、凄萼8o冉海禹i经昭6,加1D为了子孙后代一二.d。
L——青海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洁理纪实i譬“灞赫蝠茹辫蕊蒜蟛鬣稿翱种矿产簟储量埘舍目之甘。
青海的r产开发可m追翻刊元束明韧,昂时同,大通的蝉、鼍帙m帕铂、西宁北m的帙、大道河菠墙的廿垒等杆E有韧步开采和精蠊。
此岳.历朝历代R知采挖,W育请理者史书蛘有记■。
毋庸置氍.新巾目成立后.青海r生蕾蛏为国索做出过E太贾t。
但我们也应谈看捌,由f i皓的勘采技术的长勰精后.也使魏们付出T E大的,R境费■代价。
进^上世纪^九1年代.目l着闻采建设步他的不断加快,矿生Z膏成为青一的克邑P生.在一些地方.由f政府蕾璃体制不完鲁.加上一晦^啦敢摩雎.在一定程度t出曩丁乱采泣挖现羹。
从历史驯理实.长斯投有’一∞乱采泣挖.{仪造戚r督■的F太椎费,M时也引岛r一幕对严重的地质环境H薏。
采把地Ⅸ地质地麓量A t t环,±堆植被拜弭蕞占压挖掘.埔T术均奢幕辘蕞打乱,矿m发生地质灾害轾发.矿m地鏖g境曼刊污羹t世2^九十年代.走批农R焉^i江I E飑K.对盘r进行攘夺式开采.10多年的秒盒开采.倥这一地R r m自摘环境i目全非.2琨出一片蕞破荒芜的量蠢.*i在d些地方《出琨T。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煤矿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技术交流青海省褶遥山地区煤矿地质环境现状友防治对策张婷婷徐嫒张永善李业军(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西宁810007)摘要:本文在介绍了青海祁连山地区煤矿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得出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从环境现状,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该地区煤矿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关键词:祁连山地区;煤矿;环境地质现状及问题;防治对策煤炭资源开发常伴随地表塌陷,地裂缝,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灾害,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给人民生命财产,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危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省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祁连山地区煤矿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煤矿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弄清矿山环境现状,分析其特点,提出防治对策及建议,这对煤矿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紧迫性1.1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青海祁连山地区煤矿开采煤层大多采用露天开采,开采后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较多的地表塌陷,地裂缝,地表水渗漏等,煤矿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上部岩层已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形,从而造成对地表土体及水环境的巨大影响,部分煤矿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采, 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煤矸石等任意堆放,使得矿区及周边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海北州的祁连县,门源县,刚察县以及大通县,平安县均有小煤矿,小煤矿的多粗放开采, 对周边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煤矸石及废渣常沿沟谷随意堆放,成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煤矸石经雨水淋滤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水,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形成的扬尘也成为了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2社会影响巨大煤矿大多集中在老矿区,区内人口相对密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常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采空塌陷造成土地损毁,使得本就积贫少地的当地居民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煤矸石等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大量有害物质在雨水淋滤等作用下溶出,污染空气土壤水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人类生存的社会性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复垦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2.1煤矸石压占土地煤矸石是采煤和选煤过程中青海国土经略5,口固一.||暑|~…: 技术交流的废弃物,通常占煤矿产量的12% 一20%,是煤矿最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危害是堆积压占土地,造成植被破坏.祁连山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小流域的森林及草场植被良好,但是部分煤矿排放的煤矸百堆积在山坡上,压占了生长良好的灌木丛及草场,周围原本生长良好的植被被逐渐破坏,使得植被破坏面积越来越大,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侵蚀量逐年加剧,地区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影响.海北州门源县草木茂密,生态环境良好,如该地区的红旗,瓜拉等煤矿排放的煤矸石压占山坡土地,造成大面积土地资源被侵占,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使得原本就珍贵的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成为了当地政府急于解决的问题.2.2水土环境污染祁连山地区煤矿水土污染源主要是煤矸石淋滤水,矿井水及选煤水.一般煤矸石中含有较多有害化学组分,在雨季,矸石堆受降雨淋滤,其中的有毒,有害组分会被大气降水带出,迁移到附近水体和土壤中,造成水土环境的污染,而且煤矸石中含有一定的可燃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自燃,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影响矿区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祁连县的默勒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地形地貌破坏殆尽,煤矸石流出的污水,也对当地地表及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影响着当地居民及牲畜的饮水安全,扬尘成为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祁连山地区矿山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0譬较匮乏,矿井毫无节制的排水不仅大大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而且还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流失,水质恶化.矿井水多属于酸性水,未加处理直接排放,加剧了干旱地区矿山用水危机,矿井水直接排放会破坏河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抑制矿区植被生长,对矿区的水土环境破坏严重.2.3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该地区煤矿多为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开挖或堆积在斜坡体上的采矿废渣因暴雨,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原因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以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最为频繁.矿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壤风蚀,水蚀交错,生态环境脆弱.煤矿大面积开采致使采矿废石及排土乱堆乱放,沿山坡开挖加大了地面坡度.山谷中多存在季节性河流,人为泥石流均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弃渣侵占河道,行洪能力降低,进入雨季后,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容易造成大的灾害.刚察县外力哈达煤矿在早期露天采矿剥离地表覆盖层后,形成了较大的带状露天采坑和排土场, 在采矿期间将两侧开挖边坡放坡过陡,而在停采闭坑后,这些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边坡在冻融作用等因素影响下,继发性地产生边坡失稳,对人畜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2.4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煤矿的地下开采多形成地面塌陷,地裂缝造成土地资源破坏, 建筑物裂缝,公路塌陷等危害.在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系受到破坏, 导致矿区生产,生活用水发生困难.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在大型地下开采的煤矿区最为普遍,灾害也最为严重.祁连县的默勒煤矿,地面塌陷造成房屋变形开裂始于1998年春季,地面破坏方式也由初期的持续破裂演变为持续破裂伴突发塌陷. 目前地面塌陷的范围北起盘大公路南至旧镇政府以南200m处,西起旧镇政府西侧定居点东至煤窑沟的约115kin范围内,形成了约0.19km的地面塌陷区.截至2008 年旧默勒镇居民区房屋出现变形和裂缝的占总建筑面积的80%. 目前,在镇政府的周围方圆115km的范围内分布有众多塌陷坑,以椭圆形,圆形为主,也有呈现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塌陷坑的外围形成许多间距在5一lOm的地裂缝,走向近东西或近南北向.默勒镇现已搬迁至新址,旧址仍有大量居民,面临着房屋开裂及地质灾害的威胁.刚察县曲古沟矿区开采引起的地面台阶状塌陷盆地和移动盆地较为明显,现已形成的地面塌陷长225m,宽55m,中心深约2.7m, 并在塌陷盆地围壁发育有2级参差不齐的台阶陡坎,塌陷盆地外侧为移动盆地.加之矿区处于岛状多年冻土的融区,分布着季节性冻土,其最大冻结深度2.4m,井VI建筑房屋,工业广场及道路均遭受季节性冻土的冻胀沉陷灾害,表现形式为墙体开裂井架歪斜和道路翻浆等,而露天采坑边坡在冻融作用下多产生滑塌,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3对策及建议3.1提高矿产综合利用程度祁连山地区是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区,但多数矿山规模小,数量多,矿业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从而严重破坏和浪费了资源.小矿山一般片面追求高利润,不惜乱采滥挖破坏资源,大量的资源储量被消耗,而经济效率却很低.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已成为青海省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提高回采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就相当于多找了矿,提高了资源储备率,同时也减少了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量,要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就必须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煤矿的尾矿回收有用成分和废石资源化利用,可提高矿山收入,还可减少废物压占土地资源, 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将尾矿和废石回填至井下或煤矿塌陷区,既解决了"治废"的问题,又提高了矿山安全程度,达到保护地表的作用. 3.2减少土地压占和破坏煤矿的露天开采在投产前剥离矿体覆盖层,挖损了大量土地, 并压占新的土地作为排土排岩场, 减少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和压占首先要清洁生产,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降低土地使用量,采用规范化生产及管理,减少人为对土地资源的损毁.3.3矿山土地复垦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和废石,排放压占了大量的土地,废水,废渣及扬尘污染了土地,也严重损害了周边土地经济价值.因此,从保护环境及土地价值方面出发,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对破坏与压占的土地进行治理,恢复其使用价值,重新作为农林牧及建设用地.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使土地重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矿山土地复垦已成为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至今,青海省使用了国家及省财政金额共49720.5万元,综合治理了各类矿山总面积达7555公顷,恢复了大量的耕地及草场,其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金额579 万元,面积125公顷,使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但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的力度仍然较小,需进一步加大对煤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3.4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煤矿开采及选煤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都是十分严重的.矿山的开采不可避免地要疏干,排泄一定的地下水,使地下水位较原始水位大幅度下降,降低原有水源的供水能力,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污染地表及地下水,煤矸石露天堆放, 氧化淋滤可形成酸性水,酸性水及其携带的有害物质流人地表水系或渗入地下潜水层污染水资源.为解决矿山废水所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严格控制废水排放,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水污技术交流镕希—■■■■■■■■■一染.其中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防护措施,对水源地实施保护工程,在源头层层设防,束水归槽等,从根本上解决矿山水污染问题.3.5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煤矿露天采矿的高陡边坡,地下采矿山体边部是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其对矿山安全生产及周围居民产生的危害很大,要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必须在矿山建设初期,认真做好采矿,选矿,辅助生产设施及生活区选址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尽可能的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得不在隐患区内建设时,必须事先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和控制隐患的发生.4结语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清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摸清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资金政策及技术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充分调动矿山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社会个人齐参与,对已经闭坑,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采取多渠道投资,提早治理的方针,才能促进祁连山地区煤矿走"生态矿山","绿色矿山"的建设之路,以达到生态环境和谐的目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徐友宁.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M1.2006:106—139. 责任编辑:王丽华~青海国土经略一一譬嚣量置笔墨兰i三乏z≥…一2—1319一o—一t'●●■r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