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26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
这一派别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倡的一种文学模式。
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利,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
解放后,方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
并且在这一派别内不断有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物出现——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
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
这一派别强调知识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战,在接近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
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的“精神奴役创伤”进行批判。
解放后,胡风派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表现了出来,最终在1955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此派从文坛上消失了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
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
这一派别以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和40 年代的王实味。
在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别继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打成右派而消失。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这个学期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学们可能会笑:文学既不像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热门学科那样一毕业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也不像烹饪,钳工等教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技术。
学文学好像不是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最迫切的事情。
这个观点对不对?从局部看,是对的,学文学暴富的人有,但是整体比例很小。
但是从全局来看,从个人、民族、国家存在方式来看,文学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所代替不了的。
文学是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在两个层面上活着:精神的和物质的。
不管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如果只有物质的富裕,精神上是一片荒漠,那么就会引发精神危机,最终走向消亡,即使肉身存活,也是一个空洞的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符号。
所以广州、东莞这些城市虽然非常富裕,但是人们提到他们的时候,总是少了一分敬意,总觉得有一股“暴发户”的味道。
文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精华就存在于文学经典之中。
论语。
庄子,孟子,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曹雪芹,他们的文字记载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喜怒哀乐,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表达的是形象的意识形态。
换而言之,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存在方式。
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红透半边天,就是因为她的心得得到人们的强烈共鸣。
如果你对本民族的文学文化非常了解,非常热爱,那么你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的精神家园。
所以文学发达的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很难被消灭。
如中国,数度被异族入侵,统治,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被汉族同化。
所以英国一位首相说:宁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帮助我们安身立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也绝对不可以放松人文修养,要做一个有内涵有底蕴的人。
人真正的美来自知性美,气质美,这种美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愈发增添动人的魅力。
我们是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更应该主动的积极的带好这个头。
同时我们也是学习语言类的文科生,语言和文学在一定层面上是不分家的,那么掌握一些文学类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你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国文学,怎么可能学好语言呢?你们学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该知道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你只有把自己所熟知的东西翻译、介绍给别人,才能正真实现文化的交流,才能让别人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传统定义新文学的起源多以五四为中国现代文学之开路先锋,鲁迅、胡适、钱玄同等文学巨匠也被赋予现代文学开山宗师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绪论范文篇一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前言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
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
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
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