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重复与渐变》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92 KB
- 文档页数:3
《重复与渐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设计美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手法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和分类2.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3. 重复与渐变的手法及创作步骤4. 重复与渐变在视觉艺术中的价值5. 实际操作:运用重复与渐变手法进行创意设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创作重复与渐变的视觉艺术作品。
4.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应用案例及创作步骤。
2. 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
3. 素材库:包含各类重复与渐变的图片、图案等。
4.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重复与渐变的作品,引发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
4. 创作指导:讲解重复与渐变的手法及创作步骤,为学生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5.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手法进行创意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组织交流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优秀作品。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重复与渐变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音乐、建筑、电影等。
2. 介绍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作品,分析其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技巧。
《重复与渐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手法进行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及分类。
2.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和分类。
2.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
3.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设计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重复与渐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重复与渐变在实际设计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搜集重复与渐变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2. 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手法,完成一个设计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设计作品中对重复与渐变的运用情况。
八、教学资源:1. 重复与渐变的实例图片。
2. 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
3. 设计素材:如模板、图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2. 第二课时: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3.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设计实践。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展览,加深对重复与渐变的理解。
2. 邀请设计师进行讲座,分享重复与渐变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经验。
重复与渐变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重复和渐变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掌握使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的技巧;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重复的应用;
2.渐变的应用;
3.利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1.教师出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其中的重复和渐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复和渐变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步:讲解
1.教师讲解重复和渐变的概念;
2.教师讲解重复和渐变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教师讲解如何使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
第三步:实践
1.学生进行练习,使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
2.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3.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四步:总结
1.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重点
1.重复和渐变的应用;
2.利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
教学评价
1.学生的作品;
2.学生的表现和反应;
3.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教学资源
1.美术作品;
2.创作工具。
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重复和渐变的应用;
2.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
总结
重复和渐变是美术作品中常用的手法,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了解重复和渐变的应用,掌握使用重复和渐变进行创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
《重复与渐变》Part 01课前准备(内容如下):第一:用卡纸准备以上图形(做好后用信封装好):边长为4CM的正方形,4个。
边长为4CM的等边三角形,4个。
直径为4CM的圆形,4个。
作业单1作业单2第二:做好2张如上作业单:学习单尺寸:边长为16CM,高为4CM。
(即4个边长为4CM的正方形。
)第三:美术工具。
安全剪刀1把、双面胶1卷、铅笔1支、彩色马克笔若干支。
Part 02点击观看视频Part 03极限挑战:规则:1、从信封内,拿出常见的三种图形,如,从中选择一种图形。
把其他图形放回信封内。
2、将你选择的图形(1张)用剪刀剪一剪,改变其外形。
3、时间:10秒同学们,你们的极限挑战是否成功?如果完成了极限挑战,我们可以尝试在8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第一次作业。
作业一:要求•1、用铅笔将你刚刚剪的图形描在作业单1内,有序重复4次,在描时候请压紧模板。
•2、平涂颜色。
Part 04随堂练习:第一题、请判断以下图片是否是有序重复?1.A. 是 B.不是()2.A. 是 B.不是()3.A. 是 B.不是()4.A. 是 B.不是()5.A. 是 B.不是()第二题、请填写以下是哪种类型的渐变?1.()渐变2.()渐变3.()渐变4.()渐变作业二:要求1、从剩下的两种常见的常规图形中,任意选择一种图形,可以改变其外形做大小渐变或方向渐变。
2、将其粘贴在作业单2内,请在5分钟内完成。
Part 05拓展:请根据今天学习到的重复与渐变的知识,设计一个模板做有序重复或(大小、方向、颜色、形象)渐变,形成一个新的图案设计。
重复与渐变美术教案教案标题:重复与渐变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复和渐变在艺术中的意义和应用。
2. 掌握使用重复和渐变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重复和渐变的定义和概念。
2. 分析和讨论重复和渐变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3. 实践操作:通过绘画、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创作表达重复和渐变的作品。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解释重复和渐变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已经学过的与重复和渐变相关的艺术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探究:3. 分组或个人活动:给学生展示一些艺术作品,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作品中使用的重复和渐变元素。
鼓励学生讨论作品所传达的感觉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复和渐变的特点和效果,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如何运用这些元素。
实践:5. 学生个人或小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等),并创作一个作品,运用重复和渐变元素来表达自己的主题或情感。
6. 学生展示作品并互相评价,分享创作过程和体会。
总结: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并强调重复和渐变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8.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运用重复和渐变元素,发展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究环节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估他们对重复和渐变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作品创作,包括他们对重复和渐变元素的应用和表达效果。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图片或实物。
2. 绘画、雕塑或其他艺术材料。
3. 学生作品展示区或展板。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重复和渐变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作品和材料,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重复和渐变的艺术表达方式。
3. 组织艺术展览或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和交流他们的作品和心得体会。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重复与渐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设计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和分类2. 重复与渐变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3.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领域的应用4.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重复与渐变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演示法:展示重复与渐变的视觉艺术作品和设计案例。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创作实践。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重复与渐变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应用案例等。
2. 教学素材:包括视觉艺术作品、设计案例等。
3. 创作工具: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4. 展示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具有重复与渐变元素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重复与渐变在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2. 新课内容: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创作中的重要性。
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共同探讨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复与渐变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积极运用重复与渐变的原理。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总结重复与渐变在实际应用中的心得体会,并完成一幅以重复与渐变为主题的创作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创作实践作品中重复与渐变应用的恰当性和创意性。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重复与渐变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重复与渐变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音乐、建筑等。
《重复与渐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设计元素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和分类2. 重复与渐变在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应用3.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重复与渐变进行创新设计。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重复与渐变的图片、案例和设计作品。
2. 素材: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重复与渐变实例。
3. 设计软件:如PS、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重复与渐变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美感。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运用设计软件,尝试制作具有重复与渐变元素的设计作品。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重复与渐变进行创新设计。
6.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更多的重复与渐变设计作品,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创作一幅设计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进行设计的能力。
3. 学生对重复与渐变在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发现和感知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寻找和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 邀请设计师或艺术家进行讲座,分享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心得和经验。
3. 开展重复与渐变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反馈。
3. 家长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第九课重复与渐变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学期的第九课《重复与渐变》,本课的教学内容,属与“设计·应用”领域。
重复与渐变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我主要是讲“重复”,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见的表现方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重复的方法,初步掌握设计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生活中重复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重复的存在,感受重复形式产生的美。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重复现象,认识到重复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体会重复产生的秩序美、规律美、统一美,然后进一步分析并归纳出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设计制作方法,最后结合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设计一件重复构成作品,让学生感受重复构成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通过自身的动手体验,启发学生认识重复构成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并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本课所要讲授的重复构成内容,也具备感性认识的能力。
此学段的学生很喜欢自己创作,但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较难设计出构思新颖、个性鲜明的作品,而且学生在艺术感知、形象思维及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不过,六年级的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既有条件下,本课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认知和求知欲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创新思维转化为成果。
设计理念: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平面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课,在教学中应注意探究、讨论、协作等因素,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重复构成的现象和知识,了解重复排列的美,在生活、自然界等领域里的广泛应用。
第9课《重复与渐变》
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刘春丽
教学目标:1、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
2、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加深重复与渐变构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增强绘制与拼
贴的表现能力。
教具:课件、画笔,纸,颜色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教师教学用具及学生学习用具,提醒学生注意集中精神。
二、导入新课
(欣赏)斑马身上的线状条纹,沙滩上鹅卵石、树叶以及孔雀
尾巴开平的图片等反复出现与从疏到密的排列,表达了节奏的
美感。
引出主题《重复与渐变》
三、讲授新课
(一)1、什么是重复?重复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物象反复地排列。
(用来反复排列的这一物象称为单元格)
出示单元格图片,了解单元格
2、基本形是图案里必不可少的,那么骨骼线在重复构成里的
作用是什么呢?骨骼线的作用是固定或规范基本形。
有了
骨骼我们便可以将基本形整齐的摆放在里面,并且可以变
换顺序或方向让重复的形式更多样。
大自然鬼斧神工,物象千奇百怪,生活中的物象常常会呈现出有趣的排列现象。
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也会把这
种现象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欣赏生活中具有重复设计的图片。
如:在建筑、舞蹈、时装、盘子花纹等等诸多方面。
(二)、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张有趣的图片。
出示(海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出渐变这个词
2、什么是渐变?
渐变是一种有序的变化。
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排列。
形状: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排列。
位置:变化位置形状的一种渐变。
大小渐变: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将基本形作大小序列的变化,给人以空间感和运动感。
位置渐变:将基本形在画面中或骨胳单位的位置,作有序的变化会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效果。
色彩的渐变:一种颜色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变化;或是多种颜色进行冷暖的变化等等。
形状的渐变:图片欣赏
(三)、重复与渐变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欣赏生活中带有重复与渐变的图片加深印象,启发学生的构思与联想)
(四)、欣赏其他学生同龄人的作品
(五)、欣赏老师的范作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与欣赏,你是不是对重复与渐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如果让你为自己喜欢的人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构成原理设计一幅具有艺术感的作品,你会创作了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设计的很棒!
(六)作业要求:
1.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副美术作品加深感受。
2.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方法进行大胆创作。
3.画面整洁,图案设计富有创意。
四、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完成的作品拿到台前展示,让作者自己说一说作品创作运用了哪种形式美?然后让台下的小组带表分别进行评价,最后老师作总结与点评。
六、教师总结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回顾重复与渐变的类型,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知识点。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利用重复与渐变的知识创作出更具特色的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