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拳师】宋氏形意拳名师赵永昌先生1991年授拳视频公开
- 格式:doc
- 大小:12.76 KB
- 文档页数:1
什么是梅花拳的“真文大武”?燕子杰2006年4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和路遥教授到冀、鲁、豫各省农村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很多农民家中供奉着梅花拳祖师的牌位。
有的牌位两旁有这样的对联——横联是“流传万古”;左联是“灵通济世本棋天经地义”;右联是“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
当时老人们对我们进行了讲解,现在回忆起来前辈们的话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我认为很有必要把这幅对联里的话好好认识一下。
横联的“流传万古”意思明显,梅花拳《根源经》[#1]中说过:“……把老祖留的梅花拳流传万世,普天下都有梅花拳。
”不用说,这是拳民们的共同心愿了。
左联的“灵通济世本棋天经地义”,前辈们说:“灵通,就是梅花拳练出来的本领。
有了本领就要为乡亲们做好事,这是咱爷们儿的本分。
……”这话说得多么朴实!可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却是,“有了本领就可以……”“升学、提职称、当官、发财……”甚至有的宗教也是“成仙、成佛、进天堂……”,总之都是为了个人!而且,认为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的社会从解放初起就提倡为公、为人民,可是现在仍有人认为这是“迂腐”的,似乎只有为自己才是时髦的。
梅花拳流传了千百年,一直是这样教育它的拳民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和路遥教授调查时就看到,梅花拳五代宗师邹克诚的碑文上刻着:“……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像这样赞扬梅花拳前辈宗师的碑文还有很多,就是近代我遇到的许多梅花拳前辈,包括韩其昌老师在内也都是急公好义、德高望重之人。
右联的“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什么是“玄妙”呢?“玄妙”就是无法理解,不可思义,就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
不要一听见“玄妙”就认为是迷信!其实,我们的宇宙、自然界就是“玄妙”的。
只是,人类在努力探索,不断地认识它。
什么时候能够完全认识它呢?谁也不敢说,也许人类永远不能完全认识它!同样,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也是“玄妙”的!例如人就是自然生成的,到现在人体的许多奥秘,任何科学家都还解释不了。
人类的大脑是当前自然界最高级、最神秘的物质,它的生长规律、活动能力,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是一知半解。
记得20年前我跟着师父王连义去北京草厂七条拜见师爷王继武,当时师爷特地叫来我的师叔和众师兄们,给我演示,让我知道形意明劲的练法。
有张宝杨师伯、潘志远师叔、王宏昌、孙光利、杜福堃、苏景胜、马文选师兄。
先是师兄们演练,他们打起来拳虎虎生风、跺地有声,一步一桩,是明劲,是刚劲,让我看的既惊讶又神往。
随后张师伯和潘师叔也给我示范,他们打的也是刚劲,但却是不同,师父在旁讲解说你师叔们给你展示的虽是刚劲,但却不是明劲,而是暗劲中的刚劲,我当时听着似懂非懂,后来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感悟明白了,形意无论是初期的明劲和换劲后的暗劲,乃至最后的化劲,都要体现出刚劲来,因为刚劲是形意的灵魂,是根本所在。
但明劲、暗劲和化劲的刚劲都是如何体现的呢?有何不同呢?其实这在郭云深的三层功夫和三步练法中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但由于我们大家功力没下到,身上没有体验,所以就困惑了,另外就是目前一些所谓的大师们自己功夫没到,根本不了解先贤们的含义,而硬是在那里说教,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传授弟子,造成了初学者的迷茫和疑惑,以至于不知明劲在哪里,暗劲为何物更是如坠雾中一般。
我现就把恩师王连义传我的明劲和暗劲的练法写出,也希望众师兄们对此话题进行讨论,以此共勉。
先说说最高境界的化劲,师父告诉我师爷王继武曾说过自己只练到了暗劲并未练到化劲。
所以师父说我们最好也就是练到暗劲了,因为没下到老先生们那个功夫,所以就达不到化劲,按李存义讲是将暗劲练到了劲头,而化劲自然而生,而非特别的一种练法。
师爷王继武讲他见过的老一辈中,铁臂王福元、宋虎臣、宋铁麟、李复祯、李存义等练到了化劲,同辈中的其师兄彭映玺、彭廷隽(王福元大师最得意的两个弟子)、孙禄堂、尚云祥练到了化劲,即使是在化劲中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孙禄堂是公认的顶尖大师,但也并非是绝对的打遍天下无敌手,与其功夫相当或在伯仲之间的高手是有的,但他们彼此之间都很爱惜对方的功夫和名声,并非要把对方打倒或发出,而是彼此看看,有时对方的一言一默就可以感觉出高低,或进一步搭下手便心知肚明了,而真正的高手非常希望能找到与自己相当或高的来交流的,孙禄堂曾与一些同样的高手交流过的,但那些高手中有不少是当时名动一时,但后人缺乏宣传而默默无闻了,百岁拳师王继武的师兄彭映玺就是其中之一的。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下)】48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1984年,我的第一篇关于太极拳的文章《杨式太极拳及其西北传授人赵斌》在《武林》第5期发表。
由于对太极拳史研究不深,引用了杨季子“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的诗句。
太原工业大学孟乃昌教授(1933~1992,太极拳研究专家,曾任山西杨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来信,称赞我的文章写的好,其中关于杨、赵、傅三家关系以及杨家某些轶事,多为世人所不知。
但他又说,在太极拳源流上,还是要尊张三丰。
孟先生的话,使我感到愧疚。
我就在继续研读杨式传人著作的同时,仔细阅读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研究》和《太极拳术》。
如果说杨家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是“祖传”的话,正是顾留馨本人的著作,才使我从另一方面找到了这种说法的“依据”。
我首先发现,被作为太极拳祖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始为外间所认识。
”(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版。
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这就是说,从清朝中叶到1928年之间,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不分流派),都是杨式太极拳及其分支。
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也不是陈家祖传,是唐豪在1931年给陈家沟制作的皇冠。
我同时发现,被斥为荒诞、谎言、附会的张三丰创拳说,早在清朝初年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以及《宁波府志》中已有记载。
(见393页)然而,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说:“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见350页)在“附录”中又说:“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
”(见442页)但是,在《太极拳研究》133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和《太极拳术》386页中,都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抄给马印书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1867年,杨禄禅、武禹襄都健在,这显然和“辛亥革命后”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张三丰创拳的“附会”、“谎言”之说前后矛盾。
鹰⽖拳⾃上世纪七⼗年代末以来,⼈们经常能在武术⽐赛或武术表演中看到⾝穿⼀⾝⿊⾊传统武术服装的运动员表演——⼀种传统拳术——鹰⽖拳。
只见运动员的动作和形态极似勇猛威武,神态⾮凡的雄鹰,它那神⽬利⽖,铁翅钩啄,时⽽博击长空,时⽽低翔⾕底,动则刚暴凶狠,快速有⼒;静则机智稳健,似若不动。
迅猛时似飞箭离弦,稳健处苍松迎风,势猛⾼飘,极具特⾊,尤其是他那⼀双似猛鹰⼀般犀利的眼睛,实在令⼈可畏!⽹络图⽚,图⽂⽆关在上世纪七⼗年代末⼋⼗年代初,北京著名武术运动员李志洲表演的鹰⽖拳,享誉全国武坛,可谓“⼀绝”,武林中也称李志洲为“鹰⽖李”。
这种鹰⽖拳主要吸收了⽼鹰的形、意和博击动作等特点组合⽽成,是属于⼀种象形拳术。
也许现在⼈们对传统的鹰⽖拳已较为陌⽣了。
技击特点鲜明的传统鹰⽖拳起源于何时,发源于何地,其详细的历史现难以考证。
其原始技艺究竟如何,也未见确凿史料记载。
但我们从⼀些武术书刊中得知,鹰⽖拳传说是宋代抗⾦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在漫长的岁⽉中,此拳有继承有遗漏,有发展,也有创新,历代皆有传⼈。
到了明代精于翻⼦门拳术的名僧丽泉和尚得到了真传,并把鹰⽖翻⼦两种拳术编串起来合练,初步形成了“鹰⽖翻⼦拳”套路。
此后,⼜代代相传,后来传于清代的法成和尚,法成和尚再传给鹰⽖翻⼦拳门奠基⼈之--的刘仕俊。
说起刘仕俊拜法成和尚为师,这⾥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
刘仕俊(1840--1910)河北省雄县⼈。
少年时家境贫寒,以卖烤烟为⽣,但⾃幼⼗分酷爱练武。
⼀⽇外出卖烟,到了晚上便在⼀家⼩客栈住宿休息,深夜独⾃在院⼦⾥练功,不料拳脚声却惊动了同住⼀店的法成和尚。
法成和尚等刘仕俊练好后对他说:“年青⼈,你的功夫练得不错,这对强健⾝体还可以,要想防⾝克敌就不⾏了!”此时,年少⽓盛的刘仕俊闻听此⾔后很不舒服,⾯露温⾊,恼羞成怒,当场要与法成⽐个⾼低,于是两⼈就在院中⽐试起来。
可是⽓势汹汹的刘仕俊求胜⼼切,虽然⽓冲⽃⽜连续进攻三招,均被法成轻易地⼀⼀化解掉,当刘第四次猛出右拳欲击打对⽅头部时,却被法成⽤“鹰⽖”⼿法紧紧地拿住了刘的⼿腕。
太极拳秘境1合集视频102:52 太极拳秘境(1-4集)太极拳秘境《第一集》及解说词分集视频太极拳秘境:第一集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派六式太极拳代表人物连绵的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自然界限。
这里也是中华武术重要的发源地,很多拳种就诞生在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山村中。
几百年来,尚武之风盛行沿袭至今。
陈家沟坐落在太行山东麓,河南焦作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因陈氏人丁繁衍,加之村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而得名。
因一位奇人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个人并不姓陈,他的名字叫杨露禅。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一种精妙的技击术,随后把它带到了北京,在擂台上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
人们被他这种高深莫测的击打方式所吸引。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先生,观其武艺后大嘉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有太极浑圆一体也。
——翁同龢。
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秘境(一)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沠。
数百年来,无数人习练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全世界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武术拳种。
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不同流派,他们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当今六大流派流传最广,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陈小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连贯主要是指动作之间的感觉,动作的外形,內心的感觉,通过内心而发的动作。
这种连贯起来,所以给人感觉才是一种美。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功夫就是时间,沒有一定时间是练不上功夫的,整劲是来源于松柔,发力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李秉慈吳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实际上不顶撞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不承受对方力量,是把对方力量消化掉。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我们武术都讲究快打慢,慢打迟。
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耍拳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是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
陈式杨式太极拳特点论术那么这六式太极拳,是如何行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奌呢?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以至祖传之拳术,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和多种内家拳术,结合医学的经络理论,和孺家道家共同的太极阴阳学说,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和双人推手的练法。
泉州少林《太祖拳略》的注解太祖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
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故称太祖拳。
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特点为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
其劲力发挥于撑、拦、斩、卡、撩、崩、塞中,"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
太祖拳是汉族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泉州少林《太祖拳略》的注解。
泉州少林《太祖拳略》的注解(一)【原谱】太祖拳者,少林一脉。
传自赵宋,太祖匡胤。
【注解】①太祖拳:太祖拳是泉州少林的古老拳种之一,千百年来传习不衰。
《太祖拳谱》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者,五白鹤。
”太祖拳盛行于福建省闽南一带,广泛流传于福建省、台湾省及南洋群岛诸国。
②少林一脉:属于武术中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
凡与少林寺的拳技技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种都归于少林一脉。
③赵宋:指赵匡胤创立的宋朝。
④太祖匡胤:据《北拳汇编》载:“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
匡胤挟其技,秘不示人。
醉后曾与群巨俱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
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策。
”太祖拳的老前辈相传,该拳种系宋太祖赵匡胤所传,宋室南渡后,设南外宗正司于泉州,太祖拳即随宋太祖的子孙传进泉州。
泉州少林《太祖拳略》的注解(二)【原谱】单技独马,天下无双。
龙骧虎步,帝王气象。
【注解】①单技独马:以赵匡胤一条杆棒打下八百座军州的雄豪气概来形容太祖拳的雄猛。
太祖拳的“技”指技击动作,“马”指步形步法。
其技术特点大都是一个步形步法配出一个技击动作,故日:“单技独马”。
②天下无双:形容太祖拳技艺高超。
③龙骧虎步:《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骥虎步,高下在心。
”形容太祖拳的气概雄猛,威武大方。
④帝王气象:以外观言之,太祖拳声势逼人,形势勇猛,气势磅礴,技势刚猛,阳刚威逼。
宋氏形意拳纳卦(盘根)功法(2006-11-06 11:33:37)转载▼分类:百年诞辰纪念(宋氏形意专栏)盘根功法,是宋世荣先生在数十年实践中,融汇内功纳卦、易筋、洗髓等,创编完成的一项养气健身和武术行桩的功法。
该功法老幼皆宜,是行之有效的锻炼手段。
它运动量小,没有高难度动作,易学易练,容易掌握。
经常操练能使人全身的经络气血畅通,并可以得到充养肌体、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合、精力旺盛、肌肤润泽、耳聪目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习武者长期练习此功法,可使人下盘稳固,步步为桩,在攻防实战中,能运用自如,先入为主,围绕对方闪转腾挪,变化莫测,使对方万招皆空,从而取得主动权,正所谓功夫练至通灵处,左右明拨任意行。
纳卦(盘根)的动作说明如下:(一) 预备式:身体正直,两脚分立,两肩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大腿外侧,手心向内,眼平视前方(图1)。
左脚向外横迈一步,与肩同宽,两脚间里扣(图2)。
两腿下曲成马步,两肩圆抱,手心向上如抱球状(图3)。
两手缓缓上抬,与肩相平,随即曲肘收于两耳外侧(图4)。
上式不停,两手向前方推出,高度与脸持平,手指向上,手心向内,手指曲离,目视前方(图5)。
要点:心气要稳静,全身肌肉和关节放松,两手向上抬时,要吸气,两手向前推时,仍要吸气,推出后再呼气(两吸一呼),气归丹田,再经丹田分向两腿内侧,达于涌泉穴,头向上顶,项要竖直,舌顶上颚,下颚内收,含胸收腹,提裆裹胯,两膝里扣,沉肩坠肘,足趾抓地,精神贯注。
(二) 纳卦(盘根)任脉左转式:接预备式,身体向左拧转180度,左手屈肘前伸,拇指张开,其余四指曲拢微开,虎口撑圆,掌外延向前,掌心向里,右手曲肘置于左肘下面,手心向下,同时两脚随着身体拧转,向左方自然稍为转动,眼看左手虎口(图6)。
右脚向左正方迈进一步,落于左脚前面,脚尖里扣(图7)。
左脚向前迈出,两脚交替沿着圆弧向左行走,圈数不限(图8)。
要点:下颚微前突,舌顶上颚,提胸收腹,沉肩坠肘,臀部前逼,身体极力外拧,两手向前推劲,两脚走步不离中线,右脚落步脚尖里扣,两跨向里裹劲,身体要平稳,切不可忽高忽低,如鸟之束翅,频频飞翔之形,又如物在水中漂流,只见物之动,不见水之流,安稳自然。
苌家拳二十四字拳的创编作者:王水利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3期苌家拳是清代苌乃周创立的有别于其他拳种的一种武技,在河南与少林拳和陈式太极拳并称为“三大名拳”,在全国与心意六合、查拳并称为“五大名拳”。
苌家拳是清代袭乃周创立的有别于其他拳种的一种武技,在河南与少林拳和陈式太极拳并称为“三大名拳”,在全国与心意六合、查拳并称为“五大名拳”。
苌家拳传承发展至今,历传九代,己有近300年的历史,2007年7月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共河南省委前书记徐光春同志在《香港恳谈会上的主题演讲》中说:“苌家拳正大醇厚,一招制胜,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武术学者余水清、林鑫海称:“苌家拳内容丰富,理论独特,可以说是古代武术文献中最早、最系统地论述拳法为何要进行内外兼修及如何进行‘形气合炼,的拳学著作,堪称精品之作。
”苌家拳的创始人苌乃周,字洛臣,号纯诚,又署作剑翁、剑斋、明心堂山人、爱花主人、种竹翁、五十三岁老人等,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当地人称苌三先生,岁贡生,候选蓬莱知县,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约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原居苌村,中年后移居后新庄。
苌乃周出身书香门第,在家族熏陶下,熟读经书,潜心学习《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尤钟武技。
苌家拳《二十四字拳谱》中曰:“余成童苦嗜武,读书之暇,他务不遑,专以舞蹈为乐。
虽先兄屡训,私爱终难自割,徒以传授无门,东支西吾,劳而罔功,深愧无成。
”这一段是苌乃周自身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生拜师学艺、辛苦付出的总结,只是这个时期未得要领,但是却为他以后创拳著书奠定了基础。
苌乃周一生师从多人,私塾虎牢张八,初学禹让,得洛阳阎圣道之指点,后得四川冉道传授猿猴棒法,最后随王新象学习剑法,另外还有一些未记载的武术名师进行指点。
由于当时那个年代导引术发展比较好,于是他大胆创新,把导引术引入拳法之中,创编出既可用于技击实战,又能用于性命双修的拳法,即二十四字拳,也称二十四字气拳。
太极达人——魏广元(山东莱芜)每天清晨,在繁花碧草、绿树掩映的红石公园南门内,有一位身体强健的太极武者,他时而刚柔并济、松活弹抖,时而行云流水、气定神闲,他就是陈氏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的入室亲传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年过五旬的魏广元。
现任莱芜市龙源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莱芜市龙源太极功夫培训中心总教练;中国武协会员;国际武道联盟黑带八段;国际武术段位考试官;武术六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国家级社会体育辅导员;高级讲师。
从年少痴迷武术拜师求学,到学艺有成传授技艺,他潜心苦修三十余载,不但通过太极获取了自身健康,更把太极身心双修的裨益带给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青春年少,酷爱武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武打影片《少林寺》几乎在一夜之间风靡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掀起了万千少年的习武热潮,正在上中学的魏广元活泼好动,很自然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武术迷”。
每天一放学,他就和几个喜欢武术的同学,跑到河边或小树林,扔下书包,舞拳弄棒地大练一番,常常是天黑了才想起回家。
魏广元说,那个年代农村信息不发达,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依靠收音机和课外书,看个电影都要跑很远的路,学武术谈何容易?想找一个会武术的老师就更难上加难了。
没有老师就自己练,特别是看过武打片以后,他们一群喜欢武术的少年就按耐不住心头的激情,聚集在一起压腿冲拳翻跟头,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些武术基本功。
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自己盲目练习肯定会出问题。
有一次,他在练习“鲤鱼打挺”的时候,不小心扭伤了脖子,当时就一动不敢动了,害得他歪着脖子过了一个星期。
提起这段往事,他失笑不已:那时候青春年少,觉得武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真像着了魔一样!就这样,与酷爱的武术相伴,在日复一日的习武中,少年魏广元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个头也长高了,武艺也大有长进。
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个专业的武术老师来指导自己,他就可以好好地学习武术了。
大学深造,痴迷太极几度春去秋来,几番寒来暑往。
【老拳师】宋氏形意拳名师赵永昌先生1991年授拳视频公
开
赵永昌,男,汉族,山西省祁县人,生于1921年2月2日,卒于1993年3月5日,终年73岁。
为著名宋氏形意拳传人,一级武术裁判。
赵永昌从19岁起习武,之后拜著名形意拳大师宋铁麟为师,勤奋好学,操练不懈,技精功深。
从1957年至1990年,曾多次参加省、地、县、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得前一、二、三名及金牌盛誉。
同时在武术挖掘整理及研究方面也有成就,其论文曾获过理论学术一、二等奖。
赵永昌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宋氏形意拳的实践和理论与技艺的研究。
赵永昌从1959年起,一直从事教练工作。
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育了数以百计的优秀武术队员,收纳了遍及三晋的弟子近百人。
其技艺较好者有赵川辉、王儒贵、贾保寿、武星明、李进、陈金龙等。
他曾历任山西省体工队武术教练和省内院校以及交城、平定、昔阳、太原、太谷、祁县等地的武术教师。
在教学方面严肃认真,具有姿势规范、劲力充实、形神统一、节奏分明的特点和方法,学员易于接受和掌握。
在较技方面享有短捷灵快,近身发劲的称誉。
因此博得武术爱好者的厚爱。
他的一生为发展山西武术事业做出了卓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