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寒食的古诗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0.84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翻译赏析《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翎。
古诗全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前言】《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注释】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鉴赏】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七首关于节日的七言绝句一、春节《元日》 --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清明节《清明》 --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寒食节("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禁火,吃冷食。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中秋节《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五、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杜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七夕节《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除夕夜《除夕》–宋陆游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更无一事横胸臆,此是人间第一福。
作者简介:1.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推行变法,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其诗作以清新、高远著称。
2. 杜牧(803-852):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作以豪放、奔放、清新见长。
3. 韩翃(约754-约823):唐代诗人,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其诗作风格清新明快。
4.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诗词广泛涉猎,风格多变,以豪放、奔放著称。
5.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作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深沉的情感著称,被誉为“诗圣”。
6.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作以豪放、悲壮著称。
【导语】寒⾷节,中国传统节⽇,在夏历冬⾄后105⽇,清明节前⼀⼆⽇。
寒⾷节是汉族传统节⽇中以饮⾷习俗来命名的节⽇。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寒⾷节的经典古诗词。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寒⾷节的经典古诗词 寒⾷ 韩翃〔唐代〕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数,寒⾷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宠⾂的家中。
赏析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诗⼈⽴⾜⾼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语,⾼度凝炼⽽华美。
“春”是⾃然节候,城是⼈间都⾢,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限美好的景观。
“⽆处不飞花”,是诗⼈抓住的典型画⾯。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般性的概括,⽽说是“⽆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加强了肯定的语⽓,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不说“⽆处不开花”,⽽说“⽆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机外,还说明了诗⼈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
不说“落花”⽽说“飞花”,这是明写花⽽暗写风。
⼀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处不飞花”,⽽这⼀句诗中最能耀⼈眼⽬者,就在⼀个“飞”字。
“寒⾷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然也吹⼊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形⽆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般指东汉时,同⽇封侯的五个外戚。
这⾥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
这两句是说寒⾷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宫⾥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全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讲解: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
诗人用“无处不”来强调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春意,柳絮飞舞,落花满地,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次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和地点。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而“东风”则暗示了春天的气息,“御柳”指的是皇宫中的柳树,因为风吹而斜倚,进一步增添了诗中的春天气息和皇家气派。
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则是写夜晚的景象。
寒食节虽然禁火,但皇帝却特许宠臣五侯家得到烛火。
到了傍晚,汉宫中传出了赐予的烛火,轻烟袅袅,散入了五侯的家中。
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又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
总的来说,《寒食》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
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刺,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29首关于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清明节前一天,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或三月三十日。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关于韩非子为了追求学问,不顾他人眼光剖腹取义的故事。
这一节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成为了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29首关于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的译文及解析。
寒食节诗1. "春意浓,寒食树,孤城千里鸟雀疏。
"译文:春天的气息逐渐浓烈,寒食节时,城中的人都离开了,只有鸟雀寂寞地在天空中飞翔。
解析:这首古诗描绘了寒食节时的寂静景象,寒食节是一个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的日子,所以城中的人往往会离开。
2. "寒食起,复道旧期,别草十怜花恐啼;"译文:寒食节到来,我又踏上了熟悉的路,看着别人给亡者扎的草,我的心里十分伤感,生怕鲜花会为他们而哭泣。
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寒食节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亡者的思念之情。
3. "苦寒日日起庐舍,何时来逐阵云边;"译文:寒食过后的日子,我每天都起得早,住在简陋的屋舍里,但不知道何时才能迎来阵阵春云。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在寒食节过后,人们渴望寒冷的日子能早点过去,迎来温暖的春天。
4. "寒食雨,青山门巷,马蹄车轮人不见;"译文:寒食节时,下着小雨,整个街头巷尾的人们都躲在家里,青山、门巷和马车轮子都变得空无一人。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人们守在家中的景象,寒食日的降雨使得整个街道变得安静。
5. "琼枝叶,宝枝杂垒,楼台栋角堪参差;"译文:寒食节时,树上的花朵和树叶都变得美丽,就像一堆珍宝,而楼台上的柱子也随意地错落摆放。
解析:这首诗写出了寒食节时的自然景观,寒食那天,花朵娇艳动人,与楼台的柱子交相辉映。
6. "隔座宴,有美食还有美酒,原是笑谈悲冤之时;"译文:寒食节时,人们在席间对饮美酒,品尝美食,本来是一场愉快的宴会,但还抹不去心中的悲伤和冤屈。
寒食古诗和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寒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清明节前一个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祭拜祖先,缅怀先人,也是一个寒食禁火,冷食之日,故名“寒食”。
在关于寒食的诗词中,寒食古诗占有重要位置,反映了古人对寒食节的热切期盼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下面,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寒食古诗,并配以注释,一起来领略其中的妙处。
1.《寒食》--唐李益寒食年年来,清明动国时。
家人未犹思,班子先一悲。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氛围,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祖日子,人们在这一天要祭拜祖先,缅怀先人。
诗人通过描写家庭成员的感情变化,展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深切怀念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若为遇暴风,宁知汉使悲。
注释: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在寒食节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若为遇暴风,宁知汉使悲”,表现了诗人的无畏与坚强,也暗示了寒食节的离别之情。
风景水声抱怨秋,凉风高阁夜侵楼。
春心莫共行人说,惆怅寒食独裁愁。
注释:这首诗将寒食节与秋高气爽的景色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寒食的惆怅之情。
诗中的“惆怅寒食独裁愁”,抒发了诗人对节日离别的感伤之情。
悲来生菜向凉云,思妇栖栖绿映门。
黄鸟遥惊方堕泪,清风微茫暮城根。
春风吹老杏花开,半叶夹明当绣槐。
野渡好船回短橹,大堤日暮看迷骚。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春光明媚,表现了诗人对节日的慕羡之情。
诗中的“野渡好船回短橹”,表现了诗人在节日时的惬意心情。
以上是一些关于寒食的古诗及其注释,这些诗句不仅在形式上优美,更是代表了古人对寒食节的情感表达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通过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寒食节的古老庄严与文化内涵,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珍惜之情。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让寒食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描写寒食的古诗大全寒食野望吟【xx】xx
乌啼鹊噪昏xx,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xx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xx,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xx暮雨人归去。
送xx还沙上省墓【xx】xx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xx来?
寒食上冢【xx】xx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xxxx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xx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xx)xx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xx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xx)xx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xxxx,不见xx人。
xxxx明主,xx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郊行即事》(xx)xx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xx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xx莫忘归。
《送xx还沙上省墓》(明)xx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xx来?。
寒食古诗描写的节日寒食——【元】元淮城西烂熳拆桐花,珠翠郊原散绮霞。
试问溧阳新燕子,今年寒食又无家。
寒食——【明】卢龙云几回飞梦绕松楸,万叠云山紫翠浮。
客里又逢寒食至,那能不动故乡愁。
寒食——【明】谢榛族次惊寒食,流年鬓有华。
春风吹燕子,初日照梨花。
丘垄天边泪,江湖梦里家。
古来词赋客,拓落但长嗟。
寒食——【明】卢龙云旅次经寒食,游人念故园。
松楸违渐远,雨露感偏存。
昔幸同三釜,今谁作九原。
环樵峰七十,有梦到云门。
寒食——【元】张昱钱塘江上逢寒食,远客今朝转念乡。
几树落花春寂寂,数行回雁草茫茫。
寒食——【元】杨弘道去年寒食已无家,陌上风尘卷落花。
今岁清明还是客,城隅烟雨暗残葩。
年来年去催衰白,花落花开足叹嗟。
风雨闭门无所适,心田方寸乱如麻。
寒食——【元】张伯淳春雨松楸望眼赊,春城杨柳舞腰斜。
四千里地江南客,五百风光陌上车。
儿为归迟稀遣信,仆多愠见苦思家。
公馀少慰凄凉意,蓓蕾一枝红杏花。
寒食——【元】李俊民为恋风光好,那堪节物催。
事随浮世往,花似去年开。
莫洒无家泪,须倾有限杯。
诗人多少兴,都向醉中来。
寒食——【明】管讷三月东风大放颠,今年为客倍凄然。
杏花时节偏听雨,寒食人家不禁烟。
千里故乡愁共远,一春白日梦相牵。
天涯草色青青处,秪忆千山墓下田。
寒食——【元】一初月暗花明掩竹房,轻寒脉脉透衣裳。
清明院落无灯火,独向回廊礼夜香。
寒食——【元】戴表元寒食清明却过了,故乡风物祗依然。
穷中有客分青饭,乱后谁坟挂白钱。
落魄暖春为麦地,阴沉溽雨近梅天。
閒情正尔无归宿,石鼎新芽手自煎。
寒食——【明】张穆低林小雨不胜春,赖有居停漫饮醇。
节候似无关道眼,物情谁肯学閒身。
但闻布谷催荒陇,不奈杨花满四邻。
烟断岂因寒食日,粤南时有未炊人。
寒食——【唐】于濆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
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诗词中描写寒食节的诗句(50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50条寒食节的诗句,供大家欣赏品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杂诗》▶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
——马致远《四块玉·叹世》▶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
——白居易《闲游即事》▶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宋之问《途中寒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杨万里《寒食上冢》▶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辛弃疾《满江红·暮春》▶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去岁清明日,南巴古郡楼。
今年寒食夜,西省凤池头。
——白居易《中书连直,寒食不归,因怀元九》▶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
——元稹《使东川·清明日》▶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
竹篱烟锁。
何处求新火。
——陈与义《点绛唇·寒食今年》▶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兰陵王·柳》▶江烟白,江波碧,柳户清明,燕帘寒食。
——史达祖《钗头凤·寒食饮绿亭》▶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沈佺期《岭表逢寒食》▶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寒食古诗的中心意思《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1.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在春分后的第十五天,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
这个节日既有祭扫先人的传统,也有踏青游玩等习俗。
2. “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细雨连绵不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迷蒙、哀愁的氛围。
3. “欲断魂”:形容行人十分愁苦,就像丢了魂一样。
“断魂”表示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4. “借问”:请问的意思,是礼貌性的询问。
5. “牧童”:放牧的小孩。
6.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这里一般指有酒家的地方。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时间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一下就把读者带入到一种略带哀伤的氛围中。
路上的行人个个都像是丢了魂一样,愁苦万分,为什么呢?也许是在这样的节日里思念逝去的亲人吧。
接着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而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画面非常生动。
整首诗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哀愁,却通过行人、牧童等人物形象,还有那细雨、酒家、杏花村等意象,将那种清明时节淡淡的哀愁和想要借酒消愁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几笔就勾勒出了清明时节独特的氛围。
三、作者介绍:杜牧(803 - 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清明节出去踏青,本来是很开心的事,但是突然天空飘起了细雨。
那雨就像杜牧诗里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样,细密而又连绵。
周围的人仿佛都被这雨影响了情绪,一个个都有点消沉。
我就跟朋友说:“你看这情景,真有点像‘路上行人欲断魂’啊。
咱们找个地方喝一杯吧。
”朋友说:“好啊,可是这附近哪有酒家呢?”我突然就想到了这首诗,开玩笑说:“咱们找个牧童问问,说不定他就会像诗里那样给咱们指个杏花村呢。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古人的诗在生活中这么贴切,杜牧真是把清明的感觉写活了。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大全导读:【寒食节的来历】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重要的节日——寒食节,它是纪念春秋时期的隐士介子推的。
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十几年,介子推紧紧跟随,并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给饿昏的重耳吃,重耳登上王位后,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
重耳放火烧山,企图把介子推逼出来做官,结果却把介子推烧死了。
后人为纪念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逢他死的这一天,禁火寒食,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习俗。
尽管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但连续几天吃冷食的习俗,肯定有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有的地方不是几天吃冷食,而是一个月都吃冷食。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已由原来的一个月或五日改为三日。
后来又由三日减为两日或一日。
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渐渐就合二为一了,吃冷食的陋习也变成了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斗百草等习俗。
这是人类历史上风俗习惯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程度的一次大提高。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寒食夜有寄》韩偓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寒食夜》韩偓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解释】首句“恻恻轻寒翦翦风”,先使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小梅飘雪杏花红”,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
有了这两层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见的空虚之感和“纤手香凝”的绮丽之思。
至于诗的结句“楼阁朦胧烟雨中”,更直接从第三句生发,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诗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处所在以及诗人的心目所注,从而加深意境,宕出远神,使人读后感到情意隐约,余味无穷。
寒食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2、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唐·孟云卿《寒食》
3、寒食良辰无赏心,杂花烂漫柳成阴。
——宋·司马光《寒食游南园独饮》
4、祝陵有酒清若空,煮糯蒸鱼作寒食。
——唐·李郢《阳羡春歌》
5、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五代·云表《寒食诗》
6、寒食少天气,东风多柳花。
——唐·杜甫《句》
7、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
——唐·张籍《寒食看花》
8、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0、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11、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寒食韩翃古诗表达的情感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韩翃的《寒食》这首古诗,看看它到底表达了啥样的情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开头两句啊,那画面感简直绝了!整个长安城到处都飘着落花,春风吹拂着皇宫里的柳树。
你想想,那得多美呀!这里其实透露出一种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热闹,感觉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活力和喜悦。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到了傍晚,皇宫里开始赏赐蜡烛,蜡烛的轻烟飘散到了王侯贵戚的家里。
这看似简单的描写,其实暗含着一些别样的情绪呢!有人说这里面有讽刺,为啥好东西都先给了那些权贵们呢?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但也许韩翃并不是单纯地讽刺,说不定还有那么一点点羡慕和无奈。
咱再仔细琢磨琢磨,韩翃写这首诗的时候,也许心里是有点复杂的。
他可能既欣赏春天的美景,又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有点小想法。
就好像我们看到漂亮的风景,心里美美的,可转头又看到一些不太对劲的事儿,会忍不住嘀咕几句。
也许他是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公平一点,好东西不只是权贵们能享受,普通老百姓也能沾沾光。
又或者他只是感慨感慨,发发牢骚,毕竟生活中总会有些让人觉得不太如意的地方。
反正啊,这首诗里的情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
它就像一杯混合了各种滋味的饮料,有甜有酸,有喜有忧。
每次读都能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呀!
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受呢?咱们可以一起交流交流,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有趣的想法呢!。
六年级下册古诗寒食的意思《〈寒食〉的意思》《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
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
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注释衍生:- “春城”这里指春天的长安城。
“无处不”双重否定加强语气,极言落花之多、之盛。
-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 “御柳”指皇宫里的柳树。
- “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
“汉宫”这里借指唐宫。
“传蜡烛”是指宫中传赐新火。
-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出长安城里一片迷蒙的动人春色。
“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寒食”一词,直接点题,寒食日有折柳插门的习俗,因此写到“柳”。
诗人用清新疏朗的笔触,勾勒出皇城风拂御柳的淡雅画面。
后两句则是描绘出一幅宫中走马传烛图。
“日暮”作为转折,将时间从白昼转换到晚上。
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皇帝却赏赐火种给大臣,这一细节描写揭示出封建等级的森严。
诗中充满了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运用片段:例子1: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韩翃的《寒食》。
我对同桌说:“你看这‘春城无处不飞花’,多厉害的描写啊,就好像整个长安城都被花给淹没了似的。
”同桌也兴奋地说:“是啊,这比我看到的任何关于春天的描写都要美。
寒食节禁火,可是那皇宫里却传蜡烛,这差别也太大了吧。
”我深有同感地回应:“这就是古代的等级差别啊。
韩愈的寒食古诗
1. 哎呀呀,韩愈的《寒食》古诗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样吸引人。
你看“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这场景多生动啊,好像整个城市都被花瓣覆盖了呢!
2. 嘿,想想韩愈写的“寒食东风御柳斜”,那春风吹拂着柳树的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啦?就如同我们亲眼看到了一般,真神奇呀!
3. 哇塞,“日暮汉宫传蜡烛”,这场景多特别啊!这不就像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吗?让人特别好奇后面发生了什么呢!
4. 哎呀,“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淡淡的轻烟飘进权贵人家,感觉好神秘呀,难道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5. 你们说,韩愈怎么就能写出这么美的《寒食》呢?那诗句就像会魔法一样,把我们都带进了那个寒食节的氛围中,厉害吧!
6. 韩愈的《寒食》就好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春城无处不飞花”不就是那绚烂的色彩嘛,真让人陶醉啊!
7. 看看“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不是跟我们在春风中玩耍的感觉很像吗?韩愈可真会描写呀!
8. 哇,“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情景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过年时的热闹场面呀,都是那么有氛围呢!
9. 嘿呀,“轻烟散入五侯家”,这让我想起了一些神秘的地方,都是那么让人想去探究一番呢!
10. 总之呢,韩愈的《寒食》古诗真的是太精彩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呢!。
描写寒食的古诗大全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