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课件:园林生态实践
- 格式:pptx
- 大小:8.26 MB
- 文档页数:40
园林生态学一、名词解说1、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2、生态园林:依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变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式园林生态系统。
3、耐受定律:植物的生计需要依靠环境中的多种条件,并且植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凑近或超出了某栽种物的耐受限度,该栽种物的生计就会遇到影响,甚至灭绝。
4、趋同适应:不同样样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时,常常形成同样或相像的适应方式和门路,称为趋同适应。
5、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生殖、冬眠、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6、有效积温法例: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从环境中摄入必然的热量才能达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并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冻拔:又称冻举,气温降落,惹起土壤结冰,是间接的低温危害。
8、冻裂:日夜温差以致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9、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向。
10、富营养化:大批N、 P、 K 等营养物进入水域,惹起不良藻类和其余生物快速生殖,水体溶解氧含量降落,水质恶化,生物大批死亡。
(水华、赤潮)11、团粒构造:是土壤中腐殖质把矿物土粒相互粘结成直径0.25~10mm的小团块,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态处于最好的相互协调状态,团粒构造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的生长。
12、菌根: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系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别构造的共生体。
1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或化学变化反应,形成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样样的新污染物。
(硫酸烟雾、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14、生态入侵:因为人类存心识或没心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合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域,该生物种群不停扩大,分布区渐渐坚固扩展,这类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园林生态学——绪论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生态学概念的形成及其研究对象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就是研究植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最早由德国学者E. Haeckel于1866年提出Ecology一词。
1935年英国学者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标志着现代生态学科的形成。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个体到生物圈各个层次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规律。
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各个水平的生态关系。
3、生态学的任务A、揭示生物个体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规律;B、揭示环境对生物种群、群落的影响,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C、阐明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系统稳定性与效率。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古生态学思想时期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中叶到生态学概念提出。
包括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瑞典生物学家Linneur、英国生物学达尔文、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丹麦生态学家Warming 等是本时期的杰出代表。
3、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巩固时期)——19世纪未期到20世纪中期。
以生物种群研究与生态系统概念确立为主要标志,以美国生态学家Elton(1927年提出食物链)、Hopkins、Clements,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4、现代生态学发展时期——现代技术与学科相互渗透有力促进生态学的发展,理论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为主的时期。
前瑞典首相克来门松夫人首先提出全球首脑级环境论坛,世界科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UNISCO于70年代提出MAB计划。
在这些大的生态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为前提,迅速兴起了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生态旅游等生态边缘学科的发展。
二、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一)城市化与生态城市1、城市化进程(T0-1)2、生态城市的特点:A、城市环境现状: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受严重污染破坏;人与建筑的高度密集,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热岛与温室效应,致使城市人居条件越来越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