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课件——吴冠中
- 格式:pdf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17
吴冠中绘画风格与技法介绍高居翰先生认为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营养丰富,能给予艺术家们充分的养料,但同时,又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使作品难有变化。
如何保持传统,又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们面对的大课题。
吴冠中在这方面是其中一个领导者。
这篇文章已成为研究吴冠中画作的经典论文,值得一读。
撰写有关当代中国画的文章时,常感到其格局树十年来鲜有变化;缺乏西方所熟悉的发展进程。
历史使之如此,但亦不能让其继续下去。
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出现了一批令人惊异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
吴冠中的绘画是其中一例。
他出生与一九一九年。
尽管早年已臻成熟,但成名却迟至七八十年代。
他来的突然,却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现象。
他出现于一群杰出的新生画家的画展及刊物中,其作品远不止新颖突出;更充满信心,示人以权威性。
一个全新的面貌。
我们立即认识到:这是我们要集中研究的画家之一,以寻求长久以来压在我们心头上各种问题的答案:中国画向何处去?其发展,成就能否与世界潮流汇合?其中国性质的前景与保持传统的关系?走向现代化的代价等等。
熟悉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社会艰辛发展规律历史的人,都会发觉吴冠中的作品不难理解。
他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
面对世界的中国文化,传统悠久,营养丰富,一方面足以养活她的艺术家们,另一方面却又成为自身的沉重包袱。
这其中有一个转换时期:苦苦挣扎;喘息沉思;重新奋起。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必须面对保持传统,学习西方并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成一体的课题。
在这一群中,吴冠中是其中一个领导者。
含辛茹苦,他代表着中国现代画的苦苦探索,而他的作品即是这种辛劳与探索的结晶。
多年来,吴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
他早年受教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大师,其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在巴黎的三年留学生活,则将他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天地。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江南水乡》——水墨画活动目标:1.欣赏吴冠中的水墨作品,感受作品中点、线、面的奇妙之处。
2.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材料,表现水乡的风景。
3.体验创新式水墨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已有欣赏吴冠中水墨作品的经验。
材料准备:1.水乡风景多媒体课件,园内组织孩子寻找材料小视频,吴冠中水墨作品PPT。
2.自然材料(树枝、纽扣、瓶盖、毛线、布料、KT板等),水,墨汁,抹布等。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感受欣赏1.课件欣赏。
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好看的风景,这段风景里面都有什么?看到这样的风景你想说些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师:这些小桥、流水、房子都是什么样子的?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在哪里?小结:风景中有弯弯的小桥,有缓缓流淌的河水,有黑色屋顶白色墙的房子。
这是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感受欣赏吴冠中水墨作品PPT。
师: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几幅画,小朋友猜猜是谁画的?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画的?小结:这是吴冠中爷爷画的画,我们之前欣赏过他的作品。
吴冠中爷爷也非常喜欢江南水乡的风景,所以他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美丽风景都画了下来。
他用黑色的方块画出了房子的屋顶,用黑色的线条勾出白色的墙,用彩色的小圆点画出桥上、路边行走的人,还用彩色的圆点画出了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和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二、材料探究,小组讨论1.播放幼儿寻找材料的视频。
师:我们欣赏了吴冠中爷爷用毛笔创作的作品《江南水乡》,今天我们不用毛笔来画,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来画呢?师:我们先来看看昨天我们在幼儿园里找到了哪些有趣的材料。
2.材料介绍。
师:你们在幼儿园里都找到了什么材料呀?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师:你想选择哪些工具材料来画画?画什么?怎样画呢?三、实践操作,创作表现1.幼儿自主选择材料。
师:桌子上是小朋友昨天在幼儿园里找来的各种材料,有纸板、纽扣、剪刀、卡纸、小布头、小树枝,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来画水乡的美景哦,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和小朋友合作完成哦。
第1课聚聚散散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嬉戏、试验等驾驭颜色的喷及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育学生动手动脑的实力。
2、通过观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高校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育学生的观赏实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教具打算: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赏导入1、让学生观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老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觉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这里有作品观赏,请大家观赏后小组探讨:“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三、嬉戏体验1、老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探讨沟通。
3、老师引导学生思索,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沟通,老师引导学生观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沟通体验第二节一、师生沟通:1、老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及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驾驭。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及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展评价。
二、布置作业,老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老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第2课小圆点的魅力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上一课的持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视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微妙。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更,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觉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内容意在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觉圆点的几种根本形态:圆面、圆圈;发觉圆点在纸上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感觉,产生根本变更:通过对教材创建性的处理,突出一个“玩〞字,力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觉小圆点的魅力,用圆点来创建美。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全册教案1、聚聚散散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欣赏导入1、让学生欣赏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2、小圆点的魅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圆点在纸上不同位置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教学重难点:1、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2、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
教具学具: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教学过程:一、引导教师出示一个圆圈,问:有什么感觉,然后在这个圆圈上再套几个圆圈,有没有不同的感觉。
(产生动感)结论:同一圆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石榴》幼儿园美术教案活动由来点、线、面是绘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擅长用简单的墨线和彩点营造出一种新的空间幻觉,将诗情画意尽显于图画中。
《石榴》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为了帮助孩子感受点、线的不同艺术表现和无穷的创作空间,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另外,我还选用了《秋声赋》和《鱼》这两幅以秋天景色和鱼为主体的绘画作品,这两幅图中的点与线条颇具特色,但与《石榴》图中截然不同,让幼儿通过对比分析,加深感知点和线不同变化所带来的不同艺术体验。
活动目标1.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感受作品中色彩、点、线所营造的写意美。
2.尝试用点和线大胆地表现与创作,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1.幼儿已经有基本的用毛笔创作的经验。
2.课件:吴冠中作品多幅,石榴实物图。
3.国画工具材料:毛笔、毛巾、墨、水粉、宣纸等。
活动过程1.说一说生活中的石榴。
以石榴实物图导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经验,先对石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下面的欣赏活动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两个石榴有什么不同?石榴长在哪里?师:是的,秋天到了石榴都成熟了,它们有黄有红,这个还露出了鲜红的果肉。
师:今天,丁老师就带来了一幅名叫《石榴》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赏名画《石榴》。
我采用了从部分到整体的欣赏方式,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带领孩子共同感知作品中色彩、点、线的写意美。
活动中,引导幼儿对色彩不同的点引发联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与表达。
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石榴树,以此感知线条的多变。
①赏石榴师:你找到石榴了吗?它们都一样吗?幼A:我看到的石榴是红的,这个是黄的。
幼B:有的裂开了,有的没裂开。
幼C:这个石榴有叶子,那个没有。
师:这么多的石榴有的咧着嘴在笑,有的……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预设:开心、丰收、高兴。
但幼儿说不出也没关系。
)②赏树师:除了石榴还看到了什么?幼:看到了许多树。
师:哪里是树干,哪里是树枝呢?怎么看出来的?幼:粗粗的线是树干,细细的线是树枝。
一年级下册美术课外A班教学设计《吴冠中之荷花》一. 教材分析《吴冠中之荷花》是一年级下册美术课外A班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吴冠中的荷花画作,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
荷花在中国画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可以象征高洁的品质,也可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材还介绍了吴冠中的艺术生平,让学生了解这位杰出的画家。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但是,他们对于中国画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材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吴冠中的艺术生平,认识他的荷花画作。
2.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提高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高洁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吴冠中的艺术生平,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荷花在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讲、观察、实践、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吴冠中荷花的画作、相关资料、教学PPT等。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墨水等绘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绘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吴冠中的艺术生平,引导学生关注他的荷花画作。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吴冠中的荷花画作,让学生认真观察,感受画面的美。
同时,教师讲解画作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技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荷花的绘画过程,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绘画。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大班吴冠中美术欣赏教案反思活动目的:1、通过欣赏名画,让幼儿感受美,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让幼儿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
活动准备:名画课件,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1、与幼儿回忆画过的人有哪些样子。
2、演示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欣赏:(1) 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2) 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表演一下?(3) 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风光?(4) 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5) 画面上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觉?(6) 画家画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样安排的?(7) 画家是怎么安排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样大吗?哪个看上去更清楚些?为什么?)(8) 看完整幅画后,你感觉怎么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9) 教师配乐朗诵解说词,让幼儿充分感受这幅画的意境。
3、让幼儿模仿这幅画的构图方式绘画〈〈快乐的秋游〉〉。
附解说词: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碗岛,这里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兰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
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软的地毯上,舒服极了;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从树枝上传来小鸟动听的歌声,人们隐隐约约讲话的声音,河面上小船划过水的声音。
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的脸,我还闻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极了,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远逗留在这里。
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这幅名画所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对话也很精彩,特别是在分析这幅画的构图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对比关系:大的人在前面、小的人在后面,近的人明显、远的人模糊,明暗的对比,(人物)高矮的对比,多少的对比(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粗细对比,胖瘦对比,直线(地平线)与曲线(河岸线)的对比,绿色和红色的对比。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掌握线条的基本类型和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外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对线条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线条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 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欣赏和分析线条的艺术效果。
2. 线条在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美术作品图片、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线条在美术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二、讲授新课1. 线条的基本类型:a. 直线:直线的稳定感、简洁感。
b. 曲线:曲线的柔和感、动感。
c. 折线:折线的节奏感、力量感。
d. 虚线:虚线的飘逸感、飘逸感。
2. 线条的表现力:a. 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b. 线条的转折、穿插、重叠等手法,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欣赏分析1. 教师展示吴冠中的《山水》,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线条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线条的基本类型和表现力。
2. 强调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线条有哪些基本类型?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欣赏分析1. 教师展示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线条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三、实践创作1. 学生以线条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四、展示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1. 总结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大班优质美术教案《小鸟天堂》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交流、动作表现等多种形式,充分感受画面清新和欢快的意境。
2、再简单分析造型和色彩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水墨画的表现技巧。
3、能专心、有兴趣地倾听他人的讲话,并积极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1、教学挂图:《小鸟天堂》。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1、出示教学挂图,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小鸟天堂》。
教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什么?2、引导幼儿分层欣赏。
教师:仔细看看画上画了什么?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并用动作变现画面中得小鸟,感受热闹、欢快的气氛。
引导幼儿观察、表现树的不同造型,教师简单分析画家的主要表现方法。
3、再次整体欣赏画面并进行知识拓展。
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多通道感受画面的欢快气氛。
给作品起名,并进行知识拓展。
出示齐白石作品《群虾》引导幼儿回忆并比较。
玩滑梯的安全及伤害说明案例下午,我们班的孩子在玩滑梯,大家都很遵守规则,开心地滑着。
突然发生了一个小意外,陶宝在滑滑梯的时候太兴奋,因为急着往下滑,没有坐好,结果他一条腿弯着就滑下来了,当滑到底的时候,弯着的腿先着了地,好在他滑得不是太快,没有造成伤害。
分析与措施分析1.班里幼儿对滑梯很感兴趣,每次户外活动时,我都会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滑滑梯,每次都提醒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排队、不争抢、不倒着滑滑梯。
2.陶宝在玩滑梯的时候可能过于兴奋,还没有等前面的小朋友滑下去就紧跟着往下滑了,没有控制好姿势。
措施1.让配班教师负责其他幼儿继续滑滑梯。
教师让陶宝暂时停止滑滑梯,检查了他的身体,并询问他是否有疼痛的地方。
2.告诉该幼儿,下次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动作不能太快,要坐稳了再向下滑。
3.向全体幼儿再次强调规则:滑滑梯的时候,一定要坐好以后再向下滑,不能弯着腿滑。
二、玩滑梯的伤害说明伤害预见1.玩滑梯的时候过于拥挤,易导致幼儿被挤倒。
2.滑梯零件松散、凸起,易导致幼儿被磕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