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姓名:张松系别: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10—01学号:541001010152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早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出现,中华武术便开始萌发,在原始社会人与兽斗以及人与人斗的生存竞争中,武术的技击技巧和动作以及攻防意识开始形成。
黄帝时代,原始战争日益增多,更促进了武术的盛行。
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华武术体系开始形成。
中华武术体系形成的最主要标志是武术功能的多样化,这时的武术除了军事实用性外,更增加了表演性、技击性和娱乐性。
武术民间组织的出现应追溯到宋朝。
明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击流派,拳术、器械此时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民国期间,及各种形式存在的拳社,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
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
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
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二、武术与宗教之缘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也使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特别是其吸取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这使武术的意识进一步深化。
武术以儒家仁爱伦理为核心,建立了武德思想,把练武与修德融合起来,使武术的文化价值大大提高。
武术的起源发展简史怎样的武术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这是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最大特征。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是悠久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的发展简史,希望你们喜欢。
武术的发展简史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南海武术文化背景与意义简介南海,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
这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南海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一、南海武术的历史背景南海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南海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成为了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种武术流派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海武术。
南海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武术、岭南武术以及海外武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历史上,南海地区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武术家,他们为南海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武术家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注重武德修养,将武术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
南海武术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如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这些流派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南海武术的丰富内涵。
二、南海武术的文化特点注重实战性:南海武术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强调实战性。
这是因为南海地区历史上商贸繁荣,海盗猖獗,人们为了自保,必须掌握实战性强的武术。
因此,南海武术在招式上力求简练实用,注重攻防兼备,具有很强的实战性。
兼收并蓄:南海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武术流派的精华,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使得南海武术在技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武德为先:南海武术注重武德修养,强调“以德为先,以武为辅”。
武术家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弟子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南海武术的意义与价值传承历史文化:南海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传承南海武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强身健体:南海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又可以调节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搏击武术科学【武术发展研究】影响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因素审视荣从民(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38)摘要:传统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有深刻的中国民族文化痕迹。
面对文化全球化趋势,传统武术有其闪光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
文章审视影响其孕育的文化因素,以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因子,赋予其现代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并进一步采取科学对策,以推动传统武术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审视动力对策中图分类号:C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1㈣13珈21前言传统武术是巾国世代相传、具有中华民族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等文化特点的民族体育项目。
它既受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和制约,又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传统武术的世代传承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近现代社会,西方竞技文化对巾同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在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背景F,中困民族文化显爪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也显示出了落后的东两。
在两方强势文化渗透与较量中,中国民族文化如何生存与应对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作为具体民族文化形态的传统武术,其生存与发展必将受到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闪素影响。
2影响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因素2.1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传统武术一定社会的文化性质与特征归根结底是由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I司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终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
”千百年来,中国人靠土地生存,靠小农生产方式维持自己的生计,人们把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定看得比什么都重,为了解决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得不要求均贫富.要求人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于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中国功夫传统文化简介一、什么是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门独特的武术技艺。
中国功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思想而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中国功夫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古代兵器中,剑、刀、枪、棍等武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功夫中的拳法、腿法和器械法。
中国功夫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太极哲学,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少林寺的功夫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和悟道的理念。
三、中国功夫的特点中国功夫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功夫注重内外兼修。
内修意味着通过内功修炼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外修则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招式来展现自己的技艺。
2. 动静结合中国功夫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这种平静心态对于控制身体的力量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3. 技巧多样中国功夫拥有丰富多样的技巧。
除了基本的拳法和腿法外,还有徒手器械、对练和散手等多种技术和形式,这使得中国功夫成为一门非常综合和全面的武术。
4. 融合哲学思想中国功夫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注重修身养性和精神上的修炼。
通过练习功夫,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培养出坚韧的品质。
四、中国功夫的流派和代表作中国功夫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
以下是其中一些流派和代表作的简介:1.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中国的少林寺,讲究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少林功夫中有许多著名的招式,如醉拳、猴拳、鹰爪功等。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最广为人知的流派之一。
它以圆融、缓慢和柔和的动作为特点,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哲学的思考。
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让人在锻炼的同时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3. 形意拳形意拳是中国功夫中的内家拳之一,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
武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时期。
它既是一种实用的防身技能,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精神境界。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武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一、武术文化的起源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个时候,人们采用一些简单的防御技能来保护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创造更加高级的武术技能,并将其用于实战和娱乐活动中。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武术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
无论是历史上的战争还是现代的生活中,武术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武术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文化也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流派,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武术流派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现。
近年来,武术开始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练习中心,人们可以学习到中国的武术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兼顾实用和美学的双重作用。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武术是一种防身技能,可以使人们在危急时刻应对突发状况。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武术具有流畅的动作和华丽的招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武术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练习武术,孩子们可以学会自我保护和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同时,在武术的练习中,孩子们能够学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难,发扬勇气和坚持性。
总的来说,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源远流长。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融,武术文化也必将在更多的人中间闪闪发光,成为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武术逐渐暴露出其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武术的转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存问题、转型及其原因、现代意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武术的转型研究。
一、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术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如少林、武当、峨眉等,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社会需求,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发展挑战。
二、当前中国传统武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缺乏时代适应性:传统武术过于注重技艺的传授,忽视了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注重身心的健康和体育活动的普及化,而传统武术的训练过程往往极为严酷,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
2、传承方式单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师徒制为主,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限制了武术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许多精湛的技艺往往只掌握在年事已高的老拳师手中,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险。
3、理论研究和科学验证不足:传统武术富含深奥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训练方法,但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验证。
这使得武术在推广过程中难以得到科学的支持和认同,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健身、养生价值。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转型及其原因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中国传统武术正在经历一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这种转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逐渐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武术需要转变其传承和发展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传承方式的变革:针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现代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例如,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举办武术比赛和培训课程等方式,拓宽武术的传播渠道,促进武术的普及化。
武术的文化背景与实际应用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技能和运动方式,更是一种历史遗产和文化传承。
武术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刀枪棍棒,也可以看到现代武术竞赛的形态。
本文将从武术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角度探讨武术的内涵和意义。
一、武术的文化背景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封建社会,武士阶层是统治阶级,武术技能是统治阶级的标志。
武术传承与宗师传人,是一种口口相传的传统文化。
武术的训练,既是一种生存技能,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武术强调内功的修炼,包括心境、意志力和意识训练。
相传,中国古代的武林大会,不仅要求武功,还要求关心国家和百姓,尊重礼仪和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术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道德、心理和精神维度。
二、武术的实际应用武术是一种实用的技能,既可为自卫,也可为国防所用。
古代武术讲究的是以暴制暴,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而现代武术不仅是一种竞技比赛,更是训练身体、磨练意志的方法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沉迷于各种电子娱乐活动,导致身体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导致肥胖和健康问题。
而武术能够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三、武术的演变和发展武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
从古代的刀枪棍棒,到现代的散打、拳击、跆拳道等比赛项目,武术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武术也随着社会变革而逐渐转变为一种竞技体育项目。
比赛成为判断选手水平的重要方法。
现代武术竞技项目的出现使得武术技能更加日益完善和多样化。
四、武术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2006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武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项目。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武术运动,鼓励和支持武术学校、社团等组织发展。
关于武术的资料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精神。
从古至今,武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是古代人民战争经验的结晶。
在战争中,人们通过对抗,逐渐总结出各种武术技巧,并传承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表现形式。
武术不仅注重技巧的熟练,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意志的坚定。
练习武术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更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修身养性,培养意志力和耐力。
武术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棍术等多种种类,每种武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究内力和呼吸的配合,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理气血。
而武术中的剑术则强调快速准确的出剑动作,精准的攻击要害,体现了剑的灵动和快速。
不同的武术种类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技术要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练习者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断追求完美。
除了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外,武术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武术之乡”。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武术的描写和赞美,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以及《水浒传》中的宋江、李逵等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武艺成就都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身心修养的重视,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人通过练习武术来强身健体,放松心情,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武术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各种武术表演和比赛吸引着大批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武术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热爱武术,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武术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中国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本次研学报告将从武术的历史渊源、主要流派、文化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历史渊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武术最初是先民们为了生存、自卫和狩猎而创造的搏击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健身、防身、竞技、表演等多种功能的文化现象。
二、主要流派1.少林武术:起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以刚猛、勇猛著称,具有丰富的套路和精湛的技艺。
2.武当武术:起源于湖北省武当山,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特点,强调内外兼修。
3.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省峨眉山,以女子武术为主,兼具刚柔之美。
4.咏春拳:起源于广东省,以短打、中线理论为核心,讲究实用性和快速反击。
5.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以缓慢、柔和、养生为特点,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三、文化内涵1.哲学思想:中国武术融合了道、儒、佛等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内外兼修。
2.道德观念:武术强调武德,提倡尊师重道、忠诚守信、勇敢正义等品质。
3.审美价值:武术动作优美、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民族精神: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坚韧的精神品质。
四、现实意义1.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健身养生:武术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3.防身自卫:武术技能可以用于防身自卫,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4.竞技交流:武术比赛和表演为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5.影视产业: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旨在深入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武术文化,强身健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中华武术文化,通过强身健体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内在修养。
一、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武术起源于远古的狩猎、战争和民间格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
在古代,武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公安、自卫等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体育运动,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
二、中华武术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不仅强调身体素质的训练,更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武术中的招式和动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思想,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习中华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如何学习中华武术1.寻找合适的教练或老师:在学习中华武术之前,建议寻找一位经验丰富、专业合格的教练或老师,他们可以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2.基本功训练:学习中华武术需要从基本功开始,如站桩、马步、拳法等。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技能。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华武术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学会各种招式和动作,还要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
4.坚持不懈:学习中华武术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
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四、学习中华武术的益处1.强身健体:学习中华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
2.培养意志品质:学习中华武术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增强自信心:通过学习中华武术,我们可以掌握一些防身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4.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华武术的过程中,需要与同学或教练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传承中华武术文化作为初中生,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关于福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
福建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技艺失传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建议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类武术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在学校开设武术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和热爱。
2. 传承人培养:设
立传统武术传承人计划,支持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和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奖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3. 建立武术馆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传统武术馆校,培
养更多的传统武术人才。
同时,通过比赛、交流等活动,促进各地
区传统武术技艺的交流和提升。
4. 创新发展:在传承传统武术文
化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发展。
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影像资料等,将传统武术技艺进行记录和传播。
同时,可以开发与
武术相关的文创产品,拓展传统武术文化的市场空间。
5.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
策,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结语
传统武术文化是福建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传承人、建立武术馆校、创新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工作,为福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武术文化一、中国武术起源及流派运生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
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
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
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
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
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
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
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
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
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风采。
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
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风格不同,表现各异。
但共同的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
在武术的动作和练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
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
在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
通常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中国古代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平常所说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艺只不过是一种泛称。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
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种体育、武器技术甚至哲学思想。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髓和艺术特性。
本文将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兵器”。
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兵器、士兵的装备和战术的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兵法和兵器。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就是代表性的两部兵书,它们不仅包含了战争中的战术,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武术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兵武官学,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基础。
唐代,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象形拳、形意拳和太极拳等派别。
明清两代,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如南拳和北拳、咏春拳和螳螂拳等。
二、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在技术上独具特色,但它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武术融合了许多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在武术中,形成了许多的招式和动作,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以礼仪为宗旨。
尊重师长,襟怀坦荡,清心寡欲,谦虚谨慎,是中华武术的最高准则。
武术强调养心修身,自律自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在武术中,尊重师长和对手,保持谦虚和礼仪,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
其次,中华武术顺应自然,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武术有着扎实的内功训练,即以高深的深呼吸、气息调节和冥想等方法,调整内在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展现出更高水平的技艺。
同时,武术注重四肢协调、外形协调、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和谐、契合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中华武术融合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人格培养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具有文化智慧的精神文化瑰宝。
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二、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武术作为一种传统体育和战斗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代武术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从古代兵法到现代武术表演,武术文化一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武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1.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武术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对话。
2.增强民族凝聚力武术是中国人民的民族体育,保护武术文化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武术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保护武术文化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如何保护武术文化1.加强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侵权和盗版行为。
2.传承和培训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机构和学校,传承和培训武术传统技艺,培养新一代武术传人。
3.引导社会关注组织各类武术活动和比赛,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五、结语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巧,更是一种身心修炼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特点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战斗技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系。
中国古代武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礼记·乐记》中,其中就提到了一些武术技艺的名称和应用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分为内家和外家两个学派。
内家武术注重内功修炼、气的运用和身心合一,代表性的有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外家武术则强调外形动作和技术的运用,代表性的有少林拳、咏春拳和洪拳等。
中国古代武术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强调身心合一和内外一致的原则。
练习武术需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呼吸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耐力和力量,并通过调整内心的状态来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其次,武术注重以柔克刚和以弱胜强的原则。
中国武术强调软柳柔韧的力量运用,通过运用正确的力量和技巧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再次,武术注重德行和修养。
中国武术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追求道德和礼仪的修炼,倡导和平、尊重和谦逊的精神。
最后,武术强调练功与应用的结合。
武术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不仅在中国,武术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使者。
其次,武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医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武术的柔韧力量和以柔克刚的原则在中国文学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和处事之道。
此外,武术习练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塑造积极向上的个性也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体育运动。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点。
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精神世界,也让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本文将从武术起源、发展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术起源、发展和特点武术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武技。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秦朝的军事演练;到了汉朝,开始有“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的前身;到了唐朝,逐渐形成了“少林寺拳法”、“嵩山派武术”等各具特色的武术门派。
此后,武术在中国的各省、各地乃至各族区域继续发展,不断演化,形成了泰山派、峨嵋派、武当派、南拳、北拳等众多的派系和流派。
中国武术本着“技艺、力量、身法”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二、武术的世界影响随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武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和接受。
武术通过各种渠道走向世界,扮演的不再是先锋,而是主角。
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中国武术人士、院校和政府机构的努力。
目前,武术已成为国际化的体育运动,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为体育项目之一。
武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洲、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发展。
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武术组织和比赛赛事,而中国武术作为别具一格的文化品牌,也随之大放异彩。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我国境内,还体现在世界范围之内。
首先,武术目前在我国正逐渐成为一项主流体育活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争取武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其次,自古以来,武术矢志不渝地传承、发扬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跨越了各个时期、各个阶段。
弱国无外交,文化无边境,通过介绍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特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深沉、神秘的文化体系,能够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坚实的文化内核和文化传承。
无论从武状元到太极拳;从毛寿祥到彭心魁;从钱德明到张林斌,都是他们高度重视传承和守护;他们正是这些有温度的传承者,在中国武术日益现代化的过程中,让武术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也为中国文化的跨界发展和传递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对峨眉武术文化的探索发布时间:2011-5-9 14:55:16峨眉武术研究会汪键四川乐山市桃园路138号(邮编:614000)摘要:本文从系统的角度、试图较为客观的定义了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
以期达到对峨眉武术文化模块全面的动态提升。
并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本土武术文化、武术技击等方面给以佐证。
关键詞峨眉武术文化发散性无界外沿模块属性文化背景历史源流峨眉武术特点问题的提出在武术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峨眉武术文化的定义各说不一,有的以局限的地域为界,有的以狭义的武术技击为靶点,有的以几个单调的地方武术拳种固化等等,使峨眉武术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为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本文认为,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应是,以峨眉山为源心,以巴渝地域为发散性无界外沿模块,向世界辐射的一个具有相对特点、特色并在不断发展、变革的动态性武术文化种类,它具有养身、技击、医术、休闲、娱乐、历史文化载体的属性。
那么峨眉武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是怎样呢?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武术沿革据史记载,《山海经》中所说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之峨眉三峰。
《五苻经》载: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运用阴阳五行的学说修炼人体精、气、神的内功心法。
据四川老拳师介绍,民间流传的“万法归宗”手抄本就讲的该法,它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武术健身运动),“三一者乃上皇首篇也,能得之者,万祸不能干矣。
”,“轩辕黄帝曾来峨眉山求道,故皇人所居之地为皇人山。
皇人即道家思想之祖李耳(广成子又称李老君),老君渡轩辕成仙。
”并传授轩辕长生不老的内功心法。
正史人曰《魏书、释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
上处王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禾文德……”。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因为峨眉山有“仙”、有“佛”、有隐居修炼的“高人”,从而演绎出峨眉武术内外兼修的神功。
这就是峨眉武术发展的雏形。
从五帝到三国,道教因其练丹、巫术、强身健体和与自然的斗争,集团利益争斗的需要,与时渐盛的发展起来。
为此也引来历代众多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求仙问道,以求延长寿命。
史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襄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
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促进了峨眉武术在民间的发展。
富豪贵族为显示自己财富、身价与娱乐等的心理要求,让其武士、下人和百姓等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搏斗、角力、手搏比赛,进而深化了峨眉武术的技击性。
为满足宫廷、贵府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把技击动作进行了艺术加工。
在民间,应民俗、民风的延习,为消闲、娱乐的需求,把各种技击手段、方法、技巧,编织成流连生动的程序。
比较典型的是集技击、艺术为一体,又广为流传巴蜀于民间,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渝舞”。
从而逐渐产生峨眉武术套路的雏形。
从当今峨眉山市出土的战国青铜兵器以及各种岩墓、陶俑中的武术舞蹈中,可窥见当时的武、艺。
《乐山市市志》、《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中的“峨眉通臂拳”是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现北京牛街流行的白猿通臂拳也系峨眉派这一分支),也可见一斑。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
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称张天师。
民间相传张道陵为养生功、纵欲生精的奠基者。
晋代道教在峨眉山崛起,西晋佛教随至。
宗教文化的聚集促进了峨眉武术文化的发展。
隋唐之际峨眉山高僧、道士云集,他们汲取道教的动功和佛教禅修的静悟,逐步完善、发展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长短相应,刚柔相济的峨眉武功。
据《乐山市市志》记载,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坚持练剑习武和修身养性,在眉山县著有《养生颂》、《养生论》等传世之作。
南宋峨眉山武僧,德源长老集山中僧道武技之长,编撰《峨眉拳术》,又则师峨眉灵猴,创编了白眉拳、火龙拳,传至明代。
南宋建炎元年的白云禅师,运用医家之阴阳虚实、人体盛衰之机理,结合僧道武术中的动静功法,擒拿八法,点穴击要,融合一气,创编《峨眉气桩功》12节(后称“峨眉十二桩功”)。
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右都御史唐顺之作《峨眉道人拳歌》(《荆川先生文集》卷二):“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险中呈巧众尽惊,掘里藏机人莫究”。
明清时期佛、道两家相争,再一次激活了峨眉武术文化的发展。
《四川武术大全》记载了:清初太空和尚、神灯法师和清虚道长与少林、武当高手交流,练就了“峨眉子午门”拳法;碧云、静云二道长创“八卦拳”;付云和尚创“虎爪拳”;峨眉山僧人仿白鹤之势创“六通拳”;民间有传董海川来峨眉山学峨眉八盘掌,创(传)八卦掌,现在田氏八卦掌传人也记录了该拳与峨眉武术有较深的渊源;此时的峨眉枪法也响誉华夏,明吴殳著《手臂录》对此有精彩的介绍。
《峨眉县县志》(1991年)有记载:峨眉山道士,自晋代起,不居石洞,建观修住。
唐代以后,很少炼丹服药,注重自身修持。
宋代以后,有的道士由养生炼气而炼成内功。
明代达到高峰,少数道士,内功高超,与拳技相结合,演变成峨眉派武术。
以后僧人也练武功,峨眉武术日益精进,独树一帜。
到了清代,山上高手辈出,名闻天下,与武当、少林鼎立而三。
民国时期,猪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功夫较深,能拳、掌击碎石块。
在1919年,四川青羊宫的“打金章”比武大赛,为四川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放以后峨眉武术成为一项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从此峨眉武术对人们的竞技、健康、娱乐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峨眉武术的特点:先诱后打,以智取胜峨眉山的大峨山、二峨山如美女之秀眉,古称为“娥媚”,峨眉山下嘉州古城如凤凰展翅;民间还有传说:峨眉武术是“九天玄女”所创,后有玄女剑法传世;再加上峨眉常用兵器中的“峨眉刺”如女人的发簪,使峨眉武术被许多人联想为是女人(尼姑)所创的拳术。
其实,它是根据人们对女人没有防范心理的特点,创编的峨眉派其中的一种武术形式,这种技法体现了峨眉武术的一个多善“诱”、“变” 的特点,它区别与北方武术的大开大合,强攻硬打。
四川山多水多,川人相对身材矮小,腿部力量发达,所以发展出先“诱”后“打”,以快取胜,善出隐招的拳术风格。
由于峨眉武术根深、枝繁、叶茂,历史衍变、发展错踪复杂。
我们还难以进行全面的概括,但仅从1983年四川省体委为抢救、整理峨眉武术文化,对川渝数千名60岁以上的老拳师的采访和技术录相,对四川武术资料进行挖掘的不完全统计,其拳术、器械及练功方法就已有1368种之多,其间不少武术技击动作显现出融化了少林、武当等各派的精华,又有独特的“峨眉派”特色。
即武功特色为:内外兼修;套路特色为:短小精悍,拳打卧牛之地;技击特点:后发先至、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蹬踢、吞吐浮沉。
峨眉武术总的来说是:缩、小、绵、软、巧,讲究先诱后打,以智取胜确系中华一绝。
为此,峨眉武术的“智”,更体现出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
三、融合继承,内外兼修巴蜀历史上大的战争与大的移民,外来文化、武艺的充实,使峨眉武术文化这一主体得以不断的丰富。
这对峨眉武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据《乐山市志》记载:“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蜀王战败被杀,秦灭蜀。
遣大批富豪、文人、艺人,移民入川,废除奴隶制,改巴蜀二国为巴郡、蜀郡置南安县(今乐山市市中区)。
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学、艺技流入四川,从而使峨眉武术得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丰富。
东汉建安19年,公元214年,刘备在四川以成都为中心建立蜀汉政权,赵云沿岷江而上攻取犍为郡城,任李严为犍为郡太守。
大量的北方、中原文化和武术流入四川,再次丰富了峨眉武术文化和技艺。
明末,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建立的四川大西政权于嘉定置平定府,领嘉定州。
清顺治8年,公元1651年,张献忠义军刘文秀部攻占嘉定。
清顺治9年,公元1652年,吴三桂攻占嘉定,刘文秀败走。
此时大规模的湖广移民进入四川的搬迁运动,对峨眉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乐山市青神县的王小波、李顺以及彭山县的白莲教,马边、洪雅等地的红灯教、义和团(相传有宗教色彩的峨眉神拳)等农民起义,普及、丰富和巩固了峨眉武术。
再又,从峨眉山县符溪乡柏香林在1963年至1972年出土的180件各种青铜兵器和乐山、彭山出土的各种武术舞蹈崖墓、陶俑以及乐山城用于抵御战争的嘉州古城墙,可以窥见当时峨眉武术文化的盛行。
抗日战争时期,1935年夏季,国民党政府为了其统治加强的需要,在峨眉山报国寺成立了“峨眉军官训练团”,在全国组织了一批武林人士入川。
再加上战事的胁迫、一批武术名家如郑怀贤、张文广、朱国福、朱国贞、温敬铭、刘玉华、李雅轩、万籁生、郭子平、张英振、相法武、张腾蛟、李国操、余发斋、余鼎山、李岗杰、胡宏国等武林高手入川,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对峨眉武术的更加丰富、激进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使峨眉拳系发展得更加多元化。
从峨眉武术的内在发展要求来看,峨眉武术人士追随仙道、佛道的思维定势和追求完美和无限、至高的武术理想,使峨眉武术有吸收各派武术精华的强烈逼切需求。
但又受巴蜀民俗、民风、自然环境的影响,自成体系。
所以,当今的峨眉武术具有忽快忽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似后而先,后人发而先人至,内外兼修有别于其它武术类别的特点。
结语本文认为,峨眉武术不仅是中华武术起源最早、拳数种类最多、拳数体系最完整、风格特点最明显的武术流派,而且其武术文化内涵也最丰富。
本文对峨眉武术文化在武术界首次进行了随时空变化的动态系统的发散性模块化定义。
界定了峨眉武术是一种大文化的武术,与其它武术种类存在着交集并具有鲜明个性的泛化武术类。
本文认为,现在众多学者提到的“一树生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义满江湖” (峨眉拳谱-《拳乘》(残本)中“一树生五花”是指峨眉武术是由峨眉武术的发源地峨眉山辐射到巴蜀的东、西、南、北、中。
“五花八叶扶”是指各地域的峨眉武术又融入了各门派拳术精华,与巴蜀技击之精妙相结合,自成体系,并形成门派繁多,丰富多彩,享誉华夏的峨眉武功。
所谓的:灌县的青城,丰都县的青牛,通江县的铁佛,开县的黄陵和涪陵县的点易,五个当时袍哥组织联络堂口的地名(暗号)和“八叶”的…僧、岳、赵、杜、洪、会、字、化”等八大门的狭义的实指。
他只是“拳歌”中的文学术语,仅是一种虚指。
由此可见,峨眉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四川武术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乐山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乐山市志》巴蜀书社2000年《峨眉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峨眉山编纂委员会《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市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乐山市中区志》巴蜀书社出版2003年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第1版汪键《习峨眉武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赵晔《吴越春秋》凤凰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