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笔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
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
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
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与技巧绪论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纤维素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化合物,其有效降解对于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离方法与技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物理分离方法1. 筛选法筛选法是常用的物理分离方法之一。
通过对样品进行适当的物理处理,如研磨、过筛等,可以将纤维素微生物与其他杂质分开。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 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离。
将纤维素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识别并分离出目标微生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生物数量较少的情况,但需要一定的显微观察技巧。
二、化学分离方法1. 酸碱处理法酸碱处理法通过调节样品的酸碱度来分离目标微生物。
纤维素微生物对酸碱度较敏感,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实现分离。
例如,可以将样品浸泡在酸性溶液中,使纤维素微生物脱离样品并转移到溶液中,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分离收集。
2. 加热处理法加热处理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
纤维素微生物对高温较为敏感,通过加热样品可以使其脱离纤维素并转移到其他介质中。
例如,可以将样品加热至一定温度,使纤维素微生物被释放出来,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分离。
三、生物分离方法1. 生物筛选法生物筛选法是利用其他微生物对纤维素微生物的生物竞争关系来进行分离。
通过将待分离样品与其他微生物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中,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情况。
2.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是常用的生物分离方法。
可以利用纤维素微生物的特殊生长要求,构建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从而分离目标微生物。
例如,可以选择添加纤维素作为碳源的培养基,利用纤维素微生物对碳源的特异性降解,进行分离。
结论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样品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结合其他分析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生物笔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3种组分,即G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在三种酶的共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的筛选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受精的标志:在卵黄膜与透明带之间有2个极体的出现受精完成的标志:雌雄原核的融合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糖被(糖蛋白)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酶本质的探索法国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德国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成为酿酶。
美国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唾液pH为⒍2~⒎4 胃液的pH为0.9~1.5 小肠液pH为7.6动物体内的酶pH为6.5~8.0 植物pH为4.5~6.5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
2.拯救珍惜濒危物种。
3.结合基因工程培养作物新类型。
由碱基转录翻译成氨基酸,一般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克里克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科学家。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却可以。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河流: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
人工建造“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有效地防风阻沙。
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植物激素:“激素杠杆”受精过程: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结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是指能够分解植物纤维素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是研究纤维素降解的关键步骤之一,需要一系列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
以下是关于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的一些知识点:1.分离介质的准备:为了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需要准备一定的分离介质,常用的包括CMC(羟乙基纤维素钠)、氧化纤维素、纤维素硝酸酯等。
这些介质能够提供纤维素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并通过对媒介上的纤维素降解能力的检测来筛选分解能力强的微生物。
2.样品的收集与预处理:从自然环境中收集样品,如土壤、水体、动物肠道等,作为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样品。
对于不同的样品,需要进行不同的预处理步骤,如土壤样品可能需要先进行筛分、稀释等,以获取适合的微生物样品。
3.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网状过滤法、稀释平板法、涂布法和固体培养法等。
其中网状过滤法是将含有微生物的溶液经过一系列的精细滤网,用含纤维素降解酶活性的培养基滴洒在滤膜上,等待菌落的出现。
稀释平板法是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微生物样品均匀涂布在含有纤维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将纤维素分解菌形成的菌落分离开,纯化得到纯种纤维素分解菌株。
涂布法则是将含有微生物的溶液均匀涂布于含有纤维素的涂料上,使纤维素降解菌后来形成的菌落附着在涂料上,然后将涂料悬浮于培养基中,得到分离的纤维素降解菌株。
4.分离纯化:通过以上方法获得菌落后,需要经过反复的分离纯化步骤,包括连续经过固体培养基的孢子形成、接种至液体培养基、分几次进行稀释平板和观察等步骤,以得到单个纯菌株。
5.鉴定和筛选: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纤维素分解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同时,通过测定其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和产生的代谢产物,评估其纤维素分解能力和代谢途径。
此外,还可以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rRNA测序和PCR等,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类。
6.构建工程菌株: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纤维素降解酶基因导入到高效率发酵菌中,构建高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工程菌株,用于工业生产等。
高二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知识要点: 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分布;2.纤维素酶的作用。
教学建议:有关纤维素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多糖的知识并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学,学生自学后应该能够说出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物圈中的分布状况。
关于纤维素酶的作用,教师可以参照课本的楷体字部分做演示实验。
该实验的现象明显,能使学生对纤维素酶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不做实验,也可以参照课本中图2-12来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知识要点: 1.刚果红染色法;2.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教学建议:教材在介绍刚果红染色法之前,首先用筛子筛沙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筛选微生物的基本思想方法。
教师还可以结合本专题课题2介绍选择培养基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分离微生物的基本思想。
刚果红染色法的知识难度并不大,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理解。
实验案例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土样采集土样采集的方法与本专题课题2类似。
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选择培养需要的仪器有:250 mL锥形瓶、无菌称量瓶、药匙、1 mL和10 mL的移液管、天平、摇床、温度计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在250 mL锥形瓶中装入30 mL培养基,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包装纸(或报纸),用线绳扎紧,在121 ℃下高压蒸汽灭菌20 min。
选择培养的操作: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 mL培养基的摇瓶中。
将摇瓶置于摇床上,在30 ℃下振荡培养1~2 d,至培养基变混浊。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课题延伸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第7课时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习目标 1.掌握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
2.理解并掌握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过程及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3.掌握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一、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①基本组成单位:-----------。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等器官中。
特别提醒 纤维素的分布、主要性质和作用分布 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主要性质 常温下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纤维素不具有还原性,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进行水解反应,产生葡萄糖,故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作用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种重要的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功能;此外纤维素可用于造纸、纺织、制造炸药等(2)纤维素酶①组成: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葡萄糖苷酶。
②作用:纤维素―――――――→C 1酶和C X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特别提醒 除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外,在草食性动物牛、马、羊等的消化道内,也共生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其可产生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而人体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
①方法一:先培养------------,再加入-------------进行颜色反应。
②方法二:在------------时就加入刚果红。
特别提醒 方法一需要用NaCl 溶液洗去培养基表面浮色后,再进行观察,方法二不需要。
(2)原理纤维素+刚果红→红色复合物↓纤维素酶纤维二糖和葡萄糖,不能和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 ↓以--------------心的透明圈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纤维素酶能分解纤维素?提示 设计对照实验。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滤纸条和缓冲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蒸馏水,振荡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加入纤维素酶的试管中滤纸条被水解,而加入蒸馏水的试管中滤纸条没有变化。
高二生物下册知识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
小编预备了高二生物下册知识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期望你喜爱。
(1)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能够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独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专门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显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亮圈,从而可选择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过程: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梯度稀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固体培养基上选择产生中心透亮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显现透亮圈,考试技巧,从产生明显的透亮圈的菌落上挑取部分细菌,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30~37℃条件下培养,可获得较纯的菌种。
刚果红染色的两种方法的比较:先培养微生物,在加入刚果红在到平板时加入刚果红优点显示出的眼神反映差不多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1)由于琼脂和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能够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显现假阳性反应(2)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长时刻培养会降解刚果红,从而形成明显的透亮圈,这些微生物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知识拓展: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①化学本质:一种多糖。
②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①适应上,将纤维素酶分成三类:C1酶、Cx酶和葡糖苷酶。
C1酶是对纤维素最初起作用的酶,破坏纤维素链的结晶结构。
Cx酶是作用于经C 1酶活化的纤维素、分解-1,4-糖苷键的纤维素酶。
生物笔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3种组分,即G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在三种酶的共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的筛选
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
受精的标志:在卵黄膜与透明带之间有2个极体的出现
受精完成的标志:雌雄原核的融合
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糖被(糖蛋白)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与细胞表
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酶本质的探索
法国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德国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成为酿酶。
美国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唾液pH为⒍2~⒎4 胃液的pH为0.9~1.5 小肠液pH为7.6
动物体内的酶pH为6.5~8.0 植物pH为4.5~6.5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快速繁殖花卉和蔬菜等作物。
2.拯救珍惜濒危物种。
3.结合基因工
程培养作物新类型。
由碱基转录翻译成氨基酸,一般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克里克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科学家。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却可以。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河流: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
人工建造“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有效地防风阻沙。
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植物激素:“激素杠杆”
受精过程: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结合。
设计试管婴儿不同于试管婴儿。
控制荒漠化的措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
使用培养基(液):
(基)植物细胞工程:植物激素、蔗糖
(液)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血清血浆
无菌条件下
(液)微生物培养:酵母菌培养
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土壤溶液活菌数。
电泳技术——蛋白质和DNA 的分离和提纯。
中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英国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包括中国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和牵头的“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2.水解。
3.冲洗涂片。
4.染色。
5.观察。
DNA 粗提取:
取鸡血 离心 鸡血细胞+蒸馏水,过滤 滤液+2mol/L NaCl,加蒸馏水,过滤
粘稠物+2mol/L NaCl,+95﹪冷酒精 粘稠物(粗提取DNA )
脂肪过多将增加内脏器官尤其是心脏的负担。
胆固醇过多,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积,造成血管堵塞。
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生命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红细胞涨破的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细胞生物学家美国的克劳德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比利时的得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
盐酸:8% DNA 和RNA 在细胞的分布中的水解过程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染色体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
质量分数15% 细胞有丝分裂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出来(解离)
0.9%的Nacl :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的制片过程
防止细胞破裂,维持细胞形态
酒精:体积分数70%
体积分数50% 洗去浮色
丙酮
无水乙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提取色素
体积分数95% ①细胞的有丝分裂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
②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冲洗卡诺氏游
③DNA的粗提取
蔗糖:30%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既明显出现质壁分离,又不会杀死细胞
原生质体活细胞
原生质层 1质壁分离和复原
原生质团动物细胞 2观察叶绿体、线粒体
生物——消费器皿——灭菌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
1用15N标记核苷酸,正式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2 用3H标记亮氨酸,分析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途径
3 用14C标记CO2,探明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来自于CCl2
4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别亲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 用18O来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
荧光标记的实验
1用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红荧光标记人细胞的蛋白质,表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 用荧光显示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用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用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
1真核细胞的结构 1种群增长模型
2 生物膜结构
3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
4 DNA双螺旋结构
图表分析:
(1)表横坐标(自变量),纵坐标(因变量)
(2)曲线的起点、转折点
(3)曲线变化趋势
解题思路:把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起来(一系列生理过程)
起点:从横坐标开始生物推理过程
终点:纵坐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细胞识别和信息交流
基因是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细胞骨架是有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的基本框架: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DNA分子的基本框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