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在皮肤的临床应用-61页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31
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常用中成药——第二章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治疮疡剂一、解毒消肿剂连翘败毒丸【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方义简释】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性寒清解,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善治热毒疮疡。
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泄燥,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栀子苦泄寒清,善泄三焦之火、凉血消肿;苦参苦寒清燥,善清热燥湿、利尿;白鲜皮苦寒清利,既清热解毒,又利小肠水气;大黄苦寒泄降,既泄热通便,又凉血解毒、散瘀消肿;木通苦寒泄降,能清热利尿、通利血脉。
合而用之,既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又能通利二便、导热从二便出,还能散瘀消肿。
天花粉苦寒甘润,善清热消肿溃脓,为治疮痈常用之品;浙贝母苦寒开泄,善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玄参苦寒清泄咸软,善清热凉血、散结解毒、滋阴通便;赤芍苦泄微寒,善凉血活血、消肿止痛。
合而用之,能清热凉血、散结消肿。
防风、荆芥穗辛散微温,白芷、羌活辛散苦燥而温,麻黄辛温宣散,合而用之,能散风透表;薄荷、蝉蜕、柴胡辛凉清散,能疏风散热。
温凉合用,散风疏透之力得增,使邪热从表透发。
当归辛温走窜,能补血活血止痛,亦可防苦燥与寒凉太过;桔梗性平宣散,专入肺经,既宣肺排脓,又引诸药直达肌肤;甘草甘平解毒,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主以清解,兼以消散,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故善治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用法用量】口服。
水丸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疮疡属阴证者慎用。
肝功能不良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皮肤病治疗中,中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的治疗机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主要关注药物的治疗机制。
中药在治疗皮肤病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皮肤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炎、抗菌、抗过敏等作用来缓解皮肤病的症状。
这些治疗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还关注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中含有众多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对皮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分离、提纯和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进一步明确中药的治疗机制,并提高中药的疗效。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采用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新技术,可以更高效地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最后,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也备受关注。
中药在临床上常常以中药汤剂、外用药膏等形式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中药在治疗湿疹、银屑病、痤疮等常见皮肤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药还可以与西药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综上所述,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中药的治疗机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一、中药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存在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中药的治疗方式。
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可以缓解湿疹症状。
例如,黄连、苦参等中药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瘙痒感;白矾、地龙等中药成分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够加速皮肤的愈合过程。
因此,中药在湿疹治疗中广受认可。
二、中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控制皮脂分泌和调节肌肤状态来缓解痤疮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痤疮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杜仲、三七等中药成分能够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对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当归、红花等中药成分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消退。
综合利用这些中药成分,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恢复皮肤的健康状态。
三、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烦恼。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常常存在副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茯苓、血竭等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治愈银屑病。
四、中药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瘢痕是皮肤受损后的常见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或激光疗法来改善瘢痕。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常常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并且并不能完全消除瘢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在瘢痕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中成药外用,治疗皮肤问题的经验1、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湿疹用适量本品均匀撒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换药时将患处清洗干净,然后再行换药。
多数用药1次,可使局部症状减轻,连续外敷3~5次可使症状消失。
此法可清热祛风、利湿止痒,适用于糜烂性湿疹。
2、如意金黄散治疗虫咬皮炎取本品适量,用食醋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3~5天可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如意金黄散加味治疗疥疮取本品2袋,精制硫磺20克,将两药共研细末混匀,以适量猪油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5~7天可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4、京万红软膏治疗褥疮先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洗疮面,然后取本品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将此纱布敷贴于疮面,用胶布固定。
若疮面表浅,可直接敷药于患处,采用暴露疗法;若疮面较深,可将药膏制成油纱条填塞疮口。
根据渗出物多少,确定换药时间,平均3~5天换药1次,连续敷药3~10周。
此法可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5、黄连素片治疗青春痘取本品20片,大黄粉10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清水调匀,用棉签蘸取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5~7天可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6、硫磺软膏加味治疗酒糟鼻取硫磺软膏适量,大黄粉10~15克,调为稀糊状备用。
将药膏直接外敷于患处,每天用药3~4次,连续外敷用药7~10天。
此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7、十滴水治疗水火烫伤先将创面消毒,Ⅰ度烫伤者用消毒的干棉球蘸药液外搽患处,每天3~4次;Ⅱ度者用灭菌敷料浸透本品外敷,外涂一层凡士林防止药液外渗,并可增强其疗效。
外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2次。
一般Ⅰ度者用本品后可立即止痛,Ⅱ度者外敷时稍痛,经过2~3分钟后可迅速止痛,一般外敷用药7~10天多可痊愈。
此法可清热解毒,收敛止痛,护肤生肌。
8、十滴水治疗足癣先用蒲公英100克,水煎取汁,足浴后擦干。
以棉签蘸十滴水少许涂擦患处,每天3~4次。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医生喜欢用,收藏起来,皮肤问题就看它!
1、防风通圣丸——医生常用
药理:解表通里
适用于湿疹、痤疮、银屑病等,但是孕妇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2、皮肤病血毒丸——医生常用
药理:清热解毒
适用于鼻部红斑脓疱、炎性丘疹、面部、前胸、后背多发脓疱等。
但是孕妇禁止使用。
3、加味逍遥丸——医生常用
药理:疏肝清热
适用于面部有褐斑、黄褐斑、成人痤疮等。
4、四妙丸——医生常用
药理:清热利湿
适用于小腿湿疹、硬红斑、足癣等。
5、肤痒颗粒——医生常用
药理:祛风活血、除湿止痒
适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瘙痒。
6、连翘败毒丸——医生常用
药理:散风消肿
适用于酒糟鼻、口周皮炎、毛囊炎、脸上的脂溢性皮炎等。
7、润燥止痒胶囊——医生常用
药理:祛风止痒
适用于老年性皮肤瘙痒病、头皮瘙痒、慢性荨麻疹等。
8、当归苦参丸——医生常用
药理:凉血祛湿
适用于湿疹、颜面、胸背粉刺等。
9、龙胆泻肝丸——医生常用
药理:清肝胆、利湿热
适用于耳部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10、玉屏风颗粒——医生常用
药理:抗变态反应
不仅可以益气固表,它还适用于寒冷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老年性瘙痒症。
#生命摆渡人##健康明星计划#。
中医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一、中医理论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有关。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中医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皮肤病诊疗理论,如辨证施治、病因病机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皮肤病不仅仅是局部病变,而是全身失调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调整整体平衡的目的。
二、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药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的应用形式多样,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熏洗等。
中药内服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法,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外用则是直接用药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消肿止痛等作用。
在中医中药的治疗中,有一些经典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例如,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湿疹和荨麻疹的方剂,具有祛风散寒、温经散寒的作用。
又如,牛黄清毒丸是治疗疱疹和带状疱疹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对于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中药的单味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例如,黄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疹和痤疮;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疹和荨麻疹。
这些中药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中医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现代科学方法的应用使得中医中药的疗效得到了更为客观的评价。
例如,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可以验证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医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疗效和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验证和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皮肤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对中医药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皮肤病是由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湿热等引起的,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理论中,皮肤病被归类为“湿热”、“风热”、“瘀血”等不同的中医病因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病因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1)中药口服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改善皮肤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芷、地黄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2)中药外用治疗:中药外用治疗是将中药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外用方法包括湿敷、擦洗、点涂等。
(3)中药汤浴治疗:中药汤浴是将中药煮成药浴水,患者用中药浴水泡澡,通过皮肤吸收中药成分来治疗皮肤病。
中药汤浴对于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3. 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优势和问题(1)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的特点是综合调理,针对皮肤病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治疗,可以改善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点。
(2)中医药治疗的问题:中医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对患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坚持治疗,并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同时,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疗效还需要更多科学研究的支持。
4. 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未来,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医结合: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提高皮肤病治疗的效果。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机理与临床应用摘要: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皮肤病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验证其疗效。
文章分析了中药成分对皮肤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抗炎及免疫调节机制,并详细阐述了中药在湿疹、银屑病等常见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实例。
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展示了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在皮肤科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药;皮肤病;治疗机理;临床应用;数据统计分析一、引言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关注增加,中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中医认为,皮肤病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内因主要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外因则包括风、湿、热、燥等邪气侵袭。
中药治疗皮肤病,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邪扶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机理逐渐被揭示,其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
二、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机理2.1 成分调节皮肤生理功能中药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皮肤细胞的生理功能。
例如,某些中药成分能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皮肤修复过程;而另一些成分则能抑制皮肤过度角化,减少角质层厚度,从而改善皮肤质地。
中药还能调节皮肤的油脂分泌和水分保持,维持皮肤的水油平衡,对于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具有显著疗效。
2.2 抗炎及免疫调节机制炎症是许多皮肤病的共同病理特征,中药在抗炎方面表现出色。
其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瘙痒等症状。
中药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这种双重作用使得中药在治疗湿疹、银屑病等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时具有独特优势。
2.3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部分中药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能够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于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如痤疮、疱疹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与西医的局部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整体调理,因此在一些慢性、复杂的皮肤病治疗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其次,中医药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皮肤红肿、瘙痒、渗出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化瘀等手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中药黄连、苦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
另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减少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因此,中医药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此外,中医药在银屑病治疗中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病,以皮肤鳞屑、红斑、瘙痒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手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中药当归、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银屑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病情。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改善银屑病患者的体质,减少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因此,中医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最后,中医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也值得关注。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面部痤疮、粉刺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化瘀等手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沈冬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10(038)002
【摘要】@@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主张内外兼顾,表里同治,治疗手段上除重视针灸治疗、局部涂抹贴敷等外用方法外,更主张辨证使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来内服调理,达到由内到外的治疗效果.中成药作为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因其现成可用,疗效确切,携服方便而被患者接受.目前皮肤科常用中成药的处方,主要来自经典古方和临床经验方.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沈冬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
【相关文献】
1.北京市常用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J], 郑金凤;夏坤;梅娜;王景红
2.吉林省常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概况 [J], 张凤瑞;张野;贡济宇;李智萌
3.常用点阵激光的特点及其皮肤科临床应用进展 [J], 王竞
4.皮肤科常用中成药的应用简介 [J], 宋宁静;宋兆友
5.妇科常用调经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与管理措施 [J], 高瞻;陈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成药在皮肤科中的新用途
康敏;刘骏
【期刊名称】《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17)4
【摘要】近年来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方面进展很快,在皮肤科应用上也取得较大成功。
为了方便临床皮肤科医师灵活应用中成药,现将部分中成药在皮肤科的新用途介绍如下。
南通蛇药是一种治疗蛇咬伤的传统中药,何氏[1]等将其内服外敷用于治疗带状疱疹36例,结果显效28例,有效6...
【总页数】1页(P260)
【作者】康敏;刘骏
【作者单位】皮肤科;统计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7.6
【相关文献】
1.玉屏风散在皮肤科的新用途 [J], 包佐义
2.玉屏风散在皮肤科的新用途 [J], 包佐义
3.六神丸皮肤科新用途 [J], 王豪
4.安体舒通在皮肤科的新用途及试用维生素治疗骨关节炎 [J], 韩丽;颜延旭;顾殿发
5.西米替丁在皮肤科的临床新用途 [J], 李京合;王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成药种类繁多。
笔者统计,到目前为止,品种已达一万左右,包括丸、散、膏、丹、酒、锭、栓等五十个剂型,其中以丸剂为最多。
这些中成药多为内科所设,皮科应用甚少,致使皮科医生常有“无药可用”之感。
为此,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将皮科以外的中成药引伸应用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介绍于下。
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
一、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功能,适于风寒外束,卫阳被遏引起的皮肤病。
特点为肤生红斑、丘疹,风团,色淡红或瓷白,发无定处,时有瘙痒,受风冷则加剧。
可伴发热恶寒,鼻流清涕,舌淡,苔白,脉象浮紧;如寒冷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冷红斑、冬季瘙痒病等;选用风寒感冒冲剂、荆防败毒丸、川芎茶调丸。
辛凉解表剂:具有辛凉解表,发散风热之功,适于风热外束,邪客肺卫引起的皮肤病。
特点为肤生红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水疱,周边红晕,或焮赤隆起,触之灼热,瘙痒或痛,伴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口渴,鼻流浊涕,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如麻疹、猩红热样红斑、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幼儿急疹、玫瑰糠疹等。
选用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风热感冒冲剂。
祛暑解表剂: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适于暑热夹湿、气机阻滞引起的皮肤病。
特点为肤生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搔破湿烂,基底鲜红,夏季加重,淫淫作痒,可伴头身困重,脘闷纳呆,或腹痛吐泻,苔腻脉滑。
如红色栗粒疹、晶形粟粒疹、胃肠型荨麻疹、急性湿疹、自家过敏性皮炎等。
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暑湿感冒冲剂、祛暑丸。
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清热,通里攻下之功,适于内有蕴热,外受风邪所致表里俱实证皮肤病。
特点为肤生红斑、丘疹、或丘疱疹、脓疱、水疱、粉刺、紫癜,四畔红晕,触之灼热,瘙痒或痛,可伴壮热恶寒,头痛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如荨麻疹、湿疹、寻常痤疮、神经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药疹、单纯疱疹等。
选用防风通圣丸、时疫清瘟丸、清瘟解毒丸。
扶正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固卫御风之功,适于表虚失固,外受风邪引起的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