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14.50 KB
- 文档页数:5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辅助检查结果等。
2.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毛细血管损害表现:三红(面、颈、胸部位潮红),皮肤黏膜出血(瘀斑、鼻出血、便血)。
3.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5.低血压休克表现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
4.对疾病的认识、应对方式及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按感染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给予患者血液-体液隔离,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
2.高热时给予冷敷,不宜乙醇擦浴,防止加重出血。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
3.发热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少尿期给予含糖量高、维生素丰富、低脂、低蛋白、低钾食物;多尿期给予含钾丰富的高热量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蛋白质摄入。
【健康指导】
1.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
重点人群可行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预防接种。
2.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防止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食品。
3.出院后休息1个月,增加营养。
嘱患者定期检查肾功能、血压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医院感染科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护理常规
一、发热期: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和热程的长短,这是估计病情的标志之一。
高热时应按高热常规护理,不宜用酒精擦浴。
发热3~4天后体温下降时要勤测血压,早期发现低血压,以利早期治疗,观察胃肠道的中毒症状与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工作;观察尿量及颜色,及时送验,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二、低血压休克期:应有专人守护,定时测血压和脉搏,做好记录。
准备抗休克的药物,注意保暖,切忌搬动。
三、少尿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严格控制进液量,供给热量,以口服为主,不能口服者应静脉滴注葡萄糖;密切观察可能发生尿毒症、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征、心衰、肺水肿、脑水肿、出血及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并做好常规护理。
导泻病人应记录大便次数、量和性质;持续尿闭者,在透析期间,应按照透析常规护理。
四、多尿期:症状虽有好转,但仍需注意重症高度衰竭的病人,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量,切勿麻痹大意,以防发生意外;准确记录24小时出水量。
尽量鼓励病人进食进水,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五、恢复期:应注意休息,一般为1~3个月,补充营养,逐渐恢复劳动。
六、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住院指导。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
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
防止肺水肿。
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以20XX~20XX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2.方法(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
减少噪声。
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
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
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
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
故不宜用酒精擦浴。
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
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
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
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
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
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h尿量。
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
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
医。
学教育搜集整理尿量每日>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
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
对尿量每日>5000ml者。
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
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
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的护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充血、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区。
近年来,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改进,病死率已由10%降到3%~5%。
1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4~46d,一般7~14d,以2周多见。
1.1 发热期1.1.1 发热患者起病多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常在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热程多在3~7d,少数达10d以上。
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轻型病例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病例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1.1.2 全身中毒症状患者表现为疲乏、疼痛不适,尤以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为特征性表现,其产生与相应部位血管扩张、组织充血、水肿有关。
多数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
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1.1.3 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1)充血常见面部、颈部、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与咽部(黏膜三红)。
(2)出血黏膜出血常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
若在病程4~5d出现大片瘀斑和腔道出血,可能为DIC所致,是重症表现。
(3)渗出水肿渗出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球结膜水肿,轻者眼球转动时有涟漪波,重者球结膜呈水疱样,甚至突出睑裂。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面部水肿等。
一般渗出水肿越重,病情越重。
1.2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第4~6d,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d以上,一般为1~3d。
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正确有关。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及休克,多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表现为热退后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
【护理常规】1.休息与隔离疾病早期绝对卧床休息,忌随意搬动,以免加重组织脏器的出血;协助保持舒适体位;勿过早下床活动。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避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传染该病。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半流食。
发热时应注意适当增加饮水量;少尿期必须严格限制饮水量、钠和蛋白质的摄入,以免加重钠、水潴留和氮质血症;多尿期应注意液体、电解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3.用药护理早期抗病毒治疗,及早发现DIC的迹象,预防DIC 的发生。
注意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尿量、血压的变化,保证输液通畅,避免液体外渗。
4.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消极悲观情绪和焦虑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病情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尿量,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依据。
6.基础护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不能用乙醇擦浴,以免加重皮肤充血、出血损害,忌用大量退热药,以防大量出汗诱发低血压促使提前进入休克期。
保证输液通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对需透析患者按照透析护理常规护理。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用杀虫剂灭螨,对发热患者的血、尿和宿主动物的尸体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的应用,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由于肾功能完全恢复需较长时间,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休息1~3个月,休息期间要做到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避免劳累,加强营养。
2.饮食指导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注意调节和稳定情绪,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休息,并能自觉遵循隔离制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用药指导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方法及不良反应等,严格按医嘱用药,禁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执行体表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隔离,室内防鼠、防螨灭螨。
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用具,需消毒处理。
护理人员如皮肤破损,应加以防护或戴手套操作。
三、卧床休息,病情较重者绝对卧床休息,至恢复期可允许病人下床活动。
四、发热期的护理1.给予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
2.密切观察体温、血压、皮肤粘膜出血现象及尿蛋白等。
3.高热者头部和体表大血管处冷敷或放置冰袋,不易用酒精擦浴,也不易给予退热剂,以免大汗虚脱。
4.液体疗法是本期的主要治疗措施。
备好常用平衡盐液、5%小苏打、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新鲜血浆及白蛋白等,液体种类、数量、使用的先后次序和速度,都要按医嘱要求准确输入。
加强输液护理,严防液体外漏、输液反应和肺水肿等。
5、遇有皮肤、粘膜或腔道出血,及时汇报医师,并进行止血、抗凝等治疗。
五、低血压休克期护理1、绝对卧床,取平卧位,切忌搬动,注意保暖。
2、设专人护理,记特别护理单,每30分钟测1次血压、脉搏及心率,观察并记录尿量。
1、缺氧征象者,给氧气吸入。
2、备好扩容药、纠正酸中毒药、血管活性药及强心药物。
按医嘱给药,保证输液通畅,速度准确。
年老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应适当放慢。
六、少尿期护理1、24小时尿量不足500ml者为少尿,不足50ml者为无尿。
严格限制进水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作为次日入量的依据。
输液速度要缓慢,当日的液体总入量应在24小时内均匀供给。
2、限制摄入含蛋白质和钾盐丰富的食物,热量主要经补充葡萄糖供给。
3、加强口腔护理,去除口内氨味,防止口腔炎和口腔溃疡的发生。
4、配合医师做好利尿或导泄的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反应。
注意有无抽搐、出血、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及急性心力衰竭等。
5、及时采集尿液及血液标本,了解肾功能、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6、严重肾功能衰竭者,做好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准备。
七、多尿期护理1、多尿初期需继续观察有无出血、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现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导语:流行性出血热与我们日常的流行性感冒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都是发烧、流汗比较多,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等。
所以在早期的治疗中,没有进行血液
流行性出血热与我们日常的流行性感冒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都是发烧、流汗比较多,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等。
所以在早期的治疗中,没有进行血液常规的检查,也会发生误诊的现象,在治疗之后,仍然有很多的护理事项。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1、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尽可能让病人多饮水和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及增加维生素的摄人,满足身体需要。
宜吃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可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以上就是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的护理方法。
为了增加自己的免疫力。
应该多吃一些维生素比较丰富的水果和蔬菜等等。
由于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特别强的疾病,所以治疗的时候要阻断传染源。
患者用过的衣服等等都需要消毒清洗。
避免与传染源接触。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常规
1、卧床休息,避免随意搬动。
2、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饮食,根据病程需要保证入量。
3、高热患者应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
给予物理降温为主,不宜用酒精擦浴,及
大量药物降温。
4、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控制休克,做好保暖工作。
保证静脉通道,控制输液速度。
5、使用升压药时注意局部反应,严防液体外渗。
6、患者进入少尿期时严格控制入量及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及心衰等并发症。
7、多尿期应保证口服补液,出入量要平衡。
8、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及时发现高钾血症或低血钾、酸中毒现象,及时配合医
生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9、配合做好肾透析治疗,做好病房空气消毒,每日定期开窗通风。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拟定:林**芬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及健康宣教1、病室环境: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5、少尿期护理:观察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一般应限制钠盐及钾盐。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
导泻患者应注意大便次数、量、性质,并准确记录。
有消化道出血禁用导泻疗法,协助患者做好床上排尿、排便护理。
遵医嘱正确使用利尿剂,观察并记录利尿效果。
6、出血倾向时护理:密切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尿血、便血、呕血、咯血。
如出现剧烈头痛、视力迷糊、血压增高应考虑有颅内出血。
进行注射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注射后针眼部位压迫时间延长,以防出血和血肿。
7、健康教育:在出院后仍要休息1~3个月,以后逐步恢复工作,休息期间切记不要过劳,应逐步增加活动量,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多进营养丰富的食物。
定期复查尿常规和尿比重以及其他血生化指标,以评价肾功能,防止和及早出现慢性肾损害。
源-于-网-络-收-集。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病程长,症状重,病情复杂多病,病死率高,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护理质量对本病的转归有着重要影响。
现根据临床实践,将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1 发热期护理1.1 患者往往在本期出现较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倾向,特别在发热末期,活动量增加可导致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为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应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增强其信心并取得其合作。
1.2 高热患者可给予头部冷敷,避免急剧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及随便服用解热药,以免打乱热型给诊断带来困难及加重皮肤出血。
同时,体温骤降常可使低血压期提前及症状加重。
1.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尿量的变化及休克前期症状。
一般每日测体温、脉搏、血压4~6次,每24 h总结尿量。
在发热末期,即第4~6天,尤其在体温下降时,应特别提高警惕,每30 min~1 h测脉搏、血压1次,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如发生收缩压低于90 mm Hg,脉压差小于30 mm Hg,脉搏在100次/min以上,尿量每小时少于25 ml,患者表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则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注意皮肤出血情况及排泄物、呕吐物的量、性质及颜色的改变。
尽量减少因治疗、护理不当导致出血,如产血压时,袖带不可压迫太久,在不影响治疗及药物作用的情况下,将注射时间尽量集中,减少注射、穿刺次数,并注意更换部位,做到有计划地使用和保护血管。
1.4 呕吐不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之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2 低血压期的护理根据本期病理特点,治疗原则是迅速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尽量逆转休克,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护理工作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1 保证静脉通道畅通,以达到多量、快速输入液体,要求100滴/min以上。
2.2 密切观察收缩压、脉压差、脉搏、尿量及皮肤温、湿度、颜色的变化及颈外静脉的充盈度(有条件者测中心静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