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342.01 KB
- 文档页数:52
各种矿床工业指标矿床是指地质构造中含有经济利用价值的矿石和矿石原料的地层或岩体。
矿床工业指标是对矿床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矿床是否具备开发和利用的潜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矿床工业指标。
1.矿床类型:矿床可以分为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和能源矿床等几大类。
其中金属矿床又可分为有色金属矿床和黑色金属矿床。
矿床的类型直接影响到其开采和处理的方式。
2.矿床储量:矿床储量是指矿床中可经济利用的矿石或矿石原料的总量。
储量通常分为探明储量、可能储量和预测储量等不同程度的可信度。
矿床的储量大致可以反映其可持续开采的时间和潜在经济效益。
3.矿石品位:矿石品位是指矿石中目标矿物或矿石原料的含量。
品位越高,矿石中目标矿物所占比例越高,开采和选择性提取的效益越高。
品位是评估矿床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4.矿石开采和加工成本:矿石开采和加工成本包括矿床的开采成本、选矿成本、矿石破碎、磨矿和矿石浓缩等加工成本。
开采和加工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矿床的经济可行性和投资回报率。
5.采矿工艺:矿床的采矿工艺通常由矿石性质、矿石浓度、矿石的磨矿性能和选矿性能等因素决定。
不同的矿床采用不同的采矿工艺,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堆浸法、浮选法、烧结法等。
6.矿石市场需求:矿床的市场需求是指矿石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
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矿床的开发价值和销售的可行性。
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市场需求不同,受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7.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包括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含矿岩性、构造背景、成因类型、形成时代等。
地质特征是矿床成因和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
除了上述指标,还有矿床的技术可行性、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开发和管理政策等指标也是矿床工业评价的重要内容。
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矿床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矿产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资源储量类别表一、石油资源储量类别1. 探明储量:指通过实地勘探和科学评价已经确定的可商业开采的石油储量。
这些储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石油工程评价,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属于可靠的储量。
2. 推测储量:指在探明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地质理论和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测而得的石油储量。
推测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
3. 有望储量:指在推测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和地质理论,预测出的潜在的石油储量。
有望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
4. 未探明储量:指在已有的探明储量、推测储量和有望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理论和地质条件,预测出的可能存在石油的储量。
未探明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风险较大。
二、煤炭资源储量类别1. 探明储量:指通过实地勘探和科学评价已经确定的可商业开采的煤炭储量。
这些储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煤炭工程评价,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属于可靠的储量。
2. 推测储量:指在探明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地质理论和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测而得的煤炭储量。
推测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
3. 有望储量:指在推测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和地质理论,预测出的潜在的煤炭储量。
有望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4. 未探明储量:指在已有的探明储量、推测储量和有望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理论和地质条件,预测出的可能存在煤炭的储量。
未探明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风险较大。
三、金属矿产资源储量类别1. 探明储量:指通过实地勘探和科学评价已经确定的可商业开采的金属矿产储量。
这些储量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矿产工程评价,具备商业开发的条件,属于可靠的储量。
2. 推测储量:指在探明储量以外的地区,根据地质勘探、地质理论和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测而得的金属矿产储量。
推测储量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一步勘探和评价。
附件1:常见矿种工业指标及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备注:1•本表来源于2002-2003年颁布实施的18个勘查规范:《铀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199 —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0 —2002 )、《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1 —2002 )、《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2 —2002 )、《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3 —2002 )、《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4 —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5 —2002)、《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6 —200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7-2002)、《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8 -2002)、《磷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09 -2002)、《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0-2002)、《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1 -2002)、《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2 -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3 -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4 -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行标,DZ/T0215 -2002)、《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行标,DZ/T 0216—2002);2•低品位矿:指矿石品位介于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之间的矿产。
矿石边界品位是矿石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指标,为划分矿石和废石的界限;矿石最低工业品位指工业上可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即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开发利用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最低品位。
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矿产资源含量分类分级由国家专门机构——全国储量委员会制订。
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表内储量: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能利用的储量。
(2)表外储量:由于矿物含量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石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和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就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基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基本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2020一、引言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储存并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其储量的分类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潜力,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根据矿床的产出地质条件和矿物组成,固体矿产资源可以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1. 金属矿储量金属矿包括铁矿、铜矿、铝矿、黄金、银矿等,其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的可采储量。
根据《国际矿产资源分类标准》(UNFC)的定义,金属矿储量可分为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
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实地勘查和勘探已经确认的资源储量,推测储量是指通过地质信息预测或模型计算认为可能存在的储量。
2. 非金属矿储量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石英砂、石英石、粘土等。
非金属矿的储量评估同样按照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两大类进行分类,以反映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开采潜力。
根据储量的确定性和经济成矿条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还可分为地质储量和经济储量。
地质储量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勘探和实体验证证明的具有一定储量的资源,而经济储量是在地质储量基础上,考虑资源开采成本、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因素后得出的能够经济开采的矿产资源储量。
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全面评估1. 固体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根据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调查,我国金属矿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地区,非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世界范围内,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非金属矿则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非洲和亚洲。
2. 资源储量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一些资源的储量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比如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资源,而一些新兴资源的储量则逐渐增加,比如锂矿、稀土矿等。
3. 开采技术和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和成本也在不断改变,比如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大型矿石破碎设备的使用等,这些都对资源储量的评估和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预测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科学家们提出了重要
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以便更准确地指导矿产勘探和开发工作。
根据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特征,重要矿产预测类型
划分方案将矿产资源分为几大类:
1. 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铁矿石、
铜矿石、铝矿石等。
金属矿产的预测主要依据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床类型和成矿地质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划分。
2.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矿、磷矿等,这些矿产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化肥和化工原料等领域。
非金属矿产
的预测主要依据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等
因素进行分析和划分。
3. 能源矿产,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
矿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资源。
能源矿产的预测主要依据地
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和沉积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和划分。
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的提出,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地质与安全矿山是人类开采地球资源的重要场所,其中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在矿山生产中,地质条件和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加强对矿山地质和安全的研究至关重要。
金属矿山地质金属矿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有色金属矿和贵金属矿,如铜、铝、锌、铁、金、银、钨等。
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地质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1.矿床类型矿床分类如下:(1)岩浆热液型矿床由岩浆在地壳中上升和导致地壳上升而形成的热液成分作用于地壳中的岩石和矿物所形成的矿床,如铜、铅、锌等。
(2)沉积型矿床由沉积地质学过程形成的矿床,如铝土矿、铁矿石等。
(3)变质型矿床由地壳中固体岩石发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如金矿、铜钴矿等。
2.矿床形成过程在地壳成矿作用过程中,主要的物理化学动力学变化包括:(1)岩浆和热液成分的移动(2)岩石变形和刚性变形(3)多金属混合成矿(4)包裹体成矿(5)硫化物矿物的分离金属矿山安全矿山安全是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矿山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
矿山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1.矿山透水、透风和瓦斯问题。
(1)矿井透风和瓦斯问题。
矿井内空气浓度低,瓦斯含量高。
(2)矿井透水问题。
地下水会从矿井内部、切眼和矿井周围渗入矿井。
2.矿山地质问题(1)地质灾害——这是矿山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型。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崩以及矿井坍塌。
(2)矿山永久性损坏——这种损坏最常见的形式是矿尾和废弃的采石场。
3.矿山设备问题(1)基础设施状况——矿山的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需要维护。
如果基础设施状况不佳,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2)设备老化——这会导致机械设备的故障。
对于矿山的长期运营来说,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升级都十分重要。
非金属矿山地质与安全非金属矿山包括岩石、煤矿和土坑等。
这些矿床的形成和地质条件与金属矿山有所不同,矿山安全问题也有所不同。
非金属矿山地质1.煤矿地质煤炭是一种燃料资源,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燃料之一。
煤层矿床的形成多源自于沉积层地层。
矿产储量等级,矿产储量分类标准矿产储量即矿产资源蕴藏的数量。
指矿物含量达到边界品位以上的、集中蕴藏的矿产数量。
由地质部门勘探,经政府有关权威部门审核批准,并予确认。
是衡量其工业价值大小的主要指标之一。
它直接影响采矿工业和有关加工工业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和空间布局。
因地质勘探工作的程度和精度的不同,所提供的矿产资源储量也有相应的等级划分。
目前,世界各国尚无统一的矿产储量分级标准,欧美国家多采用三级制,如美、加等国划分为“证实”、“近似”、“可能”储量三级。
前苏联采用A1、A2、B、C1、C2五级制。
我国根据1959年4月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所制定的《矿产储量分级暂行规范》规定,将矿产储量划分为四类五级。
第一类,开采储量,为A1级,是用开采巷道或用钻孔配合开采巷道所圈定的储量,它可作编制企业生产计划的依据。
第二类,设计储量,包括A2、B、C级。
A2级为经过详细勘探,用坑道、钻孔圈定的储量或钻探网所控制的储量,可作设计和基建投资的依据。
B级储量计算同A2级,或者由A2级向外推算储量,作用同A2级。
C1级是用地表工程或试钻深部矿层所求设的储量,也可用A2、B级向外推算求得,作用同A2级。
第三类,远景储量,为C2级。
是根据地质测量资料或地球物理勘探所确定分布边界内的储量,可作进一步勘探设计之用,也可配合C1级作小矿设计用。
第四类,地质储量,为根据区域地质测量、矿产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的储量,只作为矿产普查设计用,不作探明储量级别。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1 / 1word.。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引言矿产资源储量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矿产勘查、矿山设计、生产,还是政府宏观管理以及市场交易、筹资融资、企业上市,都离不开衡量所提供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和质量的可靠程度的技术经济标准。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勘查工作,矿山建设加速进行。
为了保证矿产勘查和地质勘探报告的质量,制订全国统一的矿产勘查规范和估计矿产储量分级标准以及规程,国家成立了全国矿产埋藏量鉴定委员会(成立时称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各种矿物原料的储量,掌握全国矿产资源平衡。
1954 年12 月,为满足当时矿产勘查和矿山建设的迫切需要,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决定出版1954年1 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等标准和文件,名称为《矿产储量分类规范》(第一辑总则),以供矿产勘查工作参考。
195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组织、制订了《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该规范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第12 次全体会议通过,并经地质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工程部、煤炭工业部同意,由上述有关部联合颁发执行。
总则分为:金属矿产储量分类、非金属矿产储量分类、煤矿储量分类三部分。
1977 年,国家地质总局与冶金部联合制定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与国家建筑材料总局、石油化学工业部联合制定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与煤炭工业部联合制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颁发试行。
这些总则中都有“矿产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节。
1992 年,恢复后的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提出,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有矿产勘查各部门的专家组成的编写组,修订完成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92)国家标准,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成为我国第一部涵盖整个固体矿产的勘探规范。
其中也包括了“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一节。
与前不同的是增加了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地质两部分。
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 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1 大型中型小型煤(煤田) 原煤(亿吨) ≥5010~50 <10(矿区) 原煤(亿吨) ≥52~5 <2(井田) 原煤(亿吨) ≥10.5~1 <0.52 油页岩矿石(亿吨) ≥202~20 <23 石油原油(万吨) ≥100001000~10000 <10004 天然气气量(亿立方米) ≥30050~300 <505 铀(地浸砂岩型) 金属(吨) ≥100003000~10000 <3000(其他类型) 金属(吨) ≥30001000~3000 <10006 地热电(热)能(兆瓦) ≥5010~50 <107 铁(贫矿) 矿石(亿吨) ≥10.1~1 <0.1(富矿) 矿石(亿吨) ≥0.50.05~0.5 <0.058 锰矿石(万吨) ≥2000200~2000 <2009 铬铁矿矿石(万吨) ≥500100~500 <10010 钒V2O5(万吨) ≥10010~100 <1011 钛(金红石原生矿) TiO2(万吨) ≥205~20 <5续表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11 (金红石砂矿) 矿物(万吨) ≥102~10 <2(钛铁矿原生矿) TiO2(万吨) ≥50050~500 <50(钛铁矿砂矿) 矿物(万吨) ≥10020~100 <2012 铜金属(万吨) ≥5010~50 <1013 铅金属(万吨) ≥5010~50 <1014 锌金属(万吨) ≥5010~50 <1015 铝土矿矿石(万吨) ≥2000500~2000 <50016 镍金属(万吨) ≥102~10 <217 钴金属(万吨) ≥20.2~2 <0.218 钨WO3(万吨) ≥51~5 <119 锡金属(万吨) ≥40.5~4 <0.520 铋金属(万吨) ≥51~5 <121 钼金属(万吨) ≥101~10 <122 汞金属(吨) ≥2000500~2000 <50023 锑金属(万吨) ≥101~10 <124 镁(冶镁白云岩)(冶镁菱镁矿) 矿石(万吨) ≥50001000~5000 <100025 铂族金属(吨) ≥102~10 <226 金(岩金) 金属(吨) ≥205~20 <5(砂金) 金属(吨) ≥82~8 <227 银金属(吨) ≥1000200~1000 <20028 铌(原生矿) Nb2O5(万吨) ≥101~10 <1(砂矿) 矿物(吨) ≥2000500~2000 <50029 钽(原生矿) Ta2O5(吨) ≥1000500~1000 <500(砂矿) 矿物(吨) ≥500100~500 <10030 铍BeO(吨) ≥100002000~10000 <200031 锂(矿物锂矿) Li2O(万吨) ≥101~10 <1(盐湖锂矿) LiCl(万吨) ≥5010~50 <1032 锆(锆英石) 矿物(万吨) ≥205~20 <5继表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33 锶(天青石) SrSO4(万吨) ≥205~20 <534 铷(盐湖中的铷另计) Rb2O(吨) ≥2000500~2000<50035 铯Cs2O(吨) ≥2000500~2000 <50036 稀土(砂矿) 独居石(吨) ≥100001000~10000 <1000磷钇矿(吨) ≥5000500~5000 <500 (原生矿) TR2O3(万吨) ≥505~50 <5(风化壳矿床) (铈族氧化物)(万吨) ≥101~10 <1(风化壳矿床) (钇族氧化物)(万吨) ≥50.5~5 <0.537 钪Sc(吨) ≥102~10 <238 锗Ge(吨) ≥20050~200 <5039 镓Ga(吨) ≥2000400~2000 <40040 铟In(吨) ≥500100~500 <10041 铊Tl(吨) ≥500100~500 <10042 铪Hf(吨) ≥500100~500 <10043 铼Re(吨) ≥505~50 <544 镉Cd(吨) ≥3000500~3000 <50045 硒Se(吨) ≥500100~500 <10046 碲Te(吨) ≥500100~500 <10047 金刚石(原生矿) 矿物(万克拉) ≥10020~100 <20(砂矿) 矿物(万克拉) ≥5010~50 <1048 石墨(晶质) 矿物(万吨) ≥100 20~100 <20(隐晶质) 矿石(万吨) ≥1000100~1000 <10049 磷矿矿石(万吨) ≥5000500~5000 <50050 自然硫S(万吨) ≥500100~500 <10051 硫铁矿矿石(万吨) ≥3000200~3000 <20052 钾盐(固态) KCl(万吨) ≥1000100~1000 <100(液态) KCl(万吨) ≥5000500~5000 <500续表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53 硼(内生硼矿) B2O3(万吨) ≥5010~50 <1054 水晶(压电水晶) 单晶(吨) ≥20.2~2 <0.2(熔炼水晶) 矿物(吨) ≥10010~100 <10(光学水晶) 矿物(吨) ≥0.50.05~0.5 <0.05(工艺水晶) 矿物(吨) ≥0.50.05~0.5 <0.0555 刚玉矿物(万吨) ≥10.1~1 <0.156 蓝晶石矿物(万吨) ≥20050~200 <5057 硅灰石矿物(万吨) ≥10020~100 <2058 钠硝石NaNO3(万吨) ≥500100~500 <10059 滑石矿石(万吨) ≥500100~500 <10060 石棉(超基性岩型) 矿物(万吨) ≥50050~500 <50(镁质碳酸盐型) 矿物(万吨) ≥5010~50 <1061 蓝石棉矿物(吨) ≥1000100~1000 <10062 云母工业原料云母(吨) ≥1000200~1000 <20063 钾长石矿物(万吨) ≥10010~100 <1064 石榴子石矿物(万吨) ≥50050~500 <5065 叶蜡石矿石(万吨) ≥20050~200 <5066 蛭石矿石(万吨) ≥10020~100 <2067 沸石矿石(万吨) ≥5000500~5000 <50068 明矾石矿物(万吨) ≥1000200~1000 <20069 芒硝Na2SO4(万吨) ≥1000100~1000 <100(钙芒硝) Na2SO4(万吨) ≥100001000~10000 <100070 石膏矿石(万吨) ≥30001000~3000 <100071 重晶石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72 毒重石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73 天然碱(Na2CO3+NaHCO3)(万吨) ≥1000200~1000 <20074 冰洲石矿物(吨) ≥10.1~1 <0.175 菱镁矿矿石(亿吨) ≥0.50.1~0.5 <0.1续表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76 萤石(普通萤石) CaF2(万吨) ≥10020~100 <20(光学萤石) 矿物(吨) ≥10.1~1 <0.177 石灰岩(电石用灰岩)(制碱用灰岩)(化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 矿石(亿吨) ≥0.50.1~0.5 <0.1(玻璃用灰岩)(制灰用灰岩) 矿石(亿吨) ≥0.10.02~0.1 <0.02 (水泥用灰岩,包括白垩) 矿石(亿吨) ≥0.80.15~0.8<0.1578 泥灰岩矿石(亿吨) ≥0.50.1~0.5 <0.179 含钾岩石(包括含钾砂页岩) 矿石(亿吨) ≥10.2~1<0.280 白云岩(冶金用)(化肥用)(玻璃用) 矿石(亿吨) ≥0.50.1~0.5 <0.181 硅质原料(包括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冶金用)(水泥配料用)(水泥标准砂) 矿石(万吨) ≥2000200~2000 <200 (玻璃用) 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铸型用) 矿石(万吨) ≥1000100~1000 <100(砖瓦用) 矿石(万立方米) ≥2000500~2000 <500(建筑用) 矿石(万立方米) ≥50001000~5000 <1000(化肥用) 矿石(万吨) ≥100002000~10000 <2000(陶瓷用) 矿石(万吨) ≥10020~100 <2082 天然油石矿石(万吨) ≥10010~100 <1083 硅藻土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84 页岩(砖瓦用) 矿石(万立方米) ≥2000200~2000 <200(水泥配料用) 矿石(万吨) ≥5000500~5000 <500续表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85 高岭土(包括陶瓷土) 矿石(万吨) ≥500100~500 <10086 耐火粘土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87 凹凸棒石矿石(万吨) ≥500100~500 <10088 海泡石粘土(包括伊利石粘土、累托石粘土) 矿石(万吨) ≥500100~500<10089 膨润土矿石(万吨) ≥5000500~5000 <50090 铁矾土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91 其他粘土(铸型用粘土) 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砖瓦用粘土) 矿石(万吨) ≥2000500~2000 <500(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红土)(水泥配料用黄土)(水泥配料用泥岩) 矿石(万吨) ≥2000500~2000 <500 (保温材料用粘土) 矿石(万吨) ≥20050~200 <5092 橄榄岩(化肥用) 矿石(亿吨) ≥10.1~1 <0.193 蛇纹岩(化肥用) 矿石(亿吨) ≥10.1~1 <0.1(熔剂用) 矿石(亿吨) ≥0.50.1~0.5 <0.194 玄武岩(铸石用) 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95 辉绿岩(铸石用) 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水泥用) 矿石(万吨) ≥2000200~2000 <20096 水泥混合材(安山玢岩)(闪长玢岩) 矿石(万吨) ≥2000200~2000 <20097 建筑用石材矿石(万立方米) ≥50001000~5000 <100098 饰面用石材矿石(万立方米) ≥1000200~1000 <20099 珍珠岩(包括黑曜岩、松脂岩) 矿石(万吨) ≥2000500~2000 <500100 浮石矿石(万吨) ≥30050~300 <50续表序号矿种名称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101 粗面岩(水泥用)(铸石用) 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102 凝灰岩(玻璃用) 矿石(万吨) ≥1000200~1000 <200(水泥用) 矿石(万吨) ≥2000200~1000 <200103 大理石(水泥用) 矿石(万吨) ≥2000200~2000 <200(玻璃用) 矿石(万吨) ≥50001000~5000 <1000104 板岩(水泥配料用) 矿石(万吨) ≥2000200~2000<200105 泥炭矿石(万吨) ≥1000100~1000 <100106 矿盐(包括地下卤水) NaCl(亿吨) ≥101~10 <1107 镁盐MgCl2/MgSO4(万吨) ≥50001000~5000 <1000 108 碘碘(吨) ≥5000500~5000 <500109 溴溴(吨) ≥500005000~50000 <5000110 砷砷(万吨) ≥50.5~5 <0.5111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立方米/日) ≥10000010000~100000<10000112 矿泉水允许开采量(立方米/日) ≥5000500~5000 <500 113 二氧化碳气气量(亿立方米) ≥30050~300 <50说明:1.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单元:(1)石油:油田天然气、二氧化碳气:气田(2)地势:地热田;(3)固体矿产(煤除外):矿床;(4)地下水、矿泉水:水源地。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存在并能够以经济、技术和环境可行的方法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总量。
资源储量的分类对于资源勘探与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介绍资源储量的类型及其级别。
一、能源储量能源储量是指用于供应能量的资源的总量,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等)。
1.1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指地质时期生物遗体和有机质经过煤化、成石等过程形成的矿物质,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依据探明储量和探明开采率,化石能源储量可分为可采储量和潜在储量。
可采储量是指已探明的并可经济开采的化石能源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尚未探明或未达到经济可开采条件的化石能源储量。
1.2 核能核能储量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核燃料资源,主要包括铀、钍等。
核能储量的分类常根据探明储量和开采条件进行划分,具体分为已探明储量、潜在储量和未探明储量。
1.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在人类寿命尺度上持续产生的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
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评估主要基于能源来源的可再生潜力、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二、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供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固体燃料矿产。
2.1 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包括常见金属(铁、铜、铝、锌等)和稀有金属(铅、锡、镍、钨等)。
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基于探明储量、产量、品位等指标,按照其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大型矿床、中型矿床和小型矿床。
2.2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指不含金属元素或仅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化肥原料、工业原料等。
非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一般基于探明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其储量等级按照附属矿床规模和资源品位可以分为大、中、小型矿床。
2.3 固体燃料矿产固体燃料矿产是指可供能源利用的固体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煤层气等。
固体燃料矿产储量的评估按照开采条件和探明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可采储量、潜在储量和前景储量等级。
以下是我写的一份地质报告中的文字:一、块段划分原则块段是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单元。
资源/储量类别、矿体特征、勘查手段、块段边界等项因素,在块段划分时应综合考虑。
(1)资源/储量类别:同一块段资源/储量类别应相同。
(2)矿体特征:同一块段工业品级应相同(故要求各工程工业品级应尽量相同,每个块段允许携带一个低品位矿工程,但应保证块段平均品位达到块段工业品位要求);矿石体重应相同;块段形态较规则;矿体厚度、产状较稳定。
(3)勘查手段:块段两侧边界线上的勘查工程类别应基本相同。
上述三项中的类别、品级、体重、手段的同一性,是块段的基本属性。
(4)块段边界:块段边界一般以工程连线为分界线。
但有例外:①矿体边部以外推边界为块段边界;②个别块段边界是两工程中点的连线;此时的两个工程,一为工业矿,一为低品位矿,在剖面图上两者互为对角线连接,但在垂直纵投影图上取中点的连线作为块段边界(类似于1/2板推);③矿体被断层错断时,矿体厚度的中心面与断层上下盘的交线应作为块段边界;此时的矿体重叠或缺失,会造成块段边界的重叠或分离,需特别注意;④剖面法是以剖面线(而不是工程连线)为块段边界,偏离的工程垂直于剖面线的投影点可作为边界基点。
(5)垂直纵投影图上块段的划分:是在矿体连接基础之上进行的;首先连接矿体外围见矿工程,以确定矿体内部边界,然后外推以确定外部边界。
然后依据上述原则逐步确定各块段边界。
你说的B、C、D三个储量级别,相当于现在的331、332、333类别,现在叫“资源储量类别”或“资源储量类型”。
过去说“储量级别”,主要强调可靠程度;现在说“资源储量类别”,除了强调可靠程度之外,更强调经济研究程度和经济意义。
资源储量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地质块段法”,划分块段主要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上进行,这张图是估算资源储量时用的。
划分块段前,先要把外围的见矿工程用直线连接,构成“矿体内部边界”;再根据这些外围见矿工程外推,划出外部边界。
自然资源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固体矿石及其他固体物质。
根据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固体矿产资源可以分为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属矿产资源可以分为常见金属矿产资源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两大类。
常见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锌矿石等。
这些矿石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其中,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被广泛用于建筑和制造业。
铜矿石则是电子、电气、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应用广泛。
铝矿石在交通运输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制造飞机、汽车等的重要原料。
锌矿石在冶金、电镀等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指含有稀有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钨矿石、锡矿石、锑矿石等。
这些稀有金属在军事、航空航天、电子、新能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钨矿石是制造高温合金和高速钢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锡矿石是制造合金、焊料等的重要原料,应用于电子、化工等领域。
锑矿石在军事、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指不含金属元素的矿石和固体物质。
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矿石、煤矿石等。
这些资源在建筑、化工、能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石灰石是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广泛用于建筑、水泥等行业。
石膏是建筑材料、化肥等的重要原料,应用广泛。
盐矿石是调味品、化学原料等的重要来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煤矿石是能源工业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
不同类型的固体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474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474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其用途是:(1)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探边采使用;(3)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配合B+C级储量或C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二、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锰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474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含量低,或有害组份含量高,而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依照勘探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将锰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 474体形态基本对应。
2.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褶皱、破碎带以及较大的断层的性质已查明,其产状规模已较准确地控制,夹石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确定,变化规律已查明。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主要褶皱、破碎带和较大断层的性质已了解,其产状规模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基本确定,变化规律已了解。
D级--- 其用途有:①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依据;②一般矿床,在有C级以上的储量配合条件下,部分D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于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复杂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采边探使用。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三>、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4741.储量计算必须依据工业主管部门所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2.锰矿储量计算按探明的自然状态矿石计算,不计算金属锰的储量。
含杂质多而开采中极易获得净矿石的堆积锰矿床,应计算净矿石储量。
不同矿石类型的储量,一般应分别计算;不同工业品级的储量,当不能单独圈定时,可用统计法计算。
采空区储量应扣除。
露天开采地段的储量应单独计算。
3.对锰矿石在选治过程中综合回收的有工业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单独计算储量。
锰矿石中的铁一般不算储量,当其局部富集成铁矿石时,可按铁矿石工业指标计算铁矿石储量。
4.锰矿石储量计算单位用“万吨”。
5.单剖面单工程控制的矿体不能计算C级及C级以上储量。
附录1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及化工用二氧化锰的参考技术标准(一)关于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的技术标准,国家尚未作出正式统一规定。
根据冶金部、轻工部两系统有关企474对其它有害元素,一般厂定标准为:Cu<0.01%;Ni <0.03%;C0<0.02%;Pb<0.02%。
但各厂矿、企业使用上述标准时,尚存在以下问题:(1)有的锰粉二氧化锰含量高,但放电时间短;也有锰粉二氧化锰含量低,而放电时间长。
(2)影响电池储存性能的关键不是全铁含量多少,而是可溶铁的含量,因此,用全铁指标不合理,应改用可溶铁作标准。
(3)测定放电时间所采用的条件,如电阻、终止电压、温度以及放电时间是用连续放电或用间断放电计算等,生产放电锰粉的单位和电池厂等有关企业,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够统一。
(二)化工用二氧化锰矿粉,国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现各厂矿企业多要求二氧化锰含量大于50%以上才能使用,对其它元素的含量要求:制硫酸锰时,Fe≤3%;Al2O3≤3%;CaO≤0.5%;MgO≤0.1%。
制高锰酸钾时,Fe≤5%;SiO2≤5%;Al2O3≤4%。
三、岩金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因此,必须474准确掌握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的一般原则,合理的选择储量计算方法和确定各种参数,正确动用各级储量划分级别的条件,以保证储量计算的可靠性。
<一>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1、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发展需要,将岩金矿产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两类。
2、在矿床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研究程度,将岩金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A级储量全部由生产部门探求,地质部门探求的B、C、D级储量,其用途和条件如下: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也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
一般分布在矿体的首采部位。
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圈定范围内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主要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 474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
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D级--- 其用途有:(1)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一般矿床中,部分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3)对于小而复杂的矿床用较密工程间距也难探获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也可以考虑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间距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量。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1.必须根据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进行储量计算。
2.根据不同的勘探手段和工程分布情况,选择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法。
按矿体、储量级别、类别和块段等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块段划分原则上与工程间距的基本网度相同,避免块段太大。
凡需要而且能够分采、分选在474地质上能对应相连的矿石类型,应分别圈定和计算储量。
3.矿体的连接与外推,一定要遵循矿床的规律合理连接,推定的距离也不应该都是工程间距的一半,而要考虑矿体的地质规律。
4.计算的储量是实际探获的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
5.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用组份,对能利用的共生矿产,应计算储量。
6.应根据样品的基本化学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金属量。
7.金矿石量用吨表示,金金属量用公斤表示;面积、体积、矿石量、金属量取整数,厚度、品位、体重取到小数点后两位。
对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六入,五逢单进双舍原则处理。
<三> 确定储量计算各项参数的要求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数值为依据。
1.面积测定:可用几何图形法或求积仪测定,用求积仪测定两次的误差不超过规定的误差时,以二次测定的平均值为准。
几何图形要尽量划得少而简单,以减少误差,储量计算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
2.平均品位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在样品长度不等的情况下,用加权平均法;当样长大致相等,可用算术平均法。
在计算工程平均品位时,如发现有高品位,应按照矿体474地质规律,确定是圈出富矿段或作特高品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