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三年级阅读有效练习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12
请同学们概括出下面文段的段意。
✔先读读每句话的意思,再想想用哪种方法概括最合适。
例1.①母亲是个好劳动的人。
②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
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而展开的。
是对这个特点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例2.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
②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
③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句①中提到的“语言”二字,表明“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讯息的工具。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②③中例举了鹿科动物和工蜂的动作,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动物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因此,句①的句意已经可以涵盖后面两句的内容,也是就文段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意了。
例3.①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②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生命,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③鲁迅先生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献身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三十年,始终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chuò)。
④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⑤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记叙文一、文体常识1.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主要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3.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文的线索:①人物、②物、③思想变化、④中心事件、⑤时间、⑥地点变换、⑦情感6.记叙文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等。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肖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正面、侧面、细节> 、议论、抒情、说明。
8.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9.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虚实结合、铺垫、渲染等。
10.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
二、常见考点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其作用5、把握人物情感变化6、分析中心句段的作用7、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8、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9、把握文章主旨10、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等>记叙文概括题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的暖,一寸长葛闪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您说是不,大哥?”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专项练习题(带答案)一、课外阅读。
成全善良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
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
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位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
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才把父亲扶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
一位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着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
”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
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爸,伤口疼了吧?”“一点点吧!”“您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您还要坐!”“你呀,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
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所顾虑了……”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人满为患:(2)成全:2.姑娘在给老人让座的过程中,她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 )——( )——( ),从这一连串的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姑娘3.“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在文中,“隐情”指的是4.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A.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作答;(2)概括引用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直接引用或用更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替换,形成准确、凝练的答案;(3)概括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总结,再将概括好的答案按合理的逻辑组合在一起;(4)分析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再结合文章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将它们组合或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即可。
(6)一句话概括法:谁+干了什么(7)简单语言概括法:谁+干了什么+结果(一)体会爱心①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②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
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③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
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④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⑤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呢?”⑥“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
”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⑦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⑧“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有喝水了呢?也不喝吗?”⑨“不喝。
”⑩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
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
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如何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①①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敌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①②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有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
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阅读——概括主要内容一、知识梳理(一)知识要点1、记叙文分类: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动物、植物、物品)2、记叙文的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3、记叙文的顺序: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②按时间(季节)变化的顺序;(早晨、中午、傍晚、深夜;春天、夏天、秋天、冬天┅┅)③按方位变化顺序(东、西、南、北;中间、左边、右边、前边、后边┅┅)④按地点变化顺序(路上、湖边、花坛、游乐场┅┅)(二)方法解析考点一: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例:请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1、划分层次的方法(1)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2)顺序: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方位的变化2、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1)摘句法:找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
如: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
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
说它粗壮,确实够惊人的,它那灰褐色的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
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
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同学们最爱在大树下游戏、玩耍。
(2)要素法: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答题格式:谁做什么;谁怎么样。
考点二:归纳主要内容例: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1)摘句法:找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
(2)题目扩充法如:《画蛇添足》(3)合并法:读文章→分段→段意→串联二、例题讲解(一)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个和尚(shàng)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o)里。
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 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
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
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ī),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
第2节:概括文章专项(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记叙文六要素2、掌握不同概括题的分类方法3、学习掌握不同类型概括题答题方法学前测:《离群的大雁》一群大雁要飞到暖和的地方过冬。
它们整齐的队形像是写在天上的“人”字。
有一天,一只年轻的大雁突然离开队伍,自己飞走了。
它一边飞一边想:我为什么一定要排着队呢?多不自由呀!它飞呀,飞呀,渐渐地,它感到吃力了,身体也越来越重了。
这时,它才后悔不该离开集体。
正在这时,一只年长的大雁来接它。
它奇怪地问:“为什么离开队伍,就飞不动了呢?”年长的大雁和蔼地告诉它:“大家排队飞行,把周围的空气扇动起一股向上和向前的气流,借着这股气流,每只大雁飞起来就省一点儿力气。
你离开队伍,没法利用气流帮忙,所以很快就累了。
”年轻的大雁明白了,它跟在年长的大雁后面,去追赶队伍。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3、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4分)4种概括题的题型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别概括故事的情节。
一句话概括专项练习《80枚果子》①他跪在老母亲面前,吐露了想要出去闯一闯的心声,又向母亲道了声“春节时一定回家”的话之后,决绝地挥挥手,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
②连番的奔波后,他在距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山区找到了一份生计——矿下作业。
虽然工作苦、累,但还算心善的老板和不菲的工资,以及那些善良的工友们却让他苦中有乐。
③有一天,矿上放假,独白跑到山上透透气的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些血红色的果子。
这些果子,在如此寒冷的冬季里竟也油亮亮、红火火,让他忍不住摘了一个。
一嚼,满口生津、齿颊留芳!于是,他狠狠地摘了满满两裤袋。
④回到工棚,他悄悄地数了数,有92 枚果子。
他把其中的80 枚放在了包裹中。
距离新年还有几天,他本可以亲自带着那些果子回家,但他怕时间久了果子会被风干。
为了让母亲提前感受到他的孝心,他求了老板,用快递把包裹寄往他的家里。
小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培养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高度的概括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
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
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议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处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六要素串连法。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
小学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小学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一、标题扩充法例:《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儿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xx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可怜的小女孩儿!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xx。
雪花落在她的xx 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xx,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xx,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jī]乎冻僵(jiānɡ)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ɡěnɡ)。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练习【练习一】拔苗助长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稻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1.仔细阅读,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二】一间改变命运的房间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定房。
阅读训练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34年级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文章的词句进行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同时,要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1•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有些题U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这样的题山我们可以直接提取文中的词句来回答问题。
首先,我们要根据所提的问题找到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段落,然后在这些段落找到关键性语句,将它们提取出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归纳文章要素概括主要内容在考查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出代表六要素的词语,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词语连起来,从而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3.归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有些文章,可以划分为儿个段落,我们可以把各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总结时,要对各个段落的段意进行归并,组织好语言这样才能正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人生难忘第一次人生难忘笫一次。
我第一次被老师批评和第一次被老师表扬都是在三十多年前,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第一次被老师批评,是踏进小学校门的第一学期。
那是一堂算术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一一“3+5二?”并请一名同学上去填写答案。
我很想表现自己,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看见,就点了我的名字。
我走上讲台,从老师手里接过粉笔,在等号后面毫不犹豫地写了个“7”。
在同学们“不对不对” “错了错了”的吵嚷声中,老师在那个“7”后面打了个大大的“ X J然后对我说:“以后想好了再举手「等回过神来,我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没有地缝可钻,只好带着一脸丢人相跑下讲台,刚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管它什么上课不上课呢!当时我虽然只有七岁,可受的刺激很大。
三年级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自然段: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
意义段:又叫逻辑段,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
怎么读懂段?首先通读全文;其次分清全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第三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第四要分析全段的中心所在,准确概括段意。
了解常见段式1、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
那金黄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那鲜红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
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并列段式:一段话分别介绍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个个部分或几种事物的特点,其内容之间就构成了并列关系。
可把并列的部分进行分层。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大龙虾全身皮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概括XXX:转折段式:在一段话里,后面的意思和前面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样的句子间就构成了转折关系,可以在转折处分层。
转折词:可是、可是、而等等。
在这类段式中,可以在转折处罚为两层。
讲义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一本讲义颠末很多叔叔、阿姨的精心编写、印刷、装订才能完成。
要花费叔叔、阿姨很多心血啊!可是,有的同学不顾惜讲义。
他们有的在讲义上乱涂乱画,有的给插图上的人物画上了花脸,戴上了“眼睛”。
概括段意:小精灵修炼场:这些小虾真风趣。
它们吃食物很小心,总是先用钳子碰一下,然后赶忙今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再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了钳子捧着吃起来。
阅读专项练习——概括总结类
一、关键句
1.中心句:围绕着哪一个句子来写的?题目、段(文)首、段(文)末、段(文)中。
2.过渡句:承上启下。
最容易找特征。
《赵州桥》
位于句首,常用关联词连接。
二、取题目
1. 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3. 中心特征+人事物、主人公……
三、段落大意概括
1.找出关键句。
2.关键句是陈述句,直接采用关键句或进行缩句,形成段落大意。
3.关键句是疑问句,找它的答案,形成段落大意。
四、“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方面≠特点。
2.总结内容,归纳出这些内容是描写哪些方面的。
(注意是否有中心句)
3.位置、来源、外形、历史、作息、重量、大小、速度、性格、动作……
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1. 请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 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划出来。
3.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竹子是。
4. 短文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竹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