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组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天体、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制造的日常用品,都由不同的物质组成。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变化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改善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组成和性质可以随时改变。
1.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础,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个。
例如,氢、氧、铁、锌等都是化学元素,它们无法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其他物质。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
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都是常见的化合物。
二、化学变化的机理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类型。
1.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合成新物质的反应。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键被打破,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键。
例如,2H2 + O2 → 2H2O即是水的合成反应。
2.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的反应。
反应物的化学键被打破,原子重新组合成不同的物质。
例如,2H2O → 2H2 + O2即是水的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元素或离子置换了反应物中另一种元素或离子的反应。
反应物中的原子或离子与生成物中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
例如,Cu + 2AgNO3 → 2Ag + Cu(NO3)2即是铜和硝酸银发生的置换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同时,另一种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称为还原剂,而获得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具有(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不论个数。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的要发生变化。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注: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元素。
二、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单质:同种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4)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盐:由和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注: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2、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常见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 ______法和_____ _______法。
注: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题型一、物质的分类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2O、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碱的风化C 丁烷的裂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弱,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通过复习总结,下列归纳正确的是()A.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B.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并伴有能量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也没有能量变化6.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 SiO2转变成H2SiO3B Cu(OH)2转变成Fe(OH)2C CaCO3转变成Na2CO3D Cu转变成Cu(NO3)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有机物不导电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SO2可用作食品防腐剂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10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_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微观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
2.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3.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特点:互为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定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7.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中。
4.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5.胶体: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
五、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物质的鉴别与分析1.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区分。
2.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七、物质的制取与合成1.制取: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获取物质。
2.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物质。
八、物质的用途与环境保护1.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2.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涉及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多种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鉴别、分析、制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为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奠定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方法:根据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因此,选项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习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方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只有一种分子或原子)有固定的组成,有化学式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
、N
2
、Cl
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含有多种分子)无固定组成,无化学式。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HCl H2SO4HNO3
碱NaOH Ca(OH)2 KOH
盐NaCl CuSO4 Na2CO3
注意:同种元素可形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
因此描述单质和化合物时必须指明是纯净物。
例如:CO和CO2 都是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O3 和O2 都是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H2O2和H2O组成元素也相同。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常见物质类别5.注意事项(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 2与O 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CH2—CH2)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
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熟记几种常见混合物:水煤气(CO、H2)、爆鸣气(H2、O2)、水玻璃(Na2SiO3+H2O)、福尔马林(甲醛+水)、碱石灰(CaO+NaOH)、漂白粉[Ca(ClO)2+CaCl2]、玻璃、水泥、铝热剂等。
(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3.无机物的一般树状分类法示例[注意]识别氧化物的分类误区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组成及其性质,并分析其在化学和物理领域的重要性。
二、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进一步可细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确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1. 元素元素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再分解为其他物质。
目前,元素周期表中已确认了118种元素,其中92种为天然元素,其余为人工合成元素。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组成元素及其结合方式有关。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不改变其物质组成的特征。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电导率等。
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性质,我们能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新物质的特征。
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如与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化学性质的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反应。
四、物质的重要性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化学领域在化学领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揭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制。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开发新的化学物质,应用于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
2. 物理领域物质的物理性质对于物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揭示物质的运动规律、热力学性质等。
这对于探索宇宙的基本规律以及开发新的物理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结论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对于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和应用它们,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总结起来,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是研究物质本质的关键要素。
第五讲:考点 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知识要点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由同种或不同种的元素组成。
( 2) 物质的微观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 物质组成与构成简图:宏观元素 物质(组成)微观 分子 原子 构成) 离子原子的结构:质子( +) 原子核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同种元素: ①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②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联系2. 物质的分类 金属: Cu 、 Fe 、 Zn 稀有气体: He 、Ne 、 Ar 非金属于: C 、 S 、P碱性氧化物: Na 2O 、Fe 2O 3 酸性氧化物:CO 2、 SO 2混合物元素 原子 分子物质 相同核电荷物质化合物 酸HCl H 2SO 4、 碱NaoH Ca(OH)2 盐NaCl Na 2CO 3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 原子 离子4) 5) 6) 单质 纯净物考题例析[例 1] (北京市)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例 2] (天津市)日常生活里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调味用的食盐B. 取暖用的煤C. 降温用的冰水混合物D. 炒菜用的铁锅 [例 3] (河南省)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食盐、干冰 B. 胆矾、石灰石 C. 红磷、烧碱 D. ( 水银、 ) 生理盐水 精练 ()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D. 在化学反应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2. 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相等” A.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 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数值相等。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物质的组成1、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 组成的;如醋酸钾(CH 3COOK )由 、 、 、 四种元素组成,其中原子个数比为 : : : 。
2、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 、 和 三种粒子构成,如水是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 构成,铁是由 构成。
二、原子(带正电)1、原子结构 (不带电)2、在原子中存在的等量关系: = = =原子序数。
3、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进行分层运动,共分 层,越在外层的电子能量越 。
4、最外层电子数为 或为 (只有一层)的为相对稳定结构。
5、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易 电子,形成 离子。
6、非金属原最外层电子数 ,易 电子,形成 离子。
7、所以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 。
8、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相对原子质量= ,近似计算= + 。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 。
三、分子、原子和离子区别、联系1、共同性质: 、 、 。
2、区别:分子是 最小粒子原子是 最小粒子分子在 变化中可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
3、联系:离子 原子 分子4、练习:用符号表示下列元素、原子、分子、离子3个铁原子 ,5个二氧化硫分子 ,2个钙离子 ,2个水分子 。
氮元素 , 2个氢氧根离子 , 镁元素 , 2个氧原子5、根据下列结构图作答:其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有 ,属于稀有气体原子的有 ,属于阴离子的有 ,离子符号分别是达到稳定结构的有 。
6.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当该粒子为原子时,X= ;(2)当该粒子的化学符号为X 3+ 时,X= ,符号为 ;(3)当微粒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时,微粒符号为四、物质分类混合物:宏观上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微观上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物质氧化物:由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元素。
纯净物化合物酸:如:HCl H2CO3H2SO4 HNO3碱; 如:NaOH Mg(OH)2KOH Ca(OH)2盐2、将下列物质分类空气,干冰、氧气、纯净的井水、石灰水、氮气、蒸馏水、铁粉,氧化镁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属于纯净物的有(写化学式)属于单质的有(写化学式)属于氧化物的有(写化学式)实验部分1、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原则(不、不不);节约原则(不规定用量时,固体药品一般取;液体药品一般取);环保原则。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中考专题-----基础知识概念辨析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分类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一、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征:小、动、隙。
(小东西)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也就是化学名称是石字旁的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以下困惑和误解: 1、为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原子。
【解释】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原子不一定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H 2O 的化学性质是由H 2O 分子保持的,而不是由H 原子和O 原子来保持的,因为水的直接构成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如果水是H 原子和O 原子直接构成那就会具有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来保持的,因为金属的直接构成微粒是由金属原子。
2、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
例如,单个的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因此,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大不相同,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2H 2O水分子分解示意4H2O2H 2O 2分 子:是相同的。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微粒吗?也就是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解释】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如:氧气由氧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直接构成。
4、分子是最小粒子吗?【解释】说“分子是最小粒子”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分子不是最小粒子,他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构成的);同样说“原子是最小粒子”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他也仍然可分(他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物质的组成概念物质是指构成一切物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的组成概念是指将物质看作是由更小的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或更基本的粒子,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物质性质和物质状态。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
原子是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不同的元素由不同的原子组成,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改变物质的组成。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同一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特性,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因此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
同位素的存在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重要影响。
例如,碳元素有两种常见同位素:碳-12和碳-14。
碳-14具有放射性,广泛应用于碳测年方法。
物质的组成还包括离子。
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阳离子是失去电子的正离子,阴离子是获得电子的负离子。
离子通过电荷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
例如,氯离子和钠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即普通食盐。
物质的组成还涉及到电子的组织方式。
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空间中,根据能量分布,可以分为不同的能层和轨道。
能层从内向外编号为1,2,3等,每个能层包含一定数量的轨道。
轨道又分为s,p,d,f等不同类型,每个类型的轨道又有不同数量的电子容纳能力。
电子的组织方式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来确定的,例如,外层轨道通常需要满足八个电子的规则,称为稳定八电子规则。
物质的组成不仅包括微观粒子的结构,还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包括化学键、力和电磁力等。
在分子中,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氢键等相互连接形成分子结构。
化学键的强度和类型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在固体中,微观粒子之间存在排列有序,形成晶体结构。
固体的性质取决于晶体结构和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理解物质世界和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质,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子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结构中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而电子则环绕着核旋转。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这被称为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有一个质子,氧原子有八个质子。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周期表中的元素进行分类和标识。
在原子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核心,而电子则分布在核周围的能级上。
电子的数量和分布方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世界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可以通过化学键或物理力进行结合。
1. 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形成化合物的基础。
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在离子晶体中,正电荷离子和负电荷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键。
典型的例子是氯化钠(NaCl)。
- 共价键:共享电子是共价键的特征。
通过共享电子,原子可以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
例如,氢气(H2)中的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享一个电子形成共价键。
- 金属键:金属中的原子由于其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形成金属键。
这种键强度高,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2. 物理力物理力是原子之间引起的非化学相互作用。
这些力包括弱力、静电力和磁力等。
- 弱力:弱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等。
这些力相对较弱,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水分子中的氢键使其具有特殊的性质,如高沸点和密度最大值在4℃时。
- 静电力:静电力是由于带电物体之间电荷的不平衡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正负电荷之间会相互吸引,而相同电荷则会相互排斥。
- 磁力:磁力是由于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自旋和轨道运动形成的。
物质可以表现出磁性,如铁、镍和钴。
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离子或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物质。
下面简单介绍不同类型物质的组成:
元素:元素是最基本的物质单位,由一种具有特定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原子组成,原子内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的基本粒子混合而成,不形成新的物质组成。
混合物组成的基本粒子保持原有特性,例如空气、沙土等。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结合而成,形成新的物质组成,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离子:由正负电子数量不等的原子组成(如Na+、Cl-),在电场作用下可分解为带电荷的离子。
总之,不同类型物质的组成都是由分子、离子或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这些基本粒子相互结合或分离形成不同的物质类型和性质。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氯(Cl) 氩(Ar) 钾(K) 钙(Ca)+ + + + + + + + + + + + + + + + + + + + 一、物质的组成与构成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如:很远地闻到花香、酒香,蔗糖、食盐在水中溶解、湿衣服晒干等 ③分子间有间隔 。
如:气体容易被压缩、把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毫升。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有:H 2 、O 2 、N 2 、H 2 、H 2O 、2 、CH 4 、C 2H 5OH。
如:架在高处的电线夏长冬短、钢轨间的距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 质子数 + 中子数 1,一般省略不写属单质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原子得到电子数 NaCl 、NaOH 、H 2SO 4 、KNO 3 金属元素:Na 、Mg 、Al 、Fe 、Cu 、Zn 非金属元素:C 、S 、P 、O 、Si 、Cl 稀有气体元素:He 、Ne 、Ar4种元素:氧O 、硅Si 、铝Al 、 铁Fe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
电解水、钢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冰雪融化、水变为水蒸气、工业上制取氧气、电灯通电发光、发热等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性、碱性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课题化学式的意义课型新授序号备课人单位
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2.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重点: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式的意义,元素符号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为化学式的意义,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化学时就已经接触过化学式,只不过只知道是化学符号还没有形成化学式的概念,由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有关一系列的知识点。
在讲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原由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能动力展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于化学式的意义这一难点可采用多加练习来突破。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
过程与
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涵义的讲解进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方法
与媒体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元素?用什么来表示元素?
2.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硅、氢、氟、氯、钠、铝、
钾、钙、
铜、锌、银、金、钡
3.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H、N、O、5Fe、10Mg
[设问引入]我只有元素组成,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一
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也可以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符号
组成的式子来表示呢?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到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
由不同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见任何一种纯净物都有一定的组成,也
就是说,一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质量比或原子
个数比都是一定的。
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常用元素符号
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如用O2、H2O、MgO、分别表示氧气、水、
氧化镁、的组成。
[板书]一.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讲解]各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得出的,一
种物质
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复备
例:从水的化学式H2O,我们可知
(1)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
(2)在水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为2∶1 H2O不仅是水的化学式,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有些化学式不仅
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还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构成,如H2O 表示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板书]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
微观①表示构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②表示构成一个该分子的原子及其数目
二.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直接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单质镁 Mg 铁 Fe 铜 Cu
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碳 C 硫 S 磷 P
稀有气体氦气 He 氖气 Ne 氩
气 Ar
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
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氧气 O2氮气 N2氢气 H2氯气Cl2臭氧
O3
布
置
作
业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