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1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一般步骤1.样品及确定验证项目样品要求:不含菌或少量菌验证项目:根据药品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一般必作);控制菌检查如为中药制剂必须查标准,根据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控制菌检查项目。
特殊的如滴眼剂、用于烧伤、严重创伤等应根据制剂通则项下要求及微生物限度标准来确定。
2. 确定供试液制备方法3. 方法选择预试验(1)目的:确定样品对试验菌有无抑菌活性及计数验证各试验菌的回收试验方法。
(2)查资料,根据样品的功能、主治及所含成分等确定方法选择预试验方案。
(3)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各试验菌计数验证方法控制菌验证方法4. 验证试验:选择3个批号样品进行3次独立实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5. 据验证结果优化试验条件,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SOP。
6. 写出验证资料。
示教内容11.5.上午:菌液制备方法:一. 新鲜浓菌液制备(要求学员练习操作的内容)新鲜浓菌液接种:细菌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生孢梭菌[CMCC(B)64941](厌氧梭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培养基:营养肉汤3-5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3-5ml接种及培养:1.分别取各试验菌半个--1个菌落分别接种营养肉汤(充分研匀、摇匀),36±1℃培养16-18小时。
2.生孢梭菌新鲜培养物取0.1ml接种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临用前排氧)36±1℃培养18-24小时。
霉菌及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3-5m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斜面1.取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接种改良马丁培养基23-28℃培养24小时(可用36±1℃培养18-24)。
2.黑曲霉孢子悬液的制备:沾取黑曲霉孢子接种改良马丁琼脂培养(红字为示教内容基,培养5-7天待培养物黑色孢子生长(全部变黑,已制备好斜面培养物示教)加入5-10ml0.9%氯化钠溶液,小心振挡洗脱表面的黑色孢子1-2次,吸出洗脱液(注意不要触到菌丝体)即为孢子悬液。
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制药、食品、医疗器械等行业中,微生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对微生物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可行的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二、方法验证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验证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的准确性、重复性、中间值和检测限度等关键指标,以确保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三、验证方案1. 选择验证样品- 针对待验证的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选择适当的微生物控制菌株作为验证样品。
验证样品应包含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等常见微生物类型。
- 确保验证样品的纯度和活性,并按照国际、行业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
2. 实验设计- 确定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案,包括样品分组、样品数量、重复次数等。
- 考虑到实验条件对验证结果的影响,应合理设置对照组和正试验组。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验证实验中,记录样品的检测结果、测试方法和环境因素等重要信息。
-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并进行显著性分析。
4. 验证指标- 准确性:评估该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即其与已知标准方法结果的一致性。
- 重复性:通过对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试来评估方法的重复性,计算重复测定之间的变异程度。
- 中间值:通过对同一样品在不同批次进行测试来评估方法的中间值,计算不同批次之间的变异程度。
- 检测限度:确定该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到微生物的最低浓度水平。
五、验证结果分析根据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结果,对所验证的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进行评估,如准确性、重复性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若验证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对该方法进行优化或调整,重新进行验证。
六、验证报告根据验证结果编写验证报告,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验证结果分析等内容。
报告应具备准确性、完整性和清晰度,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和复现验证过程。
七、验证结果的应用验证结果应用于实际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的应用中,作为判定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1.目的:为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特制定本验证方案,通过比较试验菌的恢复生长结果,来评价整个检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重现性,以确认供试品在该实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可忽略不计,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并报验证领导小组批准2.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
3.规性引用文件: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要求,由于某些供试品具有抗菌活性,在建立微生物检查方法或产品的组分发生改变或原检查法的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4.验证实施:4.4.1 试验前的准备:4.4.1.1 试验用具的准备:将试验需用的试管、刻度吸管、薄膜过滤器、滤膜(孔径0.22um、直径50mm)、平皿、空三角瓶、称量纸等,用牛皮纸包扎好后,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30 min,在3天使用。
4.4.1.2试验用培养基的制备:取适用性检查合格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培养基(MUG)等脱水培养基,按照相应的配制说明,用纯化水配制、分装后,在2小时,放于湿热灭菌器中,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使用。
4.4.1.3试验用稀释剂/缓冲液、冲洗液的制备:取在有效期的试剂,按照相应的配制方法,配制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用纯化水配制,加热使溶,过滤,分装,在121℃,灭菌15 min,在3周使用。
4.4.2 试验菌的制备和稀释:4.4.2.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用菌液:4.4.2.1.1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10ml营养肉汤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在23~28℃培养24~48小时;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3~28℃培养5~7天。
一概述:通过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适合于湖南金旺稀贵药业有限公司所生产原料药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所生产原料药的控制菌的检查。
根据样品特性制定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按制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根据验证结果判断是否符合验证标准。
二目的:通过验证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所生产原料药的微生物限度的测定。
三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四种原料药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的验证。
四责任人:验证小组成员及相关人员。
五验证方案内容:1.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菌、白色念珠菌为验证用菌株。
大肠埃希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产芽孢杆菌,这三种菌株为细菌计数验证用菌株;黑曲菌为霉菌,白色念珠菌为酵母菌,作为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验证用菌株。
验证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才超过5代。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1.1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药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的测定。
验证试验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级数同时进行。
1.2 验证菌菌液制备1.2.1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制备: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10ml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5~37℃培养18~24小时。
取此培养液1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6~10-7,制成每1ml 含菌数50~100cfu的孢子悬浮液。
1.2.2 白色念珠菌菌液制备: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10ml改良马丁培养基中,23~28℃培养24~28小时;取此培养液1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6~10-7,制成每1ml含菌数50~100cfu的孢子悬浮液。
1.2.3 黑曲菌菌液制备:接种黑曲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23~28℃培养5~7天,加入3~5ml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吸至无菌试管中,取1ml加无菌氯化钠溶液9ml,采用10倍递增稀释法,稀释至10-4~10-6,制成每1ml 含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一般步骤1.样品及确定验证项目样品要求:不含菌或少量菌验证项目:根据药品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一般必作);控制菌检查如为中药制剂必须查标准,根据用药途径、处方、制法确定控制菌检查项目。
特殊的如滴眼剂、用于烧伤、严重创伤等应根据制剂通则项下要求及微生物限度标准来确定。
2. 确定供试液制备方法3. 方法选择预试验(1)目的:确定样品对试验菌有无抑菌活性及计数验证各试验菌的回收试验方法。
(2)查资料,根据样品的功能、主治及所含成分等确定方法选择预试验方案。
(3)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各试验菌计数验证方法控制菌验证方法4. 验证试验:选择3个批号样品进行3次独立实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5. 据验证结果优化试验条件,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SOP。
6. 写出验证资料。
示教内容11.5.上午:菌液制备方法:一. 新鲜浓菌液制备(要求学员练习操作的内容)新鲜浓菌液接种:细菌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生孢梭菌[CMCC(B)64941](厌氧梭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培养基:营养肉汤3-5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3-5ml接种及培养:1.分别取各试验菌半个--1个菌落分别接种营养肉汤(充分研匀、摇匀),36±1℃培养16-18小时。
2.生孢梭菌新鲜培养物取0.1ml接种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临用前排氧)36±1℃培养18-24小时。
霉菌及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3-5ml;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斜面1.取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接种改良马丁培养基23-28℃培养24小时(可用36±1℃培养18-24)。
2.黑曲霉孢子悬液的制备:沾取黑曲霉孢子接种改良马丁琼脂培养(红字为示教内容基,培养5-7天待培养物黑色孢子生长(全部变黑,已制备好斜面培养物示教)加入5-10ml0.9%氯化钠溶液,小心振挡洗脱表面的黑色孢子1-2次,吸出洗脱液(注意不要触到菌丝体)即为孢子悬液。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及其方法学验证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200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增修订内容,重点介绍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和控制菌检查法的方法验证,提请申报单位注意在后续品种的研发和申报过程中对所采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增加试验方法的完整性、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关键词: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学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与2000版相比,200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增修订.一、标准的制订原则:2000版微生物限度法标准细菌数、酵母菌数和霉菌数按剂型制订,控制菌按给药途径制订.由于同一剂型有不同的给药途径,且随着新剂型的不断出现,按剂型制订标准具有局限性.2005版均按给药途径制订,解决了这一局限性,不会因剂型的改变而带来执行标准的混乱.二、标准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即制剂通则项下规定;口服给药制剂;局部给药制剂,其中化学药部分(二部)包括:1、制剂通则、品种各论中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2、口服给药制剂3、局部给药制剂:眼部给药制剂;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的制剂;阴道、尿道给药制剂;直肠给药制剂;其他局部给药制剂.中药部分(一部)包括:1、制剂通则、品种各论中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2、口服给药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含药材原粉的制剂;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制剂;3、局部给药制剂:用于表皮或黏膜不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局部给药制剂;用于表皮或黏膜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局部给药制剂;眼部给药制剂;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的制剂;阴道、尿道给药制剂;直肠给药制剂;其他局部给药制剂.三、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增修订:1、明确了环境检测执行的标准和方法,洁净度要求及洁净度定期检查;2、检验量: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量(两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贵重、微量样品检验量可酌减;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10g或10ml;3、供试液制备: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生长和存活无影响;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过1小时;供试液体积为100ml;非水溶性供试品:增加“十四烷酸异丙酯法”;结肠溶制剂的供试品:用pH为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增加方法的可操作性.4、灭菌:培养基及稀释剂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进行灭菌.5、稀释剂:增加pH 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pH 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 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6、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7、控制菌检查:新增大肠菌群检查法、梭菌检查法.四、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的目的是确认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于供试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验证的内容包括准确性(回收率)、专属性.验证的类型分为前验证(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的验证)和再验证(修订检验方法后、供试品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定期的方法验证),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和控制菌检查法的验证.1、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验证菌株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枯草杆菌.菌种要求不得超过5代,菌液制备为50-100cfu/ml.验证方法分试验组、菌液组、稀释剂对照组、供试品对照组,具体方法如下:1)试验组:平皿法计数时,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和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薄膜过滤法计数时,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应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数.2)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3)稀释剂对照组:若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或薄膜过滤等特殊处理时,应增加稀释剂对照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试验时,可用相应的稀释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1ml 供试液含50~100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4)供试品对照组:取规定量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5)结果判断指标:计算供试品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A、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应均不低于70%.B、若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不低于70%,按此该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C、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回收率低于70%,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验证.2、控制菌检查法的验证试验菌株按规定检查的控制菌选择相应验证的菌株.大肠菌群检查用大肠埃希菌;梭菌检查用生孢梭菌.阴性对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梭菌用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大肠菌群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的要求:不得超过5代.菌液制备为10~100cfu.验证试验按供试液的制备和控制菌检查法的规定及下列要求进行.验证试验可与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同时进行.具体如下:1)试验组: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2)阴性菌对照组:设立阴性菌对照组是为了验证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特异性,方法同试验组检出.3)结果判断: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若试验组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验证.我们在审评工作中发现部分制剂本身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如某些眼用软膏剂,某些含生物碱的中药复方制剂等,所制备的供试液本身具有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作用,若不经方法学验证,难以保证所采用方法的适合该供试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难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及检验方法的完整性.以上介绍200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增修订内容,重点介绍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和控制菌检查法的方法验证,提请申报单位注意在后续品种的研发和申报过程中对所采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验证方案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薄膜过滤法) 验证方案编码:表一、验证方案的起草与批准1.验证方案起草起草人:起草时期:年月日2.验证小组成员:3.验证方案审核4.验证方案批准批准人:批准日期:二、验证方案1.验证目的和原理1.1验证目的本实验是关于的微生物控制菌检查试验的验证。
验证结果应显示的微生物控制菌试验方法,对检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没有抑制作用,符合验证要求。
1.2原理按照已建立的药品微生物控制菌检查方法,通过已知菌数试液的对照菌的培训对照,验证其操作方法适合该药品的微生物控制菌的检测的正确性。
2.验证方法步骤2.1验证前的准备:将所有的平皿和稀释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灭菌程序消毒,以确保其对试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试验菌应选择相应的阴性对照菌。
2.2验证试验的操作计划:用3个不同批号产品按照微生物控制菌检测方法进行平行试验,通过观测是否长菌来判断。
2.3试验结果可接受标准:用标准菌株评价方法“”的微生物控制菌检查试验对检品中微生物的抑菌性。
试验结果应显示;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应检出试验菌。
3.试验实施3.1试验前的准备3.1.1主要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高压蒸汽灭菌器、净化工作台。
3.1.2操作环境:操作间应该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装置。
环境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净化工作台)。
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应该保持对环境形成正压,不低于5pa。
3.1.3试验样品:批号:批号:批号:3.1.4培养基:3.1.5稀释液: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上经115℃高压蒸汽灭菌30min。
3.1.6验证用微生物名称及其编号实验菌株的来源:编号由菌名首字母—传代代数—制备日期组成。
3.1.7器具:无菌薄膜过滤器:(孔径0.45um直径50mm)、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无菌移液管(5ml)4.验证方法4.1试验菌种的制备和稀释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鲜培养物至相应的营养肉汤或BL增菌液10ml中,30~35℃培养18~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