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全面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3.38 MB
- 文档页数:132
心律失常医学名词解释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节律异常的病理状态。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
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心动过缓是指心脏
搏动频率过低,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心动过速是指心脏搏动频率过快,可能使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心房颤动是心脏上腔部分心房因异常电
传导引起的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收缩;心室颤动是心脏的主要泵血部
分心室因快速且极度不规则的电传导引起的剧烈抖动。
心律失常可以
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疾病、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等。
治疗
心律失常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其中,药
物治疗主要通过调整心脏电活动来恢复正常心律;非药物治疗包括电
复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修复或切除异常的心
脏组织来纠正心律失常。
治疗心律失常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体
化特点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及时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可以预防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脏病科普知识—什么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心脏搏动频率以及节律出现异常,心脏活动的起源以及传导出现障碍导致患者疾病的发作。
心律失常疾病主要隶属于心血管疾病,并且发作时主要伴随其他疾病一同发作,有时会存在单独发作的情况。
疾病发作的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
前一种诱发因素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基因通道出现突变,患者的心脏病以及冠心病等疾病对心律失常予以诱发,患者在使用药物进行麻醉或者是中枢神经系统,也会对疾病进行诱发。
1 什么是心律失常?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心跳波动是由窦房结进行控制的,通过窦房结进行生物电脉冲的发出,经过心脏传导组织,在正常速度下,传导到人体的心房以及房室结,最后到达人体的心室。
在人体的心房以及心室进行收缩的过程中,进行顺序性的反复就是正常的心律。
人体在正常心律状态下,也称作窦性心律,平均每分钟在60-100次,在人体的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以及节律等部位出现异常情况下,就是产生了心律失常问题。
心律失常状态下的心跳是在窦房结之外的心脏以及组织予以引起的,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心脏冲动频率以及节律、起源部位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
通过心律的快慢予以分析,心律失常现象主要分为快速性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
2 心律失常的症状都有哪些?2.1 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都会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量逐渐降低,但并不会造成患者的心肌缺血,患者存在冠心病的情况下,心律失常的出现会造成患者的心肌缺血,对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予以加重。
患者在这一情况下会出现气短以及心绞痛等,一些患者会出现周围血管的枯竭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2.2 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处于心律失常的情况下,患者的脑血管处于正常状态,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并不大,但患者同时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心律失常的出现对患者的疾病影响较大,对其脑血流量造成的严重影响,患者脑供血出现不足,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头晕、四肢无力以及视力障碍,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偏瘫以及失语等。
心率失常知识点总结一、心率失常的定义心率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发生异常,表现为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为正常范围,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心率高于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
异常的心率可能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心率失常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二、心率失常的分类根据心率的速度和规律性,心率失常可分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三种类型。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一般小于60次/分钟。
心动过缓可能是生理性的,如运动员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较慢;同时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窦房结功能不良、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动过缓会导致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心梗和心绞痛。
2. 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率高于正常范围,一般超过100次/分钟。
心动过速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类型。
心动过速会加速心脏负荷,可能导致心肌病变、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发生规律性改变,包括早搏、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引起。
心律失常的类型繁多,临床上需要通过心电图和其他检查手段来进行明确诊断。
三、心率失常的病因心率失常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本身的疾病、其他器官系统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
常见的心率失常病因包括:1. 心脏本身疾病心脏病变是最常见的心率失常病因,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这些疾病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搏动功能,导致心率不规则或增快。
2. 其他器官系统疾病一些器官系统疾病也会导致心率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肺部疾病等。
这些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对心脏的影响,导致心率失常的发生。
3.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心率失常,如抗心律不整药、抗抑郁药、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或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率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小常识一、什么叫心律失常?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像钟摆一样“滴答”“滴答”,非常稳定地按照一定的节律跳动。
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律失去规律性,则称为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症状:患心律失常以后,伴随心跳节律的改变,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这些临床症状是心律失常发作的信号,需提高警惕。
1心慌很多类型的心律失常,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扑等等,都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心慌的症状。
发作时,患者自我感觉心脏或心前区出现慌乱、悸动或是不安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觉得胸口突然“咯噔”一下,像是停跳了一下;还有的人觉得心跳到了嗓子眼,这些都是心慌的表现。
2头晕心律失常往往会影响心脏的射血功能,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所以患者还会出现头晕的症状。
3昏厥心律失常还会干扰心脏血液输出,影响全身脏器供血,因而有的患者会出现突然昏厥,或突然眼前发黑(一般会很快恢复)等情况。
临床研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高度窦房阻滞、快速心房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易引发昏厥。
4胸闷气短心律失常患者还经常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胸闷气短是一种主观感觉,即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
严重者感觉像被石头压住胸膛一样,十分难受,甚至发生呼吸困难。
三、心律失常的分类及治疗:正常成人的心率保持在60~100次/分,成人心率每分低于60次就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而高于100次就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1 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需要通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来治疗。
2 快速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速、心房颤动等。
需要通过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四、心律失常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近九成猝死原因是心律失常。
由此可知,心律失常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心律不齐科普知识心律不齐也就是所说的心律失常,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较高,在患病后可引起患者心悸、头痛、头晕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所以了解心律不齐并做好科学防治非常重要,以下就对心律不齐的相关科普知识作一介绍。
1、了解心律不齐心律不齐,顾名思义就是指心跳出现异常,过快或过慢,并且超出了正常范围,心律不齐多见于各类心脏疾病中,而日常生活中的重度失眠、精神紧张、身体疲劳、大量吸烟饮酒、接受手术、应用麻醉药物以及大量饮用浓茶、咖啡等也是心律不常的诱发因素。
心律不齐患者的心脏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进而造成心跳不规则,出现过快、过慢的情况,一般需要应用抗心律不齐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严重时还需进行手术治疗,与此同时需要进行日常生活的管理,多数患者能够实现病情的控制,延长生存时间。
心律不齐多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此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以及伴随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心律不齐的患病率具有快速上升趋势,并且也出现了年轻化的发病趋势。
2、心律不齐优哪些类型?结合心律不齐的病变部位、具体的发生机制和频率等可进行不同分类,比如依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室性心律不齐以及室上性心律不齐,依据其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划分为冲动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形成异常,如果依据频率的快慢进行分类则可划分为缓慢型与快速型,目前临床中多依据心率快慢对心律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常见的一些缓慢性心律不齐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速型心律不齐则主要有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窦性心动过速等。
3、心律不齐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心律不齐的发生主要与遗传性因素以及相关的后天获得性因素有关,而后天获得性因素则主要有各类心血管疾病、情绪异常、不当运动以及全身性因素等,而身体其他重要器官出现功能亦或是结构方面的异常变化也是心律不齐的常见诱发因素。
与心律不齐发生有关的遗传性因素主要为基因突变,比如并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恶性心律不齐通常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完成风险评估,从而给予临床治疗指导。
心律失常知识科普(全文)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脏病房颤心功能不全一、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概述】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室上速多见于正常人,房速、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情绪激动、劳累、烟、酒、茶、咖啡过量均是诱发因素。
【诊断要点】1.症状室上速、房速多为突然发作、突然中止;房颤、房扑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
如发作时间较短,心率不太快,症状较轻,稍有心悸,心前区不适或无症状;发作时间较长、心率过快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时,症状常较重,可出现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心绞痛、晕厥等。
2.体征室上速和房速心律规则,心率快,160~220次/分;房颤时节律绝对不整、心音强弱不一、脉短绌。
心率过快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出现血压下降。
3.辅助检查(1)心电图是直接而简便的诊断方法,但只能了解短暂发作。
(2)有条件的情况下(必要时)可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帮助了解全天不同时间段异常心律情况。
(3)有条件时可做超声心动图,即帮助了解心脏功能及结构的改变。
【药物治疗】1.治疗原则控制心室率,纠正异位心律,抗栓治疗,改善心功能。
2.药物选择(1)洋地黄类制剂常用药物有去乙酰毛花苷和地高辛。
1)目的:①终止室上速、房颤、房扑;②减慢房颤、房扑心室率。
2)用法:①静脉注射:去乙酰毛花苷0.4mg+5%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
2~4小时后可重复,总量不超过1.6mg。
②口服:地高辛0.125~0.25mg,一日1次,主要用于减慢房扑、房颤的心室率。
3)注意事项: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速不使用洋地黄,因洋地黄能增加阻滞房室结,使旁路传导加快,使心动过速恶化。
(2)维拉帕米:属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目的:①终止室上速、房速;②转复房颤、房扑,或减慢心室率。
2)用法:①静脉注射:5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至少2分钟,同时监测心率,心动过速中止应立即停止注射。
心脏病科普知识—什么是心律失常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听到心律失常这一名词,多见于中老年人,但是关于心律失常这一知识,大部分人了解的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对心脏病心律失常进行相应的科普。
1.什么是心律失常心率指的是人体心脏跳动所产生的节律,正常人的心脏在跳动时会非常有规律,每分钟在60~100次左右,若是心脏的跳动失去相应的节律以及规律性,则被称之为心率失常。
若心脏的跳动失去了本该有的规律,就会让人们产生身体不舒服的现象,有些人会感觉心脏突然停顿一下,像乘电梯一样有坠落感;有些人也会感觉像是有东西突然撞击胸部。
大多数人表现出的症状包括胸痛、憋闷、心悸、手足发凉、眩晕、气急、心前区不适、晕厥等,严重的还会发生猝死,因此一旦发生了上述症状,需要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出现了心律失常,并立即到医院进行相应的就诊,避免疾病逐渐加重。
2.心律失常病因2.1心脏病人曾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经历过心脏手术或者拥有其他类的心脏病,如心脏动脉狭窄、心力衰竭、心脏瓣膜异常、心肌病等,都能够引发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而若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是在出生时就产生的心脏异常,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跳动。
2.2高血压很多中老年人都会有高血压的疾病,而这种疾病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类疾病的风险,导致左心室变得又厚又硬,而改变原有的心跳规律。
2.3甲状腺若是出现了甲状腺功能相对亢进或者过于活跃的时候,也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甲状腺过度活跃很容易产生甲亢的现象,而导致体内出现较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产生心律失常的现象;若是甲状腺功能相对较低,也会降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进而导致出现慢性心律失常的现象。
2.4电解质不平衡人体血液当中所存在的物质被称为电解质,例如钙、钾、镁、钠等元素,都能够有助于传导以及触发心脏中的电脉冲,若是电解质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人体心脏的这种电脉冲而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
2.5兴奋剂尼古丁、咖啡因等一些兴奋剂能够导致人体的心脏跳动过快而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而一些非法的药物,例如可卡因等也能够严重的影响心脏的正常规律性跳动,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心室颤抖而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