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修订)-教育学
- 格式:pdf
- 大小:121.45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3700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北京理工大学于1985年设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1986年获“兵器安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兵器安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 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建设紧密依托“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燃烧爆炸安全为特色的学科体系。
本学科拥有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和先进、系统的研究平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够提供优越条件。
本学科按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研究方向有5个。
1.系统安全理论与评价:多因素系统安全性理论与方法,系统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方法,多因素协同作用下事故致因理论,复杂系统的危险性分析与评价,区域定量危险评价(AQRA)理论与方法等。
2.危险物质及安全性: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的危险特性及临界爆炸判据,危险性辨识、反应机理与安全理论,易燃易爆危险物质设计、制备及其安全性等。
3.灾害演化动力学:爆炸危险源的起爆、传爆、燃烧与爆炸相互转换动力学理论,爆炸事故诱导机理及过程,环境条件和危险源理化性能等对事故诱导过程的影响,事故诱导临界条件和演化规律。
4.安全监控与事故再现:事故前及事故中系统参数实时在线监测,不安全状态快速处置,事故后现场分析及破坏效应评价,事故发生起因、过程及效应等重复再现,事故调查分析和事故预防应急方案。
5.工程安全与控制技术:工程安全体系研究,重大及危险工程安全隐患与防范,应急预案设计,爆破工程安全理论,工程爆破效应及减震控制技术,工程灾害数值模拟技术,工程结构破坏和安全防护技术等。
二、培养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航天工程 领域代码:085233航天工程(085233)一、培养目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航天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项目设计与研发能力、终身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集中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对于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在职不脱产的学习方式。
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1名校内学术导师和1名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其中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学制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延长0.5年,原则上应在1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2.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延长2年。
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学期是否必修 备注 270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 1/2必修 27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2必修 公 共 课 240001* 硕士英语 48 3 1/2必修 全选 1700001 数值分析 32 2 1/2是 1700002 矩阵分析32 2 1/2是 ≥2学分0100015 飞行器总体分析与设计32 2 2 选修 0100072 战术导弹自动驾驶仪和制导律设计32 2 1 选修 0100039 航天器自主导航 32 2 2 选修 0100038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 32 2 1 选修 0100035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32 2 1 选修 0100029 固体火箭推进基础及发展 48 3 1 选修 0100032 航空宇航测试与试验技术48 3 2 选修 0100043 结构动力学 32 2 2 选修 专 业 课0100047空间环境与试验导论3222选修≥ 10学分。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代码:083900网络空间安全(0839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我校自1996 年起系统开展信息对抗、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相继建成信息对抗、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与保密工程等3个特色本科专业方向,自2005 年起陆续招收相关领域研究生,并于2015年首批获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
我校在本学科领域,针对国家/国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军用战场网络安全防御、武器装备信息攻防对抗,紧密围绕网络空间攻防对抗,已形成了软件安全理论及应用、网络容侵与抗毁、网络情报分析与决策、网络攻防对抗验证与仿真等4个军工特色鲜明、综合优势明显的稳定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参与建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有软件安全工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国防科技工程中心、工信部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实验中心、中国兵器工业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近60项国家重点/国防重点课题,获省部级奖励 5 项,在研究生培养、专利授权、学术专著出版、论文发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
本学科主要有如下研究方向:(1)软件安全理论及应用方向,包括软件安全漏洞在线发现与自适应防护、软件安全认知与评估、软件最优攻防体系、安全软件工程等。
(2)网络容侵与抗毁方向,包括网络攻防对抗体系框架与演进原理、网络安全威胁/攻击精准感知、面向关键任务过程的安全防御、面向武器装备单元的信息防御等。
(3)网络情报分析与决策方向,包括媒体语义结构建模与分析、媒体信息处理与发掘、媒体信息的情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用于信息安全的密码构造等。
(4)网络攻防对抗验证与仿真方向,包括软件全生命周期安全性保障与验证,网络攻击建模、模拟与仿真,网络渗透测试、网络攻防效用评估与验证等。
二、培养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码: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自2010年正式设立以来,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现形成如下研究特色: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研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方法创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比较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4.中国近现代民族认同与民族复兴道路研究、国民教育与文化现代化研究、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研究。
该学科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构建了合理的学科梯队。
现有专兼职教师38 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 人,讲师16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94.7%,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
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成果突出。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0项,其它省部级重点、战略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建成北京市精品课程一门,200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2013年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一门。
本学科正积极围绕所确立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整合研究力量、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期实现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有宽广的就业领域,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生物学 学科代码:071000生物学(0710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北京理工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应用化学硕士和博士点(生物学方向)培养研究生。
1995年生物工程(当时称作“生物化工”)本科专业招生,2000年获得生物化工硕士授权点,2005年生物化工博士点获得批准。
在基础生物学学科建设方面,2003年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位授权;2005年获得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学位授权;2007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批准为国防重点学科;2010年,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获得批准,为生命学院工科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生物化工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生物学硕士一级学科有五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应用微生物技术、生物分析检测技术、细胞调控与骨代谢研究、分子药理学。
简介如下:1. 神经生物学1)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探索神经环路、认知功能及早期诊断和药物筛选,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等。
2)空间神经和免疫学:研究空间环境条件下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效应,神经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防护措施。
3)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研究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在神经系统发育和损伤修复中作用的机理。
2. 应用微生物技术1)生物转化与合成生物系统:以工程学策略重组乃至从头合成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微生物系统用于生产应用。
研究领域涵盖微生物代谢、调控及其分子机制,以及微生物代谢途径的重构。
2)微生物资源与应用:解构微生物与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挖掘微生物新物种及活性物质。
3)空间微生物技术:研究微生物对于失重条件的响应机制,突破常态下微生物生长、代谢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瓶颈。
3. 生物分析检测技术1)发展高效、特异的生物传感检测和生物标记技术,用于高灵敏快速动态示踪细胞生命过程、药物靶向递送和疾病治疗。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和“电气工程与控制”六个学科方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该学科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研究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
同时,上述理论方法与各应用领域密切结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
本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保卫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决策与仿真;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非线性滤波与控制;工程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运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无人系统自主控制。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计算智能与优化决策;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指挥控制与决策系统;无人系统智能控制;复杂系统分布式仿真。
3.导航、制导与控制:惯性定位定向导航;组合导航与智能导航;惯性器件及系统测试;仿生导航;地球物理场信息匹配辅助导航;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新型惯性器件;多源导航信息共享与控制。
4.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系统建模、优化与集成;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网络信息处理与控制;数据建模与决策;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天地一体化系统协同控制。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工商管理学科代码:120200工商管理(1202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学科建于1980年,1990年获企业管理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企业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1年,增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05增设会计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2009年增设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工商管理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有市场营销、会计和工商管理三个专业。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MBA、EMBA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
我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特色鲜明。
现有全职教师近5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1人;学科下设专业方向:军民融合与组织创新、技术经济及管理、创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管理六个专业研究方向,加上EMBA、MBA和会计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我院工商管理学科几乎包括了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下设的学科专业领域和项目。
另外,按我院行政组织体系架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涵盖技术经济及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系。
学科专业方向及其优势特色如下:1.军民融合与组织创新:突出国防与军工特色,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模式、创新方法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以适应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
重点研究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溢出、扩张、转移及组织创新、机制设计,高层次创新团队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问题2.技术经济及管理:本学科方向一是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重点研究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产业转移、区域经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等,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包含4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对抗,目标探测与识别。
本学科点始于1953年建立的雷达专业和遥控遥测专业,是我国首批从事雷达、遥控遥测领域科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电视发射和接收试验系统并拥有我国第一频道的学科点。
1956年开始招收二年制研究生。
1984年建立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1987、2002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本学科已成为我国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课题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不同时期均产生出技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为国家和国防科研部门等单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学科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原理、体制与处理方法研究,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交换、识别、对抗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通信与信息系统:该方向主要包括高效空间信号处理技术与信源编译码技术,高数据速率、低信噪比无线传输技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无线传输技术,宽带卫星传输与网络技术,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无线宽带多媒体通信、处理、计算与存储一体化技术,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分布式网络和信息系统等。
该学科方向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空间通信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和国内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信号与信息处理:该方向主要研究信号处理基础理论及其在新体制雷达、航天测控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电子信号侦察等领域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方法与技术、天基空间目标与环境感知技术、航天测控通信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空间目标探测与成像技术、复杂战场环境下目标探测信号处理技术、高灵敏度电子信号侦察处理技术等,在高速交会目标无线电相对定位测量和空间目标雷达探测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类别:应用统计硕士 类别代码:025200应用统计硕士(025200)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展示2.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具备从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基本技能。
能够独立从事实际领域的应用统计工作,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统计职业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1.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集中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增强实践教学培养环节。
对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在职不脱产的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
每位研究生配备1名校内学术导师和1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是由3-5人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合作指导。
导师指导小组中必须有1人为首席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余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学习年限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是否必修备注2700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1/2必修全选公共课2700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2必修240001*硕士英语4831/2必修1700108应用数理统计4831/2选修1700110随机过程及其应用4831/2选修1700109多元统计与回归分析4831/2选修1700121试验设计4831/2选修≥ 14学分专业课1700118数据挖掘及其应用4831/2选修1700123金融中的统计模型3221/2选修1700124统计案例分析3221/2选修1700117时间序列分析4831/2选修1700125可靠性理论与工程3221/2选修。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数学学科代码:070100数学(0701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它的根本特点是从自然现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思想库的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工具。
数学科学是一个范围广阔、分支众多、应用广泛的科学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科具有3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是国家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数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于198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3年“应用数学”获批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学科,2015年获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复杂信息数学表征分析与应用》认定。
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科已经建立了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学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45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导师4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
2012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行列,位列194名。
在2016年全球QS世界大学数学专业排名中,数学学科位列151-200位。
本学科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
1.代数及其表示:主要从事代数群、量子群、H ECKE代数、Q-S CHUR代数、I WASAWA代数、代数编码等的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分圆箭图H ECKE代数与箭图S CHUR代数的Z分次表示理论;G(R,P,N)型分圆H ECKE代数的模表示理论;BCD型的典型群及量子群与B RAUER代数及BMW代数之间的整S CHUR-W EYL对偶理论;H ECKE-C LIFFORD代数的表示以及对称群的自旋表示理论;奇异量子超群的结构及其表示;Y OKONUMA-H ECKE代数的模表示理论;I WASAWA代数的自反理想;C LUSTER代数及C LUSTER范畴理论;线性码的相对广义H AMMING权等。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教育学学科代码:040100
教育学
(040100)
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从教育的历史发展出发,了解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课程教学等教育基本理论,进而探索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
我校教育学科自1981 年开始建立,1998 年获批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2005 年获批教育经
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2006 年获教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2011 年获教育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同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
2012 年开始招收教育学本科双学位学生。
2012 年以来,依托本
学科建设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教育部智库平台“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云环境重点开放虚拟实验室、教育部高端动漫仿真开放实验室。
经多年的建设发展,逐步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持和结合的学科背景,具有一支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的实践经验。
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研究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教育规划基金、教育部科技委重点项目、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和条件。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高等教育:该方向针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的理论实践、大学生科学创造
力与知识创业教育、学习科学与高校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
(2)教育政策。
该方向针对国防教育与高校军民融合发展、高校科教资源配置与成果转化、
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人才国际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
(3)教育经济与管理。
该方向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投融资模式、政府教育财政投入、
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
(4)教育技术。
该方向针对最新教育技术理念在军事体系下的应用、国防远程教育与媒体通信、远程教育技术的一般方法论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与科研。
(5)研究生教育学。
该方向针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研究生教
育实践改革等方面开展教学、科研和政策服务。
二、培养目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博士研究生应掌握相应的教育学专门知识,对教育实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有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够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在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军队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教育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工作。
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教育实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