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促进民族团结》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团结》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做法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知道如何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案例视频、展示图片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交流,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和图表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团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积极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活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不够尊重和理解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活动,增强民族团结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2.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分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数据展示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现状,引发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和做法。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课时促进民族团结课|时|提|要本课时主要讲述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为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二为家和万事兴,明确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性,拥护国家为此采取的措施等。
本课时重点是促进民族团结,难点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措施。
(1)各民族不论________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________、________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________的一员,具有________的社会地位。
(2)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________,承担相同的________。
3.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________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________、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
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__________。
4.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________,促进民族地区__________,是增进民族________、发展社会主义民族______的必由之路。
5.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1)经济社会: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________、物力、________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社会事业: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________,实施积极的________政策,初步建立________________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课时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教材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分析,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民族团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受到民族矛盾、民族歧视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起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民族团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框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框“促进民族团结”,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以及青少年如何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者。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民族团结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了解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讨论题目。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以及民族团结的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课时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课时,主要讲述的是促进民族团结。
本课时教材通过介绍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还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为。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和经验。
3.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剧,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剧,准备相关道具和素材。
3.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起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和经验。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给出评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团结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讨论题目。
2.设计情景模拟场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件,让学生分析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讨论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5.拓展(10分钟)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课时促进民族团结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能力目标】1.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
2.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2.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表演民族服装秀,思考:你能说出同学身上的服饰分别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教师总结:是藏族、傣族、瑶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黎族、白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大家庭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探究与分享1(1)欣赏同学的服装表演表演,然后观看幻灯片上的图片。
思考:该如何理解图片的寓意?(2)教师总结: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探究与分享2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新型民族关系(1)请学生将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标示在地图上,思考:该形成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2)师生共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关系上,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民族平等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探究与分享4(1)阅读材料材料一我国在货币上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由来已久,如西夏、元、清诸代的钱币上,分别铸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满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节《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八年级下册时了解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新型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来学习促进民族团结。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政策,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以及青少年在促进民族团结时可以如何去做。
为后面的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国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课教材结构清晰,逻辑性强,由浅入深,内容有延展性,为师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
从个人能力看,学生具备了一定合作探究、辩证分析能力。
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见闻,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总体来看,九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活动和探究分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关系,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学习党和国家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举措。
2.能力目标: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学会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加强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坚决同民族分裂行为作斗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自觉。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4.教学难点:提高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认识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1.教法:多媒体演示,展示问题情境,引导讲解5.学法: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更好的掌握(二)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3分钟)6放视频《56个民族齐聚一堂,喜迎国庆》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1《促进民族团结》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3、明白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4、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5、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6、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荣耀任务。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的根本原则;学习难点: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措施。
二、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______________大家庭。
〔2〕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各族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手足相亲、_____________,共同保卫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2、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各民族_____________;根本政治制度:坚持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加强和稳固民族团结?〔1〕在我国,各民族不管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开展程度上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_________的一员,具有平等的___________。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____________,承当相同的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促进民族团结”,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民族团结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维护民族团结,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态度。
3.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民族团结的看法和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呈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准备时间:45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青龙山中学九年级道法课问题导读单
青龙山中学九年级道法导学方案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 BAAB
材料题:
.答案 (1) 经济社会方面: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2)①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③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同学;
④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7.1《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感情。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维护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族知识,对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有所了解。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感情。
3.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感情,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如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目、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的活动方案等。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如: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参加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民族团结知识的掌握程度。
《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7.1促进民族团结》这一节内容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重点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培养学生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能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同学和谐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各小组的成果。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分享本小组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部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促进民族团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明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3,懂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齐心奋斗,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辩证白观点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理解维护民族团结最终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维护民族团结。
2,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在日常行动中自觉维护民族平等。
重点;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的举措。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音乐感染法、教师讲授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一)导入新课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需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你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吗?你知道我国的民族国情、民族政策吗?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二)新课教学促进民族团结(板书).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那么,你知道我国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吗?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师:旧中国民族间不平等,民族间存在压迫,民族关系紧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阅读92页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师: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