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7.18 KB
- 文档页数:8
科学技术的成就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成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看法。
3.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科学技术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阶段。
2. 代表性科技成果及其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代表性成果。
2.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如蒸汽机、电脑等。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取得的成就。
2. 图片展示:展示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如原子弹、氢弹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这些成就背后的感人故事。
第四章:科学技术与创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定义和特点。
2.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定义、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案例,如苹果公司、华为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1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邓稼先杨利伟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国名美国前苏联英国中国时间年零个月年年零个月年零个月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成就;(2)掌握相关科学名词和概念;(3)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科学技术成就背后的原因;(3)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志向。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1)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2)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5G通信等。
2.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政策支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2)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生改善等;(3)人民群众的努力:科学家、技术人员、广大工人阶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成就;(2)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科学技术成就背后的原因分析;(2)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视频资料;(2)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搜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3. 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成就;(2)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2)汇报展示,评选优秀项目。
(2)教师提出拓展阅读和思考题,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2. 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和认识程度;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4. 学生的作业、测试成绩和课堂表现。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枇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釉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
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两弹一星”“袖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釉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木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原了弹2.导弹3.“两弹元勋” 一一邓稼先4.卫星二、釉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门|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导入方案: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提示,由两位同学扮演邓稼先和杨振宁,引出两弹。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导弹的爆炸成功。
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⑶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2. 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争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理想。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⑴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⑵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2. 难点分析
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和手段建议
1.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锻炼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究以下问题:
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⑵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展。
2. 掌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2. 通过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及崇高的品德,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奋力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多媒体教学●教具准备1.课件2.课本和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学完了近代历史,我们从中吸取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那么建国后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重大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是什么?想了解这些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讲授新课:一. “两弹一星”教法: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1.自学指导(2分钟)思考: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1)教师讲解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受到核武器威胁。
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
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
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有句名言——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大国。
周恩来也说: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
拥有毁灭力最大的核武器,便是最强大军事实力的标志。
核武器这种最尖端的绝密技术,任何国家都不愿外泄。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探索通过校园网《史海撷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两弹一星”1 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引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教育也需要相应的更新与进步。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科学技术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一个实际案例。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通过引入最新科技成果的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实际应用的科技成果,更容易产生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进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实验和制作,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原理和技术应用。
3. 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科技成果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1. 实际应用为导向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通过将科技成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应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 引入多样化资源和案例教学设计中应引入丰富、多样化的资源和案例,包括科技媒体报道、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案例等。
这些资源和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3. 鼓励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通过分组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共同探索科技成果,分享思考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 注重实践和项目导向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和项目导向。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成就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科学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3. 小组讨论,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定义及分类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思考深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2. 其他重要科技成果:天文历法、农业技术、医学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他重要科技成果。
3. 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科技成果的印象。
4. 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原因及影响。
5.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他重要科技成果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思考深度。
第三章: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2.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近现代我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
2. 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工程技术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近现代我国及世界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3. 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科技成果的印象。
4. 小组讨论,探讨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意义及影响。
5. 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案标题: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探索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成就;3. 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科学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2. 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成就;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图片、视频或实物样本,展示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成就;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科学技术的成就,如人类登月、基因编辑技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2. 引导学生讨论科学技术对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探究(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技术领域(如医学、环保、交通等),研究该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成就,并收集相关资料;2.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样本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研究的成就,并分享相关信息;3. 全班讨论,探讨该科学技术成就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结构;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领域(如通信、能源等),研究该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科学技术,并讨论其潜在的影响和挑战;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影响;2.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科学技术领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成就,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科技馆、实验室等,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2. 组织科技创新比赛或科学展览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熟悉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视频和相关资料,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学导弹和航天知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书,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学习,启迪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渗透科技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自信、自主、自省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观看视频,训练学生从资料中发现信息和分析事件的方法。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
师借用歌词,导入新课(正如《国家》中的歌词所言: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就是要学习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学习这些奇迹产生的艰辛历程,学习科学家们为科技发展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首先释疑:两弹一星是什么?区别“两弹一星”与“两弹元勋”中的“两弹”。
1、原子弹放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
师带领学生看视频,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并简述广岛原子弹爆炸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投降及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引起震撼,为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系列问题做好铺垫。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科学技术的成就,指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
其核心是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教学目标1、目标: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知道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2、分析: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了解其意义,是中国人民勇于攀科学高峰的壮举。
知道袁隆平培与“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与推广。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了解“863计划”的缘起,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及其内容等。
三、教学过程问题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核能和航天领域当中的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问题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问题3: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4:我国的导弹研制是如何进行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1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21966年10月,我国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成功。
○31967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问题5:我国航天技术的情况如何?○1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航天技术的研究;○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化建国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是其代表。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介绍我国的863计划。
以此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新的诞生,我国的文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代表了崛起的新形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程目标: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两弹一星),提出问题: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
(课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
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由此导入新课正文。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教案标题: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就和应用。
2. 探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回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中所学内容。
2. 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科学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4. 科学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科学技术的成就。
探究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究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并列举出相关的例子。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子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探究科学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4.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究科学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并列举出相关的例子。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通信领域的应用例子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探究科学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6.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究科学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并列举出相关的例子。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源领域的应用例子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结:8. 总结学习的内容,强调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9. 鼓励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拓展活动:10. 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术领域,深入研究其应用和发展,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
2.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3. 拓展任务的要求和指导。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的评估:评价其展示的内容是否准确、清晰,并能够简要介绍应用原理和对社会的影响。
2. 拓展任务的评估:评价学生的小论文是否能够深入研究所选科学技术领域,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其应用和发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在医学、通信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范文模板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探索通过校园网《史海撷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两弹一星”1 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Achievement teaching design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7课(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了解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学习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填充
时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
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加强了,打
破,对维
护具有重要意义。
1964年6月至1966年10月
设计出、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
用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是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
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外国卫星。
1999年
XX年
XX年
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农业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什么是两弹一星?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3、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4、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三、拓展延伸
当三位中国人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的时候,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四、达标测试
1.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杨振宁
b.钱学森
c.李四光
d.邓稼先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a.1958年
b.1960年
c.1964年
d.1968年
3.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袁隆平
b.华罗庚
c.钱学森
d.邓稼先
4、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5、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
6、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
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8、看图回答问题:
右图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
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在对它的使用上,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五、整理、总结(收获快乐,寻找不足)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第17课达标测试答案
1.d
2.c
3.a
4.c
5.b
6.c
7.d
8.1964年10月16日;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