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分析其性格与命运
- 格式:ppt
- 大小:506.50 KB
- 文档页数:26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
《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事迹。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导者,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剧命运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在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英勇无畏、讲义气、重情义的一面,他领导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西楚霸业,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失败,被迫自杀身亡。
他的故事充满了激情和悲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项羽的领导下,起义军攻克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这一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项羽的刚愎自用、自私独断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导致他失去了人心的支持,最终走向了失败。
通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历史事迹以及他的悲剧命运。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权力和利益的关系等等。
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是一篇非常精彩的传记,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启示和帮助的信息。
1。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本纪主要记载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失败自刎乌江的整个过程,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
以下是《项羽本纪》的赏析:
1. 人物塑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通过描绘项羽的江东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展示了项羽军事才能、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同时,司马迁也通过细节描绘了项羽的憨直、粗疏寡谋等性格特点,使得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历史价值:《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秦末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纪中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江东起兵、楚汉之争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提供了宝贵的。
3. 文学风格:《项羽本纪》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描绘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使得本纪既有史实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此外,司马迁在本纪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
“破釜沉舟”、“乌江自刎”等,丰富了汉语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思想内涵:《项羽本纪》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通过描绘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成败得失,司马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使得本纪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之项羽本纪: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特点
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范增也离开了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史记·项羽本纪》赏析《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所著的史书,描写了项羽帝国在西汉末年时期的崛起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令人敬仰,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
项羽,字安世,人称炎帝,是汉西北苗族的诸侯,有“万世一班”的美誉。
他出生在苗族首领家庭,他的老祖父项楚曾与汉室关系密切,祖父项彪曾受封为齐国大夫,父亲项均曾受封为中山侯,其祖上项颛曾受封为汉室贴身大臣。
项羽汗血宝马,战略才华,年轻时便已出色,曾与前赵国传国玉玺主人韩信并肩征战,相得益彰,终获其劝降。
作为一个面对着绝境、束手无策之时,他依靠自身的气概,勇敢拼搏,屡建奇功,最终结束了汉朝的历史,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而他的伟大成就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西汉末年,汉朝面临着崩溃的威胁,汉帝宦官谋反,国家面临危机。
在这种紧张的大环境下,如项羽的出现拯救了汉朝,他带领军队,屡建奇功,勇敢拼搏,一度将谋反的军队压制住,使汉朝暂时安定,但是由于汉朝统治者的内斗,再次导致谋反势力大获全胜,项羽未能如愿,因此只有在这种无奈之下出兵抗争,形成了“反汉兴项”一说,直至最终击败汉军,灭汉建立自己的帝国,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是非常鲜明的,他有着品行端正、乐观向上的性格,忠心耿耿,赞赏勇敢,反对奸诈,为汉朝做出了贡献,他给后人留下了榜样。
史记项羽本纪,令人深刻地认识到项羽英雄气概,他勇敢无畏,艰苦奋斗,苦心经营,抵抗外敌,拯救了汉朝,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英雄。
正是由于项羽的伟大成就,汉朝的历史从此被写入了史册,令后世无尽的羡慕和仰望。
通过史记项羽本纪,可以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无论是遭遇困境,还是历史变化,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历史的走向,项羽虽然未能如愿实现其从汉朝当中拯救汉帝的野心,但他这一伟大行为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主义也是一种最美好的情怀,正如古人所说:“此义自古论,宁可毁身死。
欢迎大家继承项羽爱国主义精神,宣扬他所代表的爱国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延续着它的光辉历史。
《项羽本纪》赏析09汉语言文学0950110034 胡剑锋一,文章主旨:《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批判与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二,艺术特点: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如击杀宋义,将项羽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气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霸王别姬则又写出了英雄末路之时的儿女情长)2、语言特色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
(如刘邦与项羽年少时观始皇巡游之时的言志之语)②叙述语口语化。
(“太史公曰”新体例)三,形象分析: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的赳赳武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最终自刎乌江。
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着儿女情长的末路悲情(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对部下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对功臣却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大义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认为,项羽其人,实乃真英雄也。
四,前人评价及我自己的看法:司马迁在文中对项羽作这样的评价:“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特点是豪爽、自信、积极进取、信守承诺,但是同时又十分刚愎自用、残忍好杀、多疑。
项羽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具有复杂矛盾的多种性格特征,他的人生虽然已失败告终,但是他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所承认。
项羽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项羽东城之战中,被数千名汉军重重包围,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是他临危不惧,战力极强,导致汉军竟然无法将其制服,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项羽的武力值是非常高的,且十分骁勇善战。
在杀宋义一事之时,又体现了项羽的果敢,他杀宋义,夺走兵权,解决了起义军的燃眉之急,且在杀宋义之前,还在士兵面前宣布了宋义的罪行,制造舆论,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点谋略也无。
项羽性格的弊端
不过项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他出生高贵,形成了刚愎自用的狭隘性格,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极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压制贤能之士,导致韩信、陈平等有才之士都叛楚归汉。
性格决定命运——《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叙述的主要是在鸿门宴会上,刘邦赴宴,而项羽没把握住机会而导致刘邦逃脱的故事。
自此,楚汉相争便开始了,最终也是以项羽的失败为结局,而项羽也在江边以死谢罪。
那么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败涂地呢?项羽自杀前说:“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
”也就是说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不济:也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应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对待手下的态度。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更同意后者。
的确,不得不肯定的是项羽是破秦的中坚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败。
项羽一生之中最严重的失误毫无疑问就是在鸿门宴上没用听从谋士范增之言,导致刘邦最终逃走,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宴会之前,项羽通过曹无伤了解到刘邦欲称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这种喜怒形于色而不会隐藏的性格让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罢,便集结兵力欲取刘,而此时的得知即将要面临强敌的刘邦并没有选择也项羽正面硬刚,而是以柔克刚,笼络项伯,以他来转达自己对项羽的敬意,讴歌项羽,以致在鸿门宴上,项羽数次将范增的数目置之不理,而导致刘邦逃脱。
项羽对待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可以说是不以为意,与刘邦对于张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两种对待贤士的态度也为其兵败自刎埋下伏笔,刘邦的善问,善用对于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是巨大的优势,帮主一句话就将其手下的卧底忠臣曹无伤置于死地,而对于樊哙的理论,他就无言以对。
无论是相遇的失败抑或是刘邦的成功,一切皆取决于性格和态度。
作者:蒋华雷。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是一位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仅仅活动了八个年头,兵败自杀时年仅三十二岁。
司马迁考察项羽短暂而非凡的人生,深为项羽的英雄色彩和悲剧性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的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以勇字贯穿始末,勇是项羽的基本特点。
以灭秦为界,将项羽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描写。
前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带动天下人之勇,推翻暴秦的统治;后期写他以一己之勇征服天下之勇,结束自己的统治。
作品将刻画项羽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和揭示项羽悲剧性格的教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羽的形象不仅极为鲜明生动,而且还意蕴深厚,令人仰慕叹惋,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说: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
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
令人三叹。
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期的价值区别。
前一个忽化说明项羽的神勇不断升项羽是一位盖世英雄,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仅仅活动了八个年头,兵败自杀时年仅三十二岁。
司马迁考察项羽短暂而非凡的人生,深为项羽的英雄色彩和悲剧性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的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国名将项羽生平
的史书。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
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项羽本纪》,我了解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个
性和魅力的人物。
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了楚国的一代霸主。
他勇猛无畏,善于用兵,对待部下也
非常宽厚,因此得到了士兵和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项羽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
他性格鲁莽,缺乏谋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和自己的悲惨结局。
在对待政敌和异己时,他也显现出了残忍和狠毒的一面,这些都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教训。
项羽
的一生,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悲剧的一面。
他的成就和失败都给
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要学会从
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才
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
通过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决心。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甫读《项羽本纪》,在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高傲、霸气的热血男儿,有着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
司马迁曾赞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李清照亦赞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铁骨英雄为何一再的让人长太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的性格悲剧。
首先,在我看来,楚汉争霸中,项羽的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是他失败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巨鹿大战,却活埋将卒二十万,称霸咸阳,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
可他依然固执。
君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碉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笼络人心这一局上,项羽不如刘邦。
可是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
但是他的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成为了他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而他却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的宝座。
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
他的轻信多疑,让范增因为平白无故地受到猜忌而悲愤出走,他的不善用人,让难得的良将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他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须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知人善用这一局上,项羽又占了下风。
最后,项羽的妇人之仁,是他失败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刘邦何以能够屡次从项羽的手中逃脱?西楚霸王的名号是那么的响亮,那个目有重瞳,七十二战无一不胜的霸王令多少人闻风丧胆?刘邦的成功其实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也正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以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还是倒向了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