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能保持高度的增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作业版::1.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和对人类先进文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在这一严整的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①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看,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和落脚点。
②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看,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实质所在。
③从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作用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活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关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密切。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160多年的社会发展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答案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固有矛盾日益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宏观可能性。
(二)无产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这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
(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
19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客观地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辩证唯物论的创立提供了接掌依据。
社会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人相比,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有强烈的实践愿望,正是在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二:(1)、西欧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为人们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
( 2)、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政治条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认识经济概念和理论,要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使其学会。
科学地观察、分析问题。
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点及解决办法】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
对这个问题,教材是从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明确,无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我国来看,宏观调控对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复习提问1. 什么是市场经济?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请说明其含义。
3. 市场经济有哪些优越性?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市场的调节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
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马克思原理简答题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P36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①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的;②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P114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②利已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③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P219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的原因:①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③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④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⑤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⑥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P75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①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②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P3626.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③严重的贫富两级分化。
9.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0.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①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②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③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④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谈起“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既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的繁荣时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经历过衰退与萧条的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
面对越发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并没有束手无策、一撅不振,而是通过对内调整与改良和对外转嫁的方式谱写着资本主义新的篇章,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一、从繁荣到危机二、罗斯福新政①加强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③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④大力发展经济;⑤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
1,美国著名的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2,罗斯福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历史启迪。
(1)罗斯福作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在困难面前,大胆改革、勇于进取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2)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以复苏。
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3,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1)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2)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3)这些矛盾一直没有解决,暂时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4,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影响:(1)对资本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达到三千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民颠沛流离;②也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③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法西斯势力对外侵略扩张,逐步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对苏联:危机并未波及实施计划经济的苏联,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异同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的是由国家垄断和控制关键产业和资源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掌握着重要的生产资本和资源,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国家垄断的崛起: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家垄断的出现是对私人垄断的一种回应。
通过国家垄断,国家可以参与并掌握重要的产业和资源,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并保护国家利益。
国家垄断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和稳定作用。
2.生产关系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私人资本家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生产资本,也承担了雇主的角色。
这种变革意味着国家的干预和调控在经济关系中的增加,导致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3.政府的经济功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家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更加主导的角色。
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经济调控等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职能。
这使得国家能够更广泛地干预和调整经济,以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目标。
4.社会福利和公平意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往往伴随着更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政策导向。
国家通过垄断控制,可以实现对资源分配的调控,通过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社会福利的作为,实现更广泛社会利益的平衡,缩小贫富差距。
总体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因为国家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程度上升,掌握了重要的生产资本和资源,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组织形式。
国家在经济中的强势地位可以对市场和产业进行更加精细的调控,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一、资本主义靠掠夺起家资本主义的基础是资本原始积累。
欧洲开始暴力圈地,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造就大批自由劳动者,土地集中少数人手中。
接着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西班牙从中南美洲攫取黄金250万公斤,白银l亿公斤。
同时贩卖黑奴400年,赚取5000%巨额利润。
接着在世界各地殖民贸易一个多世纪,掠取数以亿计财富,给其他国家造成大灾难,从头到脚滴着肮脏东西。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端于文艺复兴,其人本主义反对神权,主张思想智慧从神学中解放。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神权,启蒙运动又直指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比封建意识形态进步,但看看原始积累就明白,只要有利于自己就可绝对损害他人,甚至大规模剥夺他人生命。
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人本主义实质是绝对利己主义。
欧洲资产阶级把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与近代技术结合,导致工业革命,普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经济成熟,造成城乡对立和阶级对抗,促成国际分工和殖民浪潮。
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政府推行一切由市场调节的自由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两极分化,引发阶级斗争。
1870年到1910年5次经济危机造成严重损害,于是自由竞争进入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独占生产和市场,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形成金融寡头,只在经济运转方式途径及利益关系上作改变,没消除竞争,基本矛盾依存,表现为1929到1933年经济危机,英国生产下降32%,德国下降52%,法国下降36%,美国下降56%,资本主义工业退回1908到1909年水平。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4/5,世界贸易总额3/4和几乎全部资本输出。
工业智能化,微机广泛应用,劳动对象扩大,生产空间拓宽,原子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减少对非再生能源依赖,劳动力结构向高素质高技术转化。
经济危机间隔长,破坏力下降,通胀率、失业率和赤字都在较低水平。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能保持高度的增长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袁兵年2010211005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其具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熟的宏观调控机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些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成型的,只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当大多数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转向市场经济之时,形成了最受关注的美英模式、德日模式和瑞典模式。
还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期间有过一些波折、经济危机也未曾停止过,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且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走势。
因而,在新世纪之初,要能够正确把握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客观规律,就需要我们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解释,以确保社会主义在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本主义有益做法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促进人类社会更健康地向前发展,保持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1:三种模式的介绍
美英模式被广泛称为“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它是指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
这是为维护资本利益、适应资本扩大积累、无限扩张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
其经济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减少税收负担、严格控制货币、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其基本特征是:在思想渊源上,崇尚个人主义和充分的竞争性,长期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是自由
放任的经济理论;在资源配置上,主张所有资源都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在决策机制上,以企业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范围,但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股票和证券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有直接影响。
德日模式被称为“莱茵模式”,经过不可避免的文化改造以后,由欧洲传到了日本,其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它包含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经济的活力应该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市场应该享有最大的运转自由,这种运转自由首先表现在物价和工资方面;二是市场运行不能独自支配整个社会生活,它应该首先受到社会需要的平衡和制约,而国家则在其中起保障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根据本国实际在运行过程中,强调必须做到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公正原则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由社会调节或国家调节来实现的。
瑞典或北欧模式也被视为发达资本主义的一种典型模式类型,且以达到较高社会公平水平的高福利闻名于世。
其推行的改良社会主义的政策和理论。
其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包括以下基本内容:首先,宣称“民主社会主义”的基础是“自由、平等、团结、民主和劳动”,强调它既不同于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民主与福利,也不同于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的自由和富裕,主张以团结的思想支配社会发展。
其次,主张以较温和的方式,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其改良主义的政策和主张,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的过渡。
再次,主张“经济民主”,也就是改变经济大权集中在
私人手中的状况,强调使每个人都能影响生产的方向和分配,实现职工的参与决定权。
主张通过税收和社会政策对产品和收入实行再分配,使每个公民都能有机会享受福利待遇。
最后,主张建立一种多样化的、开放型的经济体制。
2: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得的优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开拓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
科学技术进步来源于社会生产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几次产业革命都起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当人类进入20世纪中叶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
总的看,现阶段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中,已经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基本矛盾的弱化有效地减缓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波动。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相当十分突出的。
正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上述矛盾,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经济危机也时常发生。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减缓了经济波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
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
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各个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措施,在特定时期对本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为资本主义利用社会主义的有益做法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奉行的是市场万能,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
经济危机的发生,宣告了市场万能的破产。
他们为了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经济生活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随着劳资矛盾的改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阶层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种族之间以及意识上激进与保守之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反而有所淡化。
在分配关系上,国家开始积极干预收入分配,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从“社会安全”的角度认识到,把钱体面地花在工人的福利上,比让工人罢工消费甚至还要掉脑袋合算得多,在分配制度中已经有了“按需分配”部分。
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
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拓宽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市场。
资本主义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比较好地利用了国际市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矛盾,通过向外转移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并实现了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战后,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渐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趋
势日趋明显,那个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那个国家就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动地位,赢得国际经济竞争的优势,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的三种发展模式在解决公平效率问题上的比较,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空间的开拓,基本矛盾的弱化有效地减缓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波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
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对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场的拓宽。
这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人们经常看到的却是在财富积累的同时,成果却为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占有,多数人很少或几乎分享不到经济发展的果实,贫富之间的差距反而因经济增长而拉大了。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每一个国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