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6
凯恩斯主义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2.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3.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及评价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3.运用书本现有的知识分析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学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容,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观点,帮助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难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四、教学过程导入语前面几位同学已经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小组就给大家讲一下西方经济思潮方面影响加大的一个思潮。
从总的来说,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无非是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者此消彼长,此起彼伏。
而我今天所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国家干预主义在当代经济中最集中的表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的演变中,凯恩斯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交替成为经济思想中的主流,并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的经济需要。
为什么这几种经济思潮能够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而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凯恩斯经济学是如何在这样之中产生出来的。
讲课顺序1.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解婷婷2.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一):周坤3.凯恩斯经济学的内容(二):杨秀丽4.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及评价:谢攀五、教学反思1.优点:PPT设计较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内容充实、全面,有内涵,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评价、凯恩斯主义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概括,重点难点把握得当,2.不足:主讲人讲得不生动,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只是单方面的讲述,而不是教学过程,一个交流过程,心态还是未放松,稍许紧张,口语转换不够流畅,教态幅度过大,板书太少3.改正方法:注意调节心态,平时多加锻炼口语转换,深入理解课本,注意教态,适度板书,控制讲课节奏。
学年论文任务书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 题目:论凯恩斯消费理论 课题的意义及培养目标: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课题的主要任务(需附有技术指标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文献,了解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内容和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作用以及该理论在收入,消费,储蓄之间的关系中所产生的作用 .还要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所存在的缺陷. 学 生: 日期: 指导教师: 日期: 教研室主任: 日期:论凯恩斯消费理论指导教师:摘要:凯恩斯消费理论概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Yt b a Ct *+=式中C 表示总消费,Y Y 表示总收入,下标t t 表示时期;b a ,为参数。
参数b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关键词: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On Keynes's Consumption TheoryABSTRACT : In his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is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theory is Keynes's consumption theory outlines Keynes's (1936) a Book: the total consumption is a functionof thetotal income. Thisidea isexpressedbyalinearfunctionoftheform:Yt b a Ct *+=type C represents the total consumption,Y represents the total income, the subscript t said period; b a , parameters. The parameter b is called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the value between 0and 1. The Keynes's consumption function only as income to explain consumer,is called the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This hypothesis is too simple and rough, when used to predict error.KEYWORDS :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The savings function一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消费理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所谓稳定的增长系指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增长。
二、凯恩斯经济学借鉴凯恩斯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并由其追随者发展与运用的一套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与政策。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三.凯恩斯经济理论与中国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宏观调控拉动内需。
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凯恩斯消费理论。
1、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一国经济的兴衰完全系之于“有效需求”是否充分,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终原因在于“心理因素”,即使是以较低的增长率增长,经济机制既与之无关亦无能为力,(二)有效需求的不足实质上是供需结构失调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国目前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绝对的,那么调节国家经济的责任自然落到国家身上,中央开始整顿并回收下方的权限,即由国家米“管理有效需求”。
2、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消除土地投资的制度风险。
一笔投资增量会引起一笔收入的增量,3 新的休假制度:。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2.理解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在实际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概念和基本涵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的构建与解释;3.凯恩斯的边际倾向消费倾向理论;4.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消费倾向?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来引导学生思考消费的概念和那些影响我们消费的因素。
2.知识讲解(30分钟)a.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概念和基本涵义(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即人们的消费行为对经济总需求的影响。
b.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的构建与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的构建与解释。
通过消费收入的变动对消费总额的影响,解释了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
c.凯恩斯的边际倾向消费倾向理论(10分钟)教师详细解释凯恩斯的边际倾向消费倾向理论,即个体对于每一单位收入增加所愿意消费的量。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消费行为,并结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进行评价和解释。
4.综合应用(20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如何对经济政策产生影响,例如通货膨胀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课后需要复习和总结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2.实际案例分析资料;3.课堂讨论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1.平时考勤和小组讨论活动的参与情况;2.学生的课堂笔记和总结;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并不陌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其核心内容。
然而,在案例分析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案例的引导和解读。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消费行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消费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
凯恩斯将收入分为两部分:可支配收入和不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税收后的收入,而不可支配收入则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利息、租金等。
凯恩斯认为,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即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a + bY,其中C表示消费,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发性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会提高可支配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活动。
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消费,防止经济过热。
然而,凯恩斯消费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具有理性的预期,但实际上,消费者可能受到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行为并不完全理性。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关注短期经济波动,而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消费行为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口结构等。
尽管如此,凯恩斯消费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为理解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政策工具,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凯恩斯消费理论自提出以来,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多种消费理论模型,如生命周期假说、永久收入假说等。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学⽬的:使学⽣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法;培养学⽣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教学过程:⼀、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引⼊:由⼀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因为有效需求不⾜,⽽主要⼜是消费和投资不⾜,进⽽提出导致消费不⾜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分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1、消费的概念:⼀个国家(或地区),⼀定时期内,居民个⼈(或家庭),为满⾜消费欲望,⽽⽤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配收⼊⽔平、商品价格⽔平、利率⽔平、收⼊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配收⼊。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凯恩斯认为,随收⼊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公式表⽰: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之⽐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中⽤于增加消费部分的⽐例,其公式为当收⼊增量和消费增量都极⼩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点切线的斜率。
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实证运用自学纲要掌握:1.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2.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熟悉:1. 消费函数2. 储蓄函数了解:1.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2. 影响消费函数的其他因素3. 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缺陷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公式表示为:c=c(y)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APC=c/y与消费函数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储蓄函数的概念。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的公式为:s=s(y)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则是平均储蓄倾向(APS)。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MPS),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公式为:MPS=ds/dy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的公式为:APS=s/y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有一下限制条件。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
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
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有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3040010200190919293949596979899003.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扩展:论消费和储蓄理论主要内容凯消费数3.1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2一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3.2 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3.3 凯恩斯以后的消费理论持久收入假说命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3.4 实际利率和消费-储蓄决策313.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Y d ; 消费增加要小于收入增加(0<b<1)dYb a C +=•消费与消费函数•定义: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主要是可支配收入)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支出总额的变动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不受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公式:C=f(Y d)家庭的收入、消费和储蓄(元)家庭的收入消费和储蓄(元)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或超支——100-100100180-8030034040-40500500070066040900820801100980120 130******** 150********消费函数•消费与消费函数–消费函数的线性表示:•C =a +bYd (a 和b 都是常数)•消费函数关系图C=a+bY dCa消费曲线O450Y d消费函数•消费与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任收入水平•:是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其公式是:APC=C/Yd例其公式是:•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MPC∆C/∆YdMPC=APC与MPC(b)存在自发性消费a,a为一给定常数边际消费倾向为b,1>b>0,是一个常边际消费倾向为b,1 > b > 0,是一个常数。
平均消费倾向APC=C/ Yd =a/Yd+b结论: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且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理论的局限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3.2 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32一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 两时期模型考虑现在和将来两期为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奠定基础32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3.2 一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模型假定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例,其公式为 当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都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 =c/ y = (94-80)/(120-100) =0.7
(2)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任意收入水平上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其公式为: APC 是消费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 = c/y = 0.8
(3)实例:某个家庭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数据如下
利用这个家庭的数据,可以得出相应的MPC 和APC 。
对应的消费曲线如下图
dc MPC dy
=c APC y =C
dc A MPC dy A A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在点的斜率,也就是消费曲线在点的切线的斜率c A APC y A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点与原点的连接的线段的斜率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表格和图形,得出MPC 和APC 的变化规律)
指出规律:
5、线性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其形式为:
(0<β<1)
α为自发消费,收入为0时通过举债活动或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有的消费 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 为引致性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
函数的经济含义: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观察 1)0<MPC<1; 2)MPC 递减; 3)APC>1、=1或<1; 4)APC 递减; 5)MPC<APC 。
B 点为收支平衡点,消费等
于收入,APC=1
在B 点左侧,消费支出高于
收入,APC>1
在B 点右侧,消费支出低于
收入,APC<1
y
c y αβ=+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规律)
1)线性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β(MPC )都是一样的,并且0<β<1
2)自主性消费显示为消费曲线在纵轴(消费轴)上的截距α
3) APC>MPC ( ) APC 由大于1递减且趋近于MPC
6、案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利用案例加深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解)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问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0
C
y
α A B D
APC APC 1APC >=>c y y APC αβ==+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7、关于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回答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是凯恩斯的第一基本心理定律,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定律。
(这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但其斜率越来越小的曲线。
)边际消费倾向为什么递减?(引导学生思考)
原因:在短期中,人们在获得收入后,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储蓄;而人们习惯的生活标准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当收入变化后,消费变化不大,即在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收入增量中用于储蓄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8、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早期的实证研究证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
在凯恩斯提出其消费函数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搜集数据进行研究,以检验凯恩斯函数的正确性。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对美国1923-1940年家庭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收入高的家庭消费较多,从而证实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的推断;同时,他们还发现,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较多,这就证明了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观点。
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家庭,即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这说明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从而印证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9、消费函数之谜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研究1869-1941年间的消费资料,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例如,1869-1889年间和1884-1913年间的APC均为0.867,1904-1933年间的APC为0.879。
第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47.6 + 0.73Y,根据美国1948-1985年的每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13.3 + 0.90Y,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同样可以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了。
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以上结论与标准消费函数的不一致,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就是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
正是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函数理论。
(引出下次的课的研究内容: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四、小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包括
1、凯恩斯消费函数主要内容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3、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和消费之谜
五、作业:预习《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章节,并将这几个理论进行比较。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举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视频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将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对主要结论的体会更加深刻;数学与经济学的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败笔”之处
时间上控制不是很理想,案例的讨论没有时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