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18.92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望天门山古诗三首
1.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江水奔腾,冲破天门山的壮观景象;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则描绘了江水在天门山脚下回旋激荡的情景。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则将天门山的雄奇和江水的壮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高远、豁达的意境。
2.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情。
诗中运用了夸张和奇想的手法,描绘了江水奔流、舟行如飞的景象,以及两岸猿声不断、轻舟飞逝的场景,展示了诗人豁达、豪放的性格。
3.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展示了西湖的美丽和变幻无常。
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出了西湖在晴天时的水光潋滟和在雨天时的山色空蒙,表现出西湖的美丽多姿。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望天门山》古诗全文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欢迎大家分享。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一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作者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一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作者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小学三年级诗词《望天门山》阅读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个段江水因为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鉴赏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表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防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原文望天门山1天门中断楚江开2,碧水东流至此回3。
两岸青山相对出4,孤帆一片日边来5。
注释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西为西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练习题一、读古诗,理解字词的意思。
《望天门山》望:开:对:孤:楚江:二、说一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填空。
《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
这首诗主要赞美了。
参考答案一、1.望:远看。
开:通。
对:对峙。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⑴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⑴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⑴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⑴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望天门山》古诗全文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欢迎大家分享。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一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作者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一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作者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小学三年级《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古诗《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望(wànɡ)天(tiān)门(mén)山(shān)——朝代:唐(tánɡ)代(dài)作者:李(lǐ)白(bái)天(tiān)门(mén)中(zhōnɡ)断(duàn)楚(chǔ)江(jiānɡ)开(kāi),.碧(bì)水(shuǐ)东(dōnɡ)流(liú)至(zhì)此(cǐ)回(huí)。
两(liǎnɡ)岸(àn)青(qīnɡ)山(shān)相(xiānɡ)对(duì)出(ch ū),孤(ɡū)帆(fān)一(yì)片(piàn)日(rì)边(biān)来(lái)。
译文: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练习题一、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中断(zhōng zhòng)楚江(chǔ cǔ)孤帆(fān fán)2、看拼音,写词语。
tiān mén shān ()duàn kāi ()qīng shuǐ ()3、比一比,再组词。
门()开()青()们()升()清()4、解释下列词语。
(1)天门山:(2)中断:(3)楚江:5、默写《望天门山》。
,。
,。
二、阅读理解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2、“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中断”的意思是什么?“开”字写出了什么?3、诗中的“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回”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拓展提升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请写出一首。
2、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3、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四、综合运用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爸爸妈妈听。
2、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五、诗歌赏析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六、知识链接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其他诗作。
2、查找关于天门山的资料,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七、挑战自我试着模仿《望天门山》,写一首描写山水的诗。
参考答案:一、基础巩固1、中断(zhōng √ zhòng)楚江(chǔ √ cǔ)孤帆(fān √ fán)2、天门山断开清水3、门(大门)开(开心)青(青草)们(我们)升(升起)清(清水)4、(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5、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三年级古诗中的《望天门山》,这可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古诗哟!先来说说作者李白,他可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被称为“诗仙”呢!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感。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原文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咱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里的“天门山”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那个门,而是两座山,就像大自然的大门一样。
长江水把这两座山从中间冲开,气势可太磅礴啦!“楚江”指的就是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带属于楚国。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滚滚向东流,流到天门山这儿打了个转儿。
这说明水流湍急,天门山的地势险要。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着,好像在迎接我们,它们仿佛在比赛谁长得更高更挺拔。
“孤帆一片日边来”,远远地看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慢慢驶过来。
这画面是不是特别美?接下来咱们看看这首诗的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整首诗给人一种开阔、雄伟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再来说说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了夸张的手法,把长江水的力量夸大,突出了天门山被冲开的壮观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青山当作人来写,说它们相对而出,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咱们还要注意生字词。
比如“断”字,要注意笔顺和写法;“碧”字上面是“王”和“白”,可别写错啦。
理解了诗意,咱们还可以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背诵的时候,可以想象着诗中的画面,这样会更容易记住。
对于这首诗,咱们还可以做一些拓展学习。
比如,找一找李白其他描写山水的诗,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另外,同学们可以试着根据这首诗画一幅画,把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和长江画出来,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考试的时候,关于这首诗可能会出这样的题目:让你解释某个字词的意思,或者让你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知识点】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鉴赏: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01、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02、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03、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04、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05、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望天门山小学三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释义:①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③中断:从中间断开。
断,截断,断开。
③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出蜀远游,途经天门山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现了诗人自在洒脱的精神风貌。
“望”字统领全诗,全诗也围绕着“望”字展开:天门山被浩瀚的长江从中间断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着,一只小船仿佛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诗的首句从山与水的关系表现天门山景色的雄伟,“中断”和“开”写出了江水雄壮的气势和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想象雄奇。
诗的次句写天门山近景,“碧水”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流水的清激;“回”字极富动态美,表面上是在描写长江之水翻浪回旋,变化无穷,实际上是用水的回旋澎湃衬托山的奇险壮观。
诗的第三句写舟中望山。
“出”字把山写活了,山似乎在不停地升腾、崛起,展现了舟行山中特有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末句写诗人行舟过天门山远望的景色。
“孤帆”与辽阔的长江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江水辽阔的特点,“日边”描绘出长江远景的浩瀚苍茫,给人以明朗温暖、色彩鲜明的感觉。
全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格。
知识链接:天门山在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之间,耸立于长江两岸,为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西梁山相隔长江对峙,两山峭壁悬崖,自古为江防要地。
山间多小溪,主峰北侧有天门、梵天两眼泉水。
宋代诗人梅尧臣“东梁如卧蚕,西梁似游鱼”之句指的就是此地,。
三年级古诗望天门山知识点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三年级的古诗——《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可有意思啦!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咱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望天门山”,意思就是远远地眺望天门山。
那天门山在哪里呢?天门山在如今的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里的“中断”就是指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
“楚江”就是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这一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想象一下,那江水汹涌澎湃,就像一把巨大的斧头把天门山劈开了一样,多有力量呀!“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指的是长江东流到这里打了个漩涡,然后向北流去。
这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激荡回旋。
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儿却受到了天门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是不是很神奇?“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是说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着,好像在比谁更高、谁更雄伟。
随着小船的前行,两岸的青山不断地出现在眼前,就像在迎接我们一样,是不是很有趣?“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画面感特别强。
远远望去,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孤帆”突出了船的孤独和渺小,而“日边来”则给人一种广阔、遥远的感觉。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绘天门山的雄伟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豪迈奔放的情感。
而且呀,诗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妙,比如“断”“开”“流”“回”“出”“来”,让整个画面都活灵活现了起来。
再来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李白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还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这首诗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要多读多背,把诗句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