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3
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西欧和中国都曾经存在过封建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
一、政治制度差异西欧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基于君主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力是由上帝授予的。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国王的权力逐渐向贵族阶层和教士阶层分散。
在贵族阶层中,最有权力的是领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和私人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于国王的统治。
教会的权力也与国王相当,因为教会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国王信徒的心灵,所以教会可以对国家和政治产生影响。
与此不同,中国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基于皇帝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力是天赋的。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享有绝对权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他进行挑战。
封建社会中,王侯将相、州县官吏、地方豪强和士人等群体都与皇帝的权力有关,他们在政治上的角色和议程都由皇帝控制。
二、社会结构差异西欧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以种姓制度和贵族制度为基础的。
人们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和农奴。
贵族是社会最顶层的人,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
平民是介于贵族和农奴之间的人,他们通常是手艺人、商人和自由农民。
而农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拥有极少的权利,被视为财产,可以随时被买卖。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人们被分成九个等级:皇帝、官僚、士人、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奴隶、佃农和神职人员。
在这些等级中,官僚、士人和商人通常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而农民和佃农则占据社会大多数人口。
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共同影响,社会上的流动性比西方社会低得多。
西欧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结构通常是由一位大地主或贵族领导的,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家产,雇用许多农奴和仆人。
家庭成员包括大地主、家族成员、仆人和农奴。
在这些家庭中,大地主或贵族通常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决定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命运。
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统和家长的权威。
中西古代封建制之异同“封建”看似相同的概念,在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实则相异的局面。
过去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是指先秦时期分封诸侯的社会制度,即春秋时期“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分封制。
英语中的“feudal society”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各自管理自己辖区的社会状态,既不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之意,也不是我国古代两千年来“皇帝和地主老财当家的社会”。
实际上,关于“封建制”的理解有着诸多的不同:最狭义的理解,指的是采邑制,这也是西欧人较早时期的定义。
在此意义上,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相同;比上述稍微大一些的理解是采邑制和领主制,即以采邑制为前提,以封君封臣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而,中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有共性也有个性;到马克思时,他在第二种理解基础上加了农奴制的含义;到了列宁,则用“封建制”指代一切前资本主义时代。
这里,主要从“采邑制和领主制”基础上的封建制意义上来具体比较中世纪中西方的封建制,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性,更有差异性。
西欧的封建制,指的是欧洲中世纪,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在古罗马隶农制自然经济和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在其带来的王权有限制度、亲兵队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的直接动因催发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
封君封臣制和封土制实行的上下相互约束的契约关系,使双方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依附关系;同时,依赖暴力迫使农民农奴化,又使土地所有者与租种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西欧封建制在11 世纪~15世纪为兴盛时期,待到15 世纪~16 世纪欧洲则开始进入所谓“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了。
中国的封建制,就其与西方的“采邑制”和“封君封臣制”相似的“封土建制、封邦建国”而言,主要是指西周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的“土地井田制”和随后取代“藉田”的“相地而衰征”等相关土地政策,造成了与西方相近的土地非公有或国有,而是由各级贵族所有的土地地主私有制社会。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一、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相同点: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都以君主专制制度为主,并且呈现出君主不断集权的趋势。
在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君主专即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著一个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立法权等权利。
也可以说是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尤其体现出了权力的专断,如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军事大事,最终均由皇帝裁决。
称谓专用。
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就确定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称呼。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就发展到了顶峰地步。
与此同时,古代西方虽然多数时期是属于分裂的时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统一广阔地区的大帝国,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这些帝国都存在着专制制度。
就连以西方古代民主著称的雅典,同样也存在着贵族专制制度。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民主改革,如“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虽然采取了很大程度上的民主措施,但是最终也出现了苏拉的独裁统治。
尤其发展到了后期的查理曼帝国时期,君主的权利获得了极大的膨胀,就连教皇都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权威。
2、中西方古代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律制度的本质而言,任何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中西方古代社会法律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一个本质特性。
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分析,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法律的存在,比如在商朝就出现了有《汤刑》,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部法律。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并且最终夺的了政权。
这是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由法家主要代表人韩非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就刚好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随之在各国出现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
如魏国的《李悝之法》,楚国的《吴起之法》。
试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_兼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较君主制在东西方都存在了几千年,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就存在。
奴隶制社会的君主制东西方的统治模式差不多,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的统治模式叫封建皇权制,欧洲叫封建君主制。
两者名字上表面看差别不大,但是内涵决然不同,小编在此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两者的差别。
一、专制统治的程度不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皇权成为国家统治的象征。
汉朝时期的皇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模式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
欧洲的专制统治的君主只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他要听从教皇旨意。
所以欧洲封建国家不是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属于神权和王权共治。
君主一般称为国王,很少有称皇帝的。
二、分封制的模式不同分封制是中国和欧洲封建王朝中很重要的一种制度,同样是分封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皇帝封王只是恩赏,这些王爷没有任何实权,要无条件服从皇帝。
欧洲国王分封的领主基本上与君主差不多,被分封的地方属于领主一个人的,完全独立于国王的统治,所以很多领主借机成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小国。
三、权力等级不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论,很科学的将神权和皇权集中于皇帝一人,避免了权力的分流,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除了造反、篡位几乎没人会挑战他的权威。
欧洲的封建君主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权利一开始就受到神权的制约,教皇如果开除他的教徒名誉,他的君主权威将会受到其他领主的挑战。
四、造成的影响不同由于中国的封建皇权具有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威,所以中央集权统治高度集中,地方无条件服从朝廷。
这种模式造成了大一统的概念深入每个封建王朝统治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
欧洲君主本身的权力就遭受教会的掣肘,同时他分封的大大小的领主又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而这些领主又都受到教皇加冕。
王权和神权的权力分流,是造成欧洲大分裂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欧洲和中国虽然同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但是东西方的封建统治模式完全不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更加高度专制,而欧洲君主权力大多受到制约。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封建制度是指在统治者的统治下,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和西欧的历史上,都有着强烈的封建制度。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一、统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封建君主统治着整个国家,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国的君主制度是建立在天命思想的基础上的,是传承于宗法社会的一种制度。
君主有绝对的权力,子民则必须恭敬顺从。
此外,中国的封建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宗族制度。
宗族是由血缘关系联系的人们所组成的整体。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宗族制度是比官僚制度更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统治结构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所不同。
在西欧,封建君主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其他领主共享。
这些领主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甚至与封建君主对抗。
封建领主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西欧封建制度中的主要特点。
此外,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公教制度(教会的组织结构)也极为重要。
教会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掌控君主和领主们。
二、土地制度差异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土地主要是私有制。
封建君主赋予封建领主土地作为封地,这些封地的经济收益需要被领主自行支配。
在官府和地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整个封建制度中,土地主权仍然是封建领主的。
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土地制度主要是农奴制。
封建领主需要从农奴那里萃取出粮食和工具。
这种制度极为残酷,农奴们的生活极为苦难。
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农奴主要是在庄园内工作,而自由劳工则可以旅行并在各个地区工作。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也使得自由劳工越来越多。
三、社会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制度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传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传统思想和家族牢固的掌握下发展而来的。
孝道、礼仪、忠诚这些传统美德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基础。
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摘要: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中西方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异同点。
关键词: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封建制度制度异同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
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同时封建制度也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
,在中国,封建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在西方,封建制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与贵族骑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制度,主要围绕着三个中心:领主、封臣及土地。
时间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一般认为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持续时间约2100年。
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萨利克法典的颁布,西欧封建制度持续时间1000多年。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的早并且持续的时间久。
农耕方面,我国封建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
特点:1、允许土地买卖。
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在西方封建制度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它有三特点: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
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
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
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历史背景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在夏商周那种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论: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从今展望古代,在以前,无论是身处东方的中国,还是处于西方的其他地区,都有过一段历史,即:社会是封建制的。
何为封建制度,它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在中国,我认为西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众所周知,夏朝乃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由禹所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而由于夏朝没有具体文字的记载,所以它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获知,但我们知道,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军队,创立刑法,最终掌握大权,是禅让制更替为世袭制。
而社会也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个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而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所以,它肯定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只是到达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他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西封建制度的差异及封建法的影响作者:古杨冈绍夫认为,封建主义就是一套制度,它们制造并规定了附庸对领主的服从和役务,以及领主对附庸提供保护和生计的义务。
当然,领主和附庸都是自由人。
布洛赫采用更广义的定义,他说,依附农民、附有义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的广泛使用、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模式的附庸关系、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力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即家族和国家的存留等等。
这些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
无论如何,西欧的封建化是建立在采邑的分封和领主—封臣忠诚关系的基础上的。
随着采邑的盛行,领主和封臣间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逐渐国家化,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这是一种类似金字塔的结构,君主是最高的封建领主,拥有最高权力,他将土地分给贵族领主,各领主保留自己的土地后,将其余部分分封给其下属的封臣,其中,不同等级的领主都对上是封臣,对下是领主,下级的封臣要在相应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效忠领主,最底层则是以农奴为主体的农民阶级。
西欧封建社会中的领主封臣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逐渐明确化。
领主有权征收赋税,传召贵族组建法庭,审理案件,同时有义务保护封臣的生命和土地。
作为封臣,应以一定的骑士为领主临阵作战,并以金钱援助领主,还须应召出席法庭,参与或接受“同等人”的审判。
在这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得破坏。
比如,英国封建时期的约翰横征暴敛,英国的贵族联合教会与市民,同国王进行抗争,1215年迫使国王在《大宪章》签字。
受“秦废封建而置郡县”的说法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自商周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如果采用此种理解,那么对比商周分封制和欧洲封建制,二者同样承认君主的权威,都是以封土为媒介建立的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关系。
区别在于,欧洲的王权要比商周君主的权力弱小,欧洲的封建制度是领主与附庸自发形成的隶属关系,而商周的分封则是君主自上而下的行政建制活动;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封土采邑为媒介,通过领主与附庸之间的私人契约形式,建立起来有契约性质的个人依附关系,附庸除了对领主负有契约规定的义务之外,并没有对国家的任何义务。
中世纪中西方社会制度对比中世纪中西方社会制度的对比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尝试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1.政治制度在西方,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和教会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领主和附庸之间形成了一种基于契约的关系,领主提供保护,附庸则提供效忠和税款。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另一方面,教会制度在中世纪欧洲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教皇和主教们不仅在宗教上拥有权威,还在一些世俗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中世纪政治制度则以皇权为中心。
皇帝被视为天的代表,对整个帝国拥有绝对权力。
然而,实际上,帝国常常被分为多个行政区域,由藩镇节度使管理。
此外,虽然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但儒家思想并不具有像欧洲教会那样的统一影响力。
2.经济制度中世纪欧洲的经济主要基于封建农业和手工业。
庄园经济是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基础,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包括农奴为领主工作以换取食物和住所。
另外,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包括纺织、冶炼、建筑等行业。
而在中国,中世纪的经济制度则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大量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种,并向朝廷交税。
虽然也有一些商业活动,但与欧洲相比,中国的经济制度更倾向于内向型。
3.法律制度中世纪欧洲的法律制度深受教会法的影响。
教会法是一种独立的法律体系,不仅适用于教会事务,还对一些世俗事务具有影响力。
此外,一些世俗国家的法律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而在中国,中世纪的法律制度则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朝廷的律令和判例被视为法律的基础,而个人的行为规范则受到儒家道德准则的影响。
4.宗教和社会结构在中世纪欧洲,宗教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大部分人都是天主教会的成员,教士和修女们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教会不仅对人们的信仰有深远影响,还在教育、慈善和医疗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而在中国,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差异封建制度在西欧大约经历了1300—1400年,在我国则有2300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所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各个封建领主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
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提供兵役、交纳贡赋等等。
各级领主的领地可世代相传但不能自由买卖。
各级领主把自己的土地分出一部分作为份地给农奴,其余就是自己的保有地,农奴在份地上耕种以维持生存,但必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保有地,所以劳役地租是领主占有制主要的剥削形式。
由于土地不能买卖,领主和农奴的身份永远也不会改变。
东方封建制国家譬如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这种土地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土地买卖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地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购买而不是封授,地主把土地出租给无地的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以维持生存和享受生活。
由于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生活极为艰难,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仅勉强维持温饱,遇到天灾或战乱就难以生存,他们一旦破产就会失去土地而沦为佃农、雇农。
当然,如果地主对土地经营不善,破产了也会失去土地成为穷人。
在地主占有制下,封建国家主要是以收取实物地租(也包括赋税、徭役等)的方式进行剥削。
由于东西方封建国家占有土地的形式不同,从而决定了在国家结构形式、权力结构体系和政教关系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1.国家结构形式西方封建国家结构形式主要特点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封建国家结构形式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制。
在西方国家,各级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行使几乎全部的国家权力,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铸币权等,封建割据势力十分强大。
以王室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十分虚弱,不能对各个封建领地进行干预,因此西欧各国实际上是由很多相互独立的封建领地所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而已。
中国的情况正相反。
中国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以地主占有土地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类似西方领主那样的政治特权。
中英封建主义浅谈封建主义概念首先解释一下“封建”这个词,浅显而言,即是分封建制。
从社会结构来理解,主要指社会构建的组织形式。
这个词在古书中指的是西周分封后的社会形态。
近代日本人在翻译feudalism时发现中国古文中所描述的“封建”社会形态和欧洲的feudalism很类似,于是就用了这个词,本意指的就是贵族世袭、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依附于土地和领主等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封建制度(Feudalism)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里的解释是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
1996年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封建主义定义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中英封建主义异同1、英国封建主义的诞生英国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开始于公元七世纪时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这时,按地域构成的农村公社取代了氏族公社。
此时的土地制度是国王地产和贵族的土地。
七世纪末,这种土地制度已有变化:一是份地的占有不均了,二是出现领主与依附者。
1127年4月7日,弗兰德尔伯爵威廉在城堡里举行了庄重严肃的臣服仪式,以圣徒的义务为宣誓凭证,以一根小树枝为象征将一块封地授予封臣。
马克·布洛赫著在其著作《封建社会》中主要介绍了中世纪西欧的封建主义,解释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具体是指封主与封臣的关系,封主封臣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土地的分封制度、等级分权制度,国王抑或是中央权力势微,传统的法律习惯等。
在诺曼征服之后,大量的土地分配,可以看出,英国的分封标准为军功。
同时教会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基督教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王成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土地分封,建立了完备的封建君臣制度,从而使英国最终建立了具有上述两大特点的封建政治制度。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主要差异封建国家经济的主要依托是对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
封建社会的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此密切相关。
法国地处西欧,中国地处东亚。
法国的封建体制也就是西欧的封建体制,而中国的封建体制则代表了传统的东方政权。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治差异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是其主要特征。
它既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那种专制主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经济的集中反映。
一方面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很弱,小生产者始终有赖于封建政权的庇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也需要专制主义为其统治利益服务。
历代统治者因此以天子自居为所欲为,力图使其一家天下永存。
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官田和民田。
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庄,国有土地如屯田等为官田,其它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土地为民田。
即使照这一看法,国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土地所有制之发达和中国封建国家经济之强大。
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农民,而是属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不但对官田有所有权,对民田也拥有所有权。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济,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部分土地的直接经营管理上,也体现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
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业田(北魏称桑田,北齐亦称业田)、口分田(北魏称露田)。
历代均田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
很明显,当时民人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
对永业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有很大不同。
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
在西欧,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一、中国农耕文明与希腊商业文明
二、三省六部制、三权分立制对比
三: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古希腊的政治对比
1、政治趋势:
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经济:
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政治体制:
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体系性质:
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
中国近现代政治
中共四次重大会议对比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比较:
两次国共合作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表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表3: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表4: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政体对比
表5“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摘要: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中西方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异同点。
关键词: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封建制度制度异同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
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同时封建制度也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
,在中国,封建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在西方,封建制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与贵族骑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制度,主要围绕着三个中心:领主、封臣及土地。
时间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一般认为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持续时间约2100年。
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萨利克法典的颁布,西欧封建制度持续时间1000多年。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的早并且持续的时间久。
农耕方面,我国封建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
特点:1、允许土地买卖。
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在西方封建制度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它有三特点: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
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
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
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中西两种体制和制度的理解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二者从根本上就有所差异。
1、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其实是共产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的的发展趋势,适应历史的潮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资产阶级制度继承了之前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虽然资产阶级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但是资产阶级的弊端也会随之而来。
3、中西方制度的差异:西方是资产阶级,而中国是无产阶级,二者在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西方是资产阶级把控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中国却是截然相反的,中国的无产阶级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摘要: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中西方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异同点。
关键词: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封建制度制度异同
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
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同时封建制度也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
,在中国,封建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在西方,封建制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与贵族骑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制度,主要围绕着三个中心:领主、封臣及土地。
时间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一般认为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持续时间约2100年。
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萨利克法典的颁布,西欧封建制度持续时间1000多年。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的早并且持续的时间久。
农耕方面,我国封建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
特点:1、允许土地买卖。
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在西方封建制度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它有三特点: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
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
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
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历史背景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在夏商周那种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西方封建制度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后形成的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贵族民主制和中期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而成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特点有:1、劳动者的个人独立性及其微弱,2、由氏族或公社联合起来的井田制公社那样的共同体长期存在,3、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和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
而在西方,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个体生产代替集体协作生产;并且实行契约性的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
经济基础方面,在中国,夏商西周时期是井田制公社共同体下的小农经济,秦朝以后是国家编户制下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而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庄园农奴制下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等级所有制。
两者最突
出的区别是:中国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编户制下的小农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宗法性自然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由这种小农经济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三位一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而西方是建立在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过渡性经济基础上的。
阶级结构方面,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上只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一较为单一的结构;而在西欧存在两种阶级斗争,一种是封建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斗争,另一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阶级的斗争,是一种复合且具有过渡性的阶级结构。
历史作用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保证封建专制统治的长治安久。
而西欧的封建制度却促进了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制度较为专制,阶级结构单一,三位一体经济基础,它最终维护了专制统治。
西方封建制度较为民主,复合、过渡性的阶级结构,契约式的土地等级所有制,最终促进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诞生。
尽管中西封建制度存在着诸多差异,它们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
君主都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土地分封,在中西封建制度中都存在着严格的地位等级划分;最重要的相同点是中西封建制度都存在封建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斗争,且统治阶级都是封建主,他们都是地主阶级,垄断全国大部分土地,从而剥削广大的直接生产者。
同时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享有一系列的政治社会特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马克垚,《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3、庞卓恒,《中西封建专制制度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