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1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12
育种学复习资料1.家畜育种:是人类应用动物生理、生化、遗传、生物统计等理论,为生产和经济的需要而对家养动物开展长期连续系统的人工遗传改良的工作。
2.驯养:人类为了某种目的从自然界中猎捕野生动物加以驯服将其野生逐渐转变成人工饲养的过程。
3.驯化:人类把驯养的动物再经过长期的选育,使其体型、生活习性等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具有优良生产性、具大经济价值的家畜。
4.驯化的特点:(1)向更加依赖人类、更加适应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2)向多类型化、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
5.育种的核心:选种:选好种用家畜种用价值的遗传评估选配:配种方案制订杂种优势利用配合力测定6.品系:品系是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指一些具有突出优点,并能相对稳定将其优点遗传给后代的种畜群。
7.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来源相同(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3)遗传性稳定(4)一定的结构(5)足够的数量(6)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所承认8.眼肌面积:指最后肋骨处背最长肌横断面面积,可用测积仪或按公式cm=眼肌高度×宽度×0.7计算。
9.系水力:指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水分和添加水分的能力。
10.生产性能:指家畜最经济有效地生产畜产品的能力。
11.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对比: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概念自然界的力量人为的力量目的利于家畜人类实质基因、基因频率相同效果慢快方向随机的,无目标非随机的,有目标法则适者生存保护分化根据表型基因型12.质量性状:概念:由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座所决定的,性状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变异为间断分布。
原理:判别特定基因型。
选择方法:现有群体的表型分析和系谱分析、组织测交试验,以期基因型出现更典型的分离、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
(1)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实际是对隐性纯合个体及隐性基因携带者淘汰的过程。
(2)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淘汰。
13.测交:通过被测个体与一定亲属关系个体的配种计划,观察后代的表现,以期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选择反应:通过人工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改进的程度。
2、选择强度:不同性状间由于度量单位和标准差不同,选择差之间不能相互比较。
为统一标准,都除以各自的标准差,使之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的选择差称为选择强度(i)。
3、系内选择:在家系中选留表型值高的个体。
4、家系选择:根据家系均值的高低选留选留名次在前的家系的全部个体。
5、育种值:指一个个体作为亲本(种畜)的价值。
6、遗传力:指某一性状受遗传控制的强度。
等于性状的遗传方差与表型方差的比值。
7、配合力:亲本性状相互配合的能力。
8、质量性状: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
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理论。
有无角、花的颜色、血型9、数量性状:表型呈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无明显区别,不能直接加以描述,只能用数字来描绘其变异特性的性状。
10、顺序选择法:指对育种目标中待选择的几个性状逐一进行选择。
11、独立淘汰法:指育种目标中包含的每个性状都有一个最低选择标准,各性状全都满足相应标准的个体留种。
12、综合指数法:按育种目标中各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经济重要性,分别给各性状制定加权系数,得到一个综合指数,根据指数的大小留种。
13、异质选配:选取表型不同的公母畜交配,也称选异交配。
14、同质选配:选用性状、性能表现一致,或育种值相似的公母畜配种,以获得与亲代品质相似的优秀后代。
15、亲缘选配:根据个体间亲缘关系进行选配,分为近交和远交。
16、弥补选配:选择具有相反缺点的公母畜交配,以获得中间类型。
(不可取)17、二元杂交:简单杂交,即用两个品种或品系进行杂交,所得一代杂种。
18、双杂交(四元杂交):是用四个种群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在两种二元杂种间进行杂交,产生四元杂种商品畜。
19、引入杂交:在保留地方品种主要优良特性的同时,针对其某种缺陷或待提高的生产性能,引入相应的外来优良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一次。
物种: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品种是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符合人类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系:属于品种内的一种结构形式,他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品种应具备条件: 1.来源相同 2 性状及适应性相似 3 遗传性稳定 4 一定结构 5 足够的数量 6 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所承认。
品种的形成:品种的形成使由于使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因为交通不便等因素所导致的地理隔离,使得向各地迁移的小群体在一定时间后在体型外貌、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其中既有由于基因漂变造成的差异,也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成的差异,这就是原始品种,也称地方品种或土种。
对这些品种继续选择,向某一特定生产方向育种,就形成了更专一、经济效益更高的培育品种。
品种的形成主要由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因为市场对某一品种优良性能需求才会形成品种。
它比自然环境更占主导性地位。
任何生命都对生存环境由一定的适应能力,由于环境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下来,使物种外部特征、生理功能不同生物,就形成了新的品种。
原始品种:一般是较古老的品种,是驯化后,在长期放牧或家养条件下,未经严格人工选择的品种,很强的适应自然的能力,体质健壮、抗病力强。
培育品种:是指具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遗传育种原理指导下,经过较系统人工选择育成的家畜品种。
质量性状: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的品种特征、外貌,如猪毛色,鸡冠形状等不连续性状。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不同,它的变异是连续的,个体间表现差异只能用数量区别,如产奶量等性状。
区分性状四点: 1 性状是描述性的、还是可以度量的 2 性状是呈连续性分布、还是间断性分布3性状师父容易受环境影响 4 控制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单基因、还是多基因阈性状:一类特殊的有经济价值的性状,不完全等同于质量或数量性状,具有一个潜在的连续型变量分布,其遗传基础是多基因控制的,但是不服从孟德尔遗传定律.。
家畜育种学试题集(附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家畜育种学是研究家畜遗传变异、遗传规律、选择和改良方法的学科,下列哪项不属于家畜育种学的研究内容?A.家畜遗传资源评价B.家畜繁殖技术C.家畜生长发育规律D.家畜营养需求2.下列哪种家畜的育种工作较为复杂?A.肉牛B.猪C.羊D.马3.在家畜育种过程中,改良遗传特性是主要目标,下列哪项不是改良遗传特性的方法?A.选择育种B.杂交育种C.突变育种D.营养调控4.在家畜育种中,选择育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关于选择育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选择育种是通过对现有家畜个体进行选择,保留优良个体,淘汰劣质个体,达到改良遗传特性的目的。
B.选择育种不需要考虑家畜间的遗传差异。
C.选择育种是逐步改良家畜遗传特性的方法。
D.选择育种需要建立科学的选种标准。
5.在家畜育种中,下列哪种育种方法可以快速改良家畜遗传特性?A.选择育种B.杂交育种C.突变育种D.轮回育种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家畜育种学是研究家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遗传现象的学科。
2.家畜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改良家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遗传特性。
3.在家畜育种中,选择育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在家畜育种中,杂交育种可以提高家畜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遗传特性。
5.在家畜育种中,突变育种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法,引入新的________,达到改良家畜遗传特性的目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请简述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2.请简述选择育种的基本步骤。
3.请简述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及优点。
4.请简述突变育种的基本方法及优点。
5.在家畜育种中,如何评估育种效果?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论述家畜育种的意义及我国家畜育种现状。
《家畜遗传育种学》复习提纲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20分)1、发情2、生殖激素3、激素4、杂种优势5、选种6、数量性状8、杂交9、发情鉴定10、质量性状二、选择题(20分)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B.XY型C.ZW型 D.ZO型 E.XX型2、性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有丝分裂B.减数分裂C.无丝分裂D.芽裂E. 都不对3、家禽中雌性是()A.XYB.XOC.ZW D .XX E.ZZ4、以下哪一个不是细胞膜的作用()A. 保护细胞B. 传递刺激C. 提供能量D. 物质交换5、睾丸的主要机能是()A、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B、具有吸收睾丸液C、有利于精子成熟D、为精子提供营养成份6、卵巢的主要机能是()A、为早期胚胎提供营养B、调节卵巢的机能,导致发情C、贮存、筛选和运送卵子D、卵泡发育和排卵以及分泌雄激素和孕酮7、促进母畜的发情行为,第二性征和雌性动物的乳腺发育,刺激生殖器官发育的生殖激素是()A、孕激素B、雄激素C、雌雄素D、松驰素8、遗传物质主要载体是()A.DNAB.蛋白质C.染色体D.RNA9、以下哪个不是有丝分裂的特点()A、产生两个配子B、分裂一次C、分裂二次D、染色体数目不变10、影响家畜繁殖力最主要因素是()A、遗传B、环境C、营养D、管理11、基因型为AaBb可产生4种配子,下列哪个不是它产生的()A. ABB. AbC. BbD. ab12、各种两性动物中,雌雄比例接近()A.1:1B.1:2C.1:3D.2:113、在减数分裂过程()A.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B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二次C.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D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二次E. 都不对14、遗传物质存在于()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器E. 都不对15、哺乳动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表示方式为()A、XYB、XXC、ZWD、XO三、填空题(20分)1、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是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育种目的是为了人类的需求,是育种的实施者。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生产性能=基因型值+环境因素!
4、家畜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作用
(1)通过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畜禽品种资源,一方面发挥优良品种的珍贵基因库
作用,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其他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在品种资源保护的目的。
(2)通过育种工作,培育出新品种和品系,以保证畜禽群体具有很高的总体生产性
12、选择极限
在一个群体中进行长期闭锁选择,直至选择对提高生产性能不再产生作用,即不再出现选择
变异,与质量性状类似,但遗传基础又与数量性状类似,受多基因制约的特殊性状。
第八章
2、近交
即近亲交配,是指亲缘关系较近个体间的交配,即交配双方间的亲缘关系较群体中的平均亲缘关系要近。
近交所生子女称为近交个体。
3、近交系数:就是某一个体(二倍体生物)任何基因座上的两个相同基因来自父母的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也就是该个体由于父母近交而可能成为纯合子的概率。
通俗的讲就是指。
家畜育种学资料(完整版)家畜育种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保种: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
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2.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
3.标准乳:乳脂率为4%的乳。
4.标准乳量:乳脂率为4%的乳量。
5.表型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即缺乏部分组合或纯繁组的双列杂交。
7.采食量:指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
8.测定站测定:指将各育种场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在相对一致、更严格的条件下,在统一的期限内进行的生产性能测定。
9.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10.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
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
11.产蛋总重: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12.产乳量:衡量乳用家畜产乳多少的指标。
13.初生窝仔数:指窝产仔猪的数量,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14.初生窝重:同窝初生个体重量之和。
15.纯种:指属于同一品种的个体。
16.纯种繁育:指同一品种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17.大理石状:肌内脂肪的分布情况。
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置于4℃下存放24小时后对照标准大理石状图评分。
18.单系:来源于一头优秀系祖并具有与系祖相似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畜群。
19.单向性选择:把种群中某一极端变异个体保留,淘汰另一极端变异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20.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21.顶交:即用近交系的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杂种后代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22.动物克隆技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
23.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与胸骨结合处前缘的长度。
家畜育种学⼤学期末复习资料动科072班《家畜育种学》复习参考⼀、⼤题⽬1.驯化动物与驯养动物有何区别?答:驯化动物是指⼈类饲养的野⽣动物,脱离了野⽣环境并凭经验感知到⼈类是其⾷物和栖息地的供应者⽽不是其危害源的动物。
它要成为家畜,还必须满⾜两个条件:①能够⼈⼯繁殖;②⼈⼯选择下,⼈类所需要的选择性状能得以充分表现,并逐渐遗传下去。
驯养动物是指⼈类长期饲养的动物,符合⼈类要求⽽有能在⼈⼯条件下繁殖的动物,它和⼈类的关系密切。
2.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有:1. 具有较⾼的经济价值或种⽤价值;2. 具有相同的⾎统来源;3. 性状及适应性相似;4. 遗传性稳定;5. 有完整的品种结构;⒍⾜够的数量;⒎分布地区⼴;⒏经政府或品种协会审定认证。
3.什么是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是什么?答:数量性状是指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类性状。
其遗传基础是:(1)微效多基因假说;(2)数量性状基因座。
4.简述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
答:杂交育种的步骤:1)确定育种⽬标和⽅案2)杂交创新阶段3)横交固定阶段4)扩群提⾼阶段。
)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影响近交系数增量(F答:影响世代近交增量的主要因素有群体规模、性别⽐例、留种⽅式、亲本的贡献、交配系统、在代间群体规模的波动以及世代间隔等。
6.影响选择反应⼤⼩的因素有哪些?答:1)可利⽤的遗传变异2)选择强度3)育种值估计或指数选择的准确度4)世代间隔。
7.简述引⼊杂交的⽅法。
答:引⼊杂交的⽅法:基本上符合要求但有某项缺点的品种(原来品种),可以选择⼀个与之相同但有针对其缺点的优良品种(引⼊品种),和它进⾏⼀次杂交,从所得杂种后代中选出最优良的个体再与原品种的公母畜交配,产⽣的后代进⾏培育,如果已符合要求,选择其中最好的公畜与符合要求的母畜横交,如果效果并不理想,则⽤回交后代再次与原来品种配种,符合要求后进⾏横交。
8.写出混合模型的表达式及其所包含的矩阵。
《家畜育种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孟德尔群体:个体间有交配的可能性,在连续世代间有基因交换的有性繁殖群体估计原理:线性回归2.选择差:被选留个体的平均表型值与侯选群平均表型值之差。
3.育种值:基因的加性遗传效应,能稳定遗传,在育种过程中能被固定,故又称为育种值。
4.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
“最佳”指估计值的误差方差最小;“线性”指估计值是观察值的线性函数;“无偏”指估计值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量的真值;“预测”指对随机变量的估计。
5.杂种优势: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的现象。
6.家畜:在人类控制干预下,能够顺利的进行繁殖的,有相当大的群体规模,并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得到充分发展并能遗传下去的家养的脊椎动物。
7.培育品种:是指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遗传育种领域与技术指导下,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择过程而育成的家畜品种。
经过人们有明确目标选择和培育出来的品种。
8.基因库:在一个有性繁殖群体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基因组合。
9.遗传漂变:小群体内,由于配子的随机抽样导致的基因频率在世代间的随机变化就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10.遗传力:广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狭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11.胴体重:屠宰后去内脏、头和蹄后的左半扇胴体重。
12.管围:在左前肢管部上1/3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
13.动物模型:当一个模型中随机遗传效应为动物个体本身的加性遗传效应时,称此模型为动物模型。
14.选择反应:通过人工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改进的程度。
它是选择差稳定遗传给后代的部分。
15.留种率:被选留种用个体的数量占被测定个体数量的比值称为留种率。
16.相对育种值:个体育种值相对于所在群体均值的百分数。
17.品系:是指具有突出的优点,并能将这些优点稳定遗传下去的种畜群,是品种的基本单位。
18.级进杂交:级进杂交又称为改良杂交,指用优良的培育品种(称为改良品种),大幅度提高本地生产力低、生产力方向不理想、生长慢、成熟晚的品种(称为被改良品种)的一种方法。
家畜遗传育种学复习题答案家畜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家畜遗传规律、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家畜品种改良的科学。
以下是家畜遗传育种学复习题的答案:一、选择题1. 家畜遗传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A. 家畜的饲养管理B. 家畜的遗传规律C. 家畜的疾病防治D. 家畜的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答案:B、D2. 遗传力是指什么?A. 遗传变异的程度B.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C. 遗传性状在总体变异中所占的比例D. 遗传性状在个体间的差异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家畜遗传育种的目标?A. 提高生产性能B. 改善抗病能力C. 增加体重D. 降低遗传多样性答案:D二、填空题1. 家畜遗传育种的基本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选择、杂交、人工授精2. 家畜遗传育种的目的是提高家畜的_______和_______,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答案:生产性能、适应性三、简答题1. 简述家畜遗传育种中的选择方法。
答:家畜遗传育种中的选择方法主要包括个体选择、家系选择和群体选择。
个体选择是根据个体的表现型性状进行选择;家系选择是根据家系的平均表现型性状进行选择;群体选择则是在一定规模的群体中进行选择,以提高整个群体的遗传水平。
2.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现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基因型是指个体遗传物质的组成,包括基因的类型和数量。
表现型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论述题1. 论述家畜遗传育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答:家畜遗传育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通过遗传育种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增加奶牛的产奶量、提高肉牛的日增重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遗传育种可以改善家畜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此外,遗传育种还可以保护和利用家畜的遗传资源,为未来的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提供基础。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A A C C AB B A A B A B DC B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对比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近交衰退指近交使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相关的性状降低的现象; 杂种优势指不同种群个体杂交的后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平均值的现象。
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主要在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
2. 个体育种值与EBV:个体育种值的简称育种值,指的是种用个体某一性状上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的加性效应值。
虽然育种值可以稳定遗传,但不能直接度量的,只能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计,由此得到的估计值称为估计育种值,即EBV。
3.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种群和其它各种群杂交能获得的平均效果,遗传基础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主要依靠纯繁选育提高。
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种群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是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其提高主要依靠杂交组合的选择。
4. 育种与保种:育种指利用现有畜禽资源,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
保种指人类管理和利用家畜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持续利益,并保持满足未来需求的潜力。
育种是不断打破群体遗传平衡的过程,而保种需要尽量维持群体遗传结构的稳定。
5. 专门化品系与配套系:专门化品系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按育种目标分化选择育成,每个品系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指定位置,承担专门任务。
配套系指利用若干个品系,通过杂交组合试验,所筛选出的具有最佳特殊配合力的杂交组合。
四、简答题(共25分)1.与常规选择方法相比,MAS具有哪些优越性?(5分)增加遗传评定的准确性;进行早期遗传评定;降低遗传评定的成本;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
动科072班《家畜育种学》复习参考一、大题目1.驯化动物与驯养动物有何区别?答:驯化动物是指人类饲养的野生动物,脱离了野生环境并凭经验感知到人类是其食物和栖息地的供应者而不是其危害源的动物。
它要成为家畜,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能够人工繁殖;②人工选择下,人类所需要的选择性状能得以充分表现,并逐渐遗传下去。
驯养动物是指人类长期饲养的动物,符合人类要求而有能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的动物,它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2.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有:1.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种用价值;2. 具有相同的血统来源;3. 性状及适应性相似;4. 遗传性稳定;5. 有完整的品种结构;⒍足够的数量;⒎分布地区广;⒏经政府或品种协会审定认证。
3.什么是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是什么?答:数量性状是指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一类性状。
其遗传基础是:(1)微效多基因假说;(2)数量性状基因座。
4.简述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
答:杂交育种的步骤:1)确定育种目标和方案2)杂交创新阶段3)横交固定阶段4)扩群提高阶段。
)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影响近交系数增量(F答:影响世代近交增量的主要因素有群体规模、性别比例、留种方式、亲本的贡献、交配系统、在代间群体规模的波动以及世代间隔等。
6.影响选择反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可利用的遗传变异2)选择强度3)育种值估计或指数选择的准确度4)世代间隔。
7.简述引入杂交的方法。
答:引入杂交的方法:基本上符合要求但有某项缺点的品种(原来品种),可以选择一个与之相同但有针对其缺点的优良品种(引入品种),和它进行一次杂交,从所得杂种后代中选出最优良的个体再与原品种的公母畜交配,产生的后代进行培育,如果已符合要求,选择其中最好的公畜与符合要求的母畜横交,如果效果并不理想,则用回交后代再次与原来品种配种,符合要求后进行横交。
8.写出混合模型的表达式及其所包含的矩阵。
家畜育种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保种: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
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2.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
3.标准乳:乳脂率为4%的乳。
4.标准乳量:乳脂率为4%的乳量。
5.表型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即缺乏部分组合或纯繁组的双列杂交。
7.采食量:指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
8.测定站测定:指将各育种场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在相对一致、更严格的条件下,在统一的期限内进行的生产性能测定。
9.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10.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
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
11.产蛋总重: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12.产乳量:衡量乳用家畜产乳多少的指标。
13.初生窝仔数:指窝产仔猪的数量,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14.初生窝重:同窝初生个体重量之和。
15.纯种:指属于同一品种的个体。
16.纯种繁育:指同一品种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17.大理石状:肌内脂肪的分布情况。
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置于4℃下存放24小时后对照标准大理石状图评分。
18.单系:来源于一头优秀系祖并具有与系祖相似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畜群。
19.单向性选择:把种群中某一极端变异个体保留,淘汰另一极端变异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20.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21.顶交:即用近交系的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杂种后代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22.动物克隆技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
23.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与胸骨结合处前缘的长度。
家畜育种学复习1、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P4)主要任务: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放和利用。
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研究对现有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的理论、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
研究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规。
主要内容:1.发现或者创造变异(测定体系记录体系)2.分析变异选定个体(选种方法与理论)3.优良基因的扩散(选配与繁育体系)2、家畜的起源(P6)3、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P7)4、品种、品系的区别(P12)⏹品种(breed)-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毛-举例:大白猪、荷斯坦奶牛、纯血马⏹⏹⏹品系(strain, line)-品种内的一种群体结构形式-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经过近交获得在某些性状上具有遗传性能比较一致的后代☞源于同一头系祖(通常为种公畜)的畜群ω具有与系祖类似的表型特征和生产特性ω符合品种标准5、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1.突变2.迁移3.选择4.遗传漂变6、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比较(P29)7、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基因座(QTL)(P30)8、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分类的、并且可加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互换规律,这些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区别。
(P30)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对数量性状产生影响的基因座或基因簇(染色体片段)9、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P31)10、基因的3种效应:1.基因的加性效应2.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3.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效应(P32)11、母体效应:母亲个体间差异等的影响,使得它们的表现比非同胞间的相似性增加,这一般称之为母体效应。
家畜育种学复习资料1育种学物种指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和基本形态互不相同的生物集团, 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品种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品系是品种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
物种与品种的区别: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有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品种应具备的条件:①血统来源相同,具有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②性状及适应性相似-体型外貌、生理机能、经济性状、适应性相似③遗传性能稳定-能将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纯种与杂种的根本区别④具有一致的生产性能-一个品种内可分为若干个品系-每个品系(或类群)各具特点-自然隔离形成,或育种者有意识培育,构成品种内的遗传异质性⑤具有足够的数量⑥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审定和认定1、品种形成的原因:⏹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交通不便造成地理隔离⏹各地的小群体在体型外貌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出现家畜品种的雏形⏹原始品种被继续选育,形成特定生产方向的培育品种2、影响品种变化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ω形成不同用途培育品种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之前: 农业、军事→马业工业革命之后: 城市→乳肉蛋绒裘革等用途畜禽ω影响品种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自然环境条件ω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和食物结构等①专门化品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
②兼用品种:具有两个以上方面生产性能特长的品种。
生长(growth):同类细胞数目增加或体积增大,使个体由小到大,体重逐渐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生长。
发育(development):由受精卵分化出不同的组织器官,从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与机能的过程。
它是个体生育机能逐步实现和完善的一个过程。
累积生长:家畜在任一时期所测得的体重或体尺,是前期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
绝对生长: 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长量. 反映生长速度.相对生长:单位时间内增长量(增量)与原有体量(始重)的比值。
反映了生长发育的强度。
生长系数(R):末重占始重的百分率, 表示生长强度的指标.生长加倍次数(n):从初重到末重翻几番。
分化生长率:所研究的部分和器官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与整体相对生长的比例。
当a=1时,表示局部与整体的生长速度相等。
当a>1时,说明局部生长大于整体的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晚熟部位。
当a<1时,说明局部生长小于整体的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早熟部位。
四、生长发育的规律性(阶段性、不平衡性)1、阶段性2、不平衡性:(1)体重增长的不平衡性。
(2)外形、部位增长的不平衡性。
(3)骨骼肌增长的不平衡性(胚期头部生长最快,出生后体轴骨生长最快)。
(4)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5)营养成分积贮的不平衡性。
生长波——生长强度有顺序地依次移行的现象就叫作生长波主要生长波——生长波从头部到腰部,从臀部到腰部,最后在腰荐结合部汇合,叫主要生长波。
次要生长波——从四肢骨下部到肩部和骨盘部,然后与体轴骨汇合。
生长中心——主要生长波与次要生长波汇合的地方。
六、影响家畜生长发育的因素1. 遗传因素不同家畜品种有其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同一品种不同的选配方式,如近交和杂交后代,生长发育速度不同;不同类别基因对体型部位有不同影响。
2.母体大小胎盘大小、胎盘数量与密度是影响胚胎发育的主要因素。
母体越大,胎儿生长越快,胎儿的初生重就越大,从而影响胎儿出生后的生长。
母体大小对胎儿的影响在大家畜比小家畜更明显。
3.饲养管理因素营养水平、饲料品质、日粮结构、饲喂时间和次数等。
4.性别因素一般的哺乳动物,公畜生长发育较快,体型体重较大,对饲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饲料营养浓度的反应也明显;去势对公畜的生长发育也影响明显,如牛去势后,新陈代谢和神经敏感性降低,育肥性能提高,肌肉的大理石纹状较公牛好。
5.环境因素炎热地区的家畜与寒冷地区的家畜生长发育速度、体形外貌有一定的差别;海拔高度对家畜的生长发育及体形外貌上也有较大影响;光照对动物的生产也有影响,如鸡上应用延长光照的时间来提高产蛋率,猪在黑暗的环境中沉积脂肪的能力较高。
2.研究外形的意义:(1)可以鉴定不同品种与个体间的差异。
(2)可以正确判断家畜的健康状态及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
通过皮、毛状况察看家畜的健康。
(3)可以判定家畜的主要用途及生产力方向。
如肉用家畜与乳用家畜间的差别。
(4)可以判定家畜的年龄及生长发育情况。
如根据角轮数、牙齿状况来推断牛的年龄。
体质:是指在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下,动物有机体各部分机能和结构协调性的综合表现。
体况:动物的肥满度和营养状况。
决定于饲养管理及利用性质,“膘情”。
生产力:家畜在一定饲养方式下所表现出的生产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指标。
意义:(1)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2)作为饲养家畜的依据(3)作为评定生产性能的尺度(4)作为选择种畜的依据(5)生产力是育种工作的基础3. 影响家畜生产力的内在因素(1)性别(2)年龄(3)个体大小(4)利用年限性成熟:指家畜的生殖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开始具有繁殖能力。
同一家畜因品种、气候等条件不同,性成熟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家畜性成熟年龄为:猪3-8个月;羊6-8个月,牛8-12个月。
生理成熟:又叫发育成熟,指家畜生理上达到基本稳定的成年时期,此时动物的形态、机能及新陈代谢达到基本稳定。
猪2-3年,羊2-3年,牛4-5年。
体成熟:指家畜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具有成年家畜应有的形态结构。
体成熟年龄受品种、环境气候、饲养管理等条件的制约。
家畜在体成熟时才能配种。
猪体成熟年龄为8-12个月,牛1.5岁-2岁,羊1.5岁。
经济成熟: 指家畜可以达到作为某种经济利用的状况。
如肉用家畜.自然选择: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人工选择: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家养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过程。
性状:是认识生物体遗传变异现象的起点,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统称为性状。
一、对隐性基因的选择二、对显性基因的选择: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个体)1(1)(22 1qsqqsqq----=淘汰所有可识别的隐性纯合个体,开始能较快地降低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但逐渐变缓,且很难降至0。
2、通过测交鉴定显性杂合个体淘汰全部隐性纯合个体,同时鉴定出显性杂合个体并予以淘汰,这样可很快在群体中清除隐性基因。
① 依据系谱信息② 依据后裔信息③ 与配母畜为隐性纯合体 5个后代④ 与配母畜为已知隐性基因携带者 11个后代⑤ 与配母畜为已知携带者的女儿 23个后代⑥ 与配母畜为被测公畜自己的女儿 同上⑦ 与一母畜群随机交配 P (检验概率)=1-(1-0.5q )n(三)对伴性基因的选择四)采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检测质量性状基因检验概率: 在后代中观察到至少有一个隐性纯合表型的概率1. 留种率——留种个体数与同期全群总数之比。
2. 选择差(S) :被选留个体均数与群体均数之差,亦即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3. 选择反应(R) :子代与亲代均数之差。
代表了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4. 遗传进展(△G t) :平均每年选择反应,即选择反应除以平均世代间隔。
5、选择强度:以表型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为标准化选择差,选择强度。
二、影响数量性状遗传进展的基本因素1. 留种率数量性状在呈正态分布下,留种大小就决定选择差的大小。
即留种率愈高,选择差愈小;留种率愈低,选择差愈大。
2. 表型标准差( )表型标准差改变的是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同样的留种率,标准差大的性状,选择差就大。
3.世代间隔(GI )选择反应是一代所能获得的改进量,而年改进量不仅与选择反应有关,而且也受世代间隔的影响。
间接选择反应:指由于对X 性状选择而使与X 性状有遗传相关的y 性状在一代里所发生的变化,就叫做y 性状的间接选择反应。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统称为QTL间接选择的实质就是早期选择顺序选择法: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只选择一个性状,待该性状得到改进后,再选择另外一个性状,依次进行选择。
2.独立淘汰法(独立水平法)P σ)(22)(y p A y x x y xy h h i CR σγ⨯⨯⋅⨯=①概念:在同一时期内选择几个性状,每个性状规定其选择标准,其中任一个性状达不到标准的,都应该淘汰掉。
3.综合选择法(最常用)①概念:将几个性状的表型值,按其遗传力、经济重要性以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加权而制定成一个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称为综合选择。
四、选择的意义 1. 选择能够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增加有利基因重新结合的机会,促使群体出现新的变异。
2. 选择可以改变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使群体出现新的性状。
3. 选择彻底的话可以使有利基因得到巩固。
4. 在前述三方面基础上,加上自群繁育可能导致种群特性发生分化,产生不同的亚种、变种或品种,甚至出现新的物种。
五. 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总体要求: 早选、选准和选好1、早期选种:❖ 可降低种畜饲养成本、缩短世代间隔。
2、准确选种:❖ 提高选择的准确性3、从优选种:❖ 从优从严,选出遗传素质优秀的个体作种用。
育种值:将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总和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值。
此值的高低反映了它在育种上的贡献大小,因此 这部分效应也叫育种值。
估计传递力是估计育种值的一半:re 表示各次记录间的相关系数(即重复率)❖ 利用同胞信息估计育种值的优点: 可进行早期选种 可进行限性性状的选择可进行本身难以度量的性状的选择对低遗传率性状,同胞资料选种的可靠性大❖ 缺点:只能区别家系间优劣,不能鉴别家系内好坏制订选择计划的步骤:1、各性状表型参数和遗传参数的估计;2、各性状经济加权值的确定;3、选择强度的估计;4、选择指数的制订和选择效果的估计;5、计算个体指数值,确定选择策略i i n i i n n n n P P h P P h P P h P P h I i 2122222211211∑==+++=ωωωω三、制订选择指数的注意事项❖强调经济加权值的制订:1、突出主要经济性状:2-4个为宜2、所选性状容易度量:3、尽可能是早期性状:早期选种4、对“向下”选择的性状,加权值为负5、对负相关的性状尽可能合并为一个性状来处理BLUP:⏹最佳——估计值的误差方差最小⏹线性——估计值为观察值的线性函数⏹无偏——估计值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量的真值。
选配——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决定公母畜的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