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分析“炼字”类-2021中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全攻略
- 格式:pptx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14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一字凝雅韵——诗歌中的炼字赏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探讨明了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了解炼字的大致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配乐朗读、导练结合,掌握炼字鉴赏的方法,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讨明了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了解炼字的大致范围,赏析诗歌中诗人所炼之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苏小妹论诗”视频导入,视频内容如下:相传,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
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请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还算好。
不过,这个‘摇’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同学们,这一扶一失之间,你感受到这种“妙极”了吗?今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炼字艺术,感受凝练的文字中带来的文学之美。
二、明字之妙所谓炼字,就是在写作时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沈德潜曾说: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正因如此,炼字题也成为了中考的高频考点,下面请看中考真题。
考题示例1、第一类:指定了具体的字词,要求考生进行赏析。
“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李频《湖口送友人》)请赏析领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第二类:未指定具体的字词,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这两句。
专题06 古诗词表达方式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所谓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方法探究】一、整赏诗歌表达方式三要点1.辨析表达方式热邮愿越务整和多,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做自配题高正熟新保各种方式的能力和技巧,以达到能够迅速选择正确答案的目的。
2.洞悉表达效果表达方式是为主旨服务的。
因此,在分析表达时,必须结合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3.规范答题步骤答题步骤:(1)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2)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3)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不同考查形式解题例析1.赏析描写手法:怎样描写(叙)+描写(叙)什么十抒什么情2.赏析抒情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十主旨情感)典例在线【一、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深层次阅读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③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
②觉:醒。
③思想:烦恼。
20. 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2019年武威第九中学八年级月考】古诗阅读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中考复习】备战2021中考:古诗词鉴赏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是
高中入学考试
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精炼
[题目形式]
(1)“a”这个词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a”这个词能改成“a”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问题类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横渡汉江
宋之问
凌外音书碎片,冬后春后。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第一句中“段”这个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
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好友的隔绝突显了诗人的乡愁。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炼字古代诗歌鉴赏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是仿出来的.----启功古人非常讲究炼字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何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的最高境界: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诗歌炼字的解题方法1)辨析这个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看是否在打破常规后具有了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特点。
(修辞手法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这个词的使用,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有时就是写出它的意思),集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看是否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甚至全篇。
4)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一. (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2005辽宁)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可以有三种答案:一种:“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惆怅,更有寻而不见的不甘心;“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诗词鉴赏——炼字专题1、题型分析设置问题形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二、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3、格式该词有……的含义,采用……修辞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或“为……做了铺垫”){表感情、谈作用}4、综合1、动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12、副词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怨妇诗,全诗行动曲折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忽”字是描写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的一个关键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形容词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4、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郑谷将“数”改为“一”,好不好?原因是什么?2小说考点之-情节考点一、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1、步骤:明确小说思路分析小说的结构类型掌握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及作用2、分析情节作用的答题方向,作用点+体现点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专题06 诗歌鉴赏★知识划重点★一、诗歌形象的鉴赏(一)明确概念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物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自己。
第二类:景物形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第三类:事物形象,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鉴赏诗歌形象是要抓住三点:一是把握形象的特征。
二是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三是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和痕迹。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恰当地描绘出来,并加以赏析。
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贬谪怀远诗、怀古伤今诗等题材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诗人自己的形象。
2.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送别留别诗、爱情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来表情达意。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塑造了临别时依依不舍的人物形象,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读来仿佛就在眼前。
鉴赏人物形象解题过程: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二、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多个景物形象往往形成意境。
考题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把握,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总是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在三句中连用九个事物,但这些事物都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作者所选的“枯藤”“老树”等都是与主题“秋思”紧密联系的。
所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上,应该揭示出它包含的思想情感,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一、从词性切入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最好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炼字题讲义
2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来。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练习巩固 第四步:作用 1.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
2.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点作用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释字义、描景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点作用)
~~~~~~~~~~~~~~~~~~~~~~~~~~~~~~~~~~~~~~~~~~~~~~~~~~~~~~~~~~~
归纳总结
家庭作业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