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65
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全文)中国网2月16日讯国务院网站2月16日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同时,我国还将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以下为《意见》全文:国发〔20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水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建议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治理愈发紧迫。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水资源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水资源治理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建议。
一、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地域分布不均、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污染严重等原因,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水资源短缺。
我国南方水源丰富,而北方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严重。
各地普遍存在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的现象,为了满足需求,不得不从其他地方转移水资源。
2.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我国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之一。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不当、农业染料、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等都会影响水的质量。
二、水资源治理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水资源治理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新建水资源项目、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多种节水技术等。
但由于具体执行情况和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治理效果有限。
当前治理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水资源依旧短缺,水污染依旧存在等问题。
2,治理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对于治理情况的监管不到位,部分企业和个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违法乱纪,依法惩罚不足。
3.部门协调不畅。
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责任分担不明, 阻碍了水资源治理效果的提升。
三、水资源治理的建议(一)坚持发展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社会,是治理水资源问题的核心。
应该大力推广循环利用等节水型技术模式。
1.引导和鼓励是发展节水型社会的关键。
政府和企业应该通过设计相关政策,采取措施鼓励、奖励节水行为,从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节水的行动中来。
2.建立节水型社区和示范城市,开展节水经验交流,推广节水先进技术和互动式节水活动,形成良好的节水氛围和合作共建的良好环境。
3.大力推广各种节水型产品和技术,如节水器、超低排水量厕所、超低耗水量设备等,为公众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的节水技术和设备。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情况1、地球上水循环(自然的水文循环):水的蒸发,降水,径流过程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的关系。
2、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3、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问题:(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2)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3)地面降沉(4)海水入侵(5)水位大幅下降,地面失衡,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
第三章水资源量评价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2、河流径流的水情和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占年径流量25%~30%),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径流的特征值(参数):流量Q t--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m³/s),径流总量W t--在一定的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m³),径流模数M--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m³/(s·km2)),径流深度R t--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深(mm),径流系数α--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同一时段内降水量之比(%或小数计)3、地下水: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形成因素:岩石的空隙性,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
4、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表3-4)5、地下水循环: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径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无限往复进行构成地下水循环6、地下水资源分类的国家标准:(1)储存量——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
(2)补给量——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进入含水层的水量。
建筑给排水水资源浪费的原因及节能设计对策【摘要】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给排水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建筑给排水常见的水资源浪费的原因,并提出设计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节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的总用水量中,居住建筑用水比例逐年增加,使得建筑节水节能问题不容忽视。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生活给排水作为耗能大户,我们必须要注入更多的绿色节能的理念与技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1 建筑给排水常见的水资源浪费的原因1.1 热水供应系统循环方式选择不当造成浪费我国目前热水供应系统的水量浪费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开启配水装置后,未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要求温度的热水,通常要放掉部分冷水后,热水设备才能正常使用。
这部分流失的冷水,未产生使用功效,也即浪费的水量。
1.2 超压出流造成浪费卫生器具给水额定流量是给水配件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规定出水量。
流出水头是保证给水配件流出额定流量,是阀前所需的静水压。
若给水配件阀前压力大于流出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称为超压出流,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
给水配件超压出流不但会破坏给水系统中水量的正常分配,因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故为无效用水量。
这部分浪费的水量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所以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造成浪费部分老式的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浪费了大量的水。
如老式的高水位蹲式大便器的冲洗水箱,次冲洗水量竟达12L/s,这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间冲水系统、市政公共厕所冲水系统的选择方面,若选择不当,则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
1.4 管道、阀门及其他给水配件等泄漏造成浪费管道老化生锈,阀门的低劣质量等也造成大的水资源浪费。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02•【字号】唐政发[2008]1号•【施行日期】2008.0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唐政发〔2008〕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性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矗在“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新的历史时期,认清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供给稳定性标准不断提高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成为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是水资源总量呈日益减少趋势。
据2005年唐山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全市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不断减少。
水资源总量由26.26亿立方米下降到24.16亿立方米,减少2.1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资源量由15.9亿立方米下降到14.35亿立方米,减少1.55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由33.17亿立方米下降为31.86亿立方米,减少1.31亿立方米。
如不采取措施,水资源短缺有可能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是水资源需求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按照省委第七次党代会对唐山提出的发挥“三个作用”及市委八届三次会议建设“四城”的目标要求,目前,我市已进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繁荣和谐文明新唐山”的重要历史时期。
要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
根据《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唐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到2010年、2020年全市需水量将达34.63亿立方米、36.18亿立方米。
北京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北京市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标准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节约能源、优化水资源利用、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标准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环境性能和人居舒适度。
以下是北京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的主要内容:一、节能减排:1.1设置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1.2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例如选择低辐射、隔热性能好的玻璃,利用新型保温材料等。
1.3安装高效的暖通设备和照明系统,包括高效空调系统、LED照明等,降低能耗。
1.4在建筑使用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能源管理措施,监测能源消耗情况,实施能源节约措施。
二、水资源利用:2.1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回用系统,加强对水资源的再利用。
2.2在公共建筑中推广低流量的冲水设备和节水龙头等,减少用水量。
2.3对公共建筑进行水资源消耗监测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优化。
三、室内环境质量:3.1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风供应。
3.2选择低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和家具,防止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释放。
3.3根据人数和使用功能设定合理的照明水平和光照均匀度,保障室内视觉舒适度。
3.4控制噪音污染,采用隔音设计和环境音乐等措施,提供宁静的室内环境。
3.5鼓励绿色植物的种植,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绿化效果。
四、建筑生态:4.1增加建筑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2设计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提高建筑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4.3合理布置建筑与周边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上仅是北京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实施要根据具体项目的性质和需求进行调整。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和严重,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就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本文结合广东地区水资源管理状况,阐述了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管理体制;综合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当今水资源的状况不仅是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再加上水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任务也就越来越重要。
广东省年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亿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资源总量为2361亿立方米。
流经广东省的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别为708.4亿立方米、144.3亿立方米、134.4亿立方米和86.1亿立方米。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节水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好规划,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目前广东省部分主要河流尤其是径流量较大的西江、韩江尚无防洪控制工程,江海堤防标准普遍偏低,部分河道瘀积严重,入海河口泄洪纳潮不畅,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偏低,大中型水库尚有30%未达防洪标准;全省大多数江河受到污染,部分河段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且呈加剧趋势,水体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可用水资源量减少,部分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不少地方群众住在河边没水喝;近海海湾出现赤潮,水生态环境恶化。
水污染已经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广东的不同地区存在着局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问题。
水资源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是新世纪新阶段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四川省水资源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4.01•【字号】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0号•【施行日期】2022.07.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0号)《四川省水资源条例》已由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22年3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4月1日四川省水资源条例(2022年3月31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合理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统筹配置、高效利用,协调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依法实行水资源取水许可、用途管制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并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布局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组织制定全省水资源规划,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重大水工程建设。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资源规划,并服从所在流域综合规划和上一级水资源规划。
节约用水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一、提升节水效能1.坚持以水定需导向。
聚焦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格局。
强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水型服务业,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健全完善全面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布局、区域总体规划、各类工业园区等平台建设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评估机制,从源头促进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杜绝不合理用水需求。
2.严格用水“双控”制度。
突出强化水资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支撑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严肃水资源管理的约束性和控制性。
严格落实节水评价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严格用水定额管理。
实现年用水量3000m3及以上的企事业单位计划用水全覆盖,推动用水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与合理化。
坚持从严管控与统筹配置相结合,建立用水总量“阶段管控、动态配置”的管理制度体系。
严格执行用水计划调整程序,切实保证用水总量红线不突破。
3.健全节水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用水定额在规划修编、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取水许可、用水计划以及考核监督中的约束作用。
制定鼓励节水政策体系,研究鼓励和支持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绿色金融、投资、财政支持政策。
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深化水价改革,全面启动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倒逼企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相应行业取(用水)定额。
建立健全水效标准体系,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节水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重点行业取(用)水定额实施指南》等文件,建立定额动态修编制度,加强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建立节水标准执行情况跟踪、评估和监督机制,全面提升城市节水水平。
4.严格全过程管监管。
切实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制度,严格按照用水定额,确定合理取水量,从严审批新增取水许可,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一、前言本技术标准旨在为村庄整治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包括土地整治、水环境治理、建筑改造与规划、绿化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实施本标准,旨在提升村庄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整治1.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村庄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规模,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土地整理: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村庄内的未利用地、低效用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复垦: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土地的再利用价值。
三、水环境治理1.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2.污水治理: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对村庄内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3.雨水管理:加强雨水管理,采用生态措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减少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
四、建筑改造与规划1.建筑风貌保护: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
2.建筑规划:根据村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规划,合理安排建筑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建筑材料: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耗。
五、绿化景观设计1.绿化规划:制定绿化规划,合理安排绿化用地,提高绿地覆盖率。
2.景观设计:对村庄内的公共空间、街道等场所进行景观设计,提升村庄整体形象。
3.植物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提高植物成活率。
六、公共设施建设1.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村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教育设施:根据人口规模和教育需求,建设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提高教育水平。
3.医疗设施:建设卫生院、卫生室等医疗设施,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
4.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5.体育设施:建设体育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增强居民身体素质。
6 公共建筑6.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6.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1 场地设计充分保留与利用场地内有环保价值和资源再利用价值的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2 根据国家及深圳相关规定保护场地内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确实需要改造的,工程结束后,须生态复原。
6.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建筑选址符合国家和省市的相关安全规定。
1 对用地的选址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用地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防汛能力达到《防洪标准》GB 50201的要求,充分考虑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2 用地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要求;3 选址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
如利用原有工业用地的,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和评估,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4 选址周围电磁辐射强度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 9175的要求,远离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同时远离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区域。
6.1.3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1 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的要求;2 控制室外照明中射向夜空与住户外窗以及溢出场地边界的光束;3 日照分析证明不影响周边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6.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1 饮食店、锅炉房、发电机房、配套商业、厨房、垃圾站和垃圾处理场等排放的有害气体、粉尘等经净化处理后排放或高空排放。
污废水经净化处理后排放;2 空调排热与排风采取高位排放措施,并不对行人产生影响;3 空调制冷设备采用环保制冷剂,不采用CFC制冷剂。
探究公共建筑屋面雨水处理及回收利用发表时间:2018-05-28T11:11:58.7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曾勇泉[导读] 摘要:对于拥有较大屋面汇水面积的公共建筑,将其雨水加以适当处理与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
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510080 摘要:对于拥有较大屋面汇水面积的公共建筑,将其雨水加以适当处理与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
建筑屋面雨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是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屋面雨水处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与构筑物的使用期限长短。
也是保障建筑正常使用的重要基本因素。
其质量的好坏亦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能否达标。
关键词:公共建筑;雨水处理;回收利用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量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量减少、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紧张,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早已采取行动,其中建筑屋面雨水回收利用是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建筑屋面雨水回收利用不仅有利于减少暴雨径流量,削减雨季防洪压力,而且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供水压力有着显著作用。
一、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我国雨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达6190万亿m³,这样一部分可观的雨水如果不加以利用就直接排入城市管网系统,不仅浪费了当前日益宝贵的淡水资源,同时也给城市排水设施增加了负担。
二、技术分析公共建筑屋面雨水是一种最为直接和经济的水资源,雨水资源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对于城市水资源总量的调节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都有积极影响,是当前城市水资源节约的重要研究课题。
水资源利用规则方案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源,预防水害,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第七条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第十一条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与雨水收集如今,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水资源的挑战,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收集、储存和管理雨水以及其他水资源。
本文将讨论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与雨水收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实践方法。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用地逐渐增加,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问题的加剧。
而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和雨水收集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水资源管理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从而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和降低对公共水资源的需求。
其次,雨水收集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降低洪水的风险。
同时,雨水可以被用于浇灌植物、冲洗厕所和其他非饮用水需求,进一步减少了对公共供水系统的压力。
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和雨水收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一些建筑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在屋顶或其他空地上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到储水箱中。
这些储水箱可以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用于供应非饮用水需求。
其次,建筑物的设计可以考虑在地面上设置绿化带和雨水花园,以便雨水能够渗透到土壤中,减少地表径流和水资源浪费。
此外,建筑物的室内水管理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安装节水设备和灌溉系统,优化室内用水效率。
除了上述方法,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还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水使用习惯来实现。
教育公众关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养成节水习惯,可以帮助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
此外,建筑师和设计师也可以在建筑中使用更多的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技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总之,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与雨水收集是解决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通过合理利用雨水和优化水资源管理,我们可以减少对公共供水系统的依赖,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减少洪水风险。
此外,通过改变人们的水使用习惯和采用环保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和雨水收集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建筑师、设计师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