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要使知识活起来》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一)最近,读了《要使知识“活起来”》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
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按我们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
这样一条规律性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
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
从这些事实中有一些感想:应当努力作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
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二)如果你向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
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但是儿童在这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
儿童在学习思考,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你可能从同事们那里听到过: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认识的火花。
如果在课上有这种情况,那确实是值得忧虑的: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让知识活起来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变得像魔法世界一样好玩啦!
以前上语文课,就是看着书本上的字,有时候觉得好难理解呀。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会给我们创造好多好玩的情境呢。
有一次,我们学一篇关于海边的课文。
老师就把教室布置得像海边一样,挂了蓝色的布当大海,还在地上撒了一些沙子。
我们一进教室,就好像真的来到了海边。
老师给我们讲海边的故事,我们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海浪的声音,还能闻到海水的味道呢。
还有一次,我们学一首古诗,老师就穿上古代的衣服,像个诗人一样给我们朗诵古诗。
我们也都穿上古装,跟着老师一起念。
感觉自己就像古代的小朋友在学堂里学习一样,可有意思了。
老师还会用表演的方式来教我们。
比如有一篇课文是讲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老师就让我们扮演各种小动物。
我扮演了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参加比赛。
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记住了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怎么描写小动物的动作和表情。
有时候,老师会给我们放一些音乐,让我们根据音乐的感觉来想象一
个场景,然后用文字把它描述出来。
有一次放了一首很欢快的音乐,
我就想象自己在一个花园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我把这个场景写
下来,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变得更丰富了。
情境教学让语文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我们在这些情境中学习语文,就像在玩游戏一样开心。
我希望以后的语文课一直都这么有趣,让我们在快乐的情境中把语文学得越来越好。
嘿,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很有意思呀?。
要使知识活起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
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
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
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让知识活起来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启发思考,让知识闪烁创新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在每个学生幼小的心灵里,都绽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欲望。
他们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思考,才能点燃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才能让知识闪烁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在动手游戏中做活知识
学生的思维还不同程度地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学生的一些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形象的支持。
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摆一摆之类的过程中或许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会有新的收获,这样才能实现让知识活起来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知识
数学知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要用数学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这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学生认知的需要。
因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意义。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
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
”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
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
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诛求的目标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
’……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
感悟作文:知识在于活学活用感悟作文:知识在于活学活用尽管被周围的人信任且赞叹为知识丰富才华横溢的人,但那半斤八两的水平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在与一位智慧超群的海哥哥聊天时无奈的感叹:越学习就越觉得自己无知。
而海哥哥却说:“你拿一张纸画圈做试验,圈越大而周围的空间就越大,所以说不是妹妹无知,是越学知识圈就越大,知识圈越大而周围的未知世界的空间也就越大,因此你就会觉得自己无知。
”想来海哥哥的话也很有哲理,于是便暂且拿来做心灵的安慰。
在初中辍学期间,曾读老子及诸子学说,感到最受启发的则是中医四大经典中的《黄帝内径》,因其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悟及歧黄奥妙而从中略有心得。
正如怀抱奇所说:“炎帝之于百草,尝而后知;轩辕之于经络,问而始悉。
所谓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知人事,使非有以穷之极之,而能知之哉。
”因此当时在与一个参加过高考并读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同学辩证时,我竟然出奇的赢了她,所以她赞叹我哲学学的好,也就从那时侯开始,我才朦朦胧胧知道什么是哲学。
当我再次去翻越马克思和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时,我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黑格尔辩证法又源于中国的老子。
而我的那位同学输给了我,是因为她的哲学没有学好,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的很伟大。
非常羡慕那些有充足时间且读书很多的.人,想来很遗憾,也很很惭愧,因为自己并没有读几本书。
如果说我聪明智慧的话,那只是我能把学来的一分发挥到十分甚至到极至。
记得在河北中医学院读书时,一位自尊心极强的河北邢台女同学,总是考试第一而排榜在我前边,我非常敬佩她的考试,她竟然能将考试题回答的与书上一样一字不差,但同学们的学习遇到问题时总喜欢在我这里寻找答案。
那时候一有时间我就钻图书馆和书店,而她与我则相反,总喜欢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背诵教科书和老师留的答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嘴角两边挂着因为夜晚睡眠时流涎而导致的二条长长的红线,因她怕别人看见,所以就在上课的铃声响起时,她总是拿着一本书将嘴角遮盖着走进自己的坐位。
高中英语的教学要让知识活起来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特别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让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英语的教学要赋予知识以生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和实用性。
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求职竞争力。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包括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不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载体。
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英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和写作比赛,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高中英语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英语不应该只是一种书面语言,更应该成为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工具。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和运用英语,包括听力训练、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其成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高中英语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未来职场成功的关键。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翻译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积极探索并运用英语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学习活起来议论作文学习,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从我们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学习就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你有没有想过,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很鲜活,而不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样子?我还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上物理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牛顿定律,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
我坐在下面,眼睛盯着黑板,心里却在想:“这到底有什么用啊?”就在我快要走神的时候,老师突然停下来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老师拿出一个小车、一个木板和一个斜坡,然后把小车放在斜坡顶端,让它自由滑下。
我们都好奇地看着,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
老师说:“大家注意看,小车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然后,老师又在木板上铺上了一块毛巾,让小车再次滑下。
这次,小车很快就停了下来。
老师笑着问我们:“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纷纷摇头。
老师说:“这是因为毛巾增加了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物理变得好有趣!那些原本枯燥的公式和定律,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我开始明白,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验,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
还有一次,我们上生物课,学习细胞的结构。
老师没有直接让我们翻开课本,而是拿出了一台显微镜,让我们分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我和同桌兴奋地凑到显微镜前,调整着焦距,当我们终于看到那些小小的、排列整齐的细胞时,忍不住叫了出来:“哇,太神奇了!”我们看到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
通过这次观察,细胞的结构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图片,而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亲眼看到的东西。
从那以后,我对生物课充满了期待,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又能观察到什么新的东西。
其实,让学习活起来,不仅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方式。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联系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49—51心得体会》
读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这一节,我恍然大悟: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就是五种技能,即读、写、算、观察、表达,合起来就是会不会学习。
要让阅读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学生在小学期间必须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
为了使学生学会足够迅速、准确而无错误地书写,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1400—1500页。
《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告诉我们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以及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导致学生的记忆负担过重。
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识记,当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学习也会变得轻松快乐。
《要使知识“活起来”》这一节让我受益匪浅,学习知识重在积累,贵在运用。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当竭力培养学生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
我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就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
卢氏县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组路梅芳。
让阅读“活起来”
“活起来”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通过对人生、工作、健康等方面的思考,鼓励人
们更积极地生活,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首先,“活起来”强调了人生中的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我们要意识到时间
的珍贵,不要让自己变得固步自封。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在人
生的道路上前进,不留遗憾。
当我们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时,我们就可以活得更加
充实与自由。
因此,“活起来”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和追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
梦想和目标,让生活更加精彩。
其次,“活起来”强调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指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
人将工作看成是整个生命的全部。
但这种做法又缺乏生活的丰富性和多彩性,使得人们无
法享受生活的美好。
因此,做出生活和工作平衡的选择,可以让我们更有活力地面对未来。
我们要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活起来”还强调了自我激励的重要性。
人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发掘自己
的潜力,从而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
在这个目的上,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定
期设立个人目标,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并善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
的目标。
只有通过自我激励,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最大化的
效益。
总之,“活起来”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珍贵性,提醒了我们
拥有生活、工作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
如果你正在追求更加充
实的人生,那么“活起来”绝对值得一读。
读《要使知识活起来》有感
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
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
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当我们进行教学时经常会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而令老师尴尬的是常常没几个人会用,是以前没学好,还是老师没教好。
无庸质疑,错在老师,我们的教学常常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忽视了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逐步学会灵活思维,能体现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通过学习,把一本厚厚的书变成薄薄的自己的东西,让知识活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不妨从学习主体的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从内因上看,要使知识活起来,就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
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个不多赘述。
其次,从外因上看,要使知识活起来,教师要加强师德情操和业务能力的锤炼。
师德角度,主要是爱岗敬业,每位教师要热爱自己选择的教育事业,要形成“我有才,能用才,肯用才”的教育氛围。
业务能力上,教师要加强钻研教材的能力,要结合学生实际将知识生活化,因为活化的知识才便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
要使知识活起来,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这是作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常话常新的课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只有将教材读精读透,才能在课堂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反之则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