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两小儿辩日》教学导入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解析引言《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描绘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进行辩论的故事。
本文档将分析三篇优秀的教学设计,以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教授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日出日落现象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两小儿辩论的场景。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设计二:互动探究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3. 课堂辩论: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辩论,表达本组的观点。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设计三:文化传承目标1.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诗词欣赏:让学生欣赏与日出日落相关的古诗词,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4. 分享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灵感。
5. 总结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尊重。
结论以上三篇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注重情境导入、互动探究和文化传承,为《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论语·八佾》篇,内容讲述了两个小孩辩论日出日落的现象,借此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天文、自然的态度和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古代儒家对于天文、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态度;3. 学生能够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难点:对于古代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对于辩论形式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原文和翻译;2. 辩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天文、自然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对于日出日落的现象有哪些认识和解释。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 学生跟读课文,巩固记忆。
三、辩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句子;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辩论的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进行辩论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课堂练习纸,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2.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3.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后续学习的建议。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1. 两个小孩辩论日出的方向和时间的差异;2. 孔子对于辩论的评述和解释;3. 学生对于辩论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6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最新 4 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 4 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我将不胜荣幸。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亦作圄寇、圉寇,前 450?—前375?) 所撰。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
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1、朗读课文,正音。
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盘盂 (yú) 孰 (shú) 为汝 (rǔ) 多知 (zhì) 乎沧凉(cāng) 决 (jué)2、再次朗读课文3、解释下列划线字:孔子东游 (向东) 辩斗 (争辩)问其故 (原因) 去人近 (距离)探汤 (热水) 多知 (通智,智慧)不能决 (判断)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①一儿以日初出远 (认为)此独以跛之故 (因为)孰为汝多知乎 (认为)5、翻译下列句子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
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 一) 内容把握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两小儿辩日》教案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背诵名言警句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二、师引入文章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
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一)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二)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四)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四、解文(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1、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2、生勾画。
3、反馈。
4、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5、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2、找句子。
3、反馈。
4、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角色演绎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特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读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分钟)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引用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诗、古文与我们现在常读的文章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第一次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
(板题)二、读通读懂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范读全文。
2、生跟读全文。
3、师领读全文。
4、生质疑:日与曰(一个胖点儿、一个瘦点儿)智与知(通假字)5、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提问: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物?是哪几个人物?三、扮演角色,感悟课文(18分钟)过渡:两个小孩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孩先在讨论问题,孔子介入……1、师生分角色读文两遍。
老师相机指导。
2、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文两遍:(二个人读叙述语言,两个人各读一小儿,第一遍强调语气,第二遍带上动作。
)3、四人表演读一次,众生评议。
4、生上台对话一次,众生旁白:过渡:我觉得两个都学得有板有眼,但这毕竟是古文。
能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不背课文,有没有难度?5、生思考后,上台表演两次,师充当孔子。
(相机指导词语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辨别明理(10分钟)过渡:现在咱们来想一想,两小孩争执激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呢?1、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板书:早晨:近大远凉中午:远小近热师过渡:这毕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如果现在我们做第三个小孩,第四个小孩,参与这场辩论,你有什么道理来讲。
2、扮演角色,试着辩论:师过渡:两千多年前的辩论,我们参与了,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呀很难辩明白,如果让现代的科学家去辩,可能也很难说清楚,不要紧。
《两小儿辩日》教学导入设计(精选17篇)《两小儿辩日》教学导入设计篇1[导入设计一]1 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一读。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师: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生答:孔子。
)请把你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生自由谈)3 师出承孔子头像并简介孔子。
4 师:孔子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可是有一次。
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之后,就明白了。
5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程。
师提问: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有什么问题吗?[导入设计二]1 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引导生齐读课程。
2 师:谁能背一背含有“日”字的诗句呢?3生自由背相夫的诗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着瀑布挂前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4 师:在这些诗句中,“日”字可以怎么解释呀?那“两小儿辩日”的“日”是什么意思呢?课题意思就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
他们争论太阳的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
[设计分析]设计一通过展示孔子的名言以及交流孔子的资料来初步认识孔子,知道孔子博学多才,被称为“圣人”,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崇拜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孩子给难住了,怎么可能呢?通过制造悬念,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设计二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解读课题,通过背诵一些熟悉的诗句理解“日”的字义,释题、引申,通过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并让学生悟出课题的意思,从而消除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引发他们学习新课程的兴趣。
虽然两个导入的设计切入点不同,但却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马缰,集中学生注意力较快地进入正题,显得不蔓不枝,简洁明快。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
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
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以下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呆。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惋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
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
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刚的查找、交流,我们发觉: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漂亮心灵的跳动。
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两小儿辩日》教案四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争取达到当堂背诵.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明确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教学步骤】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实用的《两小儿辩日》教案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
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
(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
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
(板书这两个词)(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
说说你的理由。
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浸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根底。
【学习目的】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得意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
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⑴很难读。
⑵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⑴多读几遍。
⑵联络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
分两步解决问题:⑴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理解大意读通顺。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⑴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指名读,学生评读。
2、老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
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
其他同学考虑: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
合作读。
老师择要板书:大那么近小那么远故晨午不能决凉那么远热那么近6、讨论: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间隔。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的内涵。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的内涵。
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1.诵读法。
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
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
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夸父逐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
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
《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一、上课内容《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__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__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五、具体教学环节(一)、课前两分钟背诵《论语》中的名句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整理词句,疏通文言文意思,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感悟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由课文本身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步骤:《两小儿辩日》课例,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整节课按照三个步骤进行“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文意;三读:读出感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由理解和掌握文言词句的字音、翻译开始,再由课文本身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升华部分是引导学生由“文眼”——“辩”字入手,对两个“辩”“辨”结合文意进行区分,最后得出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过程以“读”贯穿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电子白板,充分展现了电子白板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知欲望,方便教师教学导学,存储教学智慧等方面的功效。
其中,在授课过程中,本人主要运用了电子白板的以下几个功能进行辅助教学:手写功能;屏幕拉升功能;重点显示功能;全屏幕拍照功能;区域拍照功能;放大功能;及时记录课堂板书功能和网络传输功能等。
学生情况分析:首先,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以浅易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的话势必对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造成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且流畅朗读课文以及翻译课文;其次,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疏通课文意思,还要求对文章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要利用直观的一些方式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课文。
一、导入:同学们,《论语》中孔子说过一句话,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是哪一句话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那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告诉了我们答案。
二、题解:《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
《汉书。
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内容包括: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的阅读与理解,学习故事中涉及的修辞手法,通过分析两小儿辩论的言语,体会语言的力量,以及培养正确的辩论态度。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寓意。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寓言的特点,体会辩论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寓意,掌握生字新词。
难点:理解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辩论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寓言故事动画,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分析故事中两小儿的辩论过程,讲解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两小儿辩论中的一段对话,讲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辩论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模拟两小儿辩论,实践辩论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小儿辩日》2. 内容:a. 生字新词b. 寓言特点c. 辩论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新词,每个三遍。
b.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段辩论对话。
c. 家长协助,开展家庭辩论活动,记录过程和感受。
2. 答案:a. (略)b. (例:甲方:我认为节约用水很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乙方: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们也要关注电的节约,因为电能同样重要。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开展寓言故事分享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寓言的特点,体会辩论的技巧”。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辩论技巧”。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2019-2020年《两小儿辩日》教学导入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导入设计一]
1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一读。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师: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生答:孔子。
)请把你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生自由谈)
3师出承孔子头像并简介孔子。
4师:孔子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可是有一次。
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之后,就明白了。
5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程。
师提问: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有什么问题吗?
[导入设计二]
1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引导生齐读课程。
2师:谁能背一背含有“日”字的诗句呢?
3生自由背相夫的诗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着瀑布挂前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4师:在这些诗句中,“日”字可以怎么解释呀?那“两小儿辩日”的“日”是什么意思呢?课题意思就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
他们争论太阳的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
[设计分析]
设计一通过展示孔子的名言以及交流孔子的资料来初步认识孔子,知道孔子博学多才,被称为“圣人”,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崇拜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孩子给难住了,怎么可能呢?通过制造悬念,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设计二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解读课题,通过背诵一些熟悉的诗句理解“日”的字义,释题、引申,通过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并让学生悟出课题的意思,从而消除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引发他们学习新课程的兴趣。
虽然两个导入的设计切入点不同,但却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马缰,集中学生注意力较快地进入正题,显得不蔓不枝,简洁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