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
- 格式:docx
- 大小:19.11 KB
- 文档页数:7
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是五年级语文一篇课文,涉及大量历史地理自然等知识,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设计此课的教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五年级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五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意义,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能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4、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通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
(板书)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习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丝绸之路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中国。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地理线路和文化交流;2. 掌握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如历史、地理、文化等;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 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线路和交通方式;3.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制定学习目标(5分钟):- 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导入丝绸之路的概念(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或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猜测。
3. 学习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丝绸之路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影响。
4. 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线路和交通方式(30分钟):- 分小组让学生自行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地理线路和交通方式;- 学生小组根据研究结果向全班汇报,让其他小组提问,并进行互动交流。
5. 研究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影响(30分钟):- 学生小组自行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进行陈述和呈现;- 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总结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影响的重要性。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全班呈现时的积极程度;2. 表达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陈述和呈现过程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活动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拓展活动: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背景和影响;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和博物馆来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地理线路、文化交流和影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其背后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一、理论层面1.1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欧洲、亚洲其他地区以及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
它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网络。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了丝绸等商品,还传播了宗教、科技、艺术等各种文化,对于促进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丝绸之路的教学目标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3)让学生学习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成果,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实践层面2.1 课程内容的设计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吐鲁番交河故城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学术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如与外国学生进行友谊赛、共同制作手工艺品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11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
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
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
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
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
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
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5.欣赏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等奖课程名称:丝绸之路探秘课程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和重要性。
2.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
3.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和音频展示丝绸之路的景点和历史。
2.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和展示。
3.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课: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学时:1节课,60分钟)1.使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其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今天的影响。
第二课:丝绸之路的地理(学时:1节课,60分钟)1.使用地图和图片介绍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线路。
2.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沙漠和山脉。
3.讨论丝绸之路地理条件对贸易的影响。
第三课: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学时:2节课,120分钟)1.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
2.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文化,进行研究并展示。
3.组织学生角色扮演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第四课:丝绸之路的艺术与科技(学时:1节课,60分钟)1.介绍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品和科技发明。
2.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艺术品或科技发明,进行研究并展示。
3.组织学生参观丝绸之路艺术品展览或科技博物馆。
第五课:丝绸之路的商业和贸易(学时:2节课,120分钟)1.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和商业活动。
2.学生分小组选择一种商品,进行研究并展示。
3.组织学生模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
第六课: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学时:1节课,6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丝绸之路对当代的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提出丝绸之路的现代发展计划。
实践环节:安排一次实地考察,选择一段丝绸之路的路线或重要城市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件,情境导入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
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五、汇报交流,感悟语言(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相机出示以下句子:1、“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读。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
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
(2)指名读,生评价。
(3)齐读。
(二)人为阻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
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
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
(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精选8篇)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1篇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2篇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1、生自学,师巡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挂图;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
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
可谓一举三得]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3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丝绸之路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
教案:《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性。
2. 认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2. 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3.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一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或物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 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3. 路线讲解
- 通过地图展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4. 文化交流的影响
- 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如宗教传播、艺术交流等。
5. 重要性讨论
- 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在古代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6. 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7.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回家后查阅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优秀5篇)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制作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
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
(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课文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导读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
,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一个内容。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
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
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话说丝绸之路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
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走近丝绸之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丝绸之路》教学设计钟玲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资料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好处,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课文讲述的资料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验情感带来必须的困难。
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好处。
2、潜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潜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职责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齐走进了丝绸之路,这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齐读课题。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4、让我们一齐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透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能够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
”(板书)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习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印象?3、书中哪一段写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样貌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4、是啊,此刻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礼貌发展的纽带,各种物资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来往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景象啊!(板书)三、感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毕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这条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张骞)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张骞的贡献,请你勾画出来。
3、请一学生读,出示课件,齐读。
4、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
5、解“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由谈理解)(二)、出示自读提示。
(三)、小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能够谈感受,也能够读出你的体会。
(四)、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1、出发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学生抓重点词谈感受。
评读,生生互评小结: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张骞一行人面临生与死,多么有勇气啊!齐读第5自然段。
2:在匈奴当俘虏的岁月(第6自然段)。
重点句:“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牧草由绿变黄……十一年过去了。
”①、这11年他做了些什么?T:哦,原先这11年里,他是那么忙碌。
难怪说是“一转眼”。
所以“11年”和“一转眼”两个词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②、那么这11年里做那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他会怎样想?出示课件:“他想__________,于是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生说)③、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小结,齐读。
3、逃跑的过程(第7自然段):(1)、个别学生读,自由谈体会。
(2)、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想象画面。
(3)、生描述画面,读出画面感。
生评、师评。
小结(五)、小结5、6、7自然段。
(六)、小结人物品质,回读中心句四、丰满人物形象,感受张骞之伟大。
1、看张骞回到长安的视频。
2、(画面定格)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3、同学们对张骞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一齐来赞美张骞吧。
(回读中心句)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简单介绍张骞回来后的状况。
2、解决开课质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3、出示读课件,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
4、透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5、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读课题。
六、拓展延伸。
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路还有很多,下课后搜集:“海上丝绸之路、京西古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
”写下来,回家认真查找这些资料。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二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课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中的“丝绸之路”部分。
本课时“丝绸之路”这一内容体现了世界我们传承的空间联系,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示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张骞同西域开辟的,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到唐代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是联系欧、亚、非的陆上交通国际商道,把古代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教学目标1、识读历史地图,利用地图来认识神奇的丝绸之路。
2、感受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3、学习搜集、处理、材料及制作课件的方法。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正确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1)全班在自愿的基础上分成8活动小组,由各小组学生推选出本组的组长。
(2)提出下一堂课设的专题,专题有“丝路的由来”“丝路路线”“丝路上的人物”“丝路的作用”“丝路在陕西”“丝路甘肃”“风景优美的酒泉”“丝路在新疆”,由小组长选出本小组的活动专题。
(3)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材料,内容丰富,主题突出。
小组的成果以小组成员共同制作的课件和发言展示形式。
(4)须在下一节课前将制做的课件交于老师,由老师将其整合成活动课的课件。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叙述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
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
我们来交流一下。
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船只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祖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示]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丝绸之路。
[探究园](希望同学们在听各组的汇报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1)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从“丝绸之路”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了什么?(2)共同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3)这些写满苍桑的残横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上穿梭?(4)有人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你认为呢?(5)你能为设计一条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旅游的路线?(6)丝路的兴衰给今天你怎样的启示?[板书]丝绸之路[活动]各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
(结合屏幕介绍)第一板块丝路——揭开你神秘的面纱(第一组丝路的由来)生:介绍丝路名字的由来。
师:(补充)他最早出现在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经过赫尔曼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的古代丝路》而得以确立。
如今,这一美好的名称已极为普遍地用于形象地表述古代亚区古代大陆上的东西交通干线。
(第二组丝路路线)[屏幕显示]动态呈现丝绸之路的路线生:结合此图介绍丝路的路线。
(第三组丝路上的人物)[屏幕显示]主要人物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生:介绍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
师(补充)张骞开拓了丝路,班超保障了丝路的畅通,玄奘、马可波罗对中西方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组这是一座桥梁——作用)[屏幕显示]生: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此商路中西方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突出此商路是经济文化的桥梁。
师:(补充)它不仅是经济文化的桥梁,而且还是政治的桥梁,中国的治国的方略,道德规范也是通过此商路西传的,他是连接了亚洲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
由学生先介绍,后由老师补充:丝路衰落的原因①自然条件的变化②海上丝路的兴起③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格局变化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第二版块:丝路上的明珠第五组丝路在陕西——品读西安(设置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丝路的南端城市——西安)介绍以下景点并设计旅游的路线: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充满神秘色彩的——始皇陵咸阳首墓——昭陵佛教名刹——法门寺第六组丝路甘肃(设置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甘肃)生:介绍以下景点: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黄河大桥敦煌之旅——莫高窟躺在诗词里的——阳关、玉门关生:结合图片介绍阳关、玉门关遗址,有多少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感慨系之。
配乐诗朗诵王维《渭城曲》,王之焕《出塞曲》;王昌龄《从军行》。
第七组风景优美的酒泉介绍以下景点:小布达拉宫——拉卜楞寺;垂柳青烟的海臧寺塞上江南——金张掖;长城终点——嘉峪关神奇的鸣沙山与月牙泉。
第八组丝路在新疆——我们神往的地方介绍以下风景一部神秘的史书——罗布泊丝路遗梦——楼兰古城一部消失的神话——艾丁湖风光迷人的天鹅湖善土峪沟的千佛洞(在学生的介绍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罗布泊、楼兰古消失的原因。
对学生进行善待自然的教育。
)第三板块:丝路上的思考[探究园](1)丝路的兴衰给今天你怎样的启示?由师生从一下几方面共同探讨:①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占据对外交流的主动权。
②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重振西部。
③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屏幕显示]:(配古筝曲《阳关三叠》)风雨岁月中的洗礼,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丝路,如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大漠的古城?高原上的遗迹?古道旁的废墟和为打通、保卫这条通道一代代英雄好汉们的土坟古墓?还是只要从浩瀚的文字里才可以翻到的马革、羌笛、阳关的壮行酒、酒泉的夜光杯?不,他留给我们太多太多。
当我们同高原一脉呼吸、同湖泊一起心跳、与雪山共同述说、与胡林同声歌唱的时候,我们从这部经典大书中俨然读到了我们发展的铿锵的脚步,使我们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升华,有更多除去知识以外的收获。
丝绸之路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只要内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