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系统架构图_参考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6
系统架构典型案例共享平台逻辑架构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一般性技术架构设计案例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整体架构设计案例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应用层级说明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v1.0 可编辑可修改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注:逻辑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荐】技术架构设计注:技术架构图 --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荐】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也称为系统总体架构)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注:系统整体/总体架构图 --主要突出从物理硬件(物理层/基础层)、数据库(数据层)、后台底层(支撑层)、业务逻辑(业务层/应用层)、UI描述(展示层)、系统用户分类(用户层),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贯穿各层的保障系统)一般我们只画大虚框内的部分就行了,外面的是说明与其他系统的对接描述,可以省略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注:逻辑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荐】技术架构设计注:技术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荐】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也称为系统总体架构)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注:系统整体/总体架构图--主要突出从物理硬件(物理层/基础层)、数据库(数据层)、后台底层(支撑层)、业务逻辑(业务层/应用层)、UI描述(展示层)、系统用户分类(用户层),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贯穿各层的保障系统)一般我们只画大虚框内的部分就行了,外面的是说明与其他系统的对接描述,可以省略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系统架构图:分层架构图、MVC架构图、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事件驱动架构图软件系统架构图是用于描述软件系统组织结构、模块划分、组件交互和运行方式的图形表示。
根据不同的系统和设计需求,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系统架构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系统架构图及其详细描述:1.三层架构图(Three-tier Architecture Diagram):2.三层架构图是一种常见的软件系统架构图,它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层次: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企业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提供用户界面和展示数据。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规则,实现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源进行交互,通常是指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存储系统。
这种分层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3.MVC架构图(Model-View-Controller Architecture Diagram):4.MVC是一种设计模式,用于将应用程序的数据模型(Model)、用户界面(View)和控制逻辑(Controller)分离开来。
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Web应用程序和桌面应用程序。
模型(Model)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视图(View)负责提供用户界面,控制器(Controller)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调用模型与视图。
MVC架构图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并且使得系统更容易进行测试和调试。
5.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Diagram):6.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架构图,它将应用程序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
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返回响应。
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和网络应用程序。
系统架构设计典型案例一、共享平台逻辑架构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二、一般性技术架构设计案例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三、整体架构设计案例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应用层级说明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xxx系统力技术架构与平台设计一、设计理念“既要创造客户价值,又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是xxxx公司的软件设计理念。
xxxxx 一方面强调对用户要好用,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要满足用户对成本控制、可管理性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尽管两者时有冲突,但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对这两点的整合能力也是衡量一个软件产品质量的瑟码。
为了实现这种设计思想,我们采用了种种手段予以解决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高级应用需求。
此项教学系统采用Java技术,J2EE架构开发的先进的白主群件平台。
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
J2EE把数据库访问,Java组件和WE哉术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使之特别适合于各类医学教学机构复杂的大中型应用,更好支持B/S结构,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三层结构:MVCC7式的三层结构设计,保证系统灵活高效;兼容性:系统跨平台设计,兼容多种关系数据库,适应客户的软硬件环境。
高性能:采用数据库连接池,通过JDBCS术访问数据库,满足频繁访问需求;多处采用缓存技术,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完全B/S结构:方便用户使用,方便管理员维护。
结构图:应用架构图(小型应用)应用架构图(大型应用)运行环境服务器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NT/2000 或更高版本;Redhat Linux 或其他Linux、Unix 系统;内存:256MB,建议512MB或更多;硬盘:20GB,建议40GB以上;客户机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98/NT/2000/XP浏览器:Microsoft IE 5.0 以上分辨率:800 X 600以上分辨率,建议1024X 768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种常见系统架构介绍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就是软件的基本结构。
合适的架构是软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
⼤型软件公司通常有专门的架构师职位(architect),只有资深程序员才可以担任。
如果⼀个软件开发⼈员,不了解软件架构的演进,会制约技术的选型和开发⼈员的⽣存、晋升空间。
这⾥我列举了⽬前主要的4种软件架构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希望能够帮助软件开发⼈员拓展知识⾯。
⼀、单体架构单体架构⽐较初级,典型的三级架构,前端(Web/⼿机端)+中间业务逻辑层+数据库层。
这是⼀种典型的Java Spring mvc或者Python Django 框架的应⽤。
其架构图如下所⽰:单体架构的应⽤⽐较容易部署、测试,在项⽬的初期,单体应⽤可以很好地运⾏。
然⽽,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加⼊开发团队,代码库也在飞速地膨胀。
慢慢地,单体应⽤变得越来越臃肿,可维护性、灵活性逐渐降低,维护成本越来越⾼。
下⾯是单体架构应⽤的⼀些缺点:复杂性⾼:以⼀个百万⾏级别的单体应⽤为例,整个项⽬包含的模块⾮常多、模块的边界模糊、依赖关系不清晰、代码质量参差不齐、混乱地堆砌在⼀起。
可想⽽知整个项⽬⾮常复杂。
每次修改代码都⼼惊胆战,甚⾄添加⼀个简单的功能,或者修改⼀个Bug都会带来隐含的缺陷。
技术债务:随着时间推移、需求变更和⼈员更迭,会逐渐形成应⽤程序的技术债务,并且越积越多。
“ 不坏不修”,这在软件开发中⾮常常见,在单体应⽤中这种思想更甚。
已使⽤的系统设计或代码难以被修改,因为应⽤程序中的其他模块可能会以意料之外的⽅式使⽤它。
部署频率低:随着代码的增多,构建和部署的时间也会增加。
⽽在单体应⽤中,每次功能的变更或缺陷的修复都会导致需要重新部署整个应⽤。
全量部署的⽅式耗时长、影响范围⼤、风险⾼,这使得单体应⽤项⽬上线部署的频率较低。
⽽部署频率低⼜导致两次发布之间会有⼤量的功能变更和缺陷修复,出错率⽐较⾼。
可靠性差:某个应⽤Bug,例如死循环、内存溢出等,可能会导致整个应⽤的崩溃。
软件各种系统架构图(⼀)
技术架构图是本⼈根据多年企业技术架构经验⽽制定,是企业技术的总架构图,希望对CTO们有所借鉴。
简单说明:
1.中间件基础运⾏环境是经过统⼀规划的以WebLogic、JBOSS为主的集群环境。
2.企业集成平台是以基础业务应⽤为基础服务于上层平台和基础业务应⽤的⾼度集成平台。
3.数据中⼼是企业公共数据的集中管理⽐如⽤户数据、企业编码,可以通过数据集成平台或服务集成平台分发给其他应⽤。
项⽬做了不少,都没画过架构图,这次被要求画图,画的很丑,请⼤家看图本⾝包含的系统架构信息
⼀、架构整体图
⼆、
1、核⼼是两库⼀线
1.1 接⼝总线
所有算法功能抽象成接⼝,其中⼤部分接⼝的⽅法都是泛型⽅法,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的
1.2 代码库
代码库包含现接⼝总线中接⼝的各种实现
1.3 应⽤库
提供⽤户的界⾯或者提供给外部的服务是通过容器配置调⽤算法库中的代码来实现的各种应⽤。
⼆、应⽤关系图
1、应⽤通过配置从应⽤库中组装出⾃⼰的应⽤系统
2、应⽤本⾝之外的东西尽量使⽤拦截器处理(授权访问、权限数据推送、异常处理、缓存、⽇志等)
3、使⽤消息队列做⾼并发应⽤⽀撑(秒杀类似应⽤)
4、使⽤分布式任务系统做周期作业、数据维护、数据计算等。
软件开发中的常用架构图目录一、背景 (3)二、软件架构图的作用 (3)三、不同流程中适合运用的图 (4)四、实际架构图的运用 (14)五、结语 (15)一、背景大家在从事软件开发领域工作时间有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有画图的意识,不管是懵懂的学别人还是想更好的让其它人理解自己的一个观点。
所谓“一图胜千言”,我们身处于软件开发这个水很深且要求精确的复杂领域里,要想把事情做好,最基本的是要把事情想明白,其次还要让相关的人能够明白你要说的东西,进行协作。
特别对于一位架构师来说,能否画得一手好图尤其重要,因为相关的干系人数较多,要让不同领域的人能够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是一件不太容易但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二、软件架构图的作用软件开发涉及的流程是:需求--> 开发--> 测试--> 发布上线。
作图本身是个设计的工作,是个前期工作。
那么从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说,用到的图的地方是在前期的需求、开发阶段较多。
在软件开发这个非常抽象的领域,只要涉及到多人协作,那么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叙述是非常晦涩难懂的,需要沟通好几遍才能理解达成一致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那么我们画图,就是为了把不适合用言语表述的内容通过作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相关协作者有一个共同的具象的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可以有它的额外价值,是对软件长期价值的延伸,一份一致、清晰的设计图,可以给后续的软件迭代提供非常有帮助的决策依据。
当然保证设计图与系统的一致本身也是件费精力的事情。
三、不同流程中适合运用的图1. 用例图用例图是UML交互图中的一种,是指由参与者(Actor)、用例(Use Case),边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用于描述系统功能的视图。
用例图(User Case)是外部用户(被称为参与者,一般为软件的面向用户)所能观察到的系统功能的模型图。
适用场景:当新做一个产品或者功能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核心方向,用例图就是整理这个核心方向的工具。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本文介绍了共享平台的逻辑架构设计、技术架构设计和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逻辑架构图突出了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重点包括应用系统建设、应用资源采集、数据分析与展现以及数据的应用。
技术架构图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包括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则对整个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
通过这些设计,共享平台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提升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应用管理层是整体应用系统的管理保障,包括系统的运维管理、安全保障、标准与规范体系等方面。
在本次项目中,我们将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包括系统监控、故障排除、性能优化等方面,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同时,我们将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将建立完善的标准与规范体系,确保系统的开发、维护、升级等方面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应用展示层应用展示层是整体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PC端、移动端等多种形式。
在本次项目中,我们将采用响应式设计的方式,确保系统在不同设备上的良好展示效果。
同时,我们将注重用户体验的设计,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主要包括物理硬件、数据库、后台底层、业务逻辑、UI描述、系统用户分类、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
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划分和详细的设计规划,我们将为本次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今后区劳动局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设计3.3.3图时,应用管理层有效地继承了我局原有的应用系统分类标准,将实际应用系统分成了八个应用体系。
在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中,我们将在全面传承原有应用分类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多维应用资源分类方法。
整体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多维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关操作管理。
例如,可以按照业务将应用系统进行划分,包括劳动管理和保险管理等。
软件架构详解(附图)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
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
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
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
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_(计算机科学)来实现。
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
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从和目的、主题、材料和结构的联系上来说,软件架构可以和建筑物的架构相比拟。
一个软件架构师需要有广泛的软件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经验来实施和管理软件产品的高级设计。
软件架构师定义和设计软件的模块化,模块之间的交互,用户界面风格,对外接口方法,创新的设计特性,以及高层事物的对象操作、逻辑和流程。
架构是在组件,彼此间和与环境间的关系,引导设计发展原则中体现的系统的基本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
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软件构架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概念,多数工程师(尤其是经验不多的工程师)会从直觉上来认识它,但要给出精确的定义很困难。
特别是,很难明确地区分设计和构架:构架属于设计的一方面,它集中于某些具体的特征。
软件架构是指在一定的设计原则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组成系统的各部分进行搭配和安排,形成系统的多个结构而组成架构,它包括该系统的各个组件,组件的外部可见属性及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组件的外部可见属性是指其他组件对该组件所做的假设。
在“软件构架简介”中,David GArlan和 Mary Shaw认为软件构架是有关如下问题的设计层次:“在计算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之外,设计并确定系统整体结构成为了新的问题。
1软件总体架构图软件结构如图1.1所示:大容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工业以太网网关路由程序CGIBOATCP/IP操作系统界面ucLinux 内核MicroBlaze Ip 设计图1.1 FPGA 数据采集软件架构图以上是系统的软件结构框图,我们下面将就具体每一个步骤的设计进行一个简要的描述:2 MicroBlaze IP 核设计IP 字面意思是知识产权,在微电子领域,具有知识产权的功能模块成为IP Core 或IP 核。
IP 可以用来生成ASIC 和PLD 逻辑功能块,又称为虚拟器件VC 。
IP 核可以有很多种,比如UART 、CPU 、以太网控制器、PCI 接口等。
根据IP 核描述的所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层次,IP 可以分为硬IP 、软IP 、固IP 。
硬IP 的芯片中物理掩膜布局已经得到证明,所有的验证和仿真工作都已经完成,用它可以直接生产硅片,系统设计者不能再对它进行修改。
而软IP 是以行为级和RTL 级的Verilog 或VHDL 代码的形式存在,它要经过逻辑综合和版图综合才能最终实现在硅片上。
固IP 则介于两者之间。
Xilinx 公司的MicroBlaze32位软处理器核是支持CoreConnect 总线的标准外设集合。
MicroBlaze 处理器运行在150MHz 时钟下,可提供125 D-MIPS 的性能,非常适合设计针对网络、电信、数据通信和消费市场的复杂嵌入式系统。
1.MicroBlaze 的体系结构MicroBlaze 是基于Xilinx 公司FPGA 的微处理器IP 核,和其它外设IP 核一起,可以完成可编程系统芯片(SOPC)的设计。
MicroBlaze 处理器采用RISC 架构和哈佛结构的32位指令和数据总线, 可以全速执行存储在片上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中的程序, 并访问其中的数据, 如图4.1所示指令端总线接口程序指针(PC )运算器通用寄存器组32x32Bit指 令 缓冲指 令 译码数 据 端 总 线 接口DLMBDOP B图2.1 MicroBlaze 内核结构框图(1)内部结构MicroBlaze内部有32个32位通用寄存器和2个32位特殊寄存器—— PC 指针和MSR 状态标志寄存器。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专业推荐2013.11.7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1.应用层级说明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软件技术架构图:绘制步骤与示例软件技术架构图是一个描述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技术组件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图表。
它展示了系统的不同技术层,以及层与层之间的通信方式。
一个有效的技术架构图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设计和实现软件系统。
在绘制软件技术架构图时,通常会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系统功能需求:首先,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是绘制技术架构图的关键步骤。
了解业务需求、用户需求以及非功能需求等,有助于确定需要哪些技术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定义技术层: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技术层。
通常,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a)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提供用户界面。
b)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负责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
c)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负责与数据存储进行交互,通常包括数据库、文件系统等。
d) 实体类(Entity Classes):代表数据模型中的实体对象,通常位于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
e) 通信层(Communication Layer):负责不同技术层之间的通信,包括网络通信、消息传递等。
f)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包括操作系统、网络环境、硬件设备等底层设施。
3.确定组件关系:在确定了技术层之后,需要确定层与层之间的通信方式和关系。
例如,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的通信通常是通过API调用的方式进行的。
4.绘制架构图:根据上述步骤,使用图表工具绘制技术架构图。
在绘制架构图时,要确保各个技术层和组件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
下面是一个示例技术架构图的详细说明:1.表示层:该层包括用户界面和相关的UI组件,例如按钮、表单、列表等。
用户通过表示层与系统进行交互,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2.业务逻辑层:该层包括实现系统业务逻辑的组件和功能模块。
例如,一个电商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可能包括购物车管理、订单处理、支付管理等模块。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注:逻辑架构图 --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荐】技术架构设计注:技术架构图 --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荐】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也称为系统总体架构)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注:系统整体/总体架构图 --主要突出从物理硬件(物理层/基础层)、数据库(数据层)、后台底层(支撑层)、业务逻辑(业务层/应用层)、UI描述(展示层)、系统用户分类(用户层),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贯穿各层的保障系统)一般我们只画大虚框内的部分就行了,外面的是说明与其他系统的对接描述,可以省略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1.应用层级说明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基础层基础层建设是项目搭建的基础保障,具体内容包含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机房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存储设备建设以及安全设备建设等,通过全面的基础设置的搭建,为整体应用系统的全面建设良好的基础。
应用数据层应用数据层是整体项目的数据资源的保障,本次项目建设要求实现全面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所以对于应用数据层的有效设计规划对于本次项目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结构上划分,我们将本次项目建设数据资源分为基础的结构型资源和非结构型资源,对于非结构型资源我们将通过基础内容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从而供用户有效的查询浏览;对于结构型数据,我们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具体包括政务公开资源库、办公资源库、业务经办资源库、分析决策资源库、内部管理资源库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库。
通过对资源库的有效分类,建立完善的元数据管理规范,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机制。
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根据本次招标文件相关需求,我们进行了相关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设计,通过统一的企业级总线服务实现相关引用组件包括工作流、表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应用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可以右下基于基础支撑组件的应用,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
由此可见,应用支撑层的建设是整体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其关系到本次项目的顺利搭建以及今后区劳动局信息化的发展。
应用管理层在3.3.3图中的设计中,应用管理层有效的承接了我局原有应用系统分类标准,将实际应用系统分成了八个应用体系,在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中,我们将全面传承原有应用分类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多维的应用资源分类方法,不仅如此,整体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多维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关操作管理,如按照业务将应用系统进行划分,包括劳动管理和保险管理等。
应用管理层是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层,通过应用支撑层相关整合机制的建立,我们将实现应用管理层相关应用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统一化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局应用系统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展现层整体应用功能将通过门户方式进行展现,架构分别设计了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不同的应用人员通过登录可以实现相关系统的应用和资源的浏览查询操作。
1.3.2.标准体系规范说明大型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照严格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根据本次项目实际需求,我们通过三个规范体系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保障,具体包括了安全标准管理系统、标准规范体系以及运行管理体系。
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安全架构的保障以及管理规范的建设可以保障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搭建、运维等全流程性工作。
1.3.3.应用用户设计通过分析,我们将整体应用系统面向人群分为四类,具体包括广大公众、区内委办局、局内相关部门以及用人单位,不同对象通过访问不同门户可以进行全面的服务保障。
1.3.4.系统建设总结在3.3.3图中对本次项目整体应用系统建设需求同样也进行了归纳,项目整体分为三个主体建设,即:共享信息平台的搭建、原有应用系统的改造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搭建。
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旨在全面整合相关应用系统资源,实现有效的浏览、查询检索机制,整体数据通过规范化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的梳理存储,为今后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
不仅如此,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还将引入商业智能应用模块,实现对共享资源的智能化分析,从而为决策预警等提供有力依据。
原有业务系统改造则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相关流程等的优化配置,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梳理改造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次项目中需要改造系统包括:政务公开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公众服务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系统。
新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则是要全面提升现阶段我局整体办公效率,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更加全面合理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提升我局整体服务水平。
本次项目需要建设系统包括:业务经办系统、社会保险系统、土地储备系统、企业监督系统、劳动监察系统、劳动关系与仲裁系统、就业和失业管理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系统。
1.3.5.应用接口管理本次项目建设还涉及到整体应用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接口的管理,实际应用接口包括与税务接口、与财政部门接口、与民政部门接口、与基层单位接口与公安部门接口以及与其他部门的接口。
通过有效的接口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我局无纸化办公机制,全面加强我局整体工作效率。
第二章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架构图与说明2.1.【荐】总体架构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图注:系统整体/总体架构图 --主要突出从物理硬件(物理层/基础层)、数据库(数据层)、后台底层(支撑层)、业务逻辑(业务层/应用层)、UI描述(展示层)、系统用户分类(用户层),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标准与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贯穿各层的保障系统)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包含六个层次,即基础平台层、数据资源管理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实现层、门户展现层、终端接入层。
1.基础平台层:国资委IT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网络系统、主机、存储系统、安全系统、配套的软件等。
网络系统分为业务内网、业务外网和互联网。
业务内网与业务外网物理隔离,互联网与业务外网通过防火墙配置实现逻辑隔离。
2.数据资源管理层:数据资源管理层主要由数据库组成,其中结构化数据库主要包括管人、管事、管资产、纪检监督业务数据库、共享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原有系统数据库及其它信息资源库等。
非结构数据库主要是由一些文件型的数据构成。
信息资源库主要是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它是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数据中心的基础。
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主要包括应用开发平台(基础数据管理、报表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工具、门户引擎、规则引擎、工作流引擎、用户权限管理、目录服务、内容管理、接口管理、预警平台)和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WEB服务器)。
通过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界面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及流程集成,通过四个集成来达到国资委所有系统的集成效果。
4.业务实现层:主要包括四大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
国资监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子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财务状况监督子系统设计、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子系统、中央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子系统、企业财务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中央企业人员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子系统、中央企业重大投资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监督子系统、纪检监察管理子系统等。
国有资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
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为国资委业务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数据、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企业人员管理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国有产权数据、资产统计数据、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数据、纪检监察数据、政策法规文献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十大类。
作为统一信息资源平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对国资委各类共享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是国资委委内各厅局之间以及与其它政府机关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平台,为各类业务的开展提供完整、统一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5.门户展现层:门户展现层主要由国资委数据采集门户构成、互联网门户、业务内网门户、业务外网门户组成。
6.终端接入层: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上市企业(含国有股)、其它部门及公众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登录数据采集门户、国资委业务外网门户、国资委互联网,并实现统一的入口、出口和单点登录。
其中,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上市企业(含国有股)通过在线填报或离线填报(利用数据采集终端)的方式在数据采集门户上进行数据填报,数据采集门户及业务外网与内网物理隔离,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组件实现内、外网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其它部门(包括金宏工程相关部门)也是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组件实现内、外网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社会公众登录国资委互联网网站进行国资监管信息查询和交互。
除此之外,贯穿着六个层次的还有国资委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和相关的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