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5.22 KB
- 文档页数:3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教学案(新版)语文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导读指导】孙权劝学一、了解作者与《资治通鉴》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2、《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
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攽、刘怒、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宜,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了解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古文二则说课稿(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古文二则说课稿(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古文二则说课稿(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 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4.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是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理解本文中蕴含的道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背诵全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吗?“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指导1.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的内客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宋代的理学家把《大学》《巾庸》《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
(演示)四、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2.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
3.揣摩文章中的对话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观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中对话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用“开卷有益”成语引入。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查字典,理解含义。
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先有所了解,同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一、检查预习。
问题:《孙权劝学》选文中塑造了几个人物二、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提示: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学生齐答。
举手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
师生共同订正字音、句读。
个别多音1.了解并识记文学常识,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过程1.指名学生朗读。
2.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情况,出示没有标点的幻灯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三、读出文意,读出感情。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用红笔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揣摩语言,体会人物语言的语气。
(提示:注意句式和人物的地位身份。
)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1.自己尝试朗读。
2.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
1.边翻译,边勾画不懂的字词、句子。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自己体会语气。
2.同桌讨论交流。
分为男女生两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引起学生的兴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
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22 古文二则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了解翻译课文。
2.可以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情。
3.着重剖析人物言语。
4.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入含义及理想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了解课文的内容,剖析人物言语。
了解正面描写、反面烘托的写法。
2课时第一课时四知一、导入新课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
〞古人是多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啊!明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的故事,以期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
二、引见作者及解题范晔(398—445),字蔚宗。
顺阳(今河南淅川西北)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标题是编者加的。
三、学习课文1.朗诵课文,全体感知课文。
2.要求先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了解的中央画出来,师生一致解答。
3.出示卡片反省重点词语、句子的了解翻译。
重点句子如下:(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3)使后世称为洁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明白:(1)(杨震)屡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
(3)让后代被称作赃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4.结构剖析:本文分红两层,①杨震拒金。
②杨震拒绝了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建议。
5.内容剖析:(1)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古文二则》一、设计思路两篇小短文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祖逖北伐》表现了一代名将少年时代的胆识,让学生明白凡有所作为的人,少年时就胸怀大志。
两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时,应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解自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重点诵读,揣摩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及特殊文言词语。
可以采用自学讨论法,也可采用诵读领悟法。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描写语言及抓住重点表现人物的方法。
2.认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名人少年时代的青云之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一: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等导入。
导入二:从人们所熟知的成语“闻鸡起舞”导入。
导入三:从作者司马光导入。
示例:请一位同学讲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后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史学家,编纂了一部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学里面的文章。
2.教学切入点①从课题“劝学”切入。
吕蒙学习为什么还要人劝?孙权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劝导?吕蒙学习的效果从哪里可以看出?②从祖逖闻鸡起舞的目的切入。
《祖逖北伐》中祖逖为什么要闻鸡起舞?祖逖为什么北伐?课文中可以看出他做了哪些工作?3.重难点的突破:讨论法。
阅读的重难点:《孙权劝学》:学习是否一定要别人来劝?吕蒙不学习可以生存吗?孙权为什么要劝他读书?《祖逖北伐》:你如何评价祖逖?4.学法指导①自学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课文,翻译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再不明白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②诵读法。
诵读祖逖劝说司马睿的一段话,体会祖逖对形势的精当分析、对民心的准确把握以及带兵北伐的自信和决心。
③质疑法。
善于从课文中发现问题。
如:《孙权劝学》中最后一句写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是否偏离了《劝学》的主题?四、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写吕蒙和鲁肃的内容;课外阅读《资治通鉴》,了解祖逖后来的情况。
《孙权劝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
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
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
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
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
22.古文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字常识。
2.理解两则故事的内容,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4.学习两篇文章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
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导语设计2:你听说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和“闻鸡起舞”的故事吗?这两个故事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即三国的吕蒙和东晋的祖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文二则》,看看司马光笔下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风采吧!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检查预习2作者名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花费19年的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3背景追溯《孙权劝学》发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故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
吕蒙不负所望,成为吴国名将,其才略令饱学的文臣鲁肃也刮目相待。
《祖逖北伐》发生在西晋王朝末年,朝廷危在旦夕,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国。
建兴元年(313),主持朝政的左丞相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南京),无心北进。
祖逖要求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两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3自读《孙权劝学》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劝学。
22.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字常识。
2.理解两则故事的内容,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4.学习两篇文章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
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导语设计2:
你听说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和“闻鸡起舞”的故事吗?这两个故事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即三国的吕蒙和东晋的祖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文二则》,看看司马光笔下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风采吧!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检查预习
2作者名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花费19年的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3背景追溯
《孙权劝学》发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故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
吕蒙不负所望,成为吴国名将,其才略令饱学的文臣鲁肃也刮目相待。
《祖逖北伐》发生在西晋王朝末年,朝廷危在旦夕,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国。
建兴元年(313),主持朝政的左丞相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南京),无心北进。
祖逖要求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两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3自读《孙权劝学》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交流点拨】辞学———就学
(3)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交流点拨】大惊———结友
4《祖逖北伐》一文主要写了祖逖哪几件事?
【交流点拨】①闻鸡起舞;②劝说司马睿;③中流击楫。
(二)深层理解
1吕蒙学习的结果如何?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交流点拨】吕蒙学习后进步惊人,而这一点则是通过鲁肃的夸奖及与之结友从侧面来表现的。
其中“大惊”一词表现出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
当时,鲁肃的地位、不仅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2祖逖力主北伐,为了完成这一心愿,他都作了哪些努力?
【交流点拨】首先,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当他不被重用时,也矢志不渝,自行招募人马,为北伐做准备,忧国忧民的思想尽显其中。
尤其是他在江心说的一番话,表明他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
最后,率领招募的人马进兵北伐。
这一切努力、行为,都表现了祖逖的超人胆识和意志,不愧为一代名将。
(三)走进人物
1吕蒙由一介武夫而变为一名儒将,前后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其一,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的缘由是“学”。
“学”使他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其二,吕蒙的长进是与孙权的劝学分不开的。
孙权认为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随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乃始就学”。
孙权的善劝,对人的亲近、关心、期望是
吕蒙变化的必要外因。
2祖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意志坚强、胆识卓越、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
(四)走进写法
详略得当,人物突出。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全文仅百余字,虽简略却剪裁得当,不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
而且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全文一共写了两个片段: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的交谈。
前者写吕蒙学习的起因,后者写吕蒙学习的结果,至于吕蒙的学问、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则略去不谈,以“劝学”表现了孙权的善劝以及对吕蒙的期望、爱护。
《祖逖北伐》略写“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详写祖逖为北伐向司马睿进言、击楫中流和矢志北伐,表现了祖逖的胆识、志向和大将风度。
略写部分以“闻鸡起舞”突出了祖逖的“少有大志”,是详写部分的铺垫,正是因为祖逖少有大志,才能在晋王朝大多数人都
“素无北伐之志”时,坚持自己的志向,招募人马,立志北伐。
(五)走进主题
《孙权劝学》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以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说明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启发人们不要因繁忙而耽于学业。
《祖逖北伐》表现了祖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四、板书设计
22.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祖逖北伐
①闻鸡起舞;
②劝说司马睿;
③中流击楫
五、拓展延伸
你从《孙权劝学》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交流点拨】从吕蒙先“辞”后“就学”看,说明及时
醒悟为时不晚;从孙权劝学,说明教育他人要诚恳、耐心;从鲁肃的惊叹看,说明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