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大熊猫生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6
旅居大熊猫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设立大熊猫保护基地,展开国内外大熊猫的旅居计划。
本报告旨在分析目前旅居大熊猫的现状,包括其数量、分布、保护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旅居大熊猫的数量与分布截至目前,全球旅居大熊猫的数量为27只。
其中,我国共有18只大熊猫在境外旅居,分布在12个国家。
除此之外,我国国内仍有9只大熊猫在野外保护基地中旅居。
这些基地包括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旅居的大熊猫主要集中在四川的秦岭、峨眉山、九寨沟等地。
旅居大熊猫保护成果旅居大熊猫计划是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能够促进大熊猫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大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意识。
通过旅居,大熊猫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增加繁殖的机会,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从而为大熊猫保护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经费和支持。
旅居大熊猫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大熊猫的数量得到了增加。
不仅国内的大熊猫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还有很多国家参与到大熊猫的旅居工作中,为大熊猫的种群增长做出了贡献。
其次,大熊猫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了解大熊猫,这促进了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展。
最后,大熊猫的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旅居计划中,各国专家对大熊猫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科研数据,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旅居大熊猫面临的问题虽然旅居大熊猫计划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旅居的大熊猫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这对于它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其次,大熊猫在旅居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各种疾病和意外,这需要相关机构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再次,跨国合作的难度较大,涉及到各国之间的政策、法规和文化差异等问题。
最后,由于旅居大熊猫计划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这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策与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旅居大熊猫计划,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跨国合作,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共同推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熊猫调查研究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熊猫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以及保护工作的进展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熊猫调查研究。
通过野外观察、数据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本报告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
2. 总结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2.1 熊猫栖息地我们发现,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高山森林地带。
这些地区的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湿润,有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殖。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熊猫栖息地的面积逐渐缩小,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2 熊猫食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这对熊猫的生态角色和饮食习性具有重要意义。
竹子的生长周期长,资源有限,这导致熊猫在寻找食物时不得不广泛活动,增加了其生存的困难。
2.3 熊猫繁殖熊猫繁殖的困难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熊猫的繁殖力较弱,雌性熊猫在发情期仅有2-3天的时间,而雄性熊猫缺乏足够的性冲动。
其次,熊猫在栖息地受限以及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等因素下,熊猫种群之间的交流和配对受到了限制。
2.4 熊猫保护工作由于熊猫的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共同推动了熊猫保护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我们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加大对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力度,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意识。
3. 反思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以下问题和不足:3.1 调查方法我们在采集数据时主要采用了野外观察和专家访谈的方法,但由于熊猫的生活习性较为隐秘,我们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熊猫的行为和习性。
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探索更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红外线监测、追踪器等,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样本量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择了有限的熊猫样本进行研究。
然而,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增加样本量,尽力涵盖更多的熊猫个体,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大熊猫调查报告大熊猫调查报告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提升,对珍稀动物的保护也日益引起全球关注。
而在这些珍稀动物中,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大熊猫调查。
首先,我们选择了中国四川省的大熊猫栖息地作为调查地点。
这里有着丰富的竹类植被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大熊猫的理想栖息地。
我们分为多个小组,深入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采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特别是箭竹和毛竹。
它们会选择竹林中的嫩芽和嫩叶作为主要食物,而竹子的纤维素含量高,大熊猫的消化系统也适应了这种特殊的饮食结构。
由于食物选择的独特性,大熊猫的生态位相对较窄,对于竹子的依赖使得它们对栖息地的要求较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大熊猫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明显的增加。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恢复栖息地的措施,以及国际社会对大熊猫保护的支持。
然而,大熊猫的种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和非法狩猎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
我们还发现,大熊猫是一种独居的动物,它们每天花费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上。
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较低,大熊猫需要大量的食物来维持生活。
因此,大熊猫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每个个体都需要一个相对较大的领地来寻找食物。
此外,大熊猫还是一种喜欢攀爬的动物。
它们拥有强壮的前肢和锐利的爪子,可以轻松攀爬竹子和树木。
攀爬不仅是为了觅食,还有助于它们逃避天敌和寻找伴侣。
大熊猫的攀爬技巧令人惊叹,也是它们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还观察到大熊猫具有一定的社交性。
尽管它们独居,但在繁殖季节,雄性大熊猫会主动寻找雌性大熊猫进行交配。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相对较低,每年只有短暂的交配窗口期。
因此,保护大熊猫的繁殖和繁衍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大熊猫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珍稀动物的生态习性和保护状况。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不仅仅代表了中国的自然遗产,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报告之大熊猫的生存面临哪些危机调查时间: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调查人员:阳江铃、张琼文、廖茂旭、陈星翼等。
调查场地:碧峰峡动物园大熊猫区。
调查问题:大熊猫的生存面临哪些危机?调查资料及经过:大熊猫,又名大猫熊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
是中国特有种。
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
有季节性垂直迁徙。
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
主要以竹叶、竹杆、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
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
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
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
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
全母亲哺育,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
目前由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大面积死亡等原因,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降至900-1200只,并且其种群被分割成约32个亚种群,丧失了自然遗传交换的机遇。
中国-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订了跨世纪的“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新建保护区,建立“走廊、通道”,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系野生大熊猫种群。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
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
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
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
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
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关于熊猫调研报告熊猫调研报告一、引言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之一,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森林破坏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加剧,熊猫的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了解熊猫的现状以及保护熊猫的措施,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的调研结果及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
我们先去了四川等地的自然保护区,通过观察熊猫的生存环境、饲养方式以及繁殖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从而获取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之后,我们向一些熊猫保护机构以及志愿者组织发放了问卷,了解他们在熊猫保护方面的工作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最后,我们对已有的熊猫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三、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熊猫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仍然面临许多威胁。
森林破坏导致熊猫的栖息地减少,食物供应不足,这给熊猫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熊猫的繁殖能力较弱,繁殖率较低,导致熊猫种群更新速度缓慢。
此外,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也对熊猫的生存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保护熊猫的措施为了保护熊猫,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大力度保护和恢复熊猫的栖息地,减少森林破坏。
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保护熊猫的食物源。
2.加强保护工作组织合作:各级政府和熊猫保护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熊猫保护的长期规划和政策。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熊猫保护事业中来,加大对熊猫保护机构的支持。
3.提高繁殖率:加强熊猫的科学繁殖,促进熊猫种群的增长。
鼓励研究机构和保护单位加大熊猫的繁殖研究,提高繁殖技术。
4.教育公众: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和关注度。
加强对人们的教育,提醒公众保护熊猫的重要性,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熊猫保护行动中来。
五、结论熊猫作为我国的珍稀物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我们的调研显示,虽然熊猫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它们仍然面临许多威胁。
只有通过加强栖息地保护、提高繁殖率、加强保护工作组织合作以及教育公众等措施的综合推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繁衍熊猫种群,确保它们能够在未来持续生存。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其数量、生存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目前情况的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熊猫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1. 引言熊猫作为中国珍稀动物的代表,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
然而,随着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国内大龄熊猫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报告将对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 数量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已经显著减少。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2019年国内大龄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相较于10年前的2744只,减少了32%。
这一数据凸显了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下降趋势。
3. 生存环境分析大龄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熊猫的自然栖息地被迫不断缩小。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熊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资源匮乏和灾害频发。
4. 健康状况分析国内大龄熊猫的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熊猫常常面临食物不足、疾病传播等问题。
研究表明,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熊猫的食物链受损,从而影响它们的生育能力和体质健康。
5. 保护建议面对国内大龄熊猫现状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熊猫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 加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力度,限制开发和砍伐活动;- 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增加熊猫的生存空间;- 强化监测和保护研究工作,及时掌握熊猫数量和生态状况的变化;- 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 推动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熊猫种群。
6. 结论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令人担忧,数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健康状况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熊猫种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研究和监测、加强教育宣传。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国内大龄熊猫能够在未来长期生存和繁衍。
动物保护科研报告范文模板摘要动物保护是重要的环保问题之一,为了保护濒危动物种群的生存环境,本研究以野生大熊猫为对象,在其栖息地调查了栖息地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
通过采集的数据分析发现,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保护大熊猫,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引言动物保护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工作。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其栖息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熊猫栖息地的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栖息地调查我们选择位于云南省的大熊猫保护区进行栖息地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样本数据,我们对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和水资源分布进行了详细记录。
同时,我们还调查了栖息地中的人类活动状况,包括人类居住区、农田和旅游开发等。
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大熊猫栖息地调查的大量数据,包括栖息地特征和人类活动等信息。
通过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整合,以便更好地理解栖息地特征与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关系。
结果栖息地特征栖息地特征方面,我们发现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4000米的地区,主要栖息地类型为森林和竹林。
植被类型以竹类植物为主,其次为乔木和灌木。
地形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水面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栖息地破坏:人类开垦农田、建设居住区和旅游设施等,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
2. 自然资源开发:大熊猫的栖息地往往富含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例如木材和矿产等,这些资源开发对大熊猫的栖息环境造成了威胁。
3. 环境污染: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对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讨论大熊猫作为濒危物种,亟需保护和恢复栖息环境。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严禁非法砍伐、盗猎和野生动物交易。
濒临绝种生物报告引言濒临绝种的生物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崩溃的预警信号。
这些生物受到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非法贸易和气候变化等威胁,它们的生存状况对人类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将介绍几个当前濒临绝种的生物种类,并讨论保护这些物种的措施。
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为珍稀的物种之一。
它们仅分布在中国中南部的山区,主要以竹子为食。
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猎杀,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根据最新估计,大熊猫的数量不到2000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为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栖息地的完整性。
其次,加强了对非法猎杀和贸易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进行了大熊猫的繁育研究和放归工程,希望通过人工繁育和放归来增加野外的种群数量。
2. 巴厘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巴厘犀牛是亚洲最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之一,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巴厘岛。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非法猎杀,巴厘犀牛的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剩下约60只。
为了保护巴厘犀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和印度尼西亚政府联手展开了保护行动。
通过建立保护区、加强巡逻和监控、打击犀牛角贸易等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其存活率并增加种群数量。
此外,公众教育也是保护巴厘犀牛的重要一环,增加公众对濒危物种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非洲象是非洲大陆上最大的陆地生物,也是陆地上最濒临绝种的物种之一。
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和象牙贸易,非洲象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出现了急剧下降。
根据IUCN的估计,非洲象的数量已经减少了30%以上。
为了保护非洲象,许多非洲国家采取了行动。
例如,加强对非法像牙贸易的打击,增加巡逻和监控力度,打击偷猎团伙。
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了法律,禁止贩卖和购置象牙制品。
震后大熊猫生存报告地震带与大熊猫保护区分布示意图,红点是此次汶川地震的主震区,色块代表各个熊猫保护区。
WWF供图震后,卧龙基地受惊的圈养大熊猫。
四川省林业厅供图卧龙大熊猫紧急转移。
四川省林业厅供图地震后的卧龙,到处是垮坡。
WWF供图在大熊猫的世界,受到的影响可能比人类世界小得多。
——大熊猫研究奠基者胡锦矗“大熊猫现在并不缺食物。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了岷山和邛崃山,而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
四川一共有4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次就有29个受灾。
从北到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密密麻麻包围着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汶川大地震之后,主震区至少数百只野生大熊猫生死不明,牵动人心。
此次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
岷山山系一共有700多只大熊猫,邛崃山系一共有400多只大熊猫。
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
据初步统计,汶川地震损失了大熊猫栖息地8%的植被,这些损失的面积并不会让熊猫遭遇类似竹子开花的苦恼。
然而,这8%可能令保护区的破碎化、相互隔离更加明显。
卧龙保护区核桃坪大熊猫基地,“当天清点,一共有6只大熊猫失踪”,除了不幸遇难的毛毛,大熊猫“小小”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7月4日,雅安碧峰峡,天气比卧龙酷热,两岁的小大熊猫“喜豆”在露天圈舍里来来回回地走,突然伸出胖胖的爪子,抓住陌生人的包,不肯放手。
“她的妈妈已经遇难了”,饲养员欧颖轻轻拍喜豆的手,抚摸它的毛,让它安静下来。
汶川地震之后,喜豆的性格更加孤僻,不和伙伴玩,只是独自徘徊。
欧颖是卧龙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曾经养过喜豆,喜豆的妈妈叫毛毛。
大熊猫毛毛的尸体是6月9日被发现的,埋在一堆泥石流和倒塌建筑物的下面。
在轮番经历了暴雨和酷热之后,被发现的毛毛已经面目全非。
毛毛是卧龙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山坡上收养的,当她还是一只小熊猫的时候,就被妈妈遗弃了,人们细心地在卧龙把她带大,她生了三个子女,喜豆是其中的一个。
卧龙保护区皮条河右岸,是半野化圈养大熊猫的核桃坪饲养基地,当时不仅住着毛毛,还住着准备送到台湾的团团、圆圆,以及要送到北京的奥运熊猫晶晶。
5月12日下午,在大地的剧烈晃动中,皮条河左岸,山整块往下垮,河水溅落到大熊猫圈舍。
毛毛和伙伴们的房子被滚落的巨石砸裂,惊恐的大熊猫冲出笼子,在山谷乱窜。
“当天清点,一共有6只大熊猫失踪”,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说,32个熊猫圈舍,14个被砸坏。
除了不幸遇难的毛毛,大熊猫“小小”直到现在还没找回来。
大熊猫“圆圆”是5月17号被找到的,李德生坐着直升飞机上了山,晚上就看到一只大熊猫,在保护区的深圳园打转,好像在找吃的。
兽医跑过去,给这只大熊猫打了麻药,抱回饲养场,后来认出是圆圆,要送台湾的大熊猫找回来了,所有人抱头痛哭。
大熊猫茜茜是十多天后在更远的河沟里发现的,第二天被打了麻针抱回来。
茜茜刚到婚配年龄,今年要做妈妈了。
她在山里独自跑了十多天,在野外经历了若干次余震后,她已经极度紧张惶恐。
在圈舍里来回走,吃东西东张西望,就像一个坐立不安的人。
卧龙大熊猫流离失所,在原来的饲养场核桃坪,它们已经无家可归。
野生大熊猫下山?5月13号,在平武县老河沟,有村民看到大熊猫在河沟里喝水。
这次神秘的邂逅,是地震后目击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报告受惊的不仅是圈养大熊猫。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介绍说,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了岷山和邛崃山,是四川大熊猫的重点分布区,四川一共有4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次就有29个受灾。
从北到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密密麻麻包围着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青川的唐家河、东阳沟,北川的片口、小寨子沟,什邡的九顶山,彭州的白水河,都江堰的龙溪-虹口,还有包围着映秀的卧龙、草坡。
在与龙门山断裂带重叠的熊猫栖息地,汶川大地震之后,大熊猫的生死牵动人心。
“地震后,大熊猫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了”,凌林说。
他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南区主任,以前是四川省林业厅干部,转到WWF已有6年。
作为第一个受到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WWF在中国西南致力大熊猫保护已有20余年。
WWF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和林业部门合作,观察大熊猫行踪。
地震后,他们有自己的发现,5月13号,在平武县老河沟,有村民看到大熊猫在河沟里喝水。
而这里以前从未出现过大熊猫。
“不知道这只大熊猫从哪里来,老乡报告后,我们跟过去,它已经不知所终了”,凌林说,大熊猫下山了,这是异常罕见的。
这次神秘的邂逅,是至今,地震后目击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报告。
据多个相关机构确认,目前还没有人发现过不幸遇难的野生大熊猫尸体,这个消息多少令人欣慰。
但更多报告令人不能乐观。
唐家河保护区,已经有人发现了大型野生动物的尸体,比如牛羚,一只头部被砸伤的牛羚,被发现死在从林中,它身边是硕大的、从山上滚落的岩石。
牛羚和大熊猫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群居。
而野生大熊猫生活的海拔高度与牛羚相似。
大熊猫震后生存忧虑有大熊猫专家对震后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表示了忧虑。
认为震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会让已经割裂的动物栖息地更小更分散据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而且形成了严重的生境隔离,山区已形成若干个“孤岛”,可能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丧失。
事实上,已经有著名的大熊猫专家对震后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表示了忧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吕植是大熊猫权威潘文石的学生,她从1985年起开始对大熊猫自然生存状态进行野外考察。
地震后,吕植向媒体表达了地震可能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破碎化的忧虑。
她认为,地震产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会让已经割裂的动物栖息地更小更分散,对濒危物种将是很大的威胁。
长江上游的温带森林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区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诺亚方舟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南区主任凌林告诉南都记者,然而这个多样性区域又是和高风险区域相互重叠。
东邻成都盆地,西接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缓慢的造山运动中,中国西南山区的上升在急速和平缓中交替。
青藏高原阻挡了东南季风,形成了西南多云潮湿的封闭环境,成为多种濒危物种的天堂,中国50%的鸟类、哺乳动物,以及30%的高等植物生活在此。
大熊猫正是其中一种,它和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濒危物种一起,生活在这片分布着高山峡谷的独特栖息地中。
上世纪70年代,中国陆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每一次大熊猫调查之后,就会出现一批大熊猫保护区。
过去的卧龙是红旗森林工业局的天下,第一次“猫调”(大熊猫调查),发现这里大熊猫多,森工局于是转移到了松潘。
唐家河原来是青川伐木场,发现熊猫种群后,国务院批准成立自然保护区。
经过30多年积累,四川保护区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0%,远超出全国5%的水平。
大熊猫早已成为西南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凌林说,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很多动物也喜欢,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长江上游。
而汶川大地震后,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生死存亡,在这片物种丰富然而生态敏感的西南山区,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大熊猫栖息地成灾区再也找不到100米完整的路,到处都是山体滑坡的遗迹,光小堰塞湖就有好几个。
而野生大熊猫无法像圈养大熊猫一样转移陈富斌是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为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奔波十年,他正在编写自然遗产的灾后重建规划。
和他同去卧龙做过现场调查的四川省建设厅遗产办官员告诉记者,和人居住的城市一样,大熊猫栖息地也成了灾区。
“目前收集的材料并不完整,我们没有卫星图片能看到整片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陈富斌心情异常沉重,他说,卫星看不清楚,只有点点滴滴,都被云遮住了。
在卧龙,野生与人工圈养环境曾经浑然一体。
圈养大熊猫在核桃坪,地质专家告诉记者,核桃坪所在的皮条河河谷本身即是断层,左岸岩层顺坡长,右岸岩层逆坡长。
地震后,核桃坪左岸300米高的陡坡垮塌,差点堵塞了皮条河。
汶川地震的震中,其实就在映秀、耿达、三江包围的三角形里,钟祥浩说,而三江镇和耿达都属于卧龙自然保护区,所以卧龙相当靠近震中。
地震后的两天,卧龙一度成为孤岛,关心卧龙的人走进去,才发现,面貌已被全部改变。
从映秀到耿达,再到沙湾,再也找不到100米完整的路,到处都是山体滑坡的遗迹,光小堰塞湖就有好几个。
野生大熊猫无法像圈养大熊猫一样转移。
卧龙另一条沟———正河,还基本处在原始状态,当地居民说,里面经常有野熊猫出没。
“现在走不进去”,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熊北蓉说,我们也很着急,但是余震不断,又是雨季,道路不通,大规模的野外科考根本没有条件开展。
震区熊猫分布图谱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受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
本世纪初,卧龙共查出150来只大熊猫,实际数量可能更多此次地震影响的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是中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区域。
岷山山系一共有700多只大熊猫,邛崃山系一共有400多只大熊猫。
中国将近七成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此。
从唐家河到白水河,从青川到北川再到汶川,野生大熊猫的群落沿西南山脉从东北到西南。
和亲近人的圈养大熊猫“团团”“圆圆”不同,野生大熊猫闻到人气,便会望风而逃。
找寻大熊猫的行踪,背后一向是艰苦和枯燥的野外科考。
上个世纪,人们逐渐揭开了这些群落的秘密。
1978年,大山里走进一个教授,后来成为大熊猫研究奠基者的胡锦矗,选定了卧龙海拔2500米的五一棚,这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测站。
两年后,以乔治。
夏勒博士为代表的首批WWF专家驻扎“五一棚”,与胡锦矗教授为代表的中方专家一起,对野生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种群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
胡锦矗现隐居在四川南充,他和大熊猫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现在已经79岁高龄,但声如洪钟,思路清晰,他说这完全归功于他长年爬山找熊猫,顺便炼出了好身体。
胡锦矗是反对给大熊猫戴项圈的学者,上个世纪,他受命负责调查野生大熊猫数量,后来又作为中方代表与WWF合作,成为了中国大熊猫界的先驱和权威。
他发明了胡氏方法,凭借粪便、啃噬竹子的痕迹判断一个区域熊猫种群的大小、数量。
用这个方法,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大熊猫调查。
上世纪70年代,熊猫成为赠与友邦的国礼,当时人工饲养相当稀少,要大熊猫只能去野外捉,打了麻药送回来。
1974年,胡锦矗第一次参加大熊猫调查,当时全国调查出有2000多只,标志着大熊猫成为濒危物种。
第二次“猫调”在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1100多只。
90年代给大熊猫画分布图的工作延续到这个世纪初,查出的数量比80年代略有增加———1596只。
第三次“猫调”,卧龙共查出150来只大熊猫,北川的小寨子有60来只、片口19只,平武27只。
实际上数量可能比这些更多。
胡锦矗说,2006年,他有个学生的学生作博士后论文,从北京过来,跑遍了平武王郎100多条沟,把所有能找到的大熊猫粪便搜集起来,作DNA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