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再现解放前往事 作者曾目睹小萝卜头遗体
- 格式:pdf
- 大小:100.37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记忆“小萝卜头”宋振中观后感国家记忆“小萝卜头”宋振中这一集你看了吗?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孩子啊,是多么的令人动容啊,下面的国家记忆“小萝卜头”宋振中观后感大家一起欣赏!01主人公宋振中,因为营养不良,身材瘦小,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个大脑袋,难友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牺牲时只有9岁,他的聪明才智及顽强的革命精神,同龄孩子与他无法相比,他是少年学习的楷模。
这本书内容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深深打动了我。
小萝卜头从一岁开始就和爸爸妈妈被关押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的人间魔窟—“白公馆”里。
关押长达8年多,他受人凌辱和非人折磨。
他不知道什么叫公园,什么叫电影,更不知糖是什么味道。
就是这样一个瘦骨伶仃的儿童,完成了难以完成的革命任务。
提起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劲头,那是众口皆碑的。
不管是学语文,学算数,学画画,他都很认真。
可能他懂得自己的学习来之不易。
每天,小萝卜头的课程都安排得很满,他像个大孩子一样,坚持每天上课。
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能坚持,从不耽误。
每天晚上,昏暗的灯光下,都要把全天的学习复习一遍。
由于他年轻小,特务看管稍微松一些,有时候可以来回自由走动,父母亲和其他难友就利用这个条件,让他送信,送东西,放哨。
他时时辩别着“白公馆”里的每一个人,帮助被关的新来的革命者建立联系,并侦察着那些牢房里关的是谁,为狱中地下党做了不少工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这似乎专门为小萝卜头写的,写出了他爱祖国,爱人民,为人类解放而牺牲!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成为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上,学习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想到他我浑身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增添了坚定地信心。
小英雄,你是我学习的榜样!02介石不死缘天幸,润之成功奈民持。
参观小萝卜头纪念馆——写事的作文小萝卜头纪念馆坐落在江苏邳州市八路镇风景秀丽的岠山脚下。
纪念馆高三层,外观设计庄严肃穆,纪念馆北墙为紫红色,上面写着红岩广场四个大字,象征红岩精神,纪念馆正面为青蓝色,墙上镶嵌着“小萝卜头纪念馆”七个镀金大字,闪闪发光,格外耀眼。
整个展厅分成两层,一层为主展厅,第二层为放映厅和图书室。
主展厅共展示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的事迹图片200余幅以及部分实物。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向展览室,通过听讲解,观看图片和展览实物,我了解了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男1941年出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遇害时年仅八岁。
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八个月大的时候就跟随父母被关进了监狱,因严重缺乏营养,发育不良,个头又小,七八岁时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头大身小,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因为他年龄小。
特务对他看管不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情报,成为狱中难友们的小交通员。
小萝卜头在敌人监狱里长大,他每天吃着发霉的饭菜,穿着妈妈改小的囚衣,就像笼中的小鸟,被关在牢房里,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才让小萝卜头在监狱上学。
有地下党和爱国志士,当他的老师,他向往自由,酷爱学习,监狱里的叔叔阿姨用草纸做成练习本,用棉花烧成灰加水,调出墨水,把树枝削尖做成笔,让他学习,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坚持斗争,直至牺牲。
我听着小萝卜头的感人事迹,深受感动和教育。
他受尽了人间苦难,吃不饱,穿不暖,他渴望学习,渴望和平,渴望幸福。
与小萝卜头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和幸福啊,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有吃有喝,有玩,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却因为一点作业而叫苦叫累,要是再不好好学习,就太对不起革命先烈了!小萝卜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小萝卜头的精神,珍惜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用优异成绩告慰英灵,做新时代的文明少年,长大报效祖国。
老照片揭重庆解放往事烈士血染大屠杀现场(图)展开全文1/6•••••••1950年元旦,重庆市人民群众集会游行,庆祝西南解放,拥护人民政府建设大西南。
今天,是重庆解放65周年纪念日,数百幅重庆解放的照片将首次向社会公开。
今天下午3点30分,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巨变一瞬》——时盘棋纪实摄影作品展”,将在重庆文联美术馆拉开大幕。
昨天,照片拍摄者时盘棋接受了晨报独家专访,讲述他与重庆结下的不解之缘——“在我的一生中,重庆是一个比我故乡还要重要的地方。
”时盘棋2012年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这样写到:1948年投身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1949年重庆解放时,他作为第一个进驻重庆的解放军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国民党特务在中美合作所的大屠杀、21兵工厂大爆破等事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1949年11月30日30日凌晨,当他们抵达重庆时,敌人已经跑了。
就在这一天,重庆解放。
虽然已经82岁高龄,但回忆起解放重庆的全过程,时老仍记忆犹新。
时盘棋说,当时,他主动申请前往解放重庆第一线。
“从11月下旬开始,部队连续行军,我们十几天背包都不打开,就睡在街上,加上出汗,天气潮湿下雨,十几天后,背包一打开,东西全烂了。
”1949年11月30日凌晨2点,时盘棋跟着12军103团从南面包围重庆。
30日凌晨,当他们抵达重庆时,敌人已经跑了。
就在这一天,重庆解放。
解放军入城时,时盘棋用相机记录下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人民解放军举着“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旗帜进入市区,重庆各界人士冒雨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
这张照片,已成为见证重庆解放的经典之作。
“我是第一个进驻重庆的解放军摄影记者。
”时老回忆,1949年12月2日,部队在璧山县跟敌人交战,12月3日中午解放了合川。
6日,时盘棋回到重庆,此后便一直跟随部队驻扎重庆。
1949年12月11日“杨虎城将军的遗体被挖出来的时候,他的双手被反绑着……”12月7日,时盘棋跟随部队首长来到渣滓洞、白公馆。
追踪“小萝卜头”生前身后事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在“小萝卜头”遇难50周年,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小萝卜头”的胞兄宋振华老人,首次向记者讲述了他们那鲜为人知的家庭秘闻。
“小萝卜头”是狱友们送宋振中的外号,他还有个乳名叫“森森”。
“小萝卜头”在家排行老七,他还有4个姐姐2个哥哥。
父亲宋元培,字绮云,19岁就投身革命。
1928年已任中共邳县县委书记的宋绮云与县委委员、妇女会长徐林侠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结成革命伴侣。
西安事变前夕,也就是1936年12月11日夜11时,杨虎城将军派车接宋绮云到新城大楼办公厅,让他参加了草拟张、杨两将军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
1941年9月的一天,宋绮云突然接到妻子的信。
他按信中的要求从西安市回到其隐蔽在西安南郊乡下的家中。
不久,家里突然来了五六个人,二话不说拥着宋绮云走了出去。
原来,宋绮云遭特务们暗算,被人骗捕了。
两个月后,徐林侠怀抱出生仅8个月的“小萝卜头”被人骗到西安市被捕。
宋、徐二人被捕后,在西安留下四个孩子,振苏12岁,振镛6岁、振亚4岁,宋振华才8岁。
白天,姐弟几人饥一顿饱一顿地讨着吃;夜晚,睡在乡下空荡荡的两间黑屋子里,四个孩子叫着妈,唤着爸,抱头痛哭。
1947年秋天,宋振华姐弟几人突然接到一封由重庆磁器口姓蔡的一个人转来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父亲写的。
几个人欣喜若狂地念完信,方知父母,还有小弟都还活着。
几个人按照父亲的地址,写了一封回信。
不久,他们又收到父亲的第二封信。
在爸爸来信的背后,几个孩子还看到用铅笔方方正正地写有四个字:“姐姐、哥哥!”一个大大的惊叹号,饱含着对亲人的几多怀念,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同父母共通了11封信。
那些信,都是通过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黄彤光以及其他同志,利用采购和外出的机会,冒着生命危险递出传入。
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被敌人残酷杀害。
解放后,宋振华姐弟几个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老大和老四参了军,老五、老六上了大学。
清明节去小萝卜头纪念馆扫幕作文
一进入小萝卜头纪念馆,哎呀,真的被那种庄重又带点儿悲壮
的气氛给震住了。
那些照片、展品,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
大门,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不易。
站在小萝卜头的塑像前,我忍
不住想,这娃子那么小就那么勇敢,要是我,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走到墓前,我放下一束鲜花,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好像在
跟小萝卜头说,“你看,我们都记得你呢。
”想起他那么小就参与
革命,真是让人佩服。
他的故事,我听过很多遍,但每次听都还是
会感动。
纪念馆外头的草地绿油油的,几朵小野花也开得正欢。
我突然
觉得,如果小萝卜头能看到现在这一切,他肯定会很开心的。
毕竟,他的付出,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这样的生活吗?他要是知道了,肯定觉得自己的努力都值得了。
小萝卜头的故事----为纪念我国最小的烈士宋振中而编讲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要给小朋友们讲一讲小萝卜头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小萝卜头是谁,你们知道吗?对了,有一本著名的小说《红岩》,你们看过吧?噢,江姐你们知道吧?江姐、双枪老太婆、许云峰、疯老头,这些都是小说《红岩》里面的人物。
小萝卜头也是《红岩》里的一个人物。
他的人物原型叫宋振中。
宋振中在一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1949年9月6日,和妈妈徐林侠、爸爸宋绮云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戴公祠,当时,小萝卜头宋振中才9岁。
小萝卜头宋振中遇害时年仅9岁,但是,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
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在敌人残酷迫害下,小萝卜头是吃霉米饭长大的,不知道糖是什么味儿。
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到学校里去读书,但是,他是“政治犯”,敌人不让他读书,经过地下党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小萝卜头稍微大一点以后,就懂得了谁是坏人,谁是好人。
他特别痛恨国民党反动派,在敌人的监狱里帮助地下党做了许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革命工作,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正因为如此,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1999年9月6日,是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遇害50周年的日子。
今天我给小朋友们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就是希望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孩子们,不要忘记小萝卜头,不要忘记我国最小的烈士宋振中;就是希望小朋友们在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学习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革命精神,立志为实现四化,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学习,做好准备。
下面,我就给小朋友们讲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几个故事。
一、不到一岁就和妈妈一起被捕1941年9月,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爸爸宋绮云随杨虎城将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把家里人安排在西安市郊区一个叫蒲阳村的地方。
五年级作文参观小萝卜头纪念馆作文一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小萝卜头纪念馆。
一走进纪念馆,我就被里面的氛围感染了。
墙上挂着小萝卜头的照片,他那小小的脸蛋,充满了童真,可眼神里却透着坚强。
小萝卜头的真名叫宋振中,他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因为爸爸妈妈都是革命者,他从小就跟着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在监狱里长大,没有自由,吃不好穿不暖,可他还是那么勇敢。
我看到了小萝卜头曾经睡过的小床,又窄又硬。
想想我们现在,有大大的床,软软的被子,真是太幸福了。
还有他学习用的破本子和铅笔头,和我们现在漂亮的书包、文具比起来,差别太大了。
小萝卜头虽然年纪小,但他很懂事,还帮着大人们传递消息。
他的勇敢和坚强让我很佩服。
作文二
今天去参观了小萝卜头纪念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进馆,就好像走进了小萝卜头的世界。
我看到了好多关于他的故事和照片。
小萝卜头可可怜啦,那么小就被关在监狱里。
没有玩具,没有好吃的,可他还是很乐观。
听讲解员阿姨说,小萝卜头很聪明,他会悄悄记住坏人的话,然后告诉监狱里的叔叔阿姨。
有一次,他还帮一个受伤的叔叔躲过了坏人的搜查呢。
看着小萝卜头的遗物,我心里特别难受。
他的衣服破破烂烂,鞋子也都磨破了。
再想想我自己,每天都有新衣服穿,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小萝卜头,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向你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清明节去小萝卜头纪念馆扫幕作文
清明节那天,我去了小萝卜头纪念馆。
天儿还不错,太阳不算太晒,风也刚刚好,走在路上挺舒服的。
到了地方,一眼就看到那座大纪念碑了。
真的挺高的,站它面前觉得自己渺小得很。
四周静悄悄的,好像大家都在默默怀念着什么。
进了纪念馆,感觉氛围就不一样了。
那些老照片、旧物件,看起来都挺有故事的。
我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心里有点沉甸甸的,感觉历史离我这么近,又那么远。
逛完出来,我在门口的长椅上坐了一会儿。
想想那些烈士们,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真的付出了太多。
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他们打下来的基础啊。
说实话,清明节去小萝卜头纪念馆,真的挺有感触的。
不只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提醒自己,别忘了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生活付出过的人。
英雄事迹小萝卜头的故事1949年9月的重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的父母倒在血泊中。
他遇害的那天,距离新中国成立只有24天。
他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冉冉升起,但他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的一角。
他是宋振中,小萝卜头。
194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两个特殊的犯人来到重庆白公馆。
他们是母亲徐林霞和儿子宋振中。
孩子不到九个月,还没断奶。
孩子的父亲叫宋绮云。
和他母亲一样,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的牢房又窄又矮,一年到头见不到阳光。
他每天只能吃发霉的米糠和烂白菜。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孩子又瘦又小,头上长着一个大头,狱友们都给他起了个小萝卜头的绰号。
有一次,警卫对萝卜头说,你叫我阿姨我就给你糖吃。
他转过头说,不,我不会。
你是个坏人。
回到牢房后,他哭着问妈妈,妈妈的糖果是什么味道?妈妈放了一点盐在他嘴里说,这是糖的味道。
因为她是个孩子,警卫对他要求不是很严格,所以她悄悄地当了通讯员。
秘密接触,有萝卜头秘密交流。
随着解放战争的接连胜利,国民政府陷入了混乱。
1949年8月25日,蒋介石发布密令,分批处决政治犯。
今天,八岁的孩子正在校园里健康地学习,为明天更好的生活做准备。
但是,萝卜头永远等不到那一天。
重庆解放后,找到了他的遗体,两只小手握着半支铅笔。
他曾经期待出狱后能在外面上学,期待用上这支铅笔,但他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
看到这个孩子黑暗凋零的一生,我们不禁潸然泪下,也感受到一个革命军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自强精神。
让我们一起缅怀萝卜头,也铭记先烈的信仰和使命,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
老照片再现解放往事作者曾目睹小萝卜头遗体
重庆解放65周年纪念日,数百幅重庆解放的照片将首次向社会公开。
今天下午3点30分,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巨变一瞬》——时盘棋纪实摄影作品展”,将在重庆文联美术馆拉开大幕。
昨天,照片拍摄者时盘棋接受了晨报独家专访,讲述他与重庆结下的不解之缘——“在我的一生中,重庆是一个比我故乡还要重要的地方。
”
时盘棋2012年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这样写到:1948年投身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1949年重庆解放时,他作为第一个进驻重庆的解放军摄影,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国民党特务在中美合作所的大屠杀、21兵工厂大爆破等事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30日凌晨,当他们抵达重庆时,敌人已经跑了。
就在这一天,重庆解放。
虽然已经82岁高龄,但回忆起解放重庆的全过程,时老仍记忆犹新。
时盘棋说,当时,他主动申请前往解放重庆第一线。
“从11月下旬开始,部队连续行军,我们十几天背包都不打开,就睡在街上,加上出汗,天气潮湿下雨,十几天后,背包一打开,东西全烂了。
”
1949年11月30日凌晨2点,时盘棋跟着12军103团从南面包围重庆。
30日凌晨,当他们抵达重庆时,敌人已经跑了。
就在这一天,重庆解放。
解放军入城时,时盘棋用相机记录下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人民解放军举着“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旗帜进入市区,重庆各界人士冒雨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
这张照片,已成为见证重庆解放的经典之作。
“我是第一个进驻重庆的解放军摄影。
”时老回忆,1949年12月2日,部队在璧山县跟敌人交战,12月3日中午解放了合川。
6日,时盘棋回到重庆,此后便一直跟随部队驻扎重庆。
“杨虎城将军的遗体被挖出来的时候,他的双手被反绑着……”
12月7日,时盘棋跟随部队首长来到渣滓洞、白公馆。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
”时老说,他刚走进渣滓洞,第一眼就看到高高的白色围墙,周围都是烧毁的房子、岗亭和碉堡,一进去就看见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他立即对着烈士的遗体举起了相机。
时盘棋说,大屠杀现场全是烧焦的烈士遗体,这些烈士牺牲的惨状,深深地留在了时老心中,“任何的说教都不及亲身感触来得深刻,在重庆歌乐山的日子里,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国民党的残暴。
”
12月11日,时盘棋又来到戴公祠,工人们挖出了杨虎城和小萝卜头一家三口的遗体。
“杨虎城将军的遗体被挖出来的时候,他的双手被反绑着,皮肤已经
和周围的泥土一个颜色了,而小萝卜头一家的遗体已腐烂得面目全非。
”时盘棋说。
之后的一个多月,时盘棋又数次前往歌乐山拍摄。
1989年
“解放碑有了很大变化,我找不到当年拍解放军进城的具体位置了。
”
进驻重庆后,时盘棋跟随部队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三年时间,直到他1953年前往抗美援朝战场。
时盘棋说,在这三年里,他一刻都没有忘记过用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一切。
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修建通车的全过程,解放军在西南地区剿匪的珍贵场面,重庆合川土地改革中的农户们……时盘棋说,这些珍贵的照片,都将出现在今天的展览中。
算上此次来到重庆,时老已经5次回访这座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城市了。
1989年,时盘棋第一次回到重庆,重游解放碑。
时老说,当时的解放碑有了很大变化,他找不到当年拍摄解放军进城的具体位置,不得不询问附近年老的清洁工,才找到当年的拍摄地,在原地拍下了解放碑的街景。
“这次我仍然带来了我的相机。
”时老说,他将一直用相机记录下去,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照片看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