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沈园二首》诗词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39.63 KB
- 文档页数:4
梦断香消四十,沈园柳老不吹绵。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出自宋代陆游的《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赏析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
(绍兴)写下的。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
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沈园其二》翻译赏析《沈园二首其二》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沈园二首其二》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沈园二首其二》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前言】《沈园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75岁时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
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
【注释】⑷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⑸不吹绵:柳絮不飞。
⑹行:即将。
稽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⑺吊:凭吊。
泫然:流泪貌。
【翻译】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絮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吊,泪落潸然。
【赏析】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销”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沈园·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沈园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赏析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沈园原文及赏析沈园原文及赏析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注释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 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 。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
陆游沈园诗词赏析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
四十年前,尝题小诗一阕壁间。
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陆游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①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②一柱香。
[注]①河阳愁鬓:即潘鬓。
晋潘岳曾为河阳令,其《秋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
”后世因以潘鬓为鬓发班白的代名词。
②蒲龛:蒲,蒲团,僧徒坐禅及跪拜之具。
龛,供奉佛像及神像的石室或柜子。
①苏轼为追悼亡妻王弗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江城子》,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将陆游的这首诗中的中间两联与苏诗坐比较,看二者在书法感情上有什么异同?答:相同点:抒发的感情相同;不同点:苏诗直抒胸臆,陆诗寓情于景;苏诗直率,如江河奔涌,陆诗委婉,似溪流百折。
②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一“空”字。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答:一个“空”字,贯穿诗的始终。
“空”,空虚,空漠,空冷,空无之意。
空虚之感,空漠之心,于是,眼前的一切便全成“空冷之景”;万念俱灰,怎能不顿生空无之念。
但这“空”字的背后跳动着的则是一颗滚热的心。
【赏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作之一。
全题为“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全诗意境悲凉,表达了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深愧爱人的思想感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
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然而,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这两首诗是陆游回忆其亡妻唐氏而作。
陆游的爱情悲剧,宋人笔记颇有记载,详略不同,事实亦有出入,今略加整齐,概述如下:陆游早年和他的姑表妹唐氏结婚,夫妻和好,可是陆游的母亲却不喜欢这位媳妇,终于离婚。
后来唐氏改嫁赵士程。
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天,陆游到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园游览,恰好赵士程和唐氏也在那里。
陆游对景伤情,便作了一首调寄《钗头凤》的词,题在璧上。
词云:“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这时他是三十一岁。
不久,唐氏便抑郁地死去了。
到了宁宗庆元五年(1199)春,即四十四年之后,陆游又写了这两首《沈园》,同年还作了一首七律,有长题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
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
偶复一到,而园巳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日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此诗,周密《齐东野语》以为是光宗绍熙三年(1192)所作,但1155年到1192年,不足四十年,而《沈园》二绝和这篇七律所写情事又十分吻合,定为作于同年秋,较妥。
)这年,陆游七十五岁。
又过了六年,即宁宗开禧元年(1205),已经八十一岁高邻的陆游还怀念前情,形于梦寐,其《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绝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芽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璧间尘。
”在封建社会的伦理观点支配之下,父母对于子女具有绝对权威。
因此,像陆、唐这类的悲剧就经常发生。
诗人在这里对自己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没有作出任何指责,他只是倾诉了一辈子也排遣不了的哀伤,而使后人对之寄与深厚的长久的同情。
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齐名,《钗头凤》故事也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沈园二首诗词鉴赏哎呀呀,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
你看啊,这第一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哇,那城墙上斜挂的夕阳,那哀伤的画角声,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种悲凉的氛围里。
就好像你曾经无比熟悉的一个地方,多年后再回去,一切都变了样,你说能不难过吗?就像你小时候最爱的那个秘密基地,等你长大了再回去,发现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那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啊!而那桥下的春水依旧碧绿,可曾经在那水面上倒映过的美丽身影却再也看不到了,这得多让人伤心啊!再看第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四十年过去了呀,一切都好像是一场梦,梦里的美好都消散了。
沈园里的柳树都老了,不再飘絮了。
这就好像我们的人生啊,时光匆匆流逝,很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我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会稽山上的一抔土了,可还是会因为怀念过去的踪迹而忍不住流泪。
这不就跟我们有时候想起过去的一些人和事,心里也会酸酸的一样嘛!咱说这啊,真的是把那种对过去的怀念、对失去的爱情的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表达,而是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沁入你的心里,让你也跟着一起难过、一起感慨。
陆游他在写这些诗的时候,心里得有多难受啊!这两首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我觉得啊,这真的是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情。
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词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们读它,不仅仅是欣赏文字的美,更是在感受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
你难道不这么觉得吗?。
沈园二首陆游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①,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②。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③,沈园柳老不吹绵④。
此身行作稽山土⑤,犹吊遗踪一泫然⑥。
【作品注释】①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②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③“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④不吹绵:柳絮不飞。
⑤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⑥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作品分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
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思考与练习】1.《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2.通过这两首诗体会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刻骨铭心。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沈园二首宋代: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注释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沈园二首》鉴赏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沈园二首》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意】:一
城楼上的夕阳已经西斜,画角声音凄厉哀怨,沈园的池塘楼台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看见那小桥下碧绿的春水,让我悲伤,想起她好像轻盈的惊鸿一般,曾在这里临水照影。
二
你离开人世间已有四十年,沈园的柳树很古老了,已经没有柳絮飘飞。
我这一生都快化作稽山的泥土,现在凭吊过去的遗迹,仍然禁不住伤心落泪。
【点评】:
这两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当时陆游已七十五岁。
陆游二十岁的时候和表妹唐婉结婚,非常恩爱。
可陆母却不喜欢唐婉,陆游被迫休掉唐婉。
陆游再娶王氏,唐婉改嫁同郡赵士程。
陆游二十七岁的时候,去沈园偶然碰到唐婉,两人都非常悲伤。
陆游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题壁,唐婉看后,回了一首,过了几年抑郁愁怨而死。
中隔四十四年后,陆游又一次来到沈园,然而人事、景物皆非,诗人
感伤万分,吟诗抒怀,倾吐了对唐婉的深切怀念。
陈衍《宋诗精华录》评道:“无此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
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
陆游《沈园二首》诗词鉴赏
沈园二首
宋代: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
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鉴赏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
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但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个句
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
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
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但“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
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
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即使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这当
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
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但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
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能够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能够引起回忆的景物,于
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
仅仅此景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