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嗉鸭研究近况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5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新发现的禽流感病毒,首次于2010年在中国鸭场中发现。
该病毒主要感染鸭类,但也可感染鹅、鸽子等禽类,并且对多种家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病原性。
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蚊子、蜱虫等昆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食用受感染鸭肉而传播。
感染后的鸭类主要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障碍、四肢无力、短命等,严重影响了鸭类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对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人员首先对病毒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病毒的形态、遗传学特征、抗原性等。
研究发现,鸭坦布苏病毒属于属于突变型IAV型感冒病毒,其基因组由8段负链RNA组成,具有6种种系基因型。
鸭坦布苏病毒还表现出较高的抗原多样性,这给疫苗研发和流行病学调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疫苗研发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疫苗设计和制备。
在动物实验证明部分疫苗能够有效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的感染,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但由于病毒变异性的存在,疫苗的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一些研究还发现鸭坦布苏病毒具有复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病毒主要通过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途径、Toll样受体途径以及细胞凋亡途径等来传播和复制。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互作机制,为进一步开发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借鉴。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监测,发现病毒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且已经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病毒株。
还有研究发现鸭坦布苏病毒和其他禽流感病毒有交叉感染的现象,这给流行病学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基本特性、疫苗研发、复制和传播机制以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鸭坦布苏病毒仍然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疾病,并且其病毒变异性和传播途径的复杂性使其对预防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挑战。
鸭的饲养市场分析现状概述本文旨在对鸭的饲养市场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行业信息的研究,本文将探讨鸭的饲养市场的规模、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鸭的饲养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由于鸭肉享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其纳入健康饮食的选择之中。
此外,鸭蛋的营养价值和独特口感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推动了市场的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鸭的饲养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
市场竞争鸭的饲养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来自农户和养殖场。
传统的家庭农场在鸭的饲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大型养殖场逐渐崭露头角,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势,逐渐占据市场份额。
此外,一些养殖场开始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养殖效益,如智能化管理系统、饲料调控技术等,加剧了市场竞争。
市场需求鸭肉和鸭蛋是鸭饲养市场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鸭肉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膳食需求和餐饮行业对高质量鸭肉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同时,由于鸭蛋具有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等优势,其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预计未来几年,鸭肉和鸭蛋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发展趋势未来鸭的饲养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规模化生产: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养殖场规模的扩大,鸭的饲养将趋向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2.品质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养殖场将加强对饲养环境、饲料质量等方面的监管,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3.科技创新:养殖场将积极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养殖效益,如智能化管理系统、精确饲料调控技术等,提高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
4.品种改良: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养殖场将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出更具品质优势的鸭品种,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结论鸭的饲养市场在近年来表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鸭坦布苏病毒,即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影响家禽的RNA病毒。
自2000年在中国杭州首次发现以来,它已成为亚太地区家禽养殖的重要威胁之一。
这种病毒既可以感染鸭子,也可以感染鸡、鹅、鸽等家禽。
它的症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卵巢萎缩和鸭卵颜色改变等,严重时可导致禽类大量死亡,引起家禽业的严重经济损失。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已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1.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已经被完整地测序,并发现其与千日鸟病毒(pinda)的关系较近。
2. 研究人员对DTMUV的传播途径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病毒通过虫媒传播的方式传播,主要是由库蠓属(Aedes)的蚊子传播。
3. 对DTMUV进行的免疫研究表明它具有多重免疫原性,包括病毒外膜蛋白(E蛋白)、核衣壳蛋白(N蛋白)和多巴胺酸脱羧酶(DDC)等。
4.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构建DTMUV的表达载体,开展了非常有前途的疫苗研究。
如201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利用剪贴CRISPR示踪系统对DTMUV 进行了全基因组突变筛选,发现几个新的且具有抗原性的疫苗毒株。
1. 对蚊子、鸟类和哺乳动物传播途径的研究,以确定该病毒的宿主和传播机制。
2. 发展真实且有效的疫苗,以预防和控制DTMUV的传播。
3. 深入研究DTMUV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活动,了解其感染机制和致病机理。
总之,DTMUV的研究将对全球范围内的禽类养殖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项工作需要研究人员在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和病毒学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对DTMUV的理解,减少该病毒对家禽业的影响。
连城白鸭市场调研报告连城市是福建省心中市,位于福建省南部。
该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以白鸭养殖业闻名。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连城白鸭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一、市场概况连城市的白鸭市场规模庞大,年产量高达数十万只。
市场上主要销售白鸭肉及其副产品,如鸭蛋、鸭油等。
白鸭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白鸭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
二、市场竞争分析目前,连城市的白鸭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之间。
这些养殖场拥有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可以大规模、高效率地养殖白鸭。
同时,它们还与不同的销售渠道合作,如超市、餐饮企业等。
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产品供应和市场份额。
三、消费者需求分析针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显示,在连城市的白鸭市场中,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天然、无激素、无抗生素的白鸭产品。
他们对鸭肉的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购买到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的产品。
此外,消费者对于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也有一定的关注,他们希望了解被购买产品的养殖、加工等环节。
四、市场发展机会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仍然存在一些市场发展机会。
首先,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食品的关注,有机白鸭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优质的白鸭肉品牌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连城市周边地区也存在市场空白,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渠道,拓展市场份额。
五、市场挑战与对策然而,市场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成本高,因此价格竞争激烈。
其次,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对养殖场的检查与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逐步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六、市场发展建议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市场发展建议:1. 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2.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生产过程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鸭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鸭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肉类产品,一直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鸭肉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鸭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报告对鸭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调研。
本报告将对鸭市场的现状、需求分析以及竞争格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期为鸭肉企业提供市场洞察和发展建议。
通过对鸭市场的全面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推动鸭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鸭市场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报告的结构和目的。
我们将总结引言部分的要点,为接下来的内容作铺垫。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对鸭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特点和市场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鸭市场的需求分析,包括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对鸭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主要参与者、市场竞争形势和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现有数据,并展望鸭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将给出一些建议,并展望鸭市场的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决策参考。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鸭市场的现状、需求情况以及竞争格局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相关经营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市场情况,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揭示鸭市场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对现有数据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希望为鸭市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
1.4 总结在本报告中,我们对鸭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目前鸭市场的现状,需求状况,以及竞争格局。
通过对现有数据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鸭肉市场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2024年鸭的饲养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鸭的饲养市场是农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产业,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经济收入来源。
本文将以1500字的篇幅,探讨鸭的饲养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鸭的饲养产业现状在我国,鸭的饲养产业已经形成了庞大、完整的产业链。
从鸭苗的繁育、饲料的生产,到鸭肉的加工和销售,都是鸭的饲养产业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的鸭的饲养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农村地区。
其中,福建、广东、江苏等地是鸭的饲养重要产区。
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鸭肉消费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2. 鸭的饲养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鸭的养殖数量与产量逐年增加。
鸭肉产量在农业养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且其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各地饲养户逐步引进了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促进了鸭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2019年,我国鸭肉产量达到了850万吨,并且继续呈现增长的趋势。
3. 鸭的饲养市场因素分析鸭的饲养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因素分析:3.1 消费需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鸭肉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鸭肉富含蛋白质、低脂肪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肉类选择。
加之其独特的口感和烹饪方式的多样性,使得鸭肉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3.2 养殖技术养殖技术的进步对于鸭的饲养市场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现代化的饲养技术能够提高鸭的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更加稳定的市场供应。
科技创新使得鸭的养殖更加智能化和环保,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业的盈利能力。
3.3 疾病防控鸭的养殖过程中常常面临疾病威胁,如禽流感等。
疾病的防控对于鸭的饲养市场的稳定发展非常关键。
加强疫病监测、提高饲养环境卫生、科学用药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鸭的疾病发生,保障市场的供应稳定。
4. 鸭的饲养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对鸭的饲养市场现状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发展趋势的预测:4.1 品种优化人们对于食品品质和多样性的追求不断提高,因此鸭肉品种多样化和优化将成为未来市场的重要方向。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由RNA病毒家族Flaviviridae科的Flavivirus属引起的禽类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鸭类,尤其是育肥期的鸭子。
该病毒最早于2010年在中国浙江温州的一家鸭养殖场发现,随后迅速在中国各地蔓延,并在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泰国等地也出现了疫情。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鸭只后,可导致鸭子发热、落蛋减少、蛋壳粗糙、抵抗力下降等严重症状,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传播途径科研人员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飞虫传播,如蚊子和蜱虫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科研人员对鸭坦布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蛋白质合成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鸭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为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提供重要的参考。
3. 疫苗的研发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疫苗的研发工作。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设计了多种鸭坦布苏病毒候选疫苗,并进行了动物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候选疫苗可以有效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提高鸭只对鸭坦布苏病毒的免疫力。
这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 临床诊断技术鸭坦布苏病毒的迅速扩散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开展鸭坦布苏病毒的临床诊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存在,为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 病毒进化与致病机制鸭坦布苏病毒的进化和致病机制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人物成束他把鸭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记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在t都北京畜牧兽医战线,有个把鸭市场做得风生水起 的人,他就是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 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博士。
侯水生从事肉鸭遗传育种研究20余年,为我国肉鸭遗传 育种研究、种业与产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他先后创建了 先进的肉鸭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主持育成了3个肉鸭新品 种,“Z型北京鸭”(农10新品种证书第4号)、“中畜草原白羽肉 鸭”(农10新品种证字第6号)和“中新白羽肉鸭”(农10新品种 证字第7号),分别适合加丁烤鸭、内条鸭和分割鸭,该品种全 国市场占有率20丨7、2018和20丨9年分别达到24%、28%和37%,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
其成果“北京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应 用”获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农 -1-001-01))、“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获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I3-J-20.V2-01-R01)。
2016 年侯水生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 奖。
“中畜草原内羽肉鸭新品种”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被农业农村部定为主推品种,获 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科学技术成果奖。
他培育的北京鸭新品种打破了发达国家品种垄断侯水生从“十五”开始主要从事肉鸭育种和养殖技术研 究。
当时,引进的“英国北京鸭”已经垄断了我国肉鸭品种市场,并严重威胁着本土肉鸭品种乃至整个肉鸭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发达国家垄断我国肉鸭品种市场的事实,侯水生 带领科研闭队将如何培育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鸭品种、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肉鸭品种的垄断确定为自己科研的0标,并潜心开展研究:经过20多年的持续研发,采用 远缘杂交、近交、双向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了生长快慢、体 型大小、饲料转化效率(FCR)高低、繁殖性能、胸肌率与皮脂 率等性状显著不同及抗3型鸭甲肝病毒等肉鸭专门化品系39个,创制了肉鸭品系资源库,为品种创新与遗传机制解析奠定了扎实基础。
2023年鸭饲料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鸭饲料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鸭饲料是鸭子的主要食物,对于鸭养殖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鸭肉的需求不断增加,鸭饲料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是对鸭饲料行业市场分析的现状。
一、市场规模鸭饲料市场规模庞大,越来越多的饲料生产企业涌入这个行业。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鸭肉生产和消费国家,每年消费的鸭肉总量超过5000万吨,市场需求巨大。
而鸭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鸭饲料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的壮大,鸭饲料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目前市场上鸭饲料品牌众多,主要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如营口信臣、艾司盟、新希望等。
这些大品牌在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一些小型饲料企业也在市场中崛起,以创新产品和服务快速获得市场份额。
三、市场发展趋势1. 健康、绿色、安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鸭饲料行业也趋向于健康、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科学配方和高品质原料生产饲料,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 创新研发:鸭饲料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饲料的利用率、饲料成本等。
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降低饲料成本,饲料企业积极进行技术研发,推出新型饲料产品。
例如,一些企业开始研究生物饲料添加剂、发酵饲料等,以提高鸭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
3. 产业链整合:鸭饲料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整合产业链。
目前市场上,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开始向上游扩展,例如收购饲料原料加工企业,以确保原料的供应和质量。
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向下游扩展,如建立鸭养殖基地,提供养殖技术咨询和服务等。
通过整合产业链,企业可以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资源,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四、市场机遇和挑战鸭饲料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市场需求巨大,鸭养殖行业发展迅猛,为鸭饲料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饲料行业的技术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连城白鸭市场调研报告总结连城白鸭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市场调研是指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与市场相关的各类信息,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消费者行为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连城白鸭市场调研报告旨在了解该市场的发展情况、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市场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本次市场调研主要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连城市白鸭市场上,消费者对于白鸭的品质要求较高,注重鸭的肉质鲜嫩、皮脆肉美、无腥味等特点。
并且,新鲜度、价格、安全性等也是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认为价格合理、品质可靠且口感好的白鸭最受欢迎。
另外,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连城市白鸭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有许多农户和养殖场以及屠宰场提供白鸭产品,其价格和品质差异较大。
因此,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品质控制和提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并建立稳定的渠道和品牌形象。
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连城市白鸭市场消费者需求仍然未得到充分满足。
虽然有各类供应商存在,但市场上的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价格波动大、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可靠的服务,积极拓展市场份额是可行的。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连城白鸭市场调研报告的总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产品品质管理,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安全;二是规范价格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定价策略;三是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同时加强品牌形象的建设,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四是关注消费者反馈,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五是与相关合作伙伴合作,拓展市场,实现共赢。
总之,通过本次连城白鸭市场调研,我们对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竞争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提出了品质管理、价格体系、供应渠道、品牌形象和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企业制定市场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推动连城白鸭市场的健康发展。
辽东白嗉鸭研究近况我国东北地区民间养鸭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消费时尚的多元化,水禽生产正在成为加速畜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特色产业。
但是,该地区至今未有一个被国家认定的地方鸭种。
民间也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自发的从南方引进一些高产鸭种。
这些南方鸭种产蛋虽多,但蛋重小、蛋皮薄、白色壳,不为群众喜爱,逐渐退出本地区的养鸭业。
东北人传统喜食盐卤咸鸭蛋,尤以偏爱蛋个大、绿皮、红黄的本地鸭蛋。
辽东半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需要,为形成与之相应的地方鸭种类群提供了可能。
1、辽东地区的生态条件及鸭种资源类型辽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北纬43°以南、东经123°—128°)。
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800—1200毫米。
区域内湖荡连片、河渠纵横,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群众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素有临水养鸭的习惯。
人们多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留,自繁自养、世代相续。
以辽东半岛的丹东、庄河、大连为核心,辐射至北纬44°以南、东经120°—128°的区域内,广泛分布一种具有独特外貌特征(通体羽毛黑色或银灰色,前胸为圆形白色)和耐粗饲、抗逆性强、产蛋多、蛋个大、绿壳、红黄、肉质鲜香等生产性能优良的地方鸭种类群。
这种鸭子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遗传稳定,且分布区域广、数量多,已具备国家对地方禽种定义的所有要件。
据多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回顾,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曾自家饲养过这种鸭子。
民间也流传“黑鸭白嗉下蛋没有数”的谚语。
因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故暂定名“辽东白嗉鸭”。
辽东学院动物科学系与丹东佳鹏有限公司于2005年7月4日—10日,用不划区取样法对北纬43°以南、东经123°—126°区域内的15000只鸭雏中采集到符合标准特征的母鸭410只、公鸭100只,作为育种素材。
从羽色及蹼色分为以下三种亚群:1.1、黑羽白嗉鸭:通体羽毛黑色,前胸为圆形白色,黑白界限清楚,公鸭头颈羽毛呈墨绿色闪金属光泽,尾部有3—4根卷曲性羽。
跖及蹼为黑色。
1.2、银灰羽白嗉鸭:通体羽毛为银灰色,前胸围圆形白色,灰白界限清楚,公鸭头颈为黑灰色,尾部有3—4根卷曲性羽。
跖及蹼为肉黄色。
1.3、金掌白嗉鸭:通体羽毛黑色,前胸为圆形白色,黑白界限清楚,公鸭头颈羽毛呈墨绿色闪金属光泽,尾部有3—4根卷曲性羽。
跖为黑色,腕关节以下的整个指、蹼为金黄色。
以上三种亚群以第一种居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较少。
但都具有稳定的遗传性。
2、测定的项目及方法2.1、生长发育规律测定:每周末空腹随机抽测40%的公、母鸭子体重。
2.2、肉用型能测定:5月龄时随机抽取黑羽白嗉公鸭22只作屠宰测定(银灰羽白嗉鸭的数量少此次未做测定)。
2.3、饲养标准:现阶段尚未对该鸭种的饲养标准作专题研究,所采用营养标准是参考了金定鸭与地方鸡种的营养需要。
2.4、肉质及风味品评:先后组织三次全鸭宴品评会,并制作板鸭、盐水鸭、风鸭与南方鸭种制品进行比对、品评。
2.5、生活力、抗病力评定:在全饲养期基本不投药的条件下,统计育雏率、育成率。
2.6、繁殖性能:分别测定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出壳母雏数。
2.7、蛋的品质:分别测定辽东白嗉鸭的蛋形及蛋内容物的组成比率。
2.8、羽色遗传规律:记录F1各批次羽色的变异情况,统计分析各批次之间羽色遗传变异规律。
3、结果与分析3.1、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见表1)。
表1的结果表明银灰色羽亚群♂绝对增重峰值期在第9周龄为25.63g/周.日,相对增重率峰值期在第4周龄为92.79%,至24周龄时仍有微小的增重两者分别为2.32g/周.日和1.87%。
♀绝对增重峰值期在第8周龄为22.80g/周.日,相对增重率峰值期在第4周龄为84.40%,至24周龄时两者分别为1.64g/周.日和0.98%。
黑色羽亚群♂绝对增重峰值期在第8周龄为28.55g/周.日,相对增重率峰值期在第4周龄为85.38%,至24周龄时两者分别为2.10g/周.日和1.21%。
♀绝对增重峰值期在第8周龄为23.62g/周.日,相对增重率峰值期在第4周龄为80.43%,至24周龄时两者分别为1.99g/周.日和0.81%。
银灰色羽亚群与黑色羽亚群的绝对增重(g)和相对增重率略有差异,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者之间潜在的性状差异尚待今后的研究中精心发掘。
3.2、屠宰及体尺测定结果(见表2)。
表2的测定结果表明黑色羽亚群成年公鸭毛重(g)2185±25.27、全净膛重(g)1512±38.2、屠宰率为84.1%±14.1,胸肌率17.6%±7.9、腿肌率16.4%±6.2,两项合计为34%。
与普通兼用型鸭的产肉性能相近。
统计的结果看这两项的变异系数(21.02%、13.42%)较大,因而,通过选育有提高的潜力,但最终要看这两项指标与整体综合效益的相关关系而定。
3.3、肉质及风味品评结果:肉味鲜香浓郁,鸭馨鲜明。
煎、炒、熘、涮和制作板鸭、盐水鸭、风鸭均优于北京鸭和金定鸭。
肌肉纤维的细度和拉力适中,口感极佳。
3.4、生活力、抗病力评定结果:0—6周龄成活率98.6%,7—24周龄成活率97.8%。
初步的观测认为该鸭种具有较好的抗逆性。
3.5、繁殖性能:辽东白嗉鸭的繁殖性能见表3,已观测到的繁殖性能如开产日龄184天;见蛋日龄156天,核心群入舍母鸭年均产蛋量249±12个;饲养只日年均产蛋量285±16个。
普通群入舍母鸭年均产蛋量174.6±18个;饲养只日年均产蛋量186.3±16个。
自然交配公:母比为1:9,人工授精的公:母比为1:30。
自然交配受精率为91.32%略低于人工授精率的92.36%。
辽东白嗉鸭的繁殖应提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3.6、蛋的品质:蛋重81.1±5.25、蛋形指数14.1±0.08、为椭圆形,蛋白和蛋黄分别占全蛋重的55.79%和34.43%,蛋壳重占全蛋重9.74%±1.13、蛋壳厚度0.38 mm±0.03、哈氏单位69.25±5.60。
3.7、羽色遗传规律:本次研究发现亲代公母均为羽黑白嗉其自由交配产生的F1羽色出现黑色、麻色、灰白色、白色四种有规律的变异。
笔者对初生雏鸭的羽色统计了八批次共2114只,各批次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各种羽色出现的概率见表5。
推断一:鸭子羽毛颜色由四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黑色的为B,麻色的为m,灰白色为h,白色的b;并设其基因频率分别为p、q、r、z;另设黑色基因B对m、h和b呈显性,m对h 和b为呈显性,h对b呈显性。
按复等位基因遗传规律的理论推导,所统计的2114只白嗉鸭群体中表现型、基因型和基因型频率见表6。
表1 白嗉鸭发育规律银灰羽♂周龄N 体重CV% 绝对增重(g/周.日)相对增重率(%)1 31 55.10±0.929.274 31 201.87±6.5718.02 13.88 92.795 31 371.45±15.5223.27 24.23 84.018 36 925.39±16.9510.99 23.87 22.049 341104.82±21.0811.2325.6319.3812 341618.68±35.1513.1119.729.3224 472113.19±37.3111.40 2.32 1.87银灰羽♀周龄N 体重CV% 绝对增重(g/周.日)相对增重率(%)1 32 54.38±1.3113.594 36 200.5±10.27 30.74 13.11 84.45 34 346.29±14.7524.91 20.83 72.718 36 833.61±21.4015.41 22.80 23.689 35 987.6±23.2914.39 21.99 18.4712 25 1395.44±28.8510.64 14.53 7.86黑羽♂周龄N 体重CV% 绝对增重(g/周.日)相对增重率(%)1 9453.72±5.7810.434 95196.43±11.4522.9112.9285.385 93356.79±14.9825.9622.9281.728 141 950.36±16.8511.3628.5526.639 1411102.95±22.3410.6121.8016.0612 1071520±32.7415.0421.5911.0424 932185.6±35.6910.31 2.10 1.21黑羽♀周龄N 体重CV% 绝对增重(g/周.日)*相对增重率(%)1 335 48.85±8.72 17.864 173 192.84±11.7226.34 12.28 80.435 340 299.34±15.2133.74 15.21 55.238 164 919.95±22..4311.94 23.62 21.99 148 1081.89±23.6312.45 23.13 17.6012 156 1518.70±26.5821.78 17.39 8.7124 1631799.21±25.6114.78 1.99 0.81注:* 绝对增重=[后次称重(g)-前次称重(g)]÷7 ** 相对增重率=后次称重(g)-前次称重(g)/前次称重(g)×100表2成年黑羽白嗉公鸭屠宰及体尺测定项目N 各部位重量 CV% 项目N 各部位重量 CV%毛重(g)22 2185.±25.2711.5 全净膛重(g)22 1512.±38.29.14屠体重(g)22 1847.9±24.913.31 屠宰率(﹪)22 84.1±14.1 4.88双翅重(g)22 179.5±16.39.1 胸肌率(%)22 17.6±9.721.02胸肌重(g)22 246.8±15.6 6.32 腿肌率(%)22 16.4±6.213.42腿肌重(g)22 242.8±35.014.42 全净膛率(%)22 70.58±9.839.68肌胃重(g)22 94.3±15.816.76 体长(cm)22 18.7±8.2417.33心重(g)22 17.8±20.815.73 胸深(cm)22 7.9±1.749.37血重(g)22 143±30.421.26 背宽(cm)22 5.38±2.8916.54肠重(g)22 86.6±12.1 5.89 肩宽(cm)22 9.768±1.6917.29腹脂重(g)22 15.6±12.9919.16 半濳深度(cm)22 52.6±12.63 5跖长(cm)22 7.79±3.54 6.93表3繁殖性能测定结果注:1——人工受精 2——自然交配白嗉鸭色羽色复等位基因遗传理论值由此计算:p=0.539 q=0.248 r=0.106 z=0.107,将其代入基因型频率中作卡方检验:X2=∑(O-E)2/E=0.000522,< X20.05(3) =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