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动物幻化故事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279.27 KB
- 文档页数:3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审美观念的“象思维”的影响,这些想法可以说,“物我不分”,“物我同一”混沌思维的某种变形,审美意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在审美上用“同情”的方式去体验被欣赏对象和被创造的对象从自身熟悉的事物来拓展周围的事物,以形成敏锐的直觉思维技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将某物拟以人或人的某些器官,如“有石如人影状似女子”、“水赤如血”等,有的东西比做成家庭用品、家禽,如“状如牛饮”,“有一物大如水牛”,“状如鸡鸣”等;有的比作人们所熟知人们熟悉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如“有壳如蝉蜕也”,“缩皱状如牛肚”;比作较常见的自然现象,如“白如霜雪”,上面列举的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志怪小说中的一部分,这样的内容表达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运用到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这里隐喻和人格化是基于人性化的一面熟悉的事物陌生的推理,从而实现理解和把握后者,构成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接触,是接触的一种手段,使用类比,比喻,等等,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立象尽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得象忘言”等手法都是这种审美方式的表达流露。
二、在表现对象时经常舍弃细节,表现其主要特征志怪小说的长度一般都相当短,为原型的小说,它是不可能像后来的小说有完整的系统,在短短的几段,或者哪怕是只言片语传达一个故事事件,笔者当然要采取的小说的措词来可以实现。
因此,我们发现志怪小说中,小说作者有很强的概括性对事物对象。
我们一直强调的原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体的,这个具体重点关注东西的形象,形象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志怪小说在表现一个物体也缺乏抽象思维,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思维,人格化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来表现对象的感觉,这是描述的东西往往只抓住它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描述,或表现事物的颜色或形状性能,或表现东西的大小、类型的性能,往往以图像熟悉的侧面作比喻。
例如表现对象的大小,“大如水牛”;在表现红色时,“如血”;表现白色时,“如霜雪”;硬的,“如石”;形容亮,“如星”,针对这些表达方式,是要抓住人们对事情最重要的感知特性,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以及使用的性能说明。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妖怪特征及其时代蕴含作者:姜广振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勃兴,其中有大量的妖怪小说。
这类题材小说中妖怪种类繁多,形象丰富,特点鲜明:首先,它们有妖祥预兆特性,能预知吉凶;其次是善于变化;第三是颇具人情味,如妖怪报恩故事与人妖恋故事。
不过,怪魅祸害之性仍是妖怪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妖怪特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1}这段话道出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勃兴的原因。
正是由于此时巫、道、佛的盛行,才使得志怪小说中有大量的神仙、鬼魅、妖怪题材故事。
如曹丕《列异传》、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陶渊明《搜神后记》、刘义庆《幽明录》中均有大量的妖怪题材的小说。
这些小说中的妖怪特点鲜明:首先,它们有妖祥预兆特性,能预知吉凶;其次是善于变化;第三是颇具人情味。
不过,怪魅祸害之性仍是妖怪的主要特征。
以下拟作具体论述。
一妖怪这一概念,最早是指一种具有政治预示意义的反常性现象。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记载的妖祥预兆类“妖怪”现象(以下简称妖兆类),如: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
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
”与之盟而赦之。
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
六年而厉公入。
公闻之,问于申曰:“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左传·庄公十四年》){2}这里把厉公的回国即位与妖蛇相斗联系到一起。
物词2023-11-0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动物名物词研究综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名目录物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动物名物词的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动物名物词的影响与价值01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与发展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更加关注鬼神、妖怪等神秘现象,加上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盛行,为志怪小说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支。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与影响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以记录奇闻异事为主,具有鲜明的神秘色彩和宗教色彩,其中涉及到的动物名物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和利用。
影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02动物名物词研究综述指用来指称动物类事物的词汇,通常包括动物名称、部位、习性等相关方面。
动物名物词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动物名物词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按照动物种类可以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按照表达方式可以分为音译词、意译词等。
动物名物词定义动物名物词的定义与分类VS目前,对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名物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从词汇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动物名物词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词义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分析和文化内涵方面,而对于这一时期动物名物词的总体特点、演变规律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动物名物词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动物名物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研究方法可以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语言调查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名物词进行穷尽性调查,比较不同类型动物名物词之间的异同,分析其文化内涵和演变规律。
研究意义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动物名物词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深化对于古代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美2023-11-1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怪诞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研究价值目•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名篇赏析录01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定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体裁,主要记述神仙、鬼怪、妖异之事,以传闻和民间故事为素材,经过加工和再创作而成。
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鲜明的神秘色彩和想象力,作品中的情节奇幻、夸张、离奇,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诗意。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定义与特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笔记小说,如《搜神记》、《幽明录》等,这些作品为后来的志怪小说奠定了基础。
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死和宇宙的看法更加神秘和超自然化,这种社会背景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怪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道家和佛教思想逐渐兴起,这种思想背景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神仙思想和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宗教背景也为志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文化背景0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色叙事方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多采用短篇故事的形式,叙述简洁明快,情节曲折跌宕,富有戏剧性。
结构特点志怪小说通常以传闻、逸事、奇闻等形式收集、整理,再进行加工润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
叙事方式与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类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包括鬼怪、妖物、神仙等各类奇异角色,以及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塑造手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怪诞元素的运用奇幻描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常常出现各种奇异的生物、神秘的符咒、超自然现象等奇幻元素,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思维冲击。
收稿日期:2019⁃01⁃22作者简介:夏新源(1995-),男,安徽合肥人。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以来俗文学中的鬼神形象变化初探———以《搜神记》与《聊斋志异》等为例夏新源(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出于对未知世界的解释和想象,上古先民创造了大量的神话,这种神话思维为俗文学所继承,并塑造了丰富的鬼神形象,随着时间推移,俗文学中的鬼神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初的鬼与人类似,举止行为皆具人性,但在后世作品中逐渐一分为二:一部分保持原貌,另一部分则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可怕的异类。
而相对于鬼对人性的背离,神却由最初的淡漠疏离、不食人间烟火,逐渐向人靠拢,兼具人性与神性。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干宝在其中辑录了大量的鬼神故事以“发明神道之不诬”;《聊斋志异》代表了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蒲松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亦塑造了大量极具特点的鬼神形象。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搜神记》和《聊斋志异》等明清俗文学中鬼神形象的变化,探究鬼对人性的背离及神对人性的归附之原因。
关键词:搜神记;聊斋志异;鬼神形象;人性;变化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魏晋志怪小说上承史传文学与上古神话,下启唐宋传奇,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文学,虽“粗陈梗概”但却能自成一体,并在创作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也为后世话本、戏曲等俗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搜神记》中有非常丰富的“鬼话”和“神话”,虽然艺术上远不及后世精巧,·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2⁃0142⁃10142但却能一睹时人的思想观念。
这些故事中的鬼神形象,有的与后世相似,有的却完全相反,笔者拟通过梳理不同时期鬼神形象与人性的关系,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关于人性,《辞海》将其定义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1]1942,不同于妖魅“老精物也”[2]186的定义,鬼神多以人形或类人形的形象出现,拥有人的特点不足为奇。
汇报人:日期:•引言•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梦幻故事分类•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梦幻故事的特色•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梦幻故事的影响与价值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社会动荡思想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志怪小说概述梦幻故事的定义梦幻故事是指以梦境为主要情节的小说或故事,通常涉及到人们的梦境、幻觉和想象。
与志怪小说的关系梦幻故事是志怪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鬼怪等题材密切相关。
梦幻故事的界定0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概述010203内容丰富文笔简练,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高反映时代精神《幽明录》文学价值高文笔简练,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丰富收录了大量神仙传说和道教故事,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志怪小说。
反映时代精神通过描述各种奇闻异事,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神仙传》0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梦幻故事分类梦兆征兆型010203境。
这类故事通常具有一定的宗教或哲学色彩,让人们对于命运、人生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探讨。
如《拾遗记》中的“周灵王梦神女”故事,通过梦境启示来探讨人神之间的沟通和人生意义等问题。
0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梦幻故事的特色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神仙境界的描绘道教思想的体现与神仙道教思想交织对生死及世界的探索与解读对生死的思考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梦幻故事常常涉及到生死问题,表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探索和思考。
对世界的解读梦幻故事也常常通过对神秘世界的描绘,表现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解读和探索,如《幽明录》中的“王质”等故事。
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与批判对社会现实的隐喻对社会现实的批判05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梦幻故事的影响与价值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01拓展了文学表现手法02深化了文学主题03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传播了宗教思想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提供了心理学研究素材促进了心理学理论发展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启示06结论与展望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梦幻故事的总结评价文学价值反映社会思想传承传统文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对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梦幻故事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