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 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课文《治水必躬亲》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治水工作的重视,认识到治水必躬亲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治水必躬亲》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词汇和句型。
2. 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治水工作的现状和重要性,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提问:“你们认为治水工作重要吗?为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治水必躬亲》。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分析实际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治水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培养环保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治水必躬亲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能力运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治水必躬亲》。
2. 与治水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案例分析材料,涉及治水工作的实际问题。
4. 学生作业本,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作业1. 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治水工作的短文。
课文《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治水必躬亲》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子结构;(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治水方法和生活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治水方法及其背后的生活哲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治水必躬亲》的主要内容;(2)掌握课文中的治水方法及其背后的生活哲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治水术语的理解;(2)如何将课文中的治水方法和生活哲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对新课《治水必躬亲》产生期待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治水必躬亲》,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详细讲解治水方法及其背后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应用:举例说明如何将课文中的治水方法和生活哲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治水方法和生活哲理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治水必躬亲》,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治水方法和生活哲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治水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治水方法。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治水方法和生活哲理的理解。
治水必躬亲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本文说明了治水要避免的现象,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再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第一段,论述治水要避免的现象和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治水必躬亲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内容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身登山涉水视察水性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照深入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道理简明,论据确切,令人佩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知道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进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知道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照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说明下列加点的字。
①泥于掌故泥:拘泥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躬:亲身③非相度不得其情相度:视察④亲劳胼胝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泥于掌故古义: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②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如果贪图安逸,惧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过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治水必躬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节水、护水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 培养学生关爱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节水、护水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第一章:水资源的重要性1. 引入话题: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讲解水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3. 分析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章:我国水资源分布及利用1. 讲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3. 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节水方法与技巧1. 讲解节水的重要性。
2. 传授一些实用的节水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节水行动。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1. 讲解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2. 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形势。
3. 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水资源保护活动。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 提供几个关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六、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 介绍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2. 讲解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目标。
3. 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七、水环境污染与防治1. 讲解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2. 介绍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3. 分析我国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现状和进展。
八、跨区域水资源协调与合作1. 讲解跨区域水资源协调与合作的意义。
2. 介绍我国跨区域水资源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实践。
治水必躬亲教案范文教案标题:治水必亲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治水的重要性,认识躬亲治水的必要性;2.学习躬亲治水的相关知识,掌握治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治水的重要性和躬亲治水的理念介绍;2.宣传积极参与治水的实例;3.学习治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治水的重要性,并强调躬亲治水的理念。
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方式展示水灾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治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参与治水的意识。
2.学习(30分钟)(1)宣传积极参与治水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一些积极参与治水的榜样和事迹,如李子柒治水、郭宝昌治水等实例,展示他们为治理水灾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从中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治水的意义和价值。
(2)学习治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和演示视频,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治水技巧和方法,如修建护岸、挖掘沟渠、植被恢复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治水方法和措施,并展示出来。
3.实践(40分钟)(1)观摩参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治水单位或治水景观进行观摩参观,让学生亲眼目睹治水的实际情况,加深他们对治水重要性的认识。
(2)亲身实践:在观摩参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治水实践活动。
可以选择一条小溪、河流或湖泊进行清理、整治和植被恢复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治水的实际操作和工作。
4.总结(2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经验,分享所学治水知识和技巧,总结治水的重要性和躬亲治水的必要性。
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治水的成功案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治水工作。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摩参观和实地实践活动,能够直观地评估学生对治水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2.学生讨论和总结的质量,反映了他们对治水重要性和躬亲治水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报告和总结讨论的内容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2024年治水必躬亲(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治水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水资源状况2. 水资源的重要性3. 节约用水的方法4.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5. 治水英雄的事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学习治水英雄的事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水资源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治水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状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讲解节约用水的方法和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
3. 案例分析:介绍治水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分享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检查家庭用水设施是否漏水,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用水方法、保护水资源法律规定以及治水英雄事迹的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治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治水必须亲近民众,从民众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亲近民众的品德。
3. 引导学生学习治水先驱者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治水必躬亲》阅读与理解。
2. 治水历史典故的介绍。
3. 治水先驱者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道理。
2. 学会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重要性。
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治水先驱者精神的热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道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治水历史典故,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治水先驱者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治水必躬亲》课文及相关治水历史典故。
2. 课件:治水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治水专家访谈、治水成功案例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治水成功案例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治水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道理。
3. 案例分析:介绍治水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分析治水成功的原因,从中汲取智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治水先驱者的事迹,讨论他们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治水历史典故,谈谈自己对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理解。
九、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本节课学到的治水知识,分享治水先驱者的精神。
2. 调查身边的治水事迹,了解我国治水工作的现状,思考如何为治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治水必躬亲(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治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治水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治水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4.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对治水必躬亲的理解。
5.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治水必躬亲的意义。
第二章:水资源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
教学内容: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图片展示、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1. 讲解地表水的概念及其特点,如河流、湖泊等。
2. 讲解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点,如地下井、地下水层等。
3. 讲解雨水的概念及其特点,如降雨、径流等。
4.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
5. 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水污染的原因与危害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讲解水污染的原因,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2. 讲解水污染的危害,如影响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等。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污染对生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水污染,并提出问题:“如何保护水资源?”5.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对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建议。
6.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重要性。
第四章:治水工程与技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治水工程与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和治水理念,激发学生对治水工作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3. 通过治水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大禹如何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 古代治水名人:如郑国渠、李冰父子、郭守敬等,他们的治水事迹和治水理念。
3. 现代治水成就: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我国现代治水工程的特色和意义。
4. 治水与环保:如何通过治水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5.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古代和现代治水经验,为未来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治水成就,引导学生认识治水与环保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古代和现代治水经验,为未来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治水必躬亲》教案相关内容。
2. 课件:大禹治水、古代治水名人、现代治水成就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讨论材料: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关治水案例和环保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引发学生对治水工作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大禹的治水理念和成就。
3. 案例分析:介绍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治水理念和成果。
4. 现代治水成就:讲解我国现代治水工程的特色和意义,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
5. 治水与环保:引导学生认识治水工作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古代和现代治水经验,为未来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治水工作的认识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治水建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1、治水必躬亲的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明白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明白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学习难点】明白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教学过程】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拘泥。
于:对,对于。
掌故: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盖:就因为。
潴:水停聚的地方。
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3.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不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相度:观察和测量。
情:真实情况。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追究到底。
其:它的,指水的。
致:事理。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是以:因此,所以;以:因为。
是:这样。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躬:亲自。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5.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治:治理。
布袍缓带: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6.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于:在。
尝:曾经。
横索:横行勒索。
7.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
必如是:必须像这样,如:像;是:这样。
举:办事成功8.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课题:治水必躬亲主备人:课型:新授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批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4.学习本文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读课文三遍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咨.询()拘泥.()潴.()相度..()横.索()..()胼胝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治水之(..()轻..(),亦不可妄意..(),泥.()于掌故..).法,既不可执一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必...()不穷.()其致.(),是以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一钱。
必.()如是..()..)横索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必如是而后世可举也。
(3)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4)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5.填空。
《治水必躬亲》选自《》,作者,代江苏金匮人。
文章论述了的道理,并摆事实,说明治水要,而且要。
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_》。
6.议论文知识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2)论证方法有:7.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写下来,大胆质疑。
二、课堂助学1. 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和注意停顿。
(2)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释疑解难。
解决在自学过程中有的问题。
3.复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4.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在文中画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用文中原话回答)(2)若治水不躬亲,会带来什么后果?为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理清思路。
5.体会文章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的表达作用。
6.分析形象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7.质疑解难8.小结三、课堂巩固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A.治水/必躬亲B.泥于/掌故C.昔/海/忠介治河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2.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各写一个成语。
(1)泥于掌故 ( ) (2)躬历山川 ( )(3)好逸而恶劳( ) (4)计利而忘义( )3.辨别下边各组句子中多义词的意思。
①情:非相度不得其情. ( ) 以情.动人( ) ②致:非咨询不穷其致. ( ) 错落有致.( ) ③躬: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 鞠躬.尽瘁( ) ④举: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举.世闻名( ) 4.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B 、送孟浩然之广陵C 、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D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 .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 .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 .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6.海瑞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也是一个身体力行、操劳奔忙、造福百姓的实干家。
下面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海瑞哪些方面的品质?①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②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四、课后作业(一)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教师 评价 日期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结合文中例句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1)泥于掌故。
泥:古义。
今义。
(2)泥于掌故。
掌故:古义。
今义。
(3)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盖:古义。
今义。
(4)非咨询不穷其致。
穷:古义。
今义。
(5)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举:古义。
今义。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2)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5.在你心目中,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联系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对海瑞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评价。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海瑞所题自勉对联“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海瑞墓园对联(为海瑞手书)答:(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着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翻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选文与《治水必躬亲》在论证方法上有何共同之处?3、君子要“慎处”的原因,用一个成语概括为:4、对于这个成语所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附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治水必躬亲》答案课堂巩固:1.C2.泥古不化削铁如泥鞠躬尽瘁卑躬屈膝以逸待劳一劳永逸见利忘义急功近利断章取义3.情:真实情况情感致:事理情趣躬:亲自身子举:做成全4.C 5.C6.不畏艰辛生活俭朴事必躬亲清廉课外延伸:(一)1.对于泥土;古代的典章制度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原因是超过,压倒;追究到底穷苦;做好,完成举办。
2.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3.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4.治水必躬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5.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力主反贪……(二)译文: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2.都是用正反对比论证。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的确,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
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古时孟母三迁,正是由于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联系到现在,我们仍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眼睛不够明亮,内心亦不够成熟,“近墨”难免变“黑”,故而何不“近朱”呢?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尽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损友”。
让我们通过与益友的交往,不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