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呈现出“鱼龙混珠”的特点。
背景介绍山东省地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农业资源和工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投资环境良好,产业结构较为优化,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经济增长缓慢,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这种差异化发展状况不仅影响了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深入分析和探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1.2 问题提出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一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不仅影响了地区间的竞争力,也影响了整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提出: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存在,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差异给地区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措施来解决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问题,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的整体发展。
2. 正文2.1 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分析一、资源禀赋差异山东省地处黄河入海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各地资源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不同,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海洋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明显;而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受地理因素和经济基础设施限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区位条件差异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黄河三角洲、渤海湾和山东半岛等重要地理区位优势,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区位条件差异也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山东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山东省地处黄河入海口,具有丰富的渤海、黄海沿岸资源,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强省之一。
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是指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结构。
它反映了地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条件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1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800万。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海岸线长、渤海、黄海、山东半岛和胶辽平原四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
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山东省的农作物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之一,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
山东省的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拥有华北最大的天然林区,盛产松、杉、槐等多种树木,动物资源主要有猪、牛、羊等。
山东省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渤黄海是出产海产品的“摇篮”,盛产鱼、虾、蟹、贝类等。
山东省也是煤炭和铝土矿的大省,煤炭、铝土矿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工业原料的重要基地。
二、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处黄海、渤海的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城市发达于沿海地区的经济都市带。
二是内陆地区的欠发达,山东省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经济落后于沿海地区。
三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临近沿海地区,由于位置优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是城乡差距较大,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1. 沿海地区的发达沿海地区是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极。
沿海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城市,这些城市地处黄海、渤海沿岸,具有天然良港和便捷的水路交通条件。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达主要是依托于港口、船舶、造船、石化、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以及海洋产业。
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是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中心。
青岛的GDP总量已超过4000亿元,是山东省经济的核心地区。
2. 内陆地区的欠发达山东省西部和南部的地区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然而在整体的经浩发展中,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区域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方面探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差异山东省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工业、港口物流、金融服务为主,胶东地区以农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不同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2.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山东省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人文资源和创新资源,胶东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
不同的资源禀赋导致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3.政策扶持差异山东省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多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而胶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相对较少。
这种差异性的政策扶持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动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应该在各地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2.资源整合共享山东省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跨区域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利用。
通过引导各地区参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向短板地区倾斜,实现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
3.政策倾斜支持山东省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各地区在政策资源上的公平竞争。
鼓励各地区加大对外引资、引智和引技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4.加强协同发展山东省各地区应加强协同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1.“资源的诅咒”效应,即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原因在于:(1)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
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交通和技术的限制,开采成本高。
加之西部地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益低,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扭曲的要素和产品价格体系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价格优势相背离,资源利益的大量流失,使西部地区在工业化初期无法依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
(3)地方与中央在资源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4)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开采;(5)产业分工及产业布局。
西部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东西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
2.文化传统与人脉资源从文化传统因素看,东南沿海地区是儒学文化和各具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居民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先于其他地区,因此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经商和办实业的意识较强。
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当禁锢在他们身上的传统体制和政策被摆脱之后,他们个体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并又本能地走向国内外商贸市场。
而广泛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华人、华侨(原籍大多在东南沿海)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意识。
即使在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以后,惧怕风险、懒惰、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依然存在,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增加了西部制度创新的难度。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是推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西部长期依靠国有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有经济的弊端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目前,山东省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原因分析1.资源禀赋差异:山东省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异大。
山东半岛地区以海洋资源为主导,而内陆地区相对缺乏资源优势。
这种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2.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撑。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缺乏动力,难以实现经济增长。
3.投资规模差异:山东省地级市间的投资规模差异较大,一些地级市由于受到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地级市难以吸引大规模的投资,无法迅速发展。
4.教育资源差异:山东省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集中程度不高。
这导致了人才积累不足,限制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对策分析1.优化资源配置:山东省各地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的地区可以加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内陆地区可以借助山东省与周边省份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和加工制造业等产业。
2.加强科技创新:山东省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促进投资平衡:山东省应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投资在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对于基础薄弱的地区,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吸引投资;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地区,可以加强监管,防止投资过于集中、产生风险。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投资规模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山东省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投资平衡和提高教育质量等对策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就山东省的区域而言,经济发展不协调依旧是当前急切需要改革的重点,本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具体原因,例如:区域经济的基础差异、政策差异等,在此基础上从激发潜在动力、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进一步改善山东省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山东省;协调发展一、引言随着各个区域的经济深入发展,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省内的空间分布同样存在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问题对山东省而言具有典型意义。
区域经济问题涉及到了两个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发展。
一方面,自从我国实行对外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不同时期实施的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扶持政策,确实为各个省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不同地区的初始禀赋和实行的倾向性政策,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地区之间的经济上升,导致了地区之间的不协调,西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要比东部地区略差,随着时间的过渡,这种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
二、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分析具体来讲经济不协调的原因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从2015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青岛市最高,为102519元,而菏泽市则仅有28350元排在最后。
GDP统计数据来看,GDP排在首位的是9300.07亿元的青岛市,东部沿海城市GDP之和占据山东所有城市GDP的33%。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差异较大,西部差异较小。
经过调查,本文总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经济的基础差异1、区位原因山东省处于中国的东部沿海,特别是东部处于沿海岸线,交通便利,进出口产品相比较为发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
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2、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
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
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4、有利于加快西南区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西南区兼有"沿海"、沿江与沿边及距东南亚与南亚诸国位置近便的区位优势,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口,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0年内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1、拉动了沿线各地的经济发展。2、促进了大西南资源优势与南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的结合,使西南拥有最便捷的出海通道。A、利于西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利于促进西南与沿海地区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带动西南经济发展。4、西南内部有处于沿海开发地带的广西,还有通过长江沿岸经济带与东部沿海地区贯通的成渝地区,因此有实施这一方针的良好地域条件。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基础知识回顾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辽、冀、京、①东部经济地带: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②中部经济地带: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1/ 48基础知识回顾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
(2)具体经济差异表现主要方面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以产业结构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比重大,西部工业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具有一定过渡性特征---------------------------------------------------------------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进程快,工业产值比重高,外资企业、中进程相对滞后,工业民营企外合资企业、产值比低,以传统工业化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型工业为主体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平高、城市分布密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城市化度大度小对外开放程度高低3/ 48基础知识回顾温馨点拨 (1)经济地带的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港、澳、台外的所有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及北京市;中部9 省呈“T”型分布。
(2)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知识回顾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从东到西的经济结构有何不同?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产业结构多元化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多元化,以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东部地区拥有许多知名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浙江的杭州湾地区等。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助推了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2. 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
大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集聚,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东部地区的企业也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之所以多元化,与其人力资源优势密不可分。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向该地区。
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较高,为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得东部地区在科研、技术创新和高端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1. 以制造业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的比重较低。
这一特点与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有关,中部地区在物流、交通等方面具备优势,有利于发展制造业。
中部地区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转移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投资。
2. 农业仍占一定比重尽管中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但农业仍然在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粮油经济为主,同时兼有果树种植和饲养业。
农业的发展不仅维系了中部地区农民的生计,也为农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3. 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一定比重。
例如,湖南的有色金属、河南的煤炭、湖北的重要金属矿等,使得中部地区在国内资源型产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挑战。
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异
第一类为东营市。
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位,远远高于其他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
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东营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一,而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其基础设施的修建,使得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较高。
但是,东营在环境质量因子的排名却是全省倒数第二名,这和其产业结构主要偏于重工业有关,再加上其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就比较差。
虽然城市化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但东营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小,所以,今后东营城市化的重点应是扩大城市规模,要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综合城市化水平。
第二类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和莱芜,城市化水平较高。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排名第六,这是极为不相称的。
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地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内距离日韩最近的地方,与日韩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综合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莱芜市比较特殊,行政辖区只有两个城区莱城区和钢城区,因此其相关统计数据都归入城市口径里面,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评价值偏高。
但其行政辖区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莱钢为主,这成为其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淄博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齐鲁石化为主,今后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第三类城市为日照、聊城、济宁、潍坊、枣庄、临沂、泰安、德州和滨州,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
其中进步最快的应属聊城,近些年,聊城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江北水城”,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
日照属于沿海城市,自然环境很好,适宜人们居住,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今后要逐步扩大城市聚集功能,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临沂、德州、枣庄、滨州等市都需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四类城市是荷泽,城市化水平最低。
荷泽地处山东省西南内陆地区,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也比较差。
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荷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其人均GDP 为510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23899元的五分之一。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质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