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第一位科班男幼儿园长诸君回顾求学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蔡元培的历史事件讲解_关于蔡元培的历史事件介绍蔡元培的许多友人和学生曾用“无所不容”来描述他,在人事复杂的社会活动中蔡元培确实是一位豁达雅量的人。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蔡元培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蔡元培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年谱陶行知生平年表(一)1891-1918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父,陶位朝。
母,曹翠仂。
1897年6岁旸村蒙童馆方庶咸秀才,代为之开蒙。
1898年7岁入休宁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
1905年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学。
英籍堂长唐进贤(Mr .GibbS,吉布斯),为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
1908年17岁:崇一学堂因堂长唐进贤返英而停办。
赴杭州拟入广济医学堂学医,因不满学堂对非基督教徒的歧视,三天后愤而退学。
离杭州后暂居苏州表兄处,靠质当度日。
1909年18岁:由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介绍,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即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1年20岁:辛亥革命爆发,思想发生变化,信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
中途曾返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
半年后,又回金陵大学复学。
1912年21岁:在金大,热心爱国社会活动。
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大《金陵光》学报英文版发表作品。
研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笔名“知行”。
1913年22岁:倡办《金陵光》中文版(第4卷第1期起),先后任编揖和主笔。
夏,全校考试,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
在金大校长包文博士(Dr. Bowen)及亨克博士(Dr. 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 Jenke)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一书的影响,成为一个信仰基督教义的人。
1914年23岁:毕业于金陵大学,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代校长文怀恩发给美国纽约大学承认的文科学士文凭,由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授中文文凭。
金家从歙县迁南京。
与其妹陶文之同学汪纯宜结婚。
在金大校长及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9月18日抵旧金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创办中国幼儿园第一人是谁晚清重臣端方生平导语:现在小朋友进幼儿园成了不少家长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幼儿园依然很紧张。
幼儿园并不是当代中国人的专利,早在光绪二十现在小朋友进幼儿园成了不少家长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幼儿园依然很紧张。
幼儿园并不是当代中国人的专利,早在光绪二十九年即1902年9月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端方。
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金石学家。
本来是汉人,姓陶,号陶斋,后改姓为托忒克氏,民族改为满洲正白旗人。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后被弹劾罢官。
端方于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捐员外郎,后迁候补郎中。
曾经支持戊戌变法,但在变法失败后受到了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并没有受到株连。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时候,又被任命为任直隶霸昌道。
不久清廷在北京创办农工商局,将其召还主持局务。
端方趁此机会上《劝善歌》,受到慈禧赏识,被赐三品顶戴。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太后大悦,命天下张贴,京中呼为‘升官保命歌’”。
创办中国第一所幼儿园1902年端方被任命为湖广代理总督,当时的两湖总督是张之洞,张之洞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并且开始书院改革,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两湖书院,开办的新式学堂中,最为著名的是自强学堂。
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分科为八门,成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堂。
后又经过多次改革,最终成为一新式学堂。
生活常识分享。
古闻来学未闻往教作者:刘炜来源:《读书》2009年第03期一九三七年九月,淞沪会战失利,上海沦陷,日寇进逼杭州,马一浮(一八八三——一九六七)携外甥丁安期和弟子王星贤两家,共十五人,避寇南迁,辗转流离半年后,至浙江开化,再欲避难赣中而不得,处境十分困窘。
马一浮迫不得已,写信求救于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时浙大已迁至江西泰和,希望竺能帮助觅车觅屋,转徙江西。
竺可桢心领神会,不计前嫌,决定由浙大“收容”,聘马至浙大开设“国学讲座”(《竺可桢日记》第一册,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209页)。
马于是在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抵泰和,四月九日“国学讲座”开讲,讲稿题为《泰和会语》。
一代大儒马一浮,终于结束三十年的隐居生活,出斋讲学于现代大学之内。
马一浮在一八九八年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等同应绍兴县试,中榜首,为绍兴著名乡绅汤寿潜(后任民国浙江第一任都督、交通总长)激赏,招为东床。
一九○三年六月,应清政府驻美使馆聘,赴美国圣路易斯留学生监督公署任中文文牍,并兼任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秘书。
一九○四年五月,离美赴日本,在日本停留半年后,十一月回国。
此后,长期隐居杭州,闭门读书,不涉时事。
一九二一年,民国初立,蔡元培长教育部,邀马一浮往南京,担任教育部秘书长。
马到职不足三周,便向蔡元培表示“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不如让我回西湖”,挂冠而去。
马之辞职教育部,并非如他所说,而是在根本上不赞成蔡元培所推行的教育变革。
多年以后,马回忆这段经历说:南京临时政府收罗人望,拟以(汤寿潜)为交通总长,以蔡孑民长教育。
蔡君邀余作秘书长,余至而废止读经、男女同学之部令已下,不能收回,与语亦不省。
又劝设通儒院,以培国本。
聚三十岁以下粗明经术小学,兼通先秦各派学术源流者一二百人,甄选宁缺毋滥,优给廪饩,供给中外图籍,延聘老师宿儒及外国学者若干人,分别指导。
假以岁月,使于西洋文字精通一国,能为各体文词,兼通希腊、拉丁文,庶几中土学者可与世界相见。
国本初张,与民更始,一新耳目。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对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事迹也将成为幼儿园人物教育的重要素材。
一、钱学森先生的成长经历钱学森先生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知识家庭,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他在上海求学时,曾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二、钱学森先生的求学之路钱学森先生在我国学习期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平清华大学,并获得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位。
后来,他赴美留学,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航天技术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的学习经历对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钱学森先生的科学成就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空航天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他曾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他还获得过美国航空宇航学会颁发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并多次获得我国国家级科技奖项。
四、钱学森先生的教育理念钱学森先生一生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他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和我国科学院的教授,对培养我国航空航天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提倡学术严谨,敢于创新,并一直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
他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园的人物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钱学森先生的风采钱学森先生一生戒骄戒躁,勤恳工作,不断自我完善,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很多人。
他对待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和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也将成为幼儿园人物教育的重要素材。
六、钱学森先生的影响钱学森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念和一生都对我国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将会为幼儿园小朋友们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奋发向上。
七、总结通过对钱学森先生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用一生实践了他的追求、利他、勤恳、努力、求实、创新的教育家。
他的人物形象将对幼儿园的人物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幼儿园的小朋友勇敢面对挑战,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鹤琴:一代幼儿“教父”作者:小土来源:《师道》2009年第06期他有过凄苦的童年,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毕生追求真知,教育救国。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
清华学堂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与陶行知同行,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于1918年回国任教,教育家,中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大学教授:从娃娃教起1918年,学成归国的陈鹤琴任教于东南大学教育科,讲授儿童心理学。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
招收了12个幼儿,自任园长。
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的实验探索之旅。
他说:“幼稚园这种教育机关,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
现在我们既然来创办这件事,就应当先自己问一问,用一种什么目标,怎么来办。
倘是一些主张都没有,仍旧像中国初办教育时候,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
”第二年,他将幼稚园加以扩建,邀请东南大学一些志同道合的教授一起研究幼儿教育,还购地建筑新园舍。
将鼓楼幼稚园打造成为我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他和陶行知、宴阳初、黄炎培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一样,走的是“教育救国”之路,他身体力行,改革“死教育”实践“活教育”,造就现代中国人。
他明确提出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并指出“现代中国人”应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能够合作、有服务精神等五条件。
陈鹤琴先生还针对幼儿教育问题指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
”1927年,他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又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从事中国乡村幼稚教育的实验和乡村幼稚园的工作,还与当地人士开办了不少乡村幼稚园。
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蔡元培与吴稚晖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时在陪都重庆的吴稚晖撰写了《四十年前之小故事》一文,表达了他对这位“托交游者过四十年”老友的深深怀念之。
这对有着四十年交情的老友,不仅情谊深厚,而且还有着十分相近的人生经历。
同是科举道上人蔡元培与吴稚晖都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吴稚晖的生日在1865年3月25日,蔡元培则在1868年1月11日。
出生于这一时期的人,只要家中稍有经济实力,一般都会在其幼童时便延请老师到家设塾,或被送入他人所设的学馆中接受传统教育。
当然,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搏取科举功名,以光宗耀祖或改变个人及家庭的命运。
蔡元培的祖父是经营典当业的,父亲则经营钱庄。
蔡家在元培父亲过世之前,家境尚属中等,在绍兴也算是有钱的“小康”之家。
蔡元培虚岁6岁那年,家中便请了一位姓周的老师到家设塾授教。
1894年,应散馆考试,由庶吉士升为翰林院编修。
至此,蔡元培攀到了科举道路的巅峰。
在科举道路上,吴稚晖没有蔡元培顺利。
他出生在江苏阳湖 后并入武进 的一个小商之家,在他5岁的时候便定同族人吴一峰为师,后因这年吴稚晖的母亲邹氏亡故未就。
不久,吴稚晖随外祖母来到无锡邹家,从此由外祖母抚养。
吴稚晖既是吴家的惟一的孙子,同时也是邹家的惟一的外孙,他成了吴邹两家的希望。
7岁那年,吴稚晖被外祖母送至邹姓先生所设的学馆学习,两年后便转到邹氏家祠的学馆学习。
13岁那年外祖母的店铺因经营亏本而关了门,很难筹出学费再让他念书。
但为维持他读书,吴父与其外祖母真伤透了脑筋,每逢学馆收缴学费之时,总得需要10天、半月的时间去筹措才能勉强缴上学费。
为供他读书,全家生活苦到了极点。
吴稚晖在他日后所写的文章中也曾提到:“十五六岁时,处境骤窘,往往断炊。
夜卧绳床,老被寒如铁,外祖母年迈不胜寒。
”1882年,17岁的吴稚晖为谋生活开始自己设馆授学。
在教馆之余,他仍专心致力于攻读儒家经典。
他白天在学馆教书,晚上常跟一班读书朋友切磋学问。
孙中⼭与绍兴名⼈2019-10-06在近代中国,在⾮绍兴籍的⼀流名⼈中,就与绍兴的关系⽽⾔,恐怕要数孙中⼭先⽣最为密切了。
这不仅体现在他曾两度亲临绍兴(包括暗访),在绍兴留下了许多踪影、讲话与⼿迹,还体现在他与众多绍籍名⼈之间所建⽴起来的深厚友谊,并与10多位绍籍名⼈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往。
在孙中⼭先⽣去世前后,绍兴⼈民曾以各种⽅式表达对他的期盼与纪念。
翻开1996年出版的《绍兴市志》,与孙中⼭有关的条⽬达53条之多,⾜见他与绍兴的关系⾮同⼀般。
2006年是⾰命先⾏者孙中⼭先⽣诞⾠140周年,也是他公开视察绍兴90周年,笔者根椐视野所及,仅就孙中⼭与绍兴名⼈⽅⾯,从史料⾓度向世⼈披露,以纪念这位对绍兴的⽂明建设和⼈才培养作出贡献的民族伟⼈。
⼀民国5年(1916)8⽉,孙中⼭先⽣⼀⾏从沪⾄杭、绍、甬等地访问,这是民初浙江的⼀件⼤事。
关于1916年的中⼭先⽣绍兴之⾏,有关报刊和⽂史资料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但对3年以前的那次绍兴之⾏,因系秘密访问,⾄今鲜为⼈知。
当时的背景是:民国2年(1913)7⽉,倒袁的⼆次⾰命爆发,但⾰命党经费拮据,进展困难,孙中⼭寓居上海法租界宝昌路,频频外出活动,7⽉20⽇传闻孙已乘西⽐利亚邮轮赴⽇,26⽇复出现于上海。
根椐当时绍兴的接待者、陶泰⽣布店⽼板兼县商会董事陶恩沛(字荫轩)回忆:中⼭先⽣于7⽉20⽇前,乘轮船从上海潜出,先到宁波,再来绍兴,宿于西咸欢河沿的西厅边洋房间中。
侍卫长为陶⼴(1888-1951,祖籍绍兴陶堰,清末毕业于江南讲武学堂,先后参与“⼆次⾰命”、护法战争与北伐战争,贡献卓著,抗战时任国民军第⼆⼗⼋军军长,授陆军中将衔)。
孙先⽣抵绍后即在西咸欢陶宅召集部分同志开会,主要是布置王⾦发进攻绍兴和为⾰命筹款。
陶恩沛当场捐助2000银元,孙中⼭即写下收条,陶恩沛⽈:“何必呢?”孙中⼭说:“这样好留作纪念。
”该收条在陶泰布店结账时,为族⼈所共见。
其时绍兴适庐(⼀公开娱乐场所)新建⼀座舞台,陶恩沛请先⽣赐名,先⽣题“觉民”⼆字。
陈独秀少年故事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谱名庆同,青年时官名乾生,1879年生于安庆后营“一个小户人家”。
父衍中,字象五(1848——1881年)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是个穷秀才,1881年在苏州教书时染上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这时陈独秀只有两岁。
母查氏,精明能干,疏财仗义,亲戚本家都称她为女丈夫。
陈独秀兄弟姐妹四人,陈独秀排行第四。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
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
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非常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
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我从六岁到八九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
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
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
《四书》、《五经》还罢了,我最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到“三礼”的重要,否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
我背书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
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
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
1889年,陈独秀的祖父去世。
家里给他请过“好几个塾师”,他“都不大满意”。
到十二三岁时,只好由大哥孟吉教他读书了。
孟吉是府学廪贡生,也是中过秀才的学士。
沪上第一位科班男幼儿园长诸君回顾求学
--“男孩子王”盼更多阳光雨露
时间: 2011-10-14 作者: 王乐来源:文汇报
24名教师中有两个男教师,身为园长的诸君看得满心欢喜。
位于浦东新区高行镇的好儿童幼儿园去年刚开张,诸君从工作了7年的东方幼儿园来此出任园长。
两个幼教男老师,一个是去年加盟新园的“熟手”,一个是一月前刚入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
诸君与他们共事,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8年前,诸君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他是华师大该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且是40个毕业生中惟一一个男生。
作为沪上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男幼儿园长,诸君对男幼儿教师的酸甜苦辣最清楚不过。
怎样给他们充足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他隐隐感到焦虑。
“男老师”身份成最大障碍
一心想做老师的诸君,高考时被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提前录取。
生活在一个女性世界里,本科四年下来,诸君学来了细致与耐心,也学来了与异性相处之道。
大四找工作,诸君投了10多家幼儿园,结果却没一个要他。
对方开诚布公道:“你虽然挺优秀,但我们幼儿园以前从没有过男老师,我们真不知该怎么来培养”,“男老师就算来了,过几年也肯定会走人,我们没底气留得住。
”本以为男老师求职是个“香饽饽”,不想恰恰是“男老师”成了最大障碍。
与其说是大四时的实习单位浦东东方幼儿园看好诸君,不如说是上海市特级园长毛美娟看好男幼儿教师,诸君进了东方幼儿园,从大班孩子带起,而大学邻系特殊教育系原本打算进幼儿园的两个男生,都在入职前转了行。
但很快诸君遇上了尴尬。
学年结束,接手新一届大班时,家长们闹到了园长那儿。
“你见过有大男人出来做保姆的吗?”家长希望原来的两位中班女老师继续带班,还没有见过诸君,就坚决要求他“下课”。
“保姆”?“阿姨”?没错!至少在诸君从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就给幼教老师下了这样的定义。
刚工作时,他最怕别人问工作,只用“做老师的”搪塞过去,包括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
身边朋友调侃他是“男人中的女人”,他感觉似乎生活在女老师的阴影下,没有一个相对成功的男幼教案例可供借鉴。
刚上大学时的孤独感又一次袭来。
稀缺资源得“特殊照顾”
诸君带孩子时总是很“大胆”,他喜欢把孩子拉到户外去,这得到了园长的肯定。
春天时上美术课,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地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是把他们带到操场上,“哪里有比大自然更值得画的春天呢?”
户外活动时,他比其他老师更敢于让孩子冒险。
比如,做攀爬绳网游戏,大部分老师让孩子从一侧爬上,再从同一侧爬下;有的老师怕出安全事故,干脆不让爬。
诸君不一样,他在孩子们熟悉了绳网攀爬后,鼓励他们从一侧爬上,然后翻到另一侧再爬下。
起初,很多孩子面露胆怯,诸君一边鼓励“越是怕,越是不敢爬,越觉得危险”,一边上上下下保护着每一个孩子翻过去。
最后,班里每一个孩子都自如地完成了任务。
此后,无论是下滑竿,还是踩
平衡木,诸君班里的孩子都玩得更“野”,也更有趣味。
他班里的孩子和他形成了默契的亲密感。
诸君得到了毛园长的“特殊照顾”。
园长在前三年为他安排资深前辈一对一带教,开始根据他的特点培养他,并坚持让他先做保育性较弱、教育性更强的大班班主任,待5年后才开始接触中班和小班。
诸君肯下工夫学,毛园长就利用各种资源找来园外名师做指导。
工作前5年,诸君主持的各种公开课活动达到100多节。
“谁都知道幼儿园缺男老师,但如何留住他们,我们似乎并未认真考虑。
”毛美娟告诉记者,男老师刚进园时往往劣势较多,技能技巧、艺术特长方面稍逊一筹,在一些普通幼儿园甚至沦为干体力活的角色,或者处在教体育课、做计算机课件等边缘角色。
“男老师是稀缺资源。
在现有待遇水平下,如果不能给予他们特殊的培养方式,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劳动力,时间长了,怎不让他们心灰意冷?”毛美娟的理念是,让每一个有潜力的幼儿男教师成为未来的领头羊,一旦从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们的后劲是惊人的。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家长们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男幼儿老师嗤之以鼻,甚至主动要求男老师来带班。
细心的家长发现,男老师带的班级,孩子们似乎更主动大胆,他们乐意看到这种变化。
隔着园门看孩子晨练的家长们,不止一次向诸君赞叹,说男老师做起广播操来更有劲道,动作的幅度与力度更大。
孩子们跟着领操老师,也都铆足了劲,横平竖直。
还有的家长说,他们发现男老师带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孩子往往更放得开、更开心。
然而,诸君和他的前辈毛美娟很着急。
诸君的愿景是一个幼儿园15个班,每班由一对男、女老师带班,毛园长则希望男老师占到园内教师数量的五分之一,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身兼浦东新区男老师俱乐部副组长的诸君,每次活动时都能看到满堂四、五十个男老师,但一旦分摊到新区每个幼儿园,不会超过每园一人。
而在毛美娟看来,每年从华师大、上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不足两位数的本科男生,对于需求而言捉襟见肘。
“在一个幼儿园里,男老师数量少,实在没法儿抱团。
”在诸君园长的工作中,两位男老师的成长路径设计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园里越来越多男老师干得既快乐又满足。
他知道,这一切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