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治疗穴位简述
- 格式:doc
- 大小:336.00 KB
- 文档页数:6
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主治1. 头部与颈部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部的最高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问题。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凹陷,主治头痛、颈肩痛、目赤肿痛等。
•天柱穴:位于颈椎第七椎的两侧凹陷处,主治颈背痛、肩膀僵硬等。
•听会穴:位于耳朵下缘,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
2. 上肢穴位•曲池穴:位于手掌尺侧头级横纹与尺骨头之间,主治肘臂疼痛、肩臂酸痛等。
•合谷穴:位于第一掌骨之间,主治头痛、眼痛、耳聋等。
•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腹侧,主治心悸、胸闷、失眠等。
•太宗穴:位于手背尺侧横纹的太白骨上方,主治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3. 腹部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腹胀、泄泻、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位于小腹部,主治月经不调、腹痛等。
•天枢穴:位于脐中上3寸,主治腹痛、消化不良等。
•中脘穴:位于脐中上1.5寸,主治呕吐、腹胀等。
4.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主治下肢麻木、腰酸腿软等。
•巨阙穴:位于大腿外侧上部,主治下肢水肿、腰痛等。
•委中穴:位于膝盖内侧凹陷处,主治脚肿、膝关节痛等。
•足五里穴:位于脛骨前外侧,主治下肢肿痛、腹泻等。
5. 背部穴位•膀胱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主治背痛、腰痛等。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主治肩颈痛、颈椎病等。
•肺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下角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呼吸困难、哮喘等。
•命门穴:位于背部腰椎下凹陷处,主治腰酸腿软、泌尿系疾病等。
以上列举了常用的一些穴位及其功能主治,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不过,在进行穴位按摩前需要明确穴位的具体位置,并遵循正确的按摩方法。
此外,人体穴位按摩是一种辅助疗法,如果遇到严重的疾病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压歌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的常见病症治疗。
一、头痛:针灸治疗头痛可以取穴太阳穴、合谷穴等。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用食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缓解头痛。
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骨融合的骨缝处,用拇指和食指并拢按压,每次5分钟,可减轻头痛症状。
二、颈椎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选取风池、天柱穴等穴位。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肌肉中,用双手的指肚按摩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舒缓颈椎病症状。
天柱穴在颈椎的最高点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缓解颈椎疼痛。
三、肩周炎: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选择肩井、秉风穴等。
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下缘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减轻肩周炎的症状。
秉风穴位于肩胛骨的外侧,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胃痛:针灸治疗胃痛可以取足三里、太冲穴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太冲穴位于脚背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理胃气。
五、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可以选取关元、曲池穴等穴位。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的第4肋间,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引起的腹痛。
中医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原理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仅适用于某些疾病,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进行针灸治疗,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需咨询专业医生和针灸师的意见。
总之,中医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治疗许多常见病症。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施加刺激,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一种整体调理的效果。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1、感冒:合谷、列缺、尺泽,头痛加印堂,咽喉疼痛加少商点刺出血。
2、咳嗽:列缺、尺泽、丰隆。
3、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
4、上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内关、足三里。
5、下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天枢、足三里。
6、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7、腹泻、痢疾: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8、便秘:天枢、支沟、上巨虚。
9、胁肋疼痛、岔气:外关、支沟、阳陵泉(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处)、阿是穴。
10、头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
、11、牙痛:颊车、下关、合谷、内庭(足第2、3趾缝纹头处)12、肩周炎:肩隅、肩liao、阿是穴。
13、膝关节炎:犊鼻(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胫骨内侧髁的下方凹陷处)。
14、心痛、心悸:内关、神门、足三里。
15、神经衰弱、失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印堂。
16、眩晕: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印堂、百会。
17、高血压:曲池、足三里、涌泉、百会。
18、上肢麻木、疼痛、瘫痪:肩隅、肩liao、曲池、外关、神门、内关、合谷。
19、下肢麻木、疼痛、瘫痪: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
20、月经不调:三阴交、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21、痛经:合谷、三阴交、关元。
22、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合谷、列缺、足三里、太冲、医风(耳垂后方凹陷处)、鱼头、鱼尾。
2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太阳、合谷、足三里、太冲。
24、呃逆:内关、足三里、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5、耳鸣、耳聋:听宫、听会(屏下切迹前、张口凹陷处)、医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
26、急救:人中、内关、合谷、涌泉、十宣(手十指的尖端)、百会。
27、小儿惊风:人中、四缝、中冲(中指的尖端)、十宣点血。
28、腰痛:肾俞、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阿是穴。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主治穴位图人体的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们是人体上特定位置的一些敏感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疾病症状。
下面是一张常用的人体穴位图,图中标示了一些常用的穴位和它们对应的功能主治。
头部穴位•百会穴(Bai Hui):位于头顶正中线的后发际正中点,可以提神醒脑、舒缓头痛、眩晕等症状。
•印堂穴(Yin Tang):位于两眉间的凹陷处,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面部穴位•迎香穴(Ying Xiang):位于鼻翼两侧的凹陷处,可以缓解鼻塞、鼻窦炎等鼻部问题。
•四白穴(Si Bai):位于面部侧线与头骨上缘的交点,可以缓解面部疼痛、痤疮等问题。
上肢穴位•曲池穴(Qu Chi):位于肘横纹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可以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等问题。
•内关穴(Nei Guan):位于手腕横纹与掌横纹之间的凹陷处,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躯干穴位•涌泉穴(Yong Quan):位于足底正中线最后一个趾骨之下的凹陷处,可以帮助入眠、缓解焦虑等。
•气海穴(Qi Hai):位于脐中下方1.5寸,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Zu San Li):位于小腿前外侧突起边缘,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等。
•太冲穴(Tai Chong):位于足背第一、二蹠骨之间的凹陷处,可以缓解失眠、焦虑等问题。
穴位的功能主治•百会穴: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记忆力、缓解头痛、头晕等。
•印堂穴:平衡心情、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
•迎香穴:通鼻窦、缓解鼻塞、鼻炎、鼻窦炎等问题。
•四白穴:缓解面部疼痛、口腔溃疡、痤疮等。
•曲池穴: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关节疼痛等。
•内关穴: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涌泉穴:帮助入睡、缓解焦虑、失眠、健脑。
•气海穴:缓解消化不良、腹泻、胃胀等问题。
•足三里穴: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疲劳等。
•太冲穴:缓解失眠、焦虑、月经不调等。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急救穴位是指人体上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急救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了解常用的急救穴位对于应对突发状况,如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急救穴位及其作用。
1.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太阳穴是人体上最为常见的穴位之一,刺激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眼部疼痛等症状。
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太阳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缓解症状。
2. 翳风穴(位于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翳风穴是急救中常用的穴位,刺激翳风穴可以缓解心绞痛、胸闷等症状。
可以用手指按压翳风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缓解症状。
3. 风池穴(位于颈部后侧,颈椎第一椎骨与第二椎骨之间):风池穴是缓解颈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可以用手指按压风池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缓解症状。
4. 人中穴(位于上唇中央凹陷处):人中穴是缓解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的穴位。
可以用手指按压人中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缓解症状。
5.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骨与胸椎第一椎骨之间):大椎穴是缓解头痛、颈部疼痛、肩周炎等症状的穴位。
可以用手指按压大椎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缓解症状。
6.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是急救中常用的穴位,刺激合谷穴可以缓解胸闷、呕吐、心悸等症状。
可以用手指按压合谷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缓解症状。
以上介绍的急救穴位仅供参考,刺激穴位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如果遇到严重的突发状况,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就近寻求医疗救助。
请注意,本文仅为提供常识性知识,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中医技能操作的穴位
一、头部穴位:
1.百会穴:位于头顶中央,两耳尖之间,操作时用手指或针刺入头皮内约1.5寸的方向,具有镇痛、安神、正气等作用。
2.太阳穴:位于眉弓和颧骨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或用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二、面部穴位:
1.额眉穴:位于两眉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摩,可缓解眼部疲劳、眼干涩等问题。
2.头巅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稍稍往后的位置,用手指或针刺入头皮内约1.5寸的深度,可缓解头晕、失眠等症状。
三、颈部穴位:
1.大椎穴:位于颈椎第1、2椎体棘突间,用手指或针刺入至深度,可舒缓颈部肌肉紧张、减轻颈椎病的症状。
2.风池穴:位于大椎穴往外一寸凹陷处,用手指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具有舒筋活络、缓解颈肩痛的作用。
四、胸腹部穴位:
1.魄门穴:位于乳头的正下方约4寸的位置,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可缓解胸闷、胃脘痛等症状。
2.关元穴:位于脐中凹陷处,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可调节气机、补充元气等。
五、四肢穴位:
1.太渊穴:位于足背尺骨明显的部位,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
的深度,能缓解腰酸背痛、经行不畅等症状。
2.劳宫穴:位于手腕横纹的尺侧,用手指按压或针刺入约0.5寸的深度,有舒缓手腕疼痛、手部湿气等作用。
这里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穴位,中医技术操作的穴位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还需要结合具体疾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
同时,中医技术的
操作需要专业培训和授权执业,患者在治疗时应选择合格的医生进行操作,不可自行操作,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常见症状的治疗穴位:止泻、通便穴介绍
简介
针灸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表现在止泄、通便方面也是比较明显的。
许多穴位既能治疗肠鸣、腹泄(发挥止泄作用),又能治疗大便乾结(发挥通便作用)。
止泻、通便双重作用的穴位
中脘、天枢、大横、足三里
一、通便
上述穴位再加:支沟、丰隆、照海、内庭
-
-
针灸、拔罐并用,脐中还可用敷药疗法。
二、止泻
上述穴位再加:关元、脾俞、脐中、三阴交、公孙
-
针灸、拔罐并用,,脐中还可用敷药疗法。
三、五更泄
每天清晨5点钟左右腹中即隐隐作疼,入厕排出稀便后方见好转。
这种腹泄俗称“五更泄”。
多见予老年体弱者。
关元(见上图)、命门、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见上图)
-
有止泻作用的药粥
大蒜粥:取大蒜30克,去皮,切碎末,粳米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粥,早、晚温服,有止痢、止泻效果。
马齿苋粥:鲜马齿苋90克(或干马齿苋30克),加粳米100
克煮粥,早、晚服用,可止泻。
山药莲子粳米粥:山药30克、莲子20克、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有健脾和胃及止泻之效。
黄芪薏米粥: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
制作:
1.将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净。
2.将大米、黄芪、薏苡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
正餐食用。
功效:补元气,止泄泻。
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怎样根治便秘:
1、阴寒内盛、阳气虚衰型。
此病多由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产后气血不足,年老血虚等造成。
此病宜温中导滞。
药方:新荟皮9克、甘草6克、附子6克、白蜜3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晚饭后一次服完。
2、阴虚血燥、水亏火盛型。
此病皆因津液枯涸,传导失职而造成。
此病宜滋阴养血、润肠导秘。
药方:当归15克、麻仁9克、郁李仁9克、瓜蒌仁12克、制大黄6克、黑芝麻9克、松子仁10克、冬瓜仁9克、
炒枳壳9克、桃仁9克、杏仁9克、焦谷芽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3、腹胀便秘型。
此病是由于胃内或肠中食物未完全消化或消化道蠕动力减弱形成食滞,致使胃肠内积存过多的气体、液体而膨胀,亦致于气不下降,出现便秘。
此病宜行气导滞。
药方:厚朴15克、藿香12克、苏子12克、大黄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治疗便秘十验方
1.白术散治疗便秘:
取生白术适量,粉碎成极细末,每次服用白术散10克,每天3次。
此法对虚性便秘疗效颇佳,一般用药3-5天,大便即可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后即可停药,以后每星期服药2-3天,即可长期保持大便正常。
2.芍甘汤加味治便秘:
取生白芍30克,生甘草20克,枳实15克,加水2碗煎成大半碗,每天1剂,分2次服用。
此方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便秘95例,疗效满意。
此法特别适用于老年、久病体弱的成人便秘患者,但孕妇慎用。
3.连翘治疗便秘:
取连翘15-30克,煎沸当茶饮,每日1剂。
小儿可兑白糖或冰糖(不兑糖效果更好)服用。
持续服用1-2周,即可停服。
此方特别适用于手术后
便秘、妇女(妊期、经期、产后)便秘、外伤后(颅脑损伤、腰椎骨折、截瘫)便秘、高血压便秘、习惯性便秘、老年无力性便秘、脑血管病便秘及癌症便秘等。
4.车前子治疗便秘:
每日取车前子30克,加水煎煮成15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1周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1-4个疗程即可痊愈。
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本方不仅可以治疗便秘,而且还有降血压作用,特别适用高血压而兼便秘患者。
另外,以车前子为主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均有明显的近期、远期疗效。
5.昆布治疗便秘:
昆布60克,温水浸泡几分钟,加水煮熟后,取出昆布待适宜温度,拌入少许姜、葱末,加盐、醋、酱油适量,1次吃完,每天1次。
6.生甘草治疗便秘:
取生甘草2克,用15-20毫升开水冲泡服用。
每日1剂。
本法专治婴幼儿便秘,效果满意,一般用药7-15天即可防止复发。
7.胖大海治疗便秘:
取胖大海5枚,放在茶杯或碗里,用沸水约150毫升冲泡15分钟,待其发大后,少量分次频颇饮服,并且将涨大的胖大海也慢慢吃下,胖大海
的核仁勿吃,一般饮服1天大便即可通畅。
8.蒲公英治疗便秘:
取蒲公英干品或鲜品60-90克,加水煎至100-200毫升,鲜品煮20分钟,干品煮30分钟,每日1剂饮服,年龄小服药困难者,可分次服用,可加适量的白糖或蜂蜜以调味。
9.桑椹子治疗便秘:
取桑椹子5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成250毫升,加适量冰糖,以上为1日量,1日服1次,5天为1个疗程。
10.决明子治疗便秘:
取决明子20克,放置茶杯内,以白开水冲浸,如泡茶叶一样,20分钟后,水渐成淡黄色,香味四溢,即可饮用,喝完药液后,再加1次开水泡饮。
◎便秘的保健方法:每天用玉米或玉米渣、核桃仁适量煮粥喝,坚持服用,便秘亦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