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肺功能损伤研究_唐志鹏
- 格式:pdf
- 大小:348.29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32例作者:邓康邓广业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4例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口服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黄连白蒲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28-0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较大上升趋势,是被WHO公认的疑难病之一[1]。
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3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BT2]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38.6岁;病程6个月~13 a,平均5.5 a;病变部位直肠8例,直肠乙状结肠13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2例,全结肠4例。
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 ~63岁,平均年龄39.1岁;病程6个月~12 a,平均5.3 a;病变部位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6例,右半结肠2例,全结肠3例。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中 UC的诊断标准制定。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有关标准制定。
基于“肺-脾-肠”理论探讨大肠癌癌性疲乏的治疗作者:彭琰杨柱杨兵唐东昕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年第09期摘要:在中医认为,癌性疲乏属虚劳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五脏虚损,阴阳俱虚。
大肠癌癌性疲乏是因肠腑久病,伤及气血阴阳所致,故属虚劳证治范围。
以肺-脾-肠与癌性疲乏的关联性为途径,基于中医学的脏腑相关理论提出以肺脾调和阴阳,以肺肠益气生血,以脾肠补虚祛邪三个方面进行治疗,为从肺-脾-肠理论治疗大肠癌癌性疲乏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拓宽思路。
关键词:肺脾肠;脏腑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癌;癌性疲乏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9-0001-0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2020年世界大肠癌新增病例达到190万例,其中死亡93.5万例,致死率排第二位,仅次于肺癌[1]。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大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
癌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为肿瘤患者常见的伴发病证,表现为主观、持续的疲倦和劳累感,且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3]。
目前癌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病因素可能与癌症治疗、肌肉代谢失调、免疫和炎症、睡眠等有关[3]。
在中医认为,癌性疲乏多以气血亏虚为主,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以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作为根本治则[4]。
基于此,本文旨在以肺-脾-肠三者联系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从脏腑相关与癌性疲乏的联系入手探讨大肠癌癌性疲乏的治疗,以期为该病诊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与治疗思路。
1 大肠癌及癌性疲乏的中医认识中医上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点分析,大肠癌即为中医所说的“肠蕈”“下血”“锁肛痔”等。
中医古籍对大肠癌有关记载最早可见于《灵枢》:“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
清代《外科大成·论痔漏》载:“锁肛痔……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