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2.探究一:科举制的创立背景(1)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创立背景。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部分。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
3.探究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知: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大业三年(605年)创立的。
4.探究三:科举制的影响5.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学到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它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板书设计1.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隋朝统一全国,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隋文帝杨坚,大业三年(605年)3.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科举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生:可能是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师: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选拔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2)师:科举制让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你们觉得这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可能让社会更加公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理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3. 让学生认识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
2. 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如何选拔人才。
2.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 课件。
3.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场图片,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2. 新课内容:1)介绍科举制的起源:隋朝时期,隋文帝为了选拔人才,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介绍科举制的发展: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设有进士、明经、举人等科目。
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设了词科、经科等。
元朝时期,科举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明朝时期,科举制重新得到重视。
3. 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1)选拔优秀人才:科举制为我国历史上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促进社会公平:科举制让平民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3)推动文化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士人们纷纷努力求学,以求金榜题名。
强调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5. 课后作业:2. 请学生谈谈对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认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科举制与今天的高考制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是什么?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班级讨论。
八、案例分析:1. 以历史上著名的科举状元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科举制度下的成就。
2. 分析科举制对古代文人的影响,如勤奋好学、诗词创作等。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如考试科目、选拔标准等。
(3)认识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科举制的特点和意义。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了解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
(3)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
2.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历史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代科举考试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科举制。
(2)提问:你们对科举制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科举制的哪些内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其他选拔制度相比,科举制有哪些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史料对比分析:(1)出示史料,让学生对比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评价历史:(1)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分享评价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提问:科举制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7. 布置作业:(1)编写一篇关于科举制的短文。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精选6篇)《科举制的创立》篇1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学习目标】 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为了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你要通过什么途径才可以有这个机会呢?设想一下如果你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那你会有什么感想呢?途径:感想: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掌握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如考试制度、选拔标准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科举制的优缺点。
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物,培养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及其运作机制。
3.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科举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科举制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吗?大家对科举制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设置问题:“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如考试制度、选拔标准等。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科举制的运作机制和历史背景。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科举制的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科举制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等。
2. 探讨科举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如高考制度与科举制的联系与区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科举制的核心制度、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3)认识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科举制的优缺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选拔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认识科举制的局限性。
(3)引导学生从科举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人才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科举制的核心制度、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3)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 教学难点:(1)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科举制的局限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代科举考试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4. 对比分析:(1)学生通过比较法,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科举制,认识其局限性。
5. 史料分析:(1)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科举制在历史上的演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2. 请学生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优缺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史料,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3. 课堂讲解:讲解科举制的历史意义,分析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的区别。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相关史料,加深对科举制的理解。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举制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后作业:2. 让学生比较科举制和之前的选官制度的异同。
3. 请学生谈谈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看法。
八、拓展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阅读材料,如《隋唐制度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九、课堂评价:本节课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史料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下一节课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3.理解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科举制的创立;2.科举制的组织和考试科目;3.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2.难点:了解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授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2.问答法: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归纳法:总结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科举制的创立》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主题。
2. 讲授科举制的创立(10分钟)讲解科举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科举制是怎样形成的。
3. 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30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授和讨论,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包括举人、进士和状元等考试级别,以及诗、礼、经、史等科目。
4. 了解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0分钟)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包括士人阶层的形成、科举考试制度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对文化教育的推动等。
5. 总结(10分钟)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科举制的内容和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听讲情况、参与讨论和提问问题等;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材料、写作业等,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掌握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中我积极与学生互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和独立表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掌握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
记住科举制完善的时间、人物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探讨科举制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科举制诞生之前的选官制度,到科举制的诞生,以及完善来完成学习任务。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进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完善的时间、人物、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点拨引导法。
2、充分利用百度搜索搜集到有关科举制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
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那么,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也许你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
下面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请把课文充分阅读一遍,包括小字内容、有关插图,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要让学生明白: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他们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相反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做高官。
这是废除旧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的原因。
)2、隋文帝采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哪位皇帝在位时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他的贡献是什么?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是什么?(学生读书记住: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诞生,其标志就是他正式设置的进士科。
作用是门第不高但有才能的人可以做官,选官的权力也集中到朝廷。
)3、科举制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完善?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学生应该掌握:科举制到了唐代得到完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理解科举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科举制的起源:隋朝以前的选拔制度。
2.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3. 科举制的发展:唐朝完善科举制,宋朝扩大科举范围。
4. 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文化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举制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运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讲解科举制的起源:介绍隋朝以前的选拔制度,阐述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3. 讲述科举制的创立:讲解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的过程及其意义。
4. 介绍科举制的发展:阐述唐朝完善科举制,宋朝扩大科举范围的措施。
5. 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6. 总结本课:强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提醒学生关注现实中的选拔制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的积极性。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科举制相关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现代的选拔制度,探讨科举制的优缺点。
2. 研究科举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促进社会流动、选拔人才等。
3. 了解科举制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的影响,如日本、韩国等国家。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科举制的相关内容。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如有必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措施。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山东诸城市舜王街道舜王初中石淑江
教案背景:
1、前面刚学过三个重要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选拔和任用贤才。
他们选拔人才的方法就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科举制。
2、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2)搜集有关科举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题:科举制的创立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有: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影响。
在科举制的诞生中,主要讲述了魏晋以来选官的弊端和科举制诞生的过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在科举制的完善中,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完善的朝代、最重要的两科和完善科举制的三个皇帝及其贡献。
在科举制的影响中,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考试制度一直为现在所沿用。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掌握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
记住科举制完善的时间、人物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探讨科举制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从科举制诞生之前的选官制度,到科举制的诞生,以及完善来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强化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诞生的时间、标志、完善的时间、人物、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点拨引导法。
2、充分利用百度搜索搜集到有关科举制的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
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那么,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也许你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
下面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此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自主学习(请把课文充分阅读一遍,包括小字内容、有关插图,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
1、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
百度搜索/view/94826.htm
(要让学生明白: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他们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相反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做高官。
这是废除旧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的原因。
)
2、隋文帝采用什么办法来选拔官员?哪位皇帝在位时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他的贡献是什么?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科举制?百度搜索/view/13684.htm
(学生读书记住: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诞生,其标志就是他正式设置的进士科。
作用是门第不高但有才能的人可以做官,选官的权力也集中到朝廷。
)
3、科举制在哪个朝代得到了完善?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学生应该掌握:科举制到了唐代得到完善。
最重要的两科是进士和明经。
完善科举制的人物及贡献分别是<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为进士科主考内容>)
进士及第/view/957683.htm
明经/view/125326.html?wtp=tt
4、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多少年?到何时才被废除?
(学生理解: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由此可见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远。
)
二、合作探究(探究出真知,合作求共赢!)
1、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百度搜索/view/1e6d172ce2bd960590c67787.html
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5)对世界的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得出以下结论:好。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或:不好。
在科举考试中太偏重诗赋,不利于政府选拔治理人才,且轻自然科
学,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
此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成果展示:
各学习小组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认真记好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四、质疑释疑:
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各学习小组提出来,进行争论和辨析,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见解的机会,增强思辨能力。
教师给予点拨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让学生进行,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出知识点即可)及感悟(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等,言之有理就行)。
六、巩固检测: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
2、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大官,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这种选官制度开始于()
A.西汉
B.东汉
C.魏晋
D.隋朝
3、下列对科举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诞生在隋朝
B.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在于()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对皇帝专权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A.1100多年
B.1300多年
C.1500多年
D.2000多年
6、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原因是()A.说明进士科考试之难 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
7、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诞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2)、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有五位隋唐皇帝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分别是谁?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4)说说“选举制”对唐朝产生什么影响?
七、知识拓展:
1、科举制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有什么影响?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八、板书计划: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科举制的诞生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诞生标志)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完善武则天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考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一课,在教材处理上,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先是小展示,在各学习小组内进行,后是大展示,在班内进行。
主要处理在自学和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小结——巩固训练为主线进行,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推进,教学过程严谨有序。
在内容上,课文的编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从隋朝科举制的诞生到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再到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其中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科举制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主要运用以学过的知识来进行的,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根据学生在课上做《巩固检测》的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但是也发现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不是特别投入。
部分同学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懒得动脑,发言不积极,只是那些优秀学生发言多,合作探究有点流于形式。
这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