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可能进入中速增长期
- 格式:pdf
- 大小:178.8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走势来源:经济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近20年的快速增长,198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8%,1997年以后,随着软着陆的成功,中国经济遇到了经济增长趋缓、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
在困难面前,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能量已经释放,经济将从此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还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下滑属于周期性现象,将来还会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另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增长,但达到9.8%的增长速度将是个别现象。
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模型研究”,对未来中国20年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预测。
1、决定未来经济增长因素通过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制度变革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该课题认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①经济体制的变革。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是中国最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首要原因。
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的实质是商品和生产要素更加自由的流动。
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国际和国内流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
②后发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将是相对稀缺的,因此引进外资是中国的长期政策。
通过引进外资和国际贸易,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模仿、学习,以较低的成本、较短的时间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培训和本国管理经济的训练或通过外国企业与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联系从外国企业外溢到本国。
本国企业可以通过考察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金融论坛2020年第12期(总第300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王一鸣[摘要]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是建设高品质生活的主力军。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从各方面条件判析,我国到2035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现在的4亿人扩大到8亿人是可以实现的。
“十四五”时期,要聚焦重点人群和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打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通道,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流转为重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以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为重点拓展产业工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空间,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提升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以增进社会流动和打破阶层固化为重点创造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平机会。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新发展格局;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十四五”[文章编号]1009-9190 (2020)12-0003-06 [JEL分类号]E6 [文献标志码]A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W A N G Yi-ming[A bstract ]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Judging from various condi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China to expand the size of middle—income groups from 400 millionto 800 million by 2035.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e should focus on the key groups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take the following targeted measures: deepen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mi and equaliz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promoting the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ransferring to raise the property gains for farmers, improving the worker's vocational skill and pay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industrial workers to enter the middle-income group,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guaranteeing the educational equity, enhancing the social mobility and breaking the class solidification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industrial workers to enter the middle—income group.[Key w ords」middle-income group;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doubling of middle-income group; the 14th Five-Year Plan一'弓I言“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邱晓华:“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阶段,需以创新为新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定军北京报道“今年全年经济增幅估计还会在8.5%左右,”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对今年的经济形势,给出了谨慎乐观的判断。
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生质变,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持太悲观的态度。
但是中国经济正在告别过去的两位数增长,步入到8%-9%的中速增长阶段,今后每隔10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回调1到2个百分点。
为此,中国需要加快改革力度,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为经济寻找新的动力。
邱晓华测算认为,继2010年中国提前5年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后,预计在2030年或者更早,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美国,但这只是一个趋势。
同时,中国目前只是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在解决资本项自由化、产业空心化,有效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步入中速增长阶段2012年中国经济既不会是天堂,当然也不会是地狱,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年份。
《21世纪》: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4月工业增速低于10%,创3年来新低。
对此,有人说2012年是新转折点,你怎么看?邱晓华:我想中国经济现在真的是进入到一个阶段性变化的新时期。
2012年中国经济既不会是天堂,当然也不会是地狱,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年份。
说不可能是天堂,是说它不可能达到像以前经济粗放增长时期的那种景气状态,做什么东西都能挣钱。
目前国内市场环境已经变化。
与此同时,外部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出口和利用外资都有影响。
所以今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回到历史上最景气的状态。
当然也确实不会是地狱,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只是说基本面支撑的一些因素在发生一些量变,而不是发生了质变。
所以对2012年中国经济也不用太悲观。
这是一个基本估计。
眼下中国经济还处在一个下行阶段,但下行的速度有可能减缓,一季度经济增速是8.1%,是近五个季度来持续回落的延续,但随着一些条件、因素、政策的变化,估计经济下滑的趋势会逐步减弱,会由下行逐步转入到回稳,在回稳中间还会逐步回升,全年估计还会保持8.5%左右增长。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人们对新常态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该如何适应新常态?本报推出“新常态平常心”一组三篇特别报道,以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供广大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编者“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着电脑上的一幅经济增速曲线图说。
这条波动起伏的曲线显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
“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可能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度了。
”潘建成说。
而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
新常态,新特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未来中国15年可能出现的变化范文中国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2021年至203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中高速增长(5%以上)逐步过渡到中速增长(4%以上),GDP年均增速保持在4.8%左右。
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中国将用十五年的时间实现GDP(不变价)翻一番,由2019年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35年的209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的2.1倍。
这一增速预期目标,符合我国进入高收入阶段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特点,更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
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国际元计算,由2019年的22.53万亿国际元增长至2035年达到47.57万亿国际元左右,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7.3%提高到2035年达到27%左右,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率持续保持在1/3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强国,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国具有实现中高速或中速增长的综合要素****。
从增长****来看,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达到44.9%),又是世界上国内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达到43.8%),资本形成总额(现价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40倍[1],实物资本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左右。
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总人口就业率仍保持在55%以上[2],其中妇女就业参与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并居世界前列,[3]非农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农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从人力资本要素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业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劳动技能人数比例明显上升[4],每年新增劳动力中仅高等院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就达800万人左右,技工院校毕业生100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70%以上,各类人才规模迅速扩大,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人力资本(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增长率保持在2%左右。
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阶段,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保持在1%以上。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作者:来源:《债券》2013年第10期《债券》:中国经济经过3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学界普遍认为目前已经进入相对的中速增长时期。
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仅为7.5%,三季度的这一数据反弹至7.8%,您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作何分析?李雪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趋于谨慎,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将低于8%,但也有部分学者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增长速度仍能保持在8%左右。
不同学者和机构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差别较大,尚未在中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上达成共识。
而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在中长期的框架上,研究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整个中短期的宏观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回答“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到底如何”的问题。
如果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潜在增长,那就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之一。
因此,我和本所的同事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根据我们研究团队的分析,中国经济经历了30余年平均增速高达9.8%的高速增长时期,目前正在由“结构性增速”时期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
换言之,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将落在一个位于7.5%左右、较过去30年平均水平略低的平台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2012年便已开始的我国经济减速并非周期性的,更不是政策性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这是一个发生在实体层面上的自然过程。
判断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是,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和机遇。
利用这一压力,抓住这一机遇,我国的经济运行将全面转移到尊重规律、重视质量、提高效益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
《债券》: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变化趋势,离不开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从中长期来看,您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分别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李雪松:从供需因素来看,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和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主要来自供给方面,因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供给面的变化;需求面因素主要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方面,但如果存在持续变化,需求也能够通过影响供给面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表现1、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2、国际治理赤字突出。
3、国际格局不确定性增强。
4、原有发展模式走向末路。
大变局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和制度的伟大创新。
世纪变革的全球化进程。
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贸易繁荣、投资便利、技术发展、人员流动、信息传播等不断深入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交流模式、思维模式和治理模式。
过去一个世纪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一大批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大西洋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同等影响力的新时代。
大变局下中国的竞争优势:一、是中国政治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朗。
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存在政治稳定方面的问题。
二、是中国经济还将保持10到20年的中速增长。
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但中国经济增长速率不至于像欧美日等国家,降低到1%-2%。
中国经济还将在接下来20年保持每年5%-6%的增长速率。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有三个西方没有的优势:后发优势、人口红利以及工程师红利。
三、是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实力进入世界第二梯队,并将经历大爆发。
现代国家的核心力量是科技与军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决定产业水平,决定竞争力。
经过70年发展,中国的科技进入了世界第二梯队,并且未来十年,中国科技还将经历大爆发。
军事力量是国家博弈的最终手段。
四、是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制造业,而且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强。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很大,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这是美国以前的对手都没有过的。
美国自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以后,曾面临五个“老二”:英国、德国、苏联、日本和欧盟,这五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发电量都没有赶上美国,但中国是唯一的例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大国之间力量对比步入多级化新阶段,彼此关系组合更多呈现为新兴与西方大国之间的集群、竞合博弈,大国关系竞争面显著上升,对抗性增大。
吴敬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挑战与转向作者:暂无来源:《时代汽车》 2015年第4期文︱吴敬琏编辑︱赵欢自从去年中国领导提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常态以来,这个问题出现了很多讨论,看法也并不是完全地一致,所以我讲一讲我个人的想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一种机遇,也许更是一种挑战。
这个机遇抓不抓得住就看我们怎么来应对这个挑战?新常态在我看来,大概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里面讲到的,这么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第二句话叫做“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两个词都叫转向,都是进行时。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两个转向的进度是不一的。
第一个转向已经是事实了,说的远一点,大概在2010 年第三季度开始,就从10% 以上的增长率一个一个台阶地下。
到去年的7.4%,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这是个事实,现在已经在中高速了。
今后,它有可能还要会往下变成中速增长,稳定在这个状态下。
第二个转向,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
苏联在赫鲁晓夫的时候曾经三个五年计划赶上美国,搞了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就发现有问题。
增速在降低,技术差距、生活水平差距在拉大。
于是苏联的苏共就让经济学家去研究到底出了什么事?最后经济学家给出的回答就是增长方式有问题。
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
苏联的经济学家就从《资本论》找到了这两个词。
60 年代,我国一些从苏联留学的经济学家把苏联的讨论引进来过。
当时他们把它翻成前一种叫做外延增长。
这是《资本论》里一个词,当时翻译成了外延。
后面一种靠效率提高实现的增长用了一个词,当时的翻译叫做内涵增长。
后来我们制定“九五”计划,1995 年的时候,发现我们的经济里面一个重大的问题就这个增长方式问题。
就进了中央文件了,进了“九五”计划,这个时候翻译用的就是粗放和集约了,现在我们通常都用这个词。
高质量发展有五大增长来源作者:刘世锦来源:《支点》2019年第03期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阶段。
今后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维持在6%以上,2020年以后可能会下降到5%-6%或5%左右,这也符合经济规律的变化。
过去带动经济高增长的基建、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都已经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正在寻找均衡点。
未来,我国经济要寻找新的增长来源。
综合来看,新的增长来源有五个。
第一,低效率部门的改进。
比如,基础产业领域,之前由于行政性垄断带来的低效率、高成本,特别是能源、物流、通信、金融、土地五大基础性成本过高,阻碍了经济增长,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和人力资本提升。
收入增长后,有利于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劳动力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经济需求增长的常规动力。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前沿性创新。
特别是在数字技术领域,我国具有消费市场巨大、产业配套比较完整、易于形成商业模式和实用技术等特点,发展空间大。
第五,绿色發展。
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能产生巨大消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与以往不同的是,上述增长来源会呈现三个新特点。
第一,对市场经济制度、质量的要求都很高。
所以,必须下决心解决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卡脖子问题,比如制度建设问题。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热点,但是像以往基建、房地产、汽车等大容量的支柱产业基本上看不到了,增量更多的是以普惠的方式呈现。
第三,增长大部分都是慢变量,立竿见影的情况不会太多。
总体来讲,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吃肥肉,那么现在进入中速平台以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啃硬骨头。
无论是高质量增长还是高难度增长,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深化改革,其潜能难以发挥出来。
以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化为中心,聚焦土地、国资、国企行政性垄断行业、服务业开放、金融财税社保等关键领域,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的相关要求,将改革落到实处,就会取得很大的进展。